蘇州虎丘風景區介紹
摘要:虎丘山風景區是著名的風景區,位于蘇州城外一座僅30余米高的小山丘上,素以“吳中第一名勝”而著稱。已有二千五百年悠久歷史,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為旅游者到蘇州必游之...
蘇州虎丘風景區介紹
虎丘山風景區是著名的風景區,位于蘇州城外一座僅30余米高的小山丘上,素以“吳中第一名勝”而著稱。已有二千五百年悠久歷史,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為旅游者到蘇州必游之地。
1998年,虎丘以其整潔優美的環境井然有序的管理和優良的服務 ,被評為十處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之一。2002年,蘇州山市虎丘山風景區日前通過了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的國際認證。此前,風山景區已獲“全國十大文明示范風景區”和國家旅游局確認的高等級“AAAA”景區等評定,此番通過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的國際認證,標志著該景區百尺竿頭再上層樓,將從科學化過細管理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優化質量刷新形象。
虎丘
虎丘,原名海涌山,據《史記》載吳王闔閭葬于此,傳說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晉代建有虎丘寺,唐改稱武丘報恩寺,宋為云巖禪寺,清為虎阜禪寺?;⑶鹫嫉仉m僅三百余畝,山高僅三十多米但卻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風范,絕巖聳壑,氣象萬千,并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最為著名的是云巖寺塔和劍池:高聳入云的云巖寺塔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樸雄奇,早已成為古老蘇州的象征;劍池幽奇神秘,埋有吳王闔閭墓葬的千古之謎以及神鵝易字的美麗傳說,風鶴云泉,令人留連忘返。
位于虎丘西麓的萬景山莊匯集蘇派盆景之精華,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畫;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木豐富,形成了宜人的綠島小氣候,成為鳥類爭相棲息的樂園,每至秋日,有萬千蒼鷺繞塔盤旋,蔚為壯觀,成為一絕。虎丘還是蘇州民間重要的集會場所,根據,“三市三節”的歷史,景區創新推出了春季的藝術花會,展現了牡丹、郁金香,比利時杜鵑,百合等一大批名貴花卉的迷人風姿,具有較高的藝術品味;與花會相印成趣的是民俗風情濃郁的金秋廟會,再現了山塘出會的盛況,展演了南北交融的民間藝術節目,深得游客喜愛,如今,一年兩會已成為著名的特色旅游項目,是蘇州的旅游熱點。 虎丘以其獨特的魅力,向人們展現了一幅人文資源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的,融山水、歷史于一身的秀美畫卷,是人類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虎丘
唐代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曾鑿山引水,并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為秀美。山上古樹參天,千年古塔隱逸在深山叢中。前百年來,虎丘勝跡名冠吳中。宋代詩人蘇軾曾說:“到蘇州而不游虎丘,誠為憾事。”古人在評價虎丘的特色時,曾提出“九宜”之說,即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
虎丘
虎丘高34.3米,面積18.8公頃,四周環水,山境幽奇。入虎丘,過海涌橋,沿山路而上,一路可見斷梁殿、憨憨泉、試劍石、枕頭石、真娘墓、千人石、劍池、第三泉、孫武亭、望蘇臺等著名的虎丘十八景,每一勝景古跡都有引人入勝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劍池下面是吳王闔閭埋葬之地。因入葬時把其生前喜愛的“扁渚”、“魚腸”等金劍作為殉葬品同時埋在墓里,是為劍池。篆文“劍池”二字傳為王羲之所書。池深約6米,終年不干,清澈見底,可以汲飲?! ?
十八景首推山頂“云巖寺塔”,俗稱虎丘塔,是馳名中外的宋代古塔。始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七級八面,內外兩層枋柱半拱,磚身木檐,是10世紀長江流域磚塔的代表作。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故頂部的木檐均遭毀壞,現塔身高47.5米。1956年在塔內發現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窯蓮花石龜等罕見的藝術珍品?,F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由于地基的原因,塔身于400年前開始向西北方向傾斜。拒初步測量,塔頂部中心距塔中心垂直線已達2.34米,斜度為2.48度。
后山塔院下,有白步趨、十八折、通幽軒、玉蘭山房等景點,這里山谷森壑,綠樹成陰,古徑通幽。在海涌橋東側山麓之間,新辟“萬景山莊”盆景園,陳列有200多盆大中型名貴樹樁、山石盆景,與虎丘相應成趣。
虎丘,風景幽奇,風光如畫,已有二千四百多年歷史?!秴堑赜洝吩唬骸吧浇^崖縱壑,茂林深篁,為江左丘壑之表”。宋朱長文《虎丘山有三絕》為:“望山之形,不越崗陵,而登之者,風見層峰峭壁,勢足千仞,一絕也;近鄰郛郭,矗起原隰,旁無連續,萬景都會,四邊穹窿,北垣海虞,震澤滄州,云氣出沒,廓然四顧,指掌千里,二絕也;劍池泓淳,徹海浸云,不盈不虛,終古湛湛,三絕也”。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所以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既為天下名山,歷代來游的名人雅士數以萬計,在峭壁磐石上留下的書法摩崖和記游題刻何止百數,匯成了不拘形式的書法石刻藝術露天展覽,使名山籠罩在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之中。
虎丘的書法和摩崖和記游題刻主要分布在前山。其中最為熟知的,首推二仙亭西側格外醒目的“虎丘劍池”四個端莊雄偉、氣勢開張的顏體楷體大字,每字徑逾一米,分鐫在兩塊大石上。根據右上角所刻明萬歷甲寅年(1614年)新野馬之駿題跋所記,原刻出于顏真卿手筆,是顏真卿所留墨跡中最大的字,但因年深月久,歷經戰亂,漸被湮沒。顏真卿(709—785)生活于中唐中宗至德宗年間,以平“安史之亂”有功,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書法學褚遂良、張旭、楷行兼檀,開創“顏體”新風。曾到過蘇州虎丘,有“不到東西寺,于今五十春”詩句為證。也有人認為唐人諱虎,既稱虎丘為武丘,則“虎丘劍池”四字是否出于顏真卿之手,尚待考證。至明萬歷年間,主管滸墅關稅務的馬之駿酷愛虎丘山水,派人起原石于土中,但“虎丘二字”已斷裂,遂請蘇州刻石名手章仲玉勾摹重鐫它石,與原刻“劍池”二字并肩而立。粗看似一氣呵成,細看又有些差異,“虎丘”二字筆勢稍弱,所以蘇州民間有“真劍池,假虎丘”的諺語?! ?
千人石北端的篆書“生公講臺”四字,秀麗挺拔,如鐵劃銀勾。傳為李陽冰手跡,一說是蔡襄所篆。李陽冰為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工篆書,得法于秦李斯《嶧山刻石》,變化開合,自成風格,后世學篆書者都以他的字為范本。有“筆虎”之稱。曾在江南為宮。蔡 襄(l0l2——l067年)為北宋書法家,宮至端明殿學士。書法史上將 他與蘇軾、黃庭堅、米蒂合稱“宋四家”?!吧v臺”一旁的篆書 “干人坐”三字,結構嚴謹,堅韌有力。下有落款“天水(今屬甘肅省)胡纘宗書”?! ?
胡纘宗于明正德末嘉靖初出任蘇州知府,曾倡議和贊助在虎丘建悟石軒、仰蘇樓、和靖祠等。 進入“別有洞天”劍池西壁的篆書“劍池”二字,宛轉古拙,據傳為蔡襄所作。識者認為與“生公講臺”四字如出一人之手。一說為元代書法家周伯琦書。還有一種傳說,是晉代“書圣”王羲之的字。劍池東璧的“風壑云泉”四個行書,寫得神彩飛揚,痛快淋漓,鋒芒畢露,傳為北宋書畫家米手筆。米莆(1051——l107年),字元章,曾宮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米襄陽,又呼米顛。書畫詩文皆能,行、草書有“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之評。中年以后,斷續在江南生活過十余年。正德七年上元前一日志。”計56字。兩則題記都認為他們見到了“吳王墓門”,不難想象這在當時是一件多么具有轟動效應的特大新聞!虎丘的摩崖和題刻,書法和內容都非常豐富。除上所述,在這里你還能發現不少其他名人的親筆題刻,如白蓮池邊就有北宋著名詩人賀方回和清代著名書法家、大學士阮元的手跡。 清代蘇州文人潘鐘瑞曾對虎丘摩崖、題刻及碑石作過調查,匯編成《虎阜石刻僅存錄》,有光緒刻本傳世。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先生抗日戰爭前寓居蘇州期間,又不辭辛勞,認真進行探訪,輯為《虎阜金石經眼錄》,1926年由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
第三泉峭壁上鎊有“鐵華巖”、“第三泉”六個筆力遒勁的擘窠行楷大字,前者為清初兩江總督范承勛書,后者署名“芝南”,未知何許人。此外,散布在劍池和白蓮池石壁的摩崖大字還有“山水之曲”、“蛟龍聽法”、“山高水深”、“白蓮開”等,字體不同,風格各異。琳瑯滿目的大字摩崖,不僅使人處處感受到書法藝術之美,也 以其詞意之精對名山勝跡起到了畫龍點睛之妙,頓使頑石能言,奇 趣橫生。 虎丘的記游題刻為數更多,分布在劍池、白蓮池、干人石一帶和上山道旁的“石枕”上、真娘墓畔等處,上自宋元,下及近代,洋洋灑灑,蔚為大觀。
劍池東壁峻峭,題刻尤為集中。宋刻如朱巽等行書題名記游七行,文曰:“給事中、新知揚州朱巽,集賢校理、同判蘇州王質,集賢校理、同判杭州錢仙芝,大理寺丞、知長洲縣事邵飾,廣州知使、知吳縣事馮允成,節度推官、試校書郎章峨,天圣八年(l0l3年)八月十二日同游。”計72字。
章岷又于其旁題刻正書兩行,“章岷于此與同游諸公調琴試茗”計l3字。其它如北宋慶歷二年(l042年)沈兼等題名,元符三年(ll00年)孫實等題名,南宋紹定三年(l230年)蔡熙國兄弟題名,淳砧三年(l243年)潘牥等題名等。劍池東璧明人題刻亦不少。如王鏊等正書題名四行:“弘治已丑(l505年)十一月十日,侍郎王鏊、少卿李景、憲副朱立來游,諸生唐寅侍從?!庇?9字。最有意思的是刻于正德七年(l5l2年)的兩則“見到吳王墓門”的題記。其一為王山椿等所題正書十行,“正德七年正月,郡士王山椿、侯權、任云藩、祖與之登虎丘。于時劍池水涸,傳觀闔閭之幽宮。千年神密,一旦露顯,可悼也已!庭字利瞻。同游,少傅王鏊、解元唐寅、孝廉陳口口、少傅之子延吉吉、延齡?!庇?0字。其二為吾翕所題正書七行:“長洲令吾翕,吳令胡文靜,昆山令方豪,聞劍池枯,見吳王墓門,偕往觀焉。萬年深,一旦為人所窺,豈非數耶!
97616旅游網:www.917925.com
看了本文章的96%游客還看了:
-
蘇州虎丘風景區介紹
虎丘山風景區是著名的風景區,位于蘇州城外一座僅30余米高的小山丘上,素以“吳中第一名勝”而著稱。已有二千五百年悠久歷史,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為旅游者到蘇州必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