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都有哪些十景_杭州西湖十景分別是什么
摘要:“西湖十景”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著名旅游景點西湖上的十處特色風景,最常見的說法是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云、南屏晚鐘、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時期,基...
西湖十景都有哪些十景_杭州西湖十景分別是什么
“西湖十景”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著名旅游景點西湖上的十處特色風景,最常見的說法是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云、南屏晚鐘、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在南宋之后,又分別有元代錢塘十景,清代西湖十八景,清乾隆杭州二十四景,1985新西湖十景,2007第九屆中國杭州西湖博覽會西湖十景。
杭州西湖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杭州真的有太多可看可玩的地方,從西湖老十景到西湖新十景,無論你是隨意的走還是帶有目的的玩都很美,關鍵是你得用心去感覺,不適合走馬觀花,可能每次去都會讓你找到新的看點。
西湖十景分布圖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云、南屏晚鐘、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勝,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勝景精華,所以無論杭州本地人還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樂道,先游為快。在南宋之后,又分別有元代錢塘十景,清代西湖十八景,清乾隆杭州二十四景,1985新西湖十景,2007第九屆中國杭州西湖博覽會西湖十景。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為您介紹西湖十景都有哪些十景?
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
現在蘇堤已改為柏油路面,但蘇堤的風光依然旖旎,春天清晨尤佳,“蘇堤春曉”絕非虛名。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筑而成。后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她命名為蘇堤。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她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卷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魂。
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閑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游賞線。走在堤、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又相鄰,垂楊帶跨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峰插云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這里是湖上觀日出佳點之一;跨虹橋看雨后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蘇堤風光旖旎,晨昏各異,晴、雨、陰、雪各有情趣, 四時美景也不同, 尤以春天清晨賞景最佳,故有“蘇堤春曉”之美名。漫步蘇堤可自南至北從凈慈寺附近的蘇堤南端入口,先經映波橋,橋邊垂柳飄佛,橋下碧波蕩漾,左面西湖一角稱小南湖,隔岸小南湖邊上一座樓臺,粉墻黛瓦、曲廊欄桿,景色十分幽靜,這便是過去的蔣莊。過花港正門向前是鎖瀾橋,兩邊湖面漸闊,左邊是西里湖,右邊便是外湖,風軟波柔,景色宜人。第三座橋名為望山橋,這里湖面開闊,寶石山、吳山左右對峙,湖中三潭印月與阮公墩歷歷在目,下望山橋便是“蘇堤春曉”碑亭,為清康熙帝所題。再前走是壓堤橋,“壓堤”、“鎖瀾”原是護堤之急,古人用心可知。過了壓堤橋便是東浦橋,三潭遠去,西泠漸近,景色又變,橋左一堤名金沙堤,上有玉帶橋,將西里湖隔開,北面稱作岳湖,湖面種植荷花,“曲院風荷”即在岸邊,最末一橋為跨虹橋,“映波”、“跨虹”成為對景,至此已是蘇堤北端。堤上六橋全用安徽茶園石筑成,色成微綠,與周圍景色十分調和,堤邊圍植桃柳,橋堍分別配植櫻花、紫薇、桂花、梔枝、芙蓉等。如今已成為柏油路面,設有長被靠椅,寬闊的草坪上,栽有楊柳、碧桃、海棠等40多個品種花木。春曉時分六橋煙柳籠紗,因此宋時錢塘八景中稱“六橋煙樹”。明人李攀龍詩曰“桃紅柳綠競春天,澹點煙波倚岸妍。畫舫停橈觀翠袖,長堤勒馬踏晴煙。花朝曾問西冷浪,谷雨重登錦塢巔。縱目樓臺窮眺望,萬山爭列酒杯前。”
地址:位于浙江西湖西側
門票:免票
交通:乘K4、308、504、游1、2、3、5路、假日1、4、5、7線到“蘇堤”站、“花港”站下或乘西湖游船到花港可抵蘇堤南端,或乘7、15、27、28、游1、2、3、4、5路、假日1、4、6線到“岳廟”站、“曲院風荷”站下,可達蘇堤北端。
旅游小貼士
1.如果是騎自行車逛蘇堤會有另外的感覺,兩人同行而且是雙人自行車,那更加有趣。
2.湖濱有不少自行車出租點,不過最好在人少的時候騎車上蘇堤,否則總是得停下來,會很難受。
西湖十景之二:曲苑風荷
曲苑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題,承蘇堤春曉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苑”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位于今靈隱路洪春橋附近,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養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令人不飲亦醉。南宋詩人王洧有詩贊道:“避暑人歸自冷泉,埠頭云錦晚涼天。愛渠香陣隨人遠,行過高橋方買船。”后曲苑逐漸衰蕪,湮廢。清康熙帝品題西湖十景后,在蘇堤跨虹橋畔建曲苑風荷景碑亭。遺留下來的,只不過是一處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曲苑風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賞荷。公園內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個品種的荷花,其中特別迷人的要數風荷景區。這里以水面為主,分布著紅蓮、白蓮、重臺蓮、灑金蓮、并蒂蓮等等名種荷花,蓮葉田田,菡萏妖嬈。水面上架設了造型各異的小橋,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曲院風荷公園位于西湖西北隅,瀕岳湖、西里湖,與蘇堤遙遙相望。曲院風荷,南宋時稱“麯院荷風”。“麯院”原是指一家釀制官酒的作坊,在今日的九里松東,洪水橋一帶。當時,金沙澗水在此流入西湖,麯院取金沙澗水釀酒,并在湖中種植荷花。花開時節,清香四溢,景色令人陶醉。清康熙年間,為迎皇帝巡游,特地在蘇堤跨虹畔的岳湖里引種荷花。康熙書名立碑,改“麯院”為“曲院”,正“荷風”為“風荷”。一時之勝的曲院風荷園林,在咸豐末年(1861)毀于兵燹,官宦富豪隨之侵園為居。1950年,曲院風荷僅剩一碑一亭半畝地,瀕湖荷花少許。
如今新建的曲院風荷公園其規模、園林景觀都勝前代。園圍東起跨虹、東浦橋,沿岳湖、金沙港一直延伸到西山路臥龍橋,迤邐數里,總面積229.4畝。分風荷、曲院、濱湖密林、岳湖等四景區。杭州市園林管理部門自60年代規劃修建以來,共修砌61座植荷池臺,栽種42種荷花和6種睡蓮,鋪設三處大草坪,建起了觀荷賞花的廊閣亭臺。1983年風荷景區建成開放。1985年濱湖密林區開放,內有大型石舫湛碧樓。
在西湖,可觀賞荷花的景點很多,但最妙處首推曲院風荷。因為五個荷池,栽有近百個品種的荷花,有紅底白邊的香玉荷,白底紅圈的雙色玉蝶虎口,有花盤直徑達30厘米的紅千葉與白千葉,有人工雜交的玉茶碗,有缸栽的千瓣蓮,還有用我國遼東半島普蘭店泥炭層中發掘到的千年蓮子培育成的古代蓮。“亭亭翠蓋擁群仙”的荷池,有水道相連,水上架設著或近水或貼出或依水的六座小橋,人行其中,仿佛行走在蓮荷叢中。曲院賞荷,無論在晴天、月夜或風雨中都各有其情趣。居于曲院中心的湛碧樓,是月夜賞荷最佳處。樓臨西里湖,湖面清澈寬闊,清風明月夜觀賞蓮池夜月,澄明雅潔,趣味獨特。貼岳湖而建的波香亭,則是觀賞雨荷的絕妙處。
清詩人許承祖《曲院》詩,“白云一片忽釀雨,瀉入波心水亦香”,波香亭小如舟,深入綠蓋紅妝之中,染著荷香的“波心水”,伸手可掏,大有“花為四壁舟為家”的情境。曲院風荷中居于園林之北的最高處迎薰閣是登高遠視之所,在這里可領略“接天蓮葉無窮碧”,“十里蕓荷香到門”的意境。曲院風荷的濱湖密林區,內設度假村,建有幢幢樺木結構小木屋以及木板平房,供游人租用。同時還出租吊床、營帳、炊具等供游人野炊。1996年景區內充實了酒文化內容,并首次舉辦了西湖酒文化節。院內增辟的酒苑,有仿南宋官釀作坊的“酒道探源”陳列,并引進曲水流觴一景,使曲院風荷重又飄起酒香。
地址:位于西湖西北隅,北山街與楊公堤交叉口東南
門票:免票
交通: 15、28、28路均可到達。
開放時間:7:30——17:00
旅游小貼士
1.園內有“西湖密林度假村”,其中的樺木小屋,木板平房,以及吊床、營帳和炊具可租用。
2.機動船:乘西湖游船公司的機動船游覽西湖,線路主要是小瀛洲、湖心亭兩島,然后返回湖岸。開行時間:春夏季7:30---16:30,秋冬季8:00---16:00,價格:普通船35元/人,豪華船45元/人,已包含兩島門票。
3.手劃船:可乘6人,價格為每小時80元/船,1小時起租,時間長可議價。但上島另收門票:小瀛洲(三潭印月)20元,阮公墩15元,湖心亭免費。6座自劃船2小時起租,20元/船,以后每小時加收10元,4座自開游艇和雙人旬艇半小時起租,15元/船鳳后每半小時加收15元。由于全船的人不能一起棄船上島,選擇自刈船的游客只能分批上島游覽,并需另行購買門票:小瀛洲(三潭印月)20元,阮公墩15元,湖心亭免費。
西湖十景之三:平湖秋月
湖面平靜如鏡 ,秋月當空與湖水交相輝映,“一色湖光萬頃秋”并不是每天都能看到的。湖畔有塊題有“平湖秋月”的碑。
平湖秋月景區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平湖秋月并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留傳千古的明萬歷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
平湖秋月
現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實際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確定下來的。當時將這里原有的龍王堂為御書樓,樓前鋪建跳出湖面的石平臺,臺周圍以欄桿,旁構水軒,懸掛康熙御題“平湖秋月”匾額,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
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重新規劃和逐年翻建,擴建,新建,這里形成了一片狹長的沿湖園林,遍植四季花木,點綴假山疊石,亭臺樓閣錯落其間,更加宜賞月,宜品茗,宜休閑。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認為良辰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平湖秋月高閣凌波,綺窗俯水,平臺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
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駱成驤有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后山山。”盡管平湖秋月景區范圍在西湖十景景區中也許是最小的,但人們仍可以在此尋訪和體味到歷史古跡和文化蘊涵。早在唐朝,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時,隨著孤山皇家道觀四圣延祥觀的建造,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這兩“望”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筆。明萬歷年間,司禮太監孫隆斥巨資復建西湖舊景時,曾對望湖亭大加修繕。
位于景區偏西處的湖天一碧樓,原是清末民初猶太富商,“冒險家”哈同的私人別墅“羅苑”中的遺物,后來成為中國現代新興木刻運動的搖籃棗——八藝社所在地。如今,這里辟為西泠書畫院,為湖山勝景更添一份書卷氣。
地址:西湖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
門票:免票
交通:乘游1、2路到西泠橋或斷橋下車,步行前往或乘西湖游船到中山公園上岸。另有J6、K7、27、Y3、K850、81、Y4、Y9路可達。
旅游小貼士
白天的平湖秋月或許已經不能算是一個景點,兩層樓一樓是小賣店,二樓是餐廳,且到處都是白色的塑料椅和遮陽傘,跟露天酒吧或茶館相差無幾。可夜晚的它卻有種驚世的絕美,當屬夜西湖的精髓。著名的哈同花園與其緊鄰。
西湖十景之四:斷橋殘雪
斷橋之名因何而來并不重要,這里有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遇的說法,就足夠它得意的了。
斷橋,今位于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她的名氣最大。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談》有一段評說西湖勝景的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地處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見。一旦銀妝素裹,便會營造出與常時,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勝況。
斷橋殘雪
斷橋殘雪有幾種解釋,較通行的說法是,每當雪后初晴,來至斷橋上往西,往北眺望,孤山,葛嶺一帶樓臺上下,如鋪瓊砌玉,晶瑩朗澈,有一種冷艷之美。又有人認為,大雪初霽,登寶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皚皚如鏈。日出映照,斷橋向日橋面積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橋面一痕,仿佛長長的白鏈到此中斷了,故以“殘雪”名之。
明末的張岱卻別立一說,他在《西湖夢尋》是寫道:白堤上沿堤植桃柳,“樹皆合抱,行其下者,枝葉扶蘇,漏下月光,碎如殘雪。意向言《斷橋殘雪》,或言月影也。還有一種說法也不無道理:冬日雪霽,佇立斷橋舉目四望,但見殘雪似銀,凍湖如墨,黑白分明,格外動人心魄。
斷橋享譽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白蛇傳》幾段重要故事情節就發生在這里。白娘子與許仙相識在此,同舟歸城,借傘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歸于好。越劇《白蛇傳》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還依舊......看到斷橋橋未斷,我寸腸斷,一片深情付東流!”歷來催人淚下。
今日斷橋,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獨孔環洞石橋,長八點八米,寬八點六米,單孔凈跨六點一米,年前曾經大修,但古樸淡雅的風貌基本未變。橋東堍有康熙御題景碑亭,亭側建水榭,題額“云水光中”,青瓦朱欄,飛檐翹角,與橋,亭構成西湖東北隅一幅古典風格的畫圖。明畫家李流芳《西湖臥游圖題跋——斷橋春望》稱:“往時至湖上,從斷橋一望,魂銷欲死。還謂所知,湖之瀲滟熹微,大約如晨光之著樹,明月之入廬。蓋山水映發,他處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觀之,斷橋觀瞻,可得湖山之神髓,豈獨殘雪!
地址:白堤東端
門票:免票
交通:乘807、游1、2路到斷橋站下。507路、游2路;27路葛嶺站下;7路、K7路斷橋站下。
旅游小貼士
橋的東北有碑亭,內立“斷橋殘雪”碑。佇立橋頭,放眼四良,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是欣賞西湖雪景之佳地。
西湖十景之五:柳浪聞鶯
“醉柳”,“獅柳”、“浣紗柳”等,有柳洲并非空穴來風。
柳浪聞鶯公園,地處西湖東南隅湖岸,占地約二十一公頃。她的前身,是南宋御花園聚景園,其范圍南起杭州舊城清波門外,北至涌金門下,東倚城垣,西臨西湖水面,而且還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宋末元初,聚景園成為“散景園”,其南側地帶,被隨蒙元鐵騎南下而遷居杭州的回民擇為墓地;其中段之地,荒蕪淤塞成為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澤水塘,其北部地段原有的靈芝寺,顯應觀等顯赫堂皇的寺廟,也隨園景一起難逃厄運。到明代中葉,當年蔚然大觀的柳浪聞鶯勝景,只剩下柳浪橋,華光亭兩處破舊陳跡。清初,更是一派凄涼景象,紫珊老人(錢塘詩人徐逢吉)《少年游》詞的上半闕專寫地盛況不再的情景;“蛇蟠眢井,狐竄破冢,輦路已全荒。燕子飛來,桃花不語,閱過幾滄桑。”到一九四九年,柳浪聞鶯僅存景名碑,石碑坊,石亭子和沙樸老樹各一,表忠觀(錢王祠)舊屋一區以及祠前方塘兩口。附近居民干脆稱那里為墳山窠。
柳浪聞鶯
今日柳浪聞鶯,經過近四十多年不斷的開發和建設,由當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園,演變為普通老百姓的大樂園。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囀鶯鳴作為公園景觀基調,在沿湖長達千米的堤岸上和園路主干道路沿途載種垂柳及獅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樹。在園中部主景區辟聞鶯館,又在距聞鶯館不遠處置巨型網籠“百鳥天堂”,營造煙花三月,柳絲飄舞,鶯聲清麗的氛圍。聞鶯館東面,以草坪和密林帶為主形成友誼園景區,引種了一批日本櫻花,草坪北側鋪石砌臺,矗立著”日中不再戰紀念碑。聞鶯館西側,是柳浪聞鶯重建時填平水蕩沼澤而營造的大草坪,草色遙連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側,是遷建來此的康熙御題柳浪聞鶯景亭碑;南側種植了一片高大的喬木樹林,與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構成富于層面,角度變化的生動圖景。
公園北部早先的錢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園林風格,布局的庭院景區,沿用“聚景園”舊稱命名。園內亭臺樓榭,假山泉池,小橋流水,矮墻漏窗,奇花異草,各據其位,合為勝景,全園曲徑通幽,別有天地。
公園東南辟為群眾游園文娛活動場所,建起了露天舞臺,成為杭州市民和八方游客晨間鍛煉,假日休閑和節日慶典的好去處。每到夏秋季節,這里又是消暑納涼“夜花園”,歌舞,戲曲,電影和內容多樣,形式豐富,不定期舉辦的各種各樣的花展,燈會,民俗風情表演等吸引著人們.
地址:西湖以東、涌金廣場以南、學士公園以北、南山路以西
門票:免票
交通:乘K4、12、30、308、504、游1、2路、假日5、7線到柳浪聞鶯站下。
旅游小貼士
這里是欣賞三面云山一面水的最佳位置。
西湖十景之六:花港觀魚
江南園林藝術與西洋園林藝術結合得最為巧妙的一處景致,眾多的外國元首國際友人游西湖都必到此處 ,不是沒有道理。
花港觀魚公園位于蘇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南宋時,內侍官允升曾在離這里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游人雜沓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于魚池畔。后來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于碑陰,詩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今日花港觀魚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頃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位于公園中部偏南處的紅魚池,是全園游賞的中心區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島,池上駕設曲橋,倚橋欄俯看,數千尾金鱗紅魚結隊往來,潑刺戲水。微風過處,沿池岸花木落英繽紛,飄浮于水面,好一幅“花著魚身魚嘬花”的動人畫圖,無人不起羨魚之情。紅魚池西首,是頗有造園匠心的牡丹園,丘阜隆起,最高處建牡丹亭,繞亭植有各種牡丹,芍藥數百本,按不同品種分為十多個花境小區塊,年年谷雨前后,盡顯花中王者風范,國色天香,名不虛傳。牡丹亭畔小徑一側,植古梅一株,梅樹下,以黑,白卵石砌成此梅姿影圖案于路面,現代大儒馬一浮題筆稱之為“梅影坡”。
自牡丹亭中眺望,公園東,南,北三面景色盡收眼底。東面,綠樹婆娑,遙接湖波堤痕。南面,南屏山蔥蘢山色被“借”入公園內,密林濃陰后,一灣綠水縈繞,拱橋飛架,港汊連通了西里湖和小南湖,全園水景因此更顯靈動,沿水竹樹繁茂,禽喧枝頭,透露著山野風情。北面,大草坪視野開闊,西里湖波光山影引人遐想綿綿。草坪上,間以大喬木為主的樹叢,樹林,既增加了空間林緣線的層次變化,又為游人提供了庇蔭,休憩場所。
地址:位于蘇堤南段以西
門票:免票
交通: 乘K4、308、504、游1、2、3、5路、假日1、4、5、7線到“蘇堤”、“花港”站下或乘西湖游船可到花港。
開放時間:7:30---17:00
西湖十景之七:雷峰夕照
白娘子被法海壓在雷鋒塔下的故事,給塔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對于普通游客來說,可能倒掉的雷鋒塔更有魅力一些。
雷峰,位于凈慈寺前,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蔥郁。其冊雖小巧玲瓏,名氣在湖上卻是數一數二,因為山巔曾有吳越時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眾多古塔中最為風光也最為風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虛,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西湖南岸這座三面臨水呈半島狀的名山,當年曾為南宋御花園占據。一九四九年以后,山上種埴了大量香樟、楓香、榆樹等觀賞樹木,夕照林濤,景色依然富麗。
雷峰夕照
夕照山是南屏山的支脈,又稱雷峰,海拔48米,二疊石灰巖構成。因昔郡民雷就之所而得名,此峰眾山環繞,是凈慈寺的案山。此山因吳越國王錢弘俶為其妃黃氏所建黃妃塔及西湖民間故事“白蛇傳”相關而盛名天下,是西湖十景“雷峰夕照”的所在地。此處有史跡雷峰塔遺址、青云巖、白云庵遺址等。
塔因地處吳越國杭城西關外雷峰上,稱西關磚塔,俗稱雷峰塔。舊亦有稱黃妃塔、王妃塔。為磚木結構閣式塔,八面七層。塔系吳越國王錢俶之妃黃氏因奉藏佛螺髻發及佛經而建。籌建于北宋開寶五年(972年)之前,竣工在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塔以磚石為芯,外有木構檐廊,重檐飛棟,洞窗豁達。內壁八面鑲嵌《華嚴經》石刻,塔下相傳供奉過16尊金銅羅漢。北宋宣和年間(1119至1125)遭戰亂受損,南宋重修為八面五層。元代,雷峰塔景況猶盛。明嘉靖間(1522至1566),塔木構檐廊毀于兵燹,僅存塔芯,赭色磚塔,頹然蒼老,別具風情。與西湖對岸寶石山上亭亭玉立的保俶塔喻為“保俶如美人,雷峰似老衲”。
清代,塔外廓木廊仍未恢復,依舊為殘存之赭色磚塔。康熙南巡時題額“雷峰西照”。雷峰塔知名度之高,與中國民間廣為流傳之神話故事《白蛇傳》密切相關,故事中女主人公白蛇化身白素貞,被法海和尚禁錮塔內。清后期,塔因年九不修,又因迷信者盛傳塔磚能辟邪宜男,盜挖者日增,塔基開始削弱,清末民初期間為保證古塔景觀,當局曾筑墻護塔,但挖磚者仍屢禁不絕。民國十三年(1924年)九月二十五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下午一時四十分,塔終因塔磚盜挖過多,加以塔址附近汪莊造屋打樁引起之巨大震動而轟然倒坍,當時杭州市民聞訊爭往觀看,萬人空巷。《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等珍貴文物真形顯露。自此之后,西湖十景也因雷峰塔的消失而殘缺經年。
1999年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重建雷峰塔、恢復“雷峰夕照”景觀的決定,成立了省“雙景”協調小組及辦公室。
2000年12月26日,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奠基。
2001年3月11日,對雷峰塔遺址和地宮的發掘,出土了包括吳越國純銀阿育王塔、鎏金龍蓮底座佛像等在內的一批精美的文物珍品,轟動了海內外。
雷峰新塔,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設計,建造在雷峰塔原址上。新塔五面八層,依山臨湖,蔚然大觀。新塔臺基以下兩層(包括地下的一層),平面呈八角形。臺基周邊,裝飾有漢白玉雕制的石欄桿,臺基以上,塔身聳立,外觀五層,其中第一層內部實際分上下兩層,只是外觀上檐屋面較高,呈現為一層。
雷峰新塔各層屋面都覆蓋銅瓦,每個轉角處設銅斗拱,飛檐翼有下懸掛銅制的風鐸。新塔塔身的二層以上,每層都有外挑平座,平座設欄桿,繞塔而成檐廊,可供游人登塔賞景。
新塔通高71米,其中臺基高9.8米,塔身高45.8米,塔剎高16.1米。新塔臺基占地面積達3133平方米,塔身建筑面積2956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089平方米。體量上,新塔臺基對徑為60米,邊長為2334米,周長為186.72米;副階對徑為35.25米,邊長為13.43米,周長為107.41米;塔身對徑為28米,邊長為11米,周長為88米。
10月25日上午在雷峰塔景區舉行了隆重的重建落成典禮;當晚,傾情上演了“雷峰夕陽“音樂大典。
10月28日上午,又舉辦了雷峰塔佛螺髻發舍利供奉法會。
雷峰塔新塔是繼承與創新、歷史與現代、自然與文化完美結合的典范。為切實保護好地下珍貴遺址,充分展示雷峰古塔的獨特風采,對古塔遺址實行玻璃天棚覆蓋,使古塔重生新塔,新塔彰顯古塔,創下了中國古塔遺址原地保護的全國第一;新塔采用鋼架結構作支撐,主梁跨度達30余米,創下了傳統古塔采用現代鋼結構支撐的全國第一;新塔裝飾物全部采用以銅為主體的金屬材料,并以化學腐蝕工藝再現了當年雷峰塔別具一格的彩繪藝術,創下采用銅件最多、銅飾面積最大的全國第一;由于采用鋼結構作支撐,塔內窨大大增加,視野更加寬闊,創下了塔類建筑中塔內使用窨最大的全國第一;雷峰塔本身就是一座“文化塔”,新塔內精妙絕倫的文化陳設,使雷峰塔內的內涵更豐富、意境更深遠,創下了塔類建筑中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全國第一。
地址:南山路雷峰塔景區
門票:40元
交通:乘K4、Y1、Y2、Y3、Y6、Y7、Y9、J5、K504、K808路公交車到凈寺站下,步行可到。
西湖十景之八:雙峰插云
當群山云霧迷漫時,兩峰偶露雙尖,宛如峰插云霄,是一幅潑墨漂流濃淡有致的水墨畫卷。
觀賞點位于靈隱路上的洪春橋堍,“雙峰”是指西湖的南高峰、北高峰。南高峰位于西湖西南,高257.2米;北高峰在西湖西北,峰高314米,為杭州第一高峰。兩峰相距10余里,中間重巒疊峰,蜿蜒盤結,山峰高出云表,望之如插。南宋時峰頂各有古塔一座。遠眺雙峰,峰形隱晦而塔尖分明。“雙峰插云”便由此得名。
雙峰插云
巍巍天目山東走,其余脈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與北高峰,古時均為僧人所占,山巔建佛塔,遙相對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嵐翠霧白,塔尖入云,時隱時顯,遠望氣勢非同一般。南宋時,兩峰插云列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題為雙峰插云,建景碑亭于洪春橋畔。其時雙峰古塔毀圮已久,以至連此景原有的內涵也一度難為人知,‘插云’者,虛言也。設景碑亭于此,實為權宜之計。浮圖對立曉崔巍,積翠浮空霽藹迷。試向鳳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煙低。這是南宋詩人王洧的《兩峰插云》詩,它告訴人們:雙峰插云的景觀。
南宋時,從鳳凰山上望之,方可得其神采。明代的李流芳,卻主張到蘇堤第三橋望山橋上觀賞此景,他在《西湖臣游圖題跋。兩峰罷霧圖》中寫道:[三橋龍王堂,望湖西諸山,頗盡其勝。煙林霧障,蚋帶層疊,淡描濃抹,頃刻百態,非董、巨妙筆,不足以發其氣韻]清以后,雙峰之巔已無塔影,賞景位置則移易到湖上,因為洪春橋畔盡管建有景碑亭,但游人到此只見林木蔥蔚,[雙峰]連影子也無覓處,倒不如泛舟湖上,尚能遙指云中峰巒,心馳神往于登臨其巔俯看塵寰的宏闊高遠。故陳璨《雙峰插云》詩云:南北高峰高持天,兩峰相以不相連。晚來新雨未雨之時,四山云鎖二尖。后來鐘毓龍在《說杭州》中也提出:[欲雨未雨之時,四山云冪,而南、北兩峰以高故猶露其巔。此本為湖中遙望之景。清初必欲求其地以立碑,乃置之行(洪)春橋畔。]湖中之景變成了陸上之景。
雙峰插云雖然自古至今其觀黨的地點和方式迭經變化,但南、北兩面三刀高峰都是西湖妖山中極富登臨之勝的著名山峰卻至今未變。南高峰臨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巖顯露,絕壁崢嶸。登上山巔向東俯瞰,西湖全景歷歷在目,不是畫圖,勝似畫圖。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靈隱寺的坐山,從寺西側上山,石磴多至數千級,盤折回繞三十六彎,沿途山溪清流回轉,林木重疊,古人有詩贊道:[一路松聲長帶雨,半空嵐氣總成云]。山東側,建有西湖叭一的載人索道,全長六成余米,上下山往返只需六七分鐘。
地址:南高峰、北高峰
門票:免票
交通:7、27、807路,游1、2、3 路到洪春橋下車即可。
旅游小貼士
“雙峰插云”御碑為清康熙皇帝手書,碑亭景點在洪春橋畔。
西湖十景之九:南屏晚鐘
能讓康熙帝也發出“致足發人深省”的感慨,肯定不一般。原鐘早憶不在,現在的銅鐘為新鑄造。
南屏晚鐘,也許是西湖十景中問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畫家張擇端曾經畫過《南屏晚鐘圖》。盡管此圖遠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圖》那么蜚聲畫壇,但卻被記載于明人《天水冰山錄》中。南屏山,綿延橫陳于西湖南岸,山高不過百米,山體延伸卻長達千余米。山上怪石聳秀,綠樹愜眼。晴好日,滿山嵐翠在藍天白云得襯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霧天,云煙遮遮掩掩,山巒好象翩然起舞,飄渺空靈,若即若離。后周顯得元年(九五四),吳越國主錢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后來成為與靈隱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兩大佛教道場之一的凈慈寺。
南屏晚鐘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剎興教寺始建于北宋開寶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臺宗山家派的大本營。凈慈寺、興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廟,形成繼靈隱、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鐘幕鼓,焚貝佛號,香煙燭光,南屏山從此添了‘佛國山’的別稱,南屏晚鐘的情韻,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帶山嶺由石灰巖構成,山體多孔穴,加以山峰巖壁立若屏障,每當佛寺晚鐘敲響,鐘聲振蕩頻率傳到山上,巖石、洞穴等為其所迫,加速了聲波的振動,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巖石、洞穴便隨之產生音箱效應,增強了共鳴。同時,鐘聲還以相同的頻率飛向西湖上空,直達西湖彼岸,碰上對岸由火成巖構成的葛嶺、回音迭起。尤其是在天氣交響混合,共振齊鳴,悠悠揚,經久不息。
北宋以后,凈慈寺與興教寺一布置一衰,歲月既久,南屏晚鐘的盛譽和勝況專屬于凈慈寺名下,凈慈寺建起了繪飾華麗的鐘樓,逐漸在為千年古剎最為迷人的吸引物。凈慈寺鐘樓歷經毀建,大鐘也廢而復鑄,最具規模的篝鑄,一次是在明洪截止十一年,信持夷簡禪師募休聚銅二萬余斤,鑄成巨鐘一口,撞擊聲播遠壑,余音繚繞。還有一次是在一九八六年,新鑄銅鐘高三米,口徑二點三米,重喧十噸以上。鐘體內外,鐫鑄《妙法蓮華經》七卷及銘文共計六萬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龍]作鐘鈕,以八瓣蓮花為鐘唇,每瓣鑄有一處撞鐘點,其中六處鐘點上鑄有梵文。鐘脊上立南無毗婆尸佛和南無釋迦牟尼佛等七個佛龕。
近年來,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賓、僑胞、游客聚集在凈慈寺鐘樓內外,舉行新年撞鐘除舊迎新活動。當第一百零八聲鐘聲響,正好是新處伊始之時。這一象征著祥和、歡樂、安定、團結的活動,為古老的南屏晚鐘注入了新的涵義和魅力。
地址:南山路凈寺
門票:10元,敲鐘另算10元。
開放時間8:00---16:00
交通:乘K4、504、游1、2、3、路、假日5、7線到凈慈寺站下。
西湖十景之十:三潭印月
如今很難看到“三潭印月”的美景,但就算只是在白天看三潭也不失為西湖美景之一。
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為湖上三島。全島連水面在內面積約七公頃,南北有曲橋相通,東西以土堤相連橋堤呈“十”字形交叉,將島上水面一分為四,水面外圍是環形堤埂。從空中俯瞰,島上陸地形如一個特大的“田”字,呈現出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水景稱勝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獨具一格,為我國江南水上園林的經典之作。三潭印月島的前身是水凡保寧寺,北宋詞家秦觀《送僧歸保寧寺》詩中有句云:“西湖環岸皆招堤,樓閣晦明如臥披。保寧復在最佳處,水光四合無端倪。車塵不來馬足斷,時有海月相因依。”可知島上賞月由來已久。明萬歷三十五年(一六0七),錢塘縣令聶心湯取湖中葑泥在島周圍筑堤壩,初成湖中湖,作為放生之所。后人在島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稱為“三潭”,清初島上又加營建,筑曲橋,堂軒,沿內湖環植木芙蓉,復經清光緒間退休將領彭玉麟在此營造別墅,小瀛洲初具風貌。
三潭印月景觀富層次,空間多變化,建筑布局匠心獨運。從島北碼頭上岸,經過先賢祠等兩座建筑,即步入九曲平橋,橋上有開網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異的亭子,讓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談笑,或留影,流連觀照,飽覽美景。
九曲橋東,隔水與一堵白粉短墻相望。墻兩端了無銜接,形若屏風。但粉墻上開啟四只花飾精美的漏窗,墻內墻外空間隔而不斷,相互滲透。墻外游人熙熙攘攘,墻內卻幽雅寧靜,咫尺之間兀自大異其趣。
全島花木疏密相間,以翠柳,荷花,紅楓,木芙蓉為主,四季花開不斷,艷麗多彩,春,秋景色尤佳。島內島外湖面如鏡,樓臺花樹倒影搖曳生姿,天光云彩相映,著實讓人恍惚迷離,如入蓬萊。三潭印月美景還從島上向湖上延伸。島南湖面,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別致優美。塔頂如葫蘆狀,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面二米,中空,環塔身分布五個小圓孔,塔基為扁圓石座。三塔平面呈等邊三角形分布,每邊長六十二米。
每逢仲秋時,皓月當空,水天相映,塔中點燃燈燭,與明月上下爭輝。賞月游湖者搖漿前來,攪動滿湖銀輝,天月,水月,塔月,心中之月,融為無限的悠思和寄托,怡然忘歸。
地址:西湖中西南大島
門票:45元(含船票)
開放時間:7:30---16:30
交通:位于西湖中央,坐游船可達。
旅游小貼士
1.租游船的價格和地點 游三潭印月最好是在早上和16:00點左右,想要盡興最好是租一條小船,一般開價在100元左右,但最低價能談到40元左右,這當然要看你的本事。西湖分布在湖濱、中山公園、花港、岳王廟等處的碼頭也有西湖游船可以乘坐。
2.拍照的最佳位置 站在瀛洲,九曲橋、開網亭、我心相印等、九曲橋中段的低矮粉墻花鳥漏窗前、東西長堤之中段、小瀛洲東南岸可以三塔和湖面為背景,都能拍出十分到位的片子。
3.電動船票價和時間 游三潭印月可乘電動船前往,開行時間為:春夏季7:30——16:30,秋冬季8:00——16:00。票價:普通船35元/人。豪華船45元/人,票價中包括游小瀛洲、湖心亭兩島的門票。
97616旅游網:www.917925.com
- 上一條:杭州西湖自助游旅游攻略
- 下一條:杭州西湖十景路線介紹
看了本文章的96%游客還看了:
-
西湖在哪個省哪個市?杭州西湖在哪個省哪個市
西湖在哪個省哪個市: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此詩,耳熟能詳。那么,親,你知道西湖在哪個省哪個市嗎?... -
杭州西湖在哪個區_杭州西湖屬于哪個區_杭州西湖是哪個區的
杭州西湖在哪個區?杭州西湖屬于哪個區?杭州西湖是哪個區的?杭州西湖風景區以西湖為中心,分為湖濱區、湖心區、北山區、南山區和錢塘區,總面積達49平方公里。 ... -
西湖在哪里_西湖在哪個省哪個市_杭州西湖是哪個省的
西湖在哪里?西湖在哪個省哪個市?杭州西湖是哪個省的?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西部,杭州市區中心,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稱西湖。... -
西湖游船門票_杭州西湖游船門票價格多少錢
杭州西湖游船門票價格;杭州西湖游船門票:40元 ... -
西湖游船碼頭_杭州西湖游船碼頭地址/在哪里
杭州西湖美不勝收,乘船游覽更是能近距離感受湖光山色,別有一番風味。西湖周邊有若干個游船碼頭,供不同類型的游船停靠,滿足了游客的不同需求。 湖濱一公園碼頭: 位于南山路解放路口,為大型交通游艇碼頭,通小瀛洲... -
杭州西湖坐公交車從哪里開始游玩比較好
雙休日及節假日期間,杭州西湖南線景區實行道路單行,雖然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景區交通壓力,但游客們卻經常遭遇“進得去”卻“難出來”的問題。為了解決游客“返城難”,方便大家從景區返回市中心,“五一”小長假期間... -
杭州西湖十景路線介紹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40元)、雙峰插云、南屏晚鐘(10元)、三潭印月(20元),西湖十景各擅其勝,新西湖... -
西湖十景都有哪些十景_杭州西湖十景分別是什么
“西湖十景”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著名旅游景點西湖上的十處特色風景,最常見的說法是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云、南屏晚鐘、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時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