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長沙五星級旅行社品牌,品質旅游的倡導者
湖南寶中國際旅行社芙蓉區匯一城營業部

重慶磁器口古鎮民俗

www.917925.com ? 就去旅游網??更新:2024-09-22 13:59??人氣:143

摘要:磁器口古鎮位于重慶市區近郊,東臨嘉陵江,南接沙坪壩,西界童家橋,北靠石井坡。面積1.18平方公里,人口1.8萬人。最早叫白崖場,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1003年),因白巖寺而得名。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

重慶磁器口古鎮民俗

磁器口古鎮位于重慶市區近郊,東臨嘉陵江,南接沙坪壩,西界童家橋,北靠石井坡。面積1.18平方公里,人口1.8萬人。最早叫白崖場,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1003年),因白巖寺而得名。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從地道逃出皇宮削發為僧,亡命天涯。流落巴蜀時,曾在白巖山上的寶輪寺 “ 掛單 ” 隱匿達四、五年之久。因真龍天子曾隱于此,后來世人將寶輪寺易名龍隱寺,所在白巖場也改稱龍隱鎮。龍隱寺由此而香火旺盛,成為川東名剎,龍隱鎮也隨之沾了光。

磁器口古鎮
磁器口古鎮

  龍隱鎮改名為磁器口,源于瓷器。瓷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龍隱鎮的主要產業。在1918年地方商紳集資在青草坡創建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瓷器質地很好,品種繁多,名聲漸大,產品遠銷省內外。鎮上瓷器業鼎盛時達七十余家,外地裝運的船只停滿了大碼頭,繁榮了古鎮的經濟。后來,就將龍隱鎮改為了瓷器口;再后來,因“瓷”字通 “磁”,便叫做了磁器口。

  磁器口古鎮民俗主要有:茶館、川劇、打更、打火龍、廟會、摸福、 民樂書場。

磁器口古鎮

磁器口古鎮民俗——茶館

  在古鎮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是茶館。昔日在這千年古鎮,隨處可見茶館。當年的水手、袍哥大爺、閑雜人等都喜愛出入此間,茶館成了龍蛇混雜之地。在陪都期間,這一個小鎮茶館達100多個。

    其特色是“書場茶館”,又稱藝人茶館,是品茗欣賞民間藝術的地方。書場茶館戲曲品種不少:有川劇坐唱(打圍鼓)、四川清音、四川竹琴(揚琴)、荷葉清唱更普遍是說書茶館。坐茶館的人絡繹不絕,座無虛席。賣報的報童:‘賣報,賣報”的喊聲不絕于耳。姑娘和大嫂們:“賣瓜子,南瓜子,葵瓜子,賣花生,磁器口的鹽花生!”叫賣聲清脆響亮。特別是晚上能在茶館登臺說書的人,都是上品的高手,所以人們稱之為“品仙臺”,都是掛牌說書,看誰有絕技高招,誰能爭取更多的茶客,誰就能得到“紅包”。

    哪一位說書人講得好、茶館的生意必定會更加興隆、老板自然高興,說書人得的紅包就越厚實。直到如今,茶館仍是磁器口一景,百來米長的老街便有13家茶館,家家茶客滿座,古風猶存。

磁器口古鎮民俗——打火龍

  磁器口古鎮玩龍燈的方法種類很多,但有種奇特的玩龍燈方法,俗稱“打火龍”或“玩火龍”,堪稱一絕。每逢春節前,由當地玩龍藝人用竹篾扎好火龍骨架,外面糊以皮紙或紗布,再漿上米湯,待干后畫上龍甲并涂好油彩。龍身視表演規模的大小而定,一般以節為稱,多用單數,如五、七、九、十一、十七、二十一節等,舞龍時一人一節。

    通常,在火龍扎好后,要進行多次排練,以使表演者們步伐一致,動作流暢。因要打火花,舞火龍一般選擇在晚上進行表演的(也有白天的,但效果不如晚上壯觀)。打火花就是將生鐵加熱熔化成水狀后,一人用耐火勺舀出拋向空中,再由一人用板子打散,在夜間,頗有禮花飛濺的味道。因其打出的鐵水熊熊如火,所以又叫打火龍。舞龍者一般都光著臂膀并抹上菜油防燙傷,只穿一小褲,起勁舞動,直舞至汗流浹背,靈動自如,快到表演高潮時,即將鐵水火花打向天空,一時間,火花四濺,狂龍飛舞,萬人喝彩,很是壯觀。同時,還會附帶表演一些鉆火圈、吐煙火之類的表演以烘托氣氛。

    火龍也不單只在春節時玩,在端午、中秋、國慶等節日也會玩龍。解放前,百姓較信風水迷信,在干旱時,還會不分季節玩龍求雨。磁器口古鎮素有“玩龍之鄉”的美稱,曾于1986年、1987年、1988年連續三年參加重慶市龍獅表演,現場拔頭籌而獲特別獎。后來由于多種原因,玩龍表演減少,自從古鎮保護建設啟動后,玩龍的習俗又漸漸火了起來。

磁器口古鎮民俗——金錢板

  在古鎮磁器口,偶爾還能見到表演金錢板的。只見表演者手拿三塊楠竹做的竹板,上面還嵌有銅錢,邊敲邊打,邊玩邊唱,節奏感極強,語言風趣幽默,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金錢板藝術大概發源于300多年前的成渝兩地,后逐漸流傳于云南貴州等西南地區。表演者手持長約一尺、寬約一寸的三塊楠竹板進行表演。其中兩塊還嵌有銅錢或其它金屬片,表演時竹板互擊,能發出金屬聲音,藝人們以它為道具進行表演,常能“走州吃州、走縣吃縣”,習稱“金錢板”。

    另外,也有人稱其為“金鑒板”,還有人稱其為“三才板。”與評書、蓮花落等說唱藝術一樣,金錢板最初一般也在人多的鄉場鬧市路口劃個圈子表演,拉扯場子招攬顧客。因喜歡的人越來越多,便逐漸發展到進入茶館表演。加之道具簡單,就是幾塊竹板,演員一人,機制十分靈活,非常適宜在茶館中進行演出。所以,后來金錢板就主要在茶館中進行演出了。在金錢板表演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因藝人的不斷創造總結,使其表演技法不斷豐富完善。還因技法特點的不同而分成了“花派”、“清派”和“雜派”等幾個不同流派。其中,花派主要突出板式擊打技巧與眉眼身法,表演者常常將三塊竹板呼來耍去,摹仿擊打出大自然的各類聲音,富含萬千變化,令人稱奇;清派金錢板主要注重說唱的咬字吐詞、字正腔圓、中氣十足、節奏穩健;而雜派則基本上兼清派與花派之長,既注重板式打法又在說唱中注意節奏變化、靈活自如、唱中帶說、說中帶唱,長短句子交錯而行,快慢自由。

    金錢板其傳統曲目有《三國》、《水滸》等長篇戲曲故事,俗稱“長條書”。另外,還有一些如《八仙過海》、《武松打虎》等取材于民間故事傳說、笑話等精彩段落的小段子,俗稱“詩頭子”。金錢板唱詞通俗易懂,節奏鮮明,韻味悠長,其語言多以成渝兩地的方言土語為主,極富地方特色,頗受當地群眾喜愛。過去,磁器口的大小茶館多有金錢板表演,但現在已很少了。逢年過節或周末,在有些茶館還偶有所見。磁器口的金錢板傳人江禮元老人有時還在演出金錢板,但愿這門傳統藝術能煥發出新的青春與活力。

磁器口古鎮民俗——摸福

  磁器口古鎮老街有一斗大倒寫的“福”字,離福字三丈開外,常有人閉著眼睛伸手走路去摸,摸到了的心花怒放,謂之有“福”且“福已到”,沒有摸到的也不必著急,因為“福在身邊”,離福不遠,可繼續再摸,這就是中國傳統的“摸福”。相傳,摸福的方法是:人在離“福”字兩丈開外,面向福字,雙手合十,微閉雙眼,虔誠祈禱許愿后原地按男左女右的方向自轉三圈,然后平伸雙手向前摸福。一般而言,一人一地摸福最多四次,依次為:一摸財運,二摸官運,三摸姻緣,四摸福運。摸四下后就不能再摸了,因為第五次是霉運,那可是不能隨便瞎摸的了。

97616旅游網:www.917925.com

看了本文章的96%游客還看了:

  • 重慶磁器口古鎮民俗

    重慶磁器口古鎮民俗
    磁器口古鎮位于重慶市區近郊,東臨嘉陵江,南接沙坪壩,西界童家橋,北靠石井坡。面積1.18平方公里,人口1.8萬人。最早叫白崖場,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1003年),因白巖寺而得名。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

品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