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特色民俗風情
摘要:廣東的主要節日基本都是我國通常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在此介紹廣東最有名的節日慶典活動。 舞獅 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五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子都由二個人...
廣東特色民俗風情
廣東的主要節日基本都是我國通常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在此介紹廣東最有名的節日慶典活動。
舞獅
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五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子都由二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它是廣東各個節慶日中最常見的表演活動。
英歌表演
英歌 所謂北有秧歌,南有英歌。廣東的普寧、潮陽、惠來、陸豐甲子、潮安等地有英歌,其中以普寧、潮陽的英歌最有名。英歌是潮汕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廣場情緒舞蹈,起源于明代中期,以梁山108好漢為原形。表演者或持英歌棰或持圓鼓,糅合武術套路舞蹈等等藝術形式,氣勢粗獷豪邁。英歌
“英歌”表演有“前棚”和“后棚”之分,一般以前棚表演為主體。每支“英歌”隊由飾頭槌者擔任指揮,有時另設人物時遷為“耍蛇人”協助指揮。舞隊一般由16至36名男青年組成,人數多時以梁山一百單八將數目為限。若由36人進行表演,其中18人持鼓,另18人手持一尺多長被稱為“英歌槌”的圓形木棍,隨節奏表演進退、跳躍步伐一致的集體舞蹈;同時亦可時而敲擊“英歌槌”,時而相互對打。“英歌”隊中一般設有“頭槌”、“二槌”角色,“頭槌”多為紅面紅須(或黑須)裝扮成人物秦明或關圣;“二槌”為黑面黑須,裝扮成梁山人物黑旋風李逵。有些地方還增設扮成花和尚魯智深的“三槌”和打虎英雄武松的“四槌”等。這些人物穿戲裝、掛腰牌好不威風、神氣。 表演場上,只見剛毅、矯健的英武男兒在飛來橫去的“中國功夫”中各顯身手,沙場中一片棍聲、鼓聲、吶喊聲響亮悅耳、動人心弦。從前“前棚”的形式為邊歌邊舞的表演,但隨著人們對表演技藝越發高難的追求,除個別地區外已逐漸形成只舞不歌的表演形式。“英歌”表演場面壯觀、氣勢磅礴又極富韻律,觀看之中仿佛置身于一場精彩戲曲“武打”的欣賞之中。這與北方悠然自得、充滿溫馨的“秧歌”表演相比較,二者在形式和韻味上都突現著各自的地方特色。
燒塔 燒塔是中秋傳統節日潮汕地區開展的一項民俗活動,相傳它是漢人反抗元朝殘暴統治的起義信號。潮汕燒塔多為青少年玩樂活動,中秋前幾天,青少年們就忙碌起來,四處撿拾殘破瓦片,積聚枯樹枝、廢木片木塊,于中秋下午就開始砌瓦塔。塔的大小高低,依據積聚瓦片的多寡及參與者的年齡層次而定,10歲左右的孩子砌的是小瓦塔,一般只有兩三尺高。青年砌的規模較大,因為他們年齡大些,會從四方八面搬來瓦片,故砌的瓦塔往往有五六尺到一丈多高。瓦塔累砌也有講究,大瓦塔的塔基要鋪上紅磚條或灰磚塊,然后按“品”字形的格局構建。為了使塔身通風透氣和造型美觀,大的瓦塔常是兩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塔下留出才目對的兩個門,一個用于投放燃料,另一個掏出木灰。塔的上端留出空口,供吐火舌、火炯之用。砌建瓦塔地方,大都在曠埕與廣場,在同一場地中,有時砌上幾個瓦塔。月亮升至半空以后瓦塔開始燃燒起來,至燃燒猛烈時,瓦片被燒得通紅透亮,塔口的火焰直沖云天,就在這個時候,人們把粗粒的海鹽,一大把一大把地撒向塔里,瓦塔發出像鞭炮一樣的噼啪響聲,再撒上硫磺,燃放出藍色光焰,十分壯觀,招引廣大群眾圍觀欣賞。有的地方,還把燒塔作為競賽項目,塔建得高、燒得美和旺的,經群眾評議后給予獎勵。
燒龍 最有名的就是豐順的埔寨燒龍。人們會在節日的夜晚聚集在舞龍場,在大炮仗的巨響下觀看燒龍表演。先是幾十個年輕人舉著燃燒的竹纜在場內奔跑,接著,身上裝滿煙花的巨龍出場,舞龍者舉著龍在場內舞龍,最后,龍頭開始噴火,龍身燒起來后則煙花齊放,鑼聲和鞭炮聲響徹云霄,絢爛的火龍滿場飛舞,景象十分壯觀。
97616旅游網:www.917925.com
- 下一條:廣東美食攻略_廣東特色美食介紹
看了本文章的96%游客還看了:
-
廣東美食攻略_廣東特色美食介紹
廣東菜稱為粵菜,到了明清時期,粵菜逐步吸取了京、川、魯、蘇等菜系的烹飪原料和技術,一躍成為中國四大名菜系之一。廣州菜用料廣博,選料精細,技藝精良,善于變化,品種多樣,潮菜精致典雅,客家菜(東江菜)原汁原... -
廣東特色民俗風情
廣東的主要節日基本都是我國通常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在此介紹廣東最有名的節日慶典活動。 舞獅 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五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子都由二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