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是目前我國真實度最高,科普意義最好的恐龍化石藏館,是內蒙古第一個自然博物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自開館以來,接待參觀人數超過35萬人,日最高接待量突破1萬人次。它讓呼和浩特市民不出市區就能體驗大...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 真實度最高 科普意義最好的恐龍化石藏館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為了充分展示內蒙古的自然資源,自治區批準建設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并列為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獻禮工程。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建設用地面積3.34公頃,總建筑面積48308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41156 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7152平方米,建筑由東區、西區兩部分組成,通過四層的連廊連接,西區最高為八層,建筑高度為64.8米;東區為四層,建筑高度為22.8米;地下一層。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定位是立足內蒙古,主要展示內蒙古大森林、大草原、大水系、大沙漠、野生動植物、遠古生物與古環境及地質礦產、農牧業、蒙醫藥、旅游等各領域的自然資源,建成后的博物館,將成為宣傳內蒙古、讓世界人民了解內蒙古的窗口。 博物館建設堅持創新、協調、綠色、現代、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體現大氣、壯美、厚重、特色、震撼等元素,做好標本收藏、陳列展覽、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工作,利用大型電子墻、電子屏等聲、 光、電現代化科技手段,力爭把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打造成國內一流的博物館。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展陳面積21795平方米,初步劃分為基本陳列區、專題陳列區和多功能區。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是目前我國真實度最高,科普意義最好的恐龍化石藏館,是內蒙古第一個自然博物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自開館以來,接待參觀人數超過35萬人,日最高接待量突破1萬人次。它讓呼和浩特市民不出市區就能體驗大自然的奧秘,它是向國內外來賓和游客宣傳內蒙古、展示內蒙古的重要窗口。
建館伊始
2018年11月10日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正式揭牌開館,其豐富的館藏及融合科學研究、科學普及、文化教育等功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和高度認可。
所有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2016年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開始籌建,由于沒有自然博物館的規劃、建設、布展等方面的經驗,一切從零開始,在整體項目推進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挑戰。在此期間,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給與了充分的資金支持。自治區自然資源廳主要領導多次聽取內蒙古自然博物館規劃建設進度報告并提出指導意見,就實際問題多次實地調研現場辦公,多次帶隊前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與國內頂尖的自然博物館學習交流,借鑒經驗。
2016年10月,王軍有被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選任負責籌建內蒙古自然博物館。
“王軍有館長一上任就帶領我們開始了緊張的工作,邀請國內外專家對展覽設計進行了多次優化論證;為了確保展陳內容的科學性,多方多次請專業機構提供樣板并論證科學性、代表性。”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張茗說。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征集展品成本,館領導班子多次與供應商開會協商至深夜,從建館開始他們基本上沒有休息日。
如何展示內蒙古?
打開地圖,在內蒙古118.3萬平方公里的版圖上涵蓋了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等地貌。森林面積3.73億畝,均居全國第一位。礦產資源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之首的有18種,居全國前3位的有46種,居全國前10位的有87種,稀土資源儲量居世界首位。怎樣在展館中充分展示內蒙古的自然資源?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館長王軍有介紹說,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建筑面積48759平方米,展陳面積21795平方米,展陳內容涵蓋了農、林、牧、水、動植物、古生物、地質礦產等13個領域,集中展示了萬余件珍貴標本。共設置五大主題展廳,東區一至四層分別是以自然景觀為主題的“壯美內蒙古”,以生物演化為主題的“遠古內蒙古”,以礦產資源為主題的“富饒內蒙古”,以綠色發展為主題的“綠色內蒙古”,西區四至六層是“恐龍的故鄉”主題展。
走進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十余米高的大型恐龍骨架將游客直接帶入到了遠古時代。一樓“壯美內蒙古”展廳,小鹿在森林秘境歡快的奔跑,牛羊在遼闊的草原漫步,胡楊在大漠中講述著“三千年”的錚錚鐵骨……;在二樓的古生代廳廳、中生代廳、新生代廳,游客可以從遠古時代了解到人類和大自然生物鏈的進化,全息影像讓孩子們樂在其中,仿佛置身于一處處自然奇觀里;三樓的“富饒內蒙古”展廳,各類珍貴的礦產資源,精美絕倫的奇石珍寶,彰顯內蒙古大地富足遼闊。四樓的“綠色內蒙古”展廳以綠色產業發展、蒙醫藥文化傳承內容等為主題布展凸顯了內蒙古綠色發展的理念和生動實踐。恐龍展廳中的恐龍模型、恐龍化石、全息影像見證了內蒙古與恐龍的“不解之緣”。
豐富的館藏,生動的布展,優質的服務,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已經成為呼和浩特市民、國內外游客游覽、研學的熱點IP。
內蒙古眾信國際旅行社地接部總經理富智蓮說,為了讓國內外游客更加全面的了解內蒙古,我們在旅游產品設計中增加了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同時將該館作為自由行游客重點推薦的景點,下一步,我們還計劃與該館積極協調,研發研學游、親子游等旅游產品。
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先鋒路小學副校長杜軍表示,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孩子們可以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探索大自然奧秘,學習自然資源知識,是非常好的資源科普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的平臺。
讓博物館“動”起來
自建館以來,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高度重視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科普研學工作,積極與自治區教育廳、高校、少工委、科協等部門對接相關工作。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王富友表示,要讓自然博物館“動”起來,和教育部門互動,把我們的自然博物館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和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互動,深入推進科學研究;與國內外優質的自然博物館互動,舉辦形式多樣種類豐富的臨展和特色展等。
目前,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在西區三層開辟了命名為“大自然探索中心”的科普教室專用區域,研發推出了解說互動類、手工創作類、場景探索類、探究課程類和口才表演類等5大主題課程。與斯洛伐克大學合作開展了《古勞亞大陸東部中生代脊椎動物的演化與氣候的關系:發現于中國的化石組織的高分辨率解析》的課題研究,并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吉林大學開展多項合作研究。先后被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內蒙古教育廳、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授予“科普教育基地”與“教學實驗基地”牌匾。
據了解,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還與國內多家自然博物館在館際間藏品交流、交換、互展及在雙方場館舉辦臨展、特色展等方面達成了合作共識。與蒙古國色楞格省綜合博物館就科研、教育、宣傳、標本互展等事項進行深入交流并簽署合作備忘錄。王軍有表示,我們的目標是打造泛北極圈特色鮮明博物館,既要把蒙俄的標本“引進來”又要讓內蒙古標本“走出去”,大力提升泛北極圈自然科學研究及科普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新時代,新作為。面對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面對把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打造成為泛北極圈特色鮮明博物館,成為宣傳內蒙古、展示內蒙古的重要窗口的美好愿景,在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的領導下,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正在從思想認識、體制機制、政策措施等各方面進行一系列廣泛而深刻的變革。讓“資源惠民”的生動實踐更加切合民眾的現實訴求,增進民生福祉,為內蒙古走向高質量發展提速增色。
看了本文章的96%游客還看了: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 真實度最高 科普意義最好的恐龍化石藏館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是目前我國真實度最高,科普意義最好的恐龍化石藏館,是內蒙古第一個自然博物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自開館以來,接待參觀人數超過35萬人,日最高接待量突破1萬人次。它讓呼和浩特市民不出市區就能體驗大...
內蒙古開拓小長假旅游市場 內蒙古推54條春夏旅游線路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發布了“心靈四季·美麗中國”內蒙古春夏旅游線路,為區內及鄰省周邊地區的游客提供了更多種假日短途游選擇。 “心靈四季·美麗中國”內蒙古春夏旅游線路以4+10+40的形式呈現,當中包含40條2-3日短...
內蒙古庫布其沙漠 沙漠觀星圣地
“這里的星空太震撼了,我拍了這么多年星空,第一次在沙漠里拍,效果非常好!”27日晚,資深風光攝影師柳葉刀在內蒙古庫布其七星湖沙漠星空下如是說。 為其4天的七星湖沙漠星空文化節將于28日落幕,27日晚,來自全國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