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赫曦臺,長沙赫曦臺在哪里,長沙赫曦臺在哪個省
長沙赫曦臺在哪里?長沙赫曦臺屬于哪個省哪個市?長沙赫曦臺在哪個省?
長沙赫曦臺旅游,長沙赫曦臺在哪里,怎么走?
赫曦臺位于岳麓書院門前。明嘉靖七年知府孫存在岳麓山頂建有赫曦臺。王守仁題詩:"隔江岳麓懸情久,雷雨瀟湘日夜來,安得輕風掃微靄,振衣直上赫曦臺"。后來逐漸荒廢。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 年)山長羅典建臺于書院前,其意在追念朱熹。臺經多次修葺,保留至今。
長沙赫曦臺簡介
赫曦臺位于岳麓書院門前。明嘉靖七年知府孫存在岳麓山頂建有赫曦臺。王守仁題詩:“隔江岳麓懸情久,雷雨瀟湘日夜來,安得輕風掃微靄,振衣直上赫曦臺”。后來逐漸荒廢。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 年)山長羅典建臺于書院前,其意在追念朱熹。臺經多次修葺,保留至今。臺的左右壁上有“福’、“壽”二字,字高丈余。其中“壽”字寫得 龍飛鳳舞,相傳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羅典“重赴鹿嗚”(清代考舉人,主考舉行宴會稱“鹿鳴宴”,六十年后,舉行紀念,稱重赴鹿鳴),有一遠方來的道人,用竹帚蘸黃泥水寫的,后由羅典另寫“福’字,置于左壁。臺后即古桃李坪,“五百天桃”源出于此。
1167年(宋乾道三年),朱熹自閩來訪張,講學岳麓、城南書院,停留二月,常晨起登麓山觀日出。在《云谷山記》文中說:“余名岳麓山頂曰赫曦。”張筑臺,朱熹題額“赫曦臺”。后廢。 1528年(明嘉靖七年),知府孫存復建赫曦亭于原址,又廢。1790年(清乾隆五十年),山長羅典在書院大門前坪建一臺,曰前亭,又名前臺。
1821年(道光元年),山長歐陽厚均發現赫曦臺原碑刻,為存朱子故跡,改前亭名赫曦臺。1868年(同冶七年),巡撫劉昆重修時,臺前更置石柱一對,坪鋪麻石,增建圍墻。 臺為湖南地方戲臺典型形制,前部單檐歇山與后部三間單層弓形硬山結合,青瓦頂,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墻,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開敞,可登石級而上。
長沙赫曦臺地理位置
赫曦臺位于岳麓山禹王碑下偏北方向的山谷中間。 赫曦臺景區位于岳麓山風景區東北部,森林覆蓋率達90%,是一處難得的生態綠地。原址為岳麓山頂,朱熹稱岳麓山頂為“赫曦”,后來建造了“赫曦臺”,清朝時期被毀。重建于岳麓書院臺前,稱為“赫曦臺”。
長沙赫曦臺歷史
1167年(宋乾道三年),朱熹自閩來訪張,講學岳麓、城南書院,停留二月,常晨起登麓山觀日出。在《云谷山記》文中說:余名岳麓山頂曰赫曦。張筑臺,朱熹題額“赫曦臺。后廢。
1528年(明嘉靖七年),知府孫存復建赫曦亭于原址,又廢。1790年(清乾隆五十年),山長羅典在書院大門前坪建一臺,曰前亭,又名前臺。 1821年(道光元年),山長歐陽厚均發現赫曦臺原碑刻,為存朱子故跡,改前亭名赫曦臺。1868年(同治七年),巡撫劉昆重修時,臺前更置石柱一對,坪鋪麻石,增建圍墻。
長沙赫曦臺建筑特色
赫曦臺為湖南地方戲臺典型形制,前部單檐歇山與后部三間單層弓形硬山結合,青瓦頂,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墻,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開敞,可登石級而上。編輯本段關于赫曦臺的傳說 臺上左右壁上分別有福、壽’二字,各高1.3米,據傳1807年(嘉慶十二年)羅典重赴鹿鳴宴時,有一道士模樣之人來院,言善書能詩,士大見為道士,未予正式接見。不料道人拾一掃帚,蘸黃泥水在右墻一筆揮成一個壽字,不辭而去。字體如龍蛇盤繞,遒勁有力,傳為仙跡。后力求兩壁對稱,羅典在左壁補書了一個福字。
現臺中置雙面屏風一塊,一面繪有修復后之岳席書院平面圖,另一面錄朱熹、張、王守仁、毛澤東之題詩。
人們看到湘江上突然出現彩虹般的仙橋,以為是引渡凡人上升天界的。有一位道士率先踏上仙橋,但有去無回,葬身蛇腹。當時荊江二州刺使陶侃以他敏銳的觀察,見天門外懸的天燈寒光逼人,疑是妖孽作怪,便一箭射去,頓時天燈熄滅,橋也無影無蹤。后來派人按血跡尋找,在抱黃洞內,發現有一大蟒被射死了。從此,黎民百姓安居樂業,為了感謝陶侃為民除害,將他立足發箭的射臺,稱為射蟒臺。
“赫曦臺”說
臺,在新版《辭海》中解釋的第一義為:“高而平的建筑物,一般供眺望或游觀之用,如了望臺、亭臺樓閣。”最初由人工建筑的臺,除烽火臺外,乃是供皇室祭拜天地神明或游觀遠眺之用。后來稱臺而最有名的,如西漢長沙王劉發因思母而登高遠望的定王臺,傳說就是他每次派員送米到長安,再由長安取土回長沙所筑成的。杜牧的名詩《赤壁》中所寫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深鎖二喬”的銅雀臺,則是漢建安十五年曹操所筑的晚年享樂之地,死后仍遺令歌伎們定期在臺上為他表演歌舞,本身就是舞臺。其他如后來所稱的戲臺、舞臺、點將臺、閱兵臺、觀禮臺、觀景臺以及望仙臺、望鄉臺等等,或露天或上有蓋頂,高度不拘,但都只有一層,多層的便被稱為樓或閣與塔了。還有因山體的自然形態而稱作臺的,乃高山之頂或山上有一塊較大的平地,尤其是巨石平臺,如著名的山西五臺山,就是因為“五峰聳立,峰頂平坦”而得名。在全國各地大小山上因此而被稱作臺的比比皆是,特別是寺院因山就勢而建,必選較平之地,尤多以“南臺寺”“東臺寺”“西臺寺”“天臺寺”等來命名。
朱熹(1130-1200年)是一位與長沙有密切關系的歷史名人,既于宋乾道三年(1167年)自福建武夷山來長沙與張栻(1133——1180年)會講,逗留兩月有余,此前還曾任過潭州南岳廟監;又于紹熙五年(1194年)以荊湖南路轉運副使(或曰安撫史)出知潭州,有旨以“長沙巨屏,得賢為重。”(《宋史·列傳一百八十八》)因之,凡屬他在長沙的所有行蹤,皆為后世所有聞必錄。《一統志》載“朱子嘗改岳麓山頂曰赫曦,亦以名臺”,便是今岳麓書院大門內有一座赫曦臺的最初來歷。
赫曦,即乃輝煌明亮的陽光,原本并無典故。屈原《離騷》:“陟升皇之赫戲(同曦)兮,忽臨睨兮舊鄉。”就是說“在東方初升起的明亮的陽光里,我一下子看到了故鄉”。《初學記》載晉夏侯湛《大暑賦》云:“何太陽之赫曦,乃郁陶以興熱。”更是形容這日光是火熱的了。
朱熹與張栻其時尚是盛年,兩人與隨從登上頂峰之后,發現有一平坦處可供小憩,時正艷陽高照,朱熹便稱此處為赫曦臺并兩人聯句以紀游蹤。傳說張栻因之于此建臺,恐怕只是今人的一種揣想,實際或只是立了一塊碑以紀之,并非建有可稱之為榭的建筑物。
可列舉的理由不止一條,最主要的一條是:如果由兩位大理學家聯手在山頂興建有建筑形態的臺,便是千秋名勝,后人的題詠和碑刻必多,歷代的州、府、縣志以及《岳麓志》、《一統志》和野乘等必然有詳盡的記載,為何皆付闕如,現在連原址在何處都不知道?明嘉靖戍子(1528年)的長沙知府孫存也就應該將山上的臺重建或重修,而不會在山下去建亭了。實際上孫存所建的亭子,當時亦并未以“赫曦臺”正式命名。現在立于岳麓書院大門內的赫曦臺,是清道光元年(1821年)由山長歐陽厚均改建的一座真正可供演出的戲臺。毛澤東主席于1955年10月寫的《和周世釗同志》詩中的“卅年重到赫曦臺”亦即提此。
如果從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羅典初建時算起,這座建筑已經有200余年,無論從歷史意義與建筑美學的角度,皆是岳麓書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1185.html
長沙赫曦臺在哪里?長沙赫曦臺屬于哪個省?長沙赫曦臺在哪個省?
相關長沙赫曦臺,長沙赫曦臺在哪里,長沙赫曦臺屬于哪個省?長沙赫曦臺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