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島,金門島在哪里,金門島在哪個省
金門島在哪里?金門島屬于哪個省哪個市?金門島在哪個省?
金門島旅游,金門島在哪里,怎么走?
金門島簡介
金門(Jinmen,亦作Quemoy或Chin-men)位于福建省東南海上,扼廈門咽喉,屏障閩、粵地區。舊名“浯洲”、“仙洲”、“浯島”,亦稱“滄浯”、“浯江”等。本為荒島,晉時中原兵亂,始有人渡海避居于此。明洪武二十年(1387)在島上筑城,名“金門城”,遂襲用至今。明末鄭成功曾以金門為反清基地及攻臺跳板。明、清兩朝均隸同安縣。民國成立后于1915年設縣。
金門島
1949年國民黨當局遷臺,在該島屯兵駐守。古寧頭戰役時,為適應現實環境需要,暫行停止縣制。1953年,結束軍管制度,恢復縣治,成立縣政府。1992年11月7日結束戰地政務,縣長由所謂“福建省政府”派任。1993年冬辦理首任民選縣長選舉,自此邁向全面地方自治的新里程。2001年元旦金門與廈門開始試行“小三通”,由金門料羅港直航廈門和平碼頭。
金門本島面積約132平方公里,東西長而南北窄,最高點太武山(253米)在島之東部。多丘陵、灣岸,烈嶼在島之西南隔海峽相望。生產高粱、甘藷、玉米、大小麥、花生、蔬菜等作物。居民多以捕魚為業,兼營家畜(禽)飼養。礦產有花崗石、磁土等。人工造林成效彰著。特產金門高粱聞名遐邇。境內歷史最悠久的古跡是邱良功母節孝坊(1812)。人口約60,183(2003)。
金門島位于中國福建省同安縣的東南海面上, 孤懸于廈門東面***,扼廈港咽喉,為閩南屏障,與廈門最近距離2310米。其總面積為148平方公里,人口近5萬。東望臺灣,西對中國廈門,明代曾筑城墻干島上,據說當年鄭成功曾起兵于此。
金門島名勝古跡
金門原是個荒蕪的土石小島,后來經人們不斷栽培樹木,如今林蔭道上樹木蔽日,交通公路網四通八達,昔日面貌早已不再。金門島上最著名的古跡,那就是魯王墓,它已有300 多年的歷史了。據史料記載: “魯王為明太祖九世孫,名以海。京師既陷,轉徒臺州,張國雄等迎居紹興,稱魯監國,督師江上,畫錢塘而守。后為清兵所克,遁入海,依鄭成功,輾轉到金門,去監國號。成功初以禮待之,后漸懈,以海不能平,將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另據《辭海大事記》記載: 康熙元年 (1662 年) ,魯王薨於臺灣。由此看來,兩處記載互相矛盾,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金門歷史悠久,古稱“仙洲”或“浯洲”,自古有“海上仙洲”、“桃源勝景”之美稱。島上古有珠江夜月、豐蓮積翠、嘯臥云樓和仙陰瀑布等八景;今有太武雄峰、玉柱擎天、漢影云根和金湯劍氣、榕園綠陰、龍山瑞靄等24景。而登臨太武山顛或佇立于馬山之頂。又可遠眺祖國河山,令人神往。
金門島歷史
金門有居民始自東晉元帝建武。當時因五胡亂華,有蘇、陳、吳、蔡、呂、顏等六姓遷住金門。唐德宗貞元十九年,福建觀察使柳冕奏設“萬安牧馬監”于泉州,牧馬監陳淵率十二姓氏:陳、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姓屯居金門。在金門庵前村豐蓮山一帶牧馬,廣興水利,人口因之日漸繁盛,后代金門子民遂尊稱陳淵為「開浯恩主」。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宋代大儒朱熹任同安縣主簿,在燕南山設燕南書院,金門鄉里之間一時爭相向學。于是金門文風鼎盛,而雅稱為“海濱鄒魯”。
南明隆武元年,鄭成功自烈嶼湖井頭登陸,奉明太祖靈位,大會明朝文武群臣于巡檢司城(城址舊名吳山,今稱城仔頂),自此以金門為后勤基地,展開北伐南京,東征臺灣的事業。明鄭永歷十五年,鄭軍由金門料羅灣碼頭出發,從臺南鹿耳門登陸,僅十一個月就將據臺的荷蘭人驅逐回國了。 金門話屬于閩南語系,還保有漢晉時期的古韻和唐宋時代的古語。金門縣志中記載,金門現有居民的組成,概分為五種,一是亂世遺民、二是泉州的世家大族、三是鄰近都邑的商賈漁民、四是歷代戍守金門的軍人、五是贅婿謫配而來到金門的。金門現住居民的社會型態,大都是聚落型式,且多是舉族前來墾拓的單一姓氏聚落,家族觀念十分濃厚。
金門人的住屋四周多有避邪物,像八卦鏡、屋墻有風獅爺等等,不一而足。風獅爺有肩負著捍衛村境平安的神圣任務。在小金門的辟邪物中,則是以專治白蟻的風雞來擋風。 金門缺乏深灣港澳,土地貧瘠乾旱,因生活不易,居民多從事小規模的農耕漁撈,或從戎征戍。因此當地居民,除了官宦門第外,絕大多數是農、工群眾及少數交易買賣的商販。在這種的社會背景下,所衍生的文化特質,有高尚尊貴和粗俗簡略兩個極端。但真正的金門人的生活文化,應該還是以平民大眾為主的民生百態。
漢人移民對金門的開發依據可考的史料始于晉代。根據清代《金門志》的記載,晉代共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家族因躲避戰禍移居金門。
803年唐代朝廷在泉州設置五個牧馬場,浯洲為其中之一,陳淵任牧馬監,此為金門島上設置行政機構之始。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十二姓隨陳淵入島開墾,陳淵因此而被尊為“開浯恩主”。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興經略福建沿海,共設五衛十二所。金門守御千戶所為十二所之一,下轄峰上、管澳、田浦、陳坑四個巡檢司,后又增設烈嶼巡檢司。因金門固守福建東南海口,取“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而得名金門。
南明時期,金門由鄭成功政權實際控制。1664年清軍攻占金門后,曾采取遷界措施,強制居民遷至海岸線30華里外,島上人煙無存。1674年~1679年,鄭氏復占金門,并以此作為對中國內陸進行軍事行動的前進基地。1680年清軍二度攻占金門后,沿襲舊制隸屬于福建省同安縣(今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廈門市同安區),1683年清軍攻占臺灣后實施復界,因遷界離開的居民陸續返回原籍。
1914年,清代地方區劃制度廢除,廈門自同安縣獨立分置思明縣,金門劃歸思明縣管轄。1915年金門獨立設縣。1937年日軍占有金門,直到1945年戰敗為止。
金門島民俗風情
金門的民俗風情,既保持閩南特征,又獨特迷人。民間傳統節日與大陸的習俗特別和漳州、泉州完全一樣。每年例行的祭祀賽會,以“迎城隍”的規模最大。島上鄉民視石獅為保護神,各村落路口,隨處可見身穿盔甲或外圍披風的立姿石獅,獅前常見香火,為金門獨有的景觀。位于金沙北端的山后中堡18棟閩南式古屋,燕尾高揚,既代表著金門民俗,也是中華絢麗多姿的體現,已被辟為“民俗文化村”。 現在金門島上著名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標語,與廈門對岸的“一國兩制統一中國”標語遙遙相望。
金門人的住屋四周多有避邪物,像八卦鏡、屋墻有風獅爺等等,不一而足。風獅爺有肩負著捍衛村境平安的神圣任務。在小金門的辟邪物中,則是以專治白蟻的風雞來擋風。金門缺乏深灣港澳,土地貧瘠乾旱,因生活不易,居民多從事小規模的農耕漁撈,或從戎征戍。因此當地居民,除了官宦門第外,絕大多數是農、工群眾及少數交易買賣的商販。在這種的社會背景下,所衍生的文化特質,有高尚尊貴和粗俗簡略兩個極端。但真正的金門人的生活文化,應該還是以平民大眾為主的民生百態。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1399.html
金門島在哪里?金門島屬于哪個省?金門島在哪個省?
相關金門島,金門島在哪里,金門島屬于哪個省?金門島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