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壇,北京天壇在哪里,北京天壇在哪個省
北京天壇在哪里?北京天壇屬于哪個省哪個市?北京天壇在哪個省?
北京天壇旅游,北京天壇在哪里,怎么走?
天壇公園(Temple of Heaven),原名“天地壇”,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天壇內東里7號,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為“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總面積273公頃,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北京天壇簡介
天壇在故宮東南方,占地273公頃。比故宮大4倍,是明、清朝兩代帝王冬至日時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禮的地方。天壇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兩道壇墻分成內壇、外壇兩大部分。外壇墻總長6416米,內壇墻總長3292米。最南的圍墻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圍墻呈半圓型,象征天,北高南低,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圓地方”。天壇的主要建筑物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其間由一條寬闊的丹陛橋相連結,由南至北分別為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另有神廚、宰牲亭和齋宮等建筑和古跡。設計巧妙,色彩調和,建筑高超。 天壇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谷豐收的地方。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天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總面積為273萬平方米。
北京天壇圖片
天壇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壇,圍墻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北圍墻為弧圓形,南圍墻與東西墻成直角相交,為方形。這種南方北圓,通稱“天地墻”,象征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外壇墻東、南、北三面均沒有門,只有西邊修兩座大門——圜丘壇門和祈谷壇門(也稱天壇門)。而內壇墻四周則有東、南、西、北四座天門。
內壇建有祭壇和齋宮,并有一道東西橫墻,南為圜丘壇,北為祈谷壇。 天壇中的祈年殿是一座宏偉而又極具民族風格的獨特建筑,鎏金寶頂三層出檐的圓形攢尖式屋頂,覆蓋著象徵“天”的藍色琉璃瓦,層層向上收縮。檐下的木結構用和璽彩繪,坐落在漢白玉石基座上,遠遠望去,色彩對比強烈而和諧,上下形狀統一而富于變化。
天壇旅游景點介紹
1、圜丘壇
圜丘壇又稱祭天臺、拜天臺、祭臺,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壇周長534米,壇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各層欄板望柱及臺階數目均用陽數(又稱“天數”,即九的倍數),符九五之尊。壇面用艾葉青石砌就。壇面除中心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板望柱,均為9的倍數。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顯著的回音。
2、三音石
皇穹宇殿門外是一條由大長方石鋪成的甬路,站在甬道第三塊石板上,敝開殿門,并將全殿窗戶緊閉,使殿門到殿內正中神龕之間沒有任何障礙物,然后面對殿門說話,就可以聽到非常洪亮的三聲回聲,而且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聽到。由于這聲音是在供奉“皇天上帝”的建筑里發出來的,而且回聲很大,因而就有“人間偶語,天聞若雷”之說。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墻。墻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墻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墻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墻的弧度十分規則,墻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后,貼墻而立,一個人靠墻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墻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
3、皇穹宇
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里。它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稱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后為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筑,用藍色琉璃瓦鋪設屋頂,象征青天。
4、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也稱為祈谷壇,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后,改名為祈年殿。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于雷火,數年后按原樣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筑,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
5、閑嘮天壇
1420年,明永樂皇帝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了天壇。這個巨大的祭天神廟位于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也許和那個時候還保留著一些相似,南城在今天仍是京城中比較后發展的區域。拜后發展之賜,南城鮮有鱗次櫛比的高大建筑群用來遮天蔽地,從長安街中心地段往南即使是步行也不需要很久,就可以張望到高撐空中蓋笠一樣的祈年殿鎏金寶石藍琉璃頂或是綿亙數公里素樸的灰磚圍墻之一隅。
6、天壇歷史源流
明朝初期,北京還沒有外城,天壇的地點屬南郊。因為古代以南為陽,天是陽性,所以必須建在南郊。后來嘉靖時筑外城,才將天壇包在外城之內。
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于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后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寶。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筑從此開始。天壇的建筑遂分為兩組,南面是圜丘壇,北面是大享殿,冬季祭天在圜丘壇,春天祈谷和秋季報享在大享殿。
清廷入關后,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墻垣重建,改土墻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墻的墻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墻,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
天壇祭祀示意圖
天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總面積為273萬平方米。天壇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壇,圍墻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北圍墻為弧圓形,南圍墻與東西墻成直角相交,為方形。這種南方北圓,通稱“天地墻”,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外壇墻東、南、北三面均沒有門,只有西邊修兩座大門--圜丘壇門和祈谷壇門(也稱天壇門)。而內壇墻四周則有東、南、西、北四座天門。內壇建有祭壇和齋宮,并有一道東西橫墻,南為圜丘壇,北為祈谷壇。
除祈谷壇和圜丘壇之外,天壇還有兩組與眾不同的建筑群,即齋宮和神樂署。 齋宮實際是座小皇宮,是專供皇帝舉行祭祀禮前齋戒時居住的宮殿,也有城河圍護。 神樂署則是隸屬于禮部太常寺之下,專門負責祭祀時進行禮樂演奏的官署。它是一個常設機構,擁有數百人的樂隊和舞隊,平時進行排練,祭祀時負責禮樂。署衙的位置在外壇西部,與齋宮隔墻相鄰,是一組標準的衙署建筑。
天壇面積遼闊,相當于紫禁城的四倍。在極小占地的建筑周圍種植著蒼松翠柏,深綠顏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這也是在壇、廟、陵寢種植松柏的原因。進入天壇,樹木蔥郁,尤其在南北軸線和建筑群附近,更是古柏參天,樹冠相接,把祭壇烘托得十分肅穆。據統計,天壇僅古柏就有4000株。
天壇總體布局
天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地方,它的嚴謹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結構,瑰麗的建筑裝飾,在中國建筑史上,記錄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天壇占地面積原為4095畝,現有2775畝,為中國現存古代建筑規模最大、建筑藝術最精美的一處廟壇建筑群,也是世界建筑藝術的珍貴遺產。有的外國朋友說,到中國不到北京,不算真到中國,到北京不到天壇,不算真到北京。又說,天壇和長城、故官一樣,是一件很大的藝術品。
天壇有壇墻兩重,形成內外壇,均為北圓南方。當初,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現在墻上,以象征“天圓地方”之說。外壇墻的東南北三面原制無門,只西面臨永定門內大街有門兩座:北門是明代舊有的,稱“祈谷壇門”;南門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稱“圜丘壇門”。兩門均為三間拱券式,綠琉璃簡瓦歇山式頂,F在的外壇北門和東門,都是1975年以后增建的。內壇中間還有一道東西向的隔墻,它算作圜丘壇的北墻。這段隔墻在兩軸線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繞過皇穹宇外墻而與東西內壇墻相連接,將祈谷、圜丘兩壇隔成兩個區域。
內壇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軸線上,中間由長360米、寬30米的神道(丹陛橋)連成一個整體。圜丘壇內主要建筑有圜丘臺(祭天臺)、皇穹宇(奉神殿、神庫與神廚、宰牲亭)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筑有祈年門、大祀殿(祈年殿)、東西配殿、皇乾殿、長廊(附七星石)、神庫與神廚、宰牲亭等。
天壇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征天。整個布局和建筑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谷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 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天壇被兩重壇墻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墻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征著“天圓地方”。外壇墻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墻上開辟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后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并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墻周長4152米,辟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兩部分之間有隔墻相隔,并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天壇建筑特點
北京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在中國,祭天儀式起源于周朝,自漢代以來,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對此極為重視。明永樂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們都要來天壇舉行祭天和祈谷的儀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還會在圜丘壇進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齋戒。祭祀時,除了獻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領文武百官朝拜禱告,以祈求上蒼的垂憐施恩。
天壇建筑的主要設計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在布局方面,內壇位于外壇的南北中軸線以東,而圜丘壇和祈年壇又位于內壇中軸線的東面,這些都是為了增加西側的空曠程度,使人們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后,就能獲得開闊的視野,以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單體建筑來說,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圓形攢尖頂,它們外部的臺基和屋檐層層收縮上舉,也體現出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
天壇還處處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現手法。北圓南方的壇墻和圓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墻的設計,都寓意著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主要建筑上廣泛地使用藍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壇重視“陽數”、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設計,也是這種表現手法的具體體現。
天壇世界文化遺產
中文名稱:天壇;英文名稱:Temple of Heaven;批準時間:1998年11月;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天壇建于公元15世紀上半葉,座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松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筑群,無論在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系,而這一關系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占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筑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系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文化遺產價值:
1、天壇是華夏文明的積淀之一。
天壇從選位、規劃、建筑的設計以及祭把禮儀和祭祀樂舞,無不依據中國古代《周易》陰陽、五行等學說,成功的把古人對“天”的認識、“天人關系”以及對上蒼的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至。各朝各代均建壇祭天,而北京天壇是完整保存下來的僅有一例,是古人的杰作。
2、天壇建筑處處展示中國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藝術表現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構件的數量集中并反復使用“九”這個數字,以象征“天”和強調與“天”的聯系。天壇祈年殿以圓形、以藍色象征天,殿內大柱及開間又分別離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節氣、十二個月和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時辰,每時辰合兩小時)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處處“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國古代帝王專用的一種禮制建筑,處處象天法地)式建筑僅存的一例,是中國古文化的載體。
3、天壇集古代哲學、歷史、數學、力學、美學、生態學于一爐,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天壇在建筑設計和營造上集明、清建筑技術、藝術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制構件、圓形平面、形體巨大、工藝精制、構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國古建中罕見的實例。天壇又以大面積樹林和豐富的植被創造了“天人協和”的生態環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藝術和生態環境的實物,極具科學價值,是皇家祭壇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
建筑軸線北部的構圖中心祈年殿,體態雄偉,構架精巧,內部空間層層升高向中心聚攏,外部臺基屋檐圓形層層收縮上舉,既造成強烈的向上動感,又使人感到端莊、穩重。色彩對比強烈,而不失協調得體。使人步入壇內如踏祥云登臨天界。天壇從總體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是工藝精品,極具藝術價值,是華夏民族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思想文化的遺跡和載體。天壇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學思想,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綜上所述,天壇這個古代祭壇建筑組群,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具備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標準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把天壇這具有世界性突出價值的藝術杰作列人世界文化遺產將更有利對它的保護,使其永久傳世。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250.html
北京天壇在哪里?北京天壇屬于哪個?北京天壇在哪個?
相關北京天壇,北京天壇在哪里,北京天壇屬于哪個省?北京天壇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