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您當前位置:97616旅游網 >> 旅游景點 >> 安徽旅游景點 >> 涇縣

涇縣,涇縣在哪里,涇縣在哪個省

    就去旅游網  最近更新:2023-11-17 10:59  瀏覽次數:

涇縣在哪里?涇縣屬于哪個省哪個市?涇縣在哪個省?

涇縣旅游,涇縣在哪里,怎么走?

涇縣,隸屬于安徽宣城市。古稱猷州,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介于北緯30°21’—30°51’,東經117°57’—118°41’之間,東西長66千米,南北寬53千米,總面積2054.5平方千米,占安徽省總面積的1.47% 。截至2022年10月,涇縣下轄9個鎮、2個鄉 。

涇縣簡介

涇縣位于安徽省南部,宣城市境西部,置縣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自古素有“漢家舊縣,江左名邦”、“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譽。據《后漢書·明帝紀》“有涇水,出蕪湖,因水立名” 。地處皖南山區北部,境內山多地少。黃山余脈綿亙縣境東南,華山支脈逶迤西北,青弋江自西南向東北流經縣境。是光榮的革命老區,皖南事變的發生地,是四大名筆之一宣筆與文房四寶之一宣紙的源產地。李白于涇縣題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之千古絕唱。

涇縣地處皖南山區北部,境內山多地少。黃山余脈綿亙縣境東南,九華山支脈逶迤西北。青弋江自西南向東北流涇縣境。建有陳村水電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年降水量1500毫米。礦藏有煤、大理石、花崗巖、瓷土等。有愛民翠尖、汀溪蘭香、涌溪火青、茂林提魁、特尖等名茶。

涇縣自然資源

涇縣面積2054.5平方公里,資源十分豐富。不僅盛產林茶糧棉,還有煤銅鐵金鉬和石材等礦藏。傳統名產首推宣紙,在唐代就是貢品。紙質致密、潔白、柔韌、吸附力強、潤墨性能好。同時具有抗老化、防蟲蛀、耐搓折等特點。宜于長期保存,又有“千年壽紙”之稱,被書畫家視為“瑰寶”。郭沫若說:“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開了它便無從表達藝術的妙味”。宣紙行銷日本和東南亞,在國際市場上久享盛譽。涇縣傳統名茶如涌溪火青、愛民陽尖和愛民提魁都有數百年歷史。揚州八怪之一汪士慎有詠涇縣茶詩:“不知痙邑山之涯,春風茁此香靈芽,兩莖細葉雀舌卷,烘焙工夫應不淺。宣州諸茶此絕倫,芳馨那遜龍山春……共對幽宵吸白云,令人閃腑皆清芬。”近段時間來精工制作的蘭香、金觀音、翠尖和龍芽,獲得國家金獎,深受消費者歡迎。四十年代從美國引種的濕地松和火炬松,既是生長迅速的綠化樹種,又是建筑和造紙的優質材料。縣內已營造數十萬畝,為改善生態和發展經濟創造良好條件。

涇縣歷史沿革

秦置涇縣。據《后漢書·明帝紀》:涇縣“有涇水,出蕪湖,因水立名。” 近段時間發掘的重要新石器時期遺址有世古墩、瑤莊、赤麓山等,說明涇縣歷史悠久。三代以后,為古越族先民。春秋時期,地初屬吳國。此后吳、楚曾爭戰于此,地常屬吳。楚惠王九年(前480年),吳、楚大戰,曾屬楚國。此后為吳、楚爭峙場所。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地屬越國。繼為越、楚爭峙場所。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楚滅越,屬楚國。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國。翌年,平江南,置涇縣(治城西北2.5公里涇溪西岸),屬會稽郡。秦末,分會稽郡西部置鄣郡,涇縣屬之。不久,復分鄣郡西部置廬江郡,涇縣改屬之。 漢元狩二年(前121年)七月壬子,撤銷江南廬江郡,涇縣改屬丹陽郡。東漢永和四年(139年),涇縣改屬宣城郡。建和元年(147年),撤銷宣城郡,涇縣仍屬丹陽郡。興平二年(195年),為孫策控制區,仍之。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分涇縣西南地區置安吳縣(治西蘭山南渡口,今涇縣安吳鎮),屬丹陽郡。

晉太康元年(280年),今縣境涇縣(仍治涇溪西岸)、安吳(仍治今安吳鎮)2個縣屬宣城郡。南朝因之。隋開皇九年(589年),廢宣城郡,撤銷安吳縣,并入涇縣(仍治涇溪西岸),屬宣州。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涇縣改屬宣城郡(仍治宣城)。隋末群雄并起,后為杜伏威部控制區。 唐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杜伏威降唐,初設南徐州,不久,改為猷州(治今涇縣章渡鄉大嶺集馬家村大寧山南),涇縣屬之。八年,廢猷州并入涇縣,改屬宣州。天寶元年(742年),宣州改稱宣城郡。至德二載(757年)十二月,宣城郡復名宣州 。涇縣先后屬之。宋乾道二年(1166年),升宣州為寧國府(仍治宣城)。嘉定三年(1210年)冬,涇縣遷往舊城東1公里留村。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涇縣入元,改治敬天坊(今城廂鎮),仍屬寧國府。十四年屬寧國路。至正十七年四月,朱元璋取寧國路,改稱寧國府。龍鳳七年(1361年)四月,寧國府改稱宣城府。十二年正月,改稱宣州府。吳元年(1367年)四月,宣州府改稱寧國府,涇縣均屬之。

明清涇縣屬寧國府。民國元年(1912年)1月,廢道、府,涇縣(仍治今城廂鎮)屬安徽省。3年6月2日,涇縣屬安徽省蕪湖道。17年直屬安徽省。21年4月2日,涇縣屬安徽省第九區。10月10日,涇縣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26年12月6日,宣城陷入日軍。第九專區專員公署遷駐涇縣城趙家祠堂。27年7月,第九專區駐涇縣。29年5月,涇縣政府曾遷城郊(今屬百元鄉)張家村張氏宗祠。8月6日,第九專區改為第六專區(專員仍駐涇縣)。10月9日,日軍陷涇縣城,第六專區行政公署遷駐榔橋;涇縣政府遷駐黃村。當日克涇縣城,公署及縣政府返城。33年5月,縣政府曾遷駐黃村,后回駐縣城。34年11月底,撤銷皖南行政公署,第六專區專員公署改駐蕪湖(今為市),涇縣仍屬之。38年4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開始。24日,涇縣縣政府宣布起義,當日解放涇縣。

1949年10月1日建國,涇縣屬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專區。1952年3月28日,涇縣改屬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蕪湖專區。1971年3月29日,蕪湖專區改稱蕪湖地區,涇縣屬之。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涇縣仍屬之。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涇縣屬之至今未變。

涇縣行政區劃

2005年,涇縣將原11鎮、10鄉調整為9鎮、2鄉(涇川鎮、茂林鎮、榔橋鎮、丁家橋鎮、蔡村鎮、琴溪鎮、桃花潭鎮、黃村鎮、云嶺鎮、汀溪鄉、昌橋鄉),已于4月18日正式宣布實施。調整后,鄉鎮平均面積為186.7平方千米;平均人口為3.32萬人。

涇縣觀光旅游

涇縣是一片綠色的土地,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南依黃山,西臨九華山,襟抱平湖,是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縣,境內山高林密,溪澗縱橫,小橋人家,風景如畫,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譽。峭壁嵯峨、古樹紛披的桃潭秀色;山環水繞、碧波萬頃的太平湖;一望無垠、濤聲陣陣的蔡村竹海;茂密蔥郁、古樹參天的原始森林,猶同顆顆珍珠點綴在涇川大地。源于黃山北麓的青弋江,則宛如一條飄動的綢帶,在萬山叢中左右瀠洄,自南向北奔騰而去,沿途風光無限,四時景色宜人。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游歷涇縣,盛贊“涇川三百里,佳境千萬曲”。

“江南第一漂”,是指涇縣境內徽水河流域的一項竹筏漂流活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地處中國著名風景區黃山和九華山之間,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兩岸奇峰怪石千姿百態,層巒疊嶂,風光秀麗。

在江南第一漂的源頭——涇縣榔橋鎮烏溪姚村小河口碼頭,登上精心制作的竹筏,您首先來到因霧多而得名的早霧山景區,古木橋、龍潭石、龍鳳石、小赤、長壽石、刁潭古印、蟹形山和明朝古墓群等這些獨具特色的景點在您眼前一一閃現,隨之而來的便是第二大景區胡老灣驚心動魄的沖浪,有驚無險,十分刺激,堪稱一絕。在這里您可以觀賞到古棧道、燕子籠、雞公石、跳水崖等景點,并在回歸自然游泳場盡情沐浴一番后走上岸去,品嘗地方特色的柴燒農家飯。根據游客需要現已推出分別漂至溪西山、平垣A、B兩條漂流線路,各為6公里、11.5公里。

涇縣風景名勝

涇縣境內有新四軍軍部舊址、桃花潭、江南第一漂、查濟古民居、黃田古民居等旅游景點。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關于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的通知》涇縣名列其中。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位于距涇縣縣城18千米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里被多家電影制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琴高山

位于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于此山,得遵成仙,而后在此“控鯉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跡。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傳為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巖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志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巖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江南第一漂

“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后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是中國唯一注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生態風景區。自宣紙之鄉涇縣榔橋鎮烏溪村小河口碼頭乘筏順流而下至黃村鎮平垣村11千米的河段為漂流景區,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桃花潭

位于涇縣以西40千米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唐代絕句而名揚天下。縣志《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于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游風景區位于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距縣城7.5千米,322省道穿境而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赤灘古鎮始建于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筑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墻,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筑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余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稅務局長》《依然的心》《一個女人的史詩》等多部電視連續劇曾在這里拍攝。 

查濟古建筑群

查濟村位于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云道:“由山誰可游,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筑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墻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余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并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茂林旅游風景區,位于安徽“兩山一湖”黃金旅游線的中心地帶、涇縣茂林鎮境內,距離縣城35千米,距黃山50千米,有322省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旅游設施完善。

黃田洋船屋

位于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于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墻,兩側開有深渠,圍墻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筑。“船頭”呈尖角狀,院墻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墻,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于墻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筑,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墻,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墻,借以遮蔽里面的建筑。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太平湖

位于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太平湖是一處人工湖,全長有80千米,最寬處4千米,狹處僅10米,平均水深達40米,最深處達70米,總面積88平方千米。為安徽省第一大水庫——陳村水庫蓄水后形成,庫容28億立方米,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

水西雙塔

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大觀塔始建于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寧國府志》、《涇縣志》的記載和現有塔上的題記刻石,都證實了這一點。大觀塔共七層八面,底層直徑11米、壁厚3.1米,每面均有磚圈拱門,層層用疊澀法砌出短檐,檐下有仿木結構的凸出斗拱,每層出檐雙層,磚塊錯落有致,形成工整的圖案,層與層之間的轉角處用半圓形磚砌成半圓柱,整個塔體顯得凝重、壯麗。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

黃村百歲坊

又名“貞潔坊”,座落在黃村鄉九峰村村頭,建造于清代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圖案,是徐氏贍老撫幼的生動寫照。這位徐氏的四個兒子長大后相繼在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建功立業,官位顯赫,為九峰王氏子孫作出了榜樣。后代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徐氏一百零一歲去世的那年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這座牌坊,該坊雖然經受了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至今仍屹立在九峰村頭。百歲坊通體為上等的花崗石建筑,高十二米左右。

章渡吊棟閣

位于涇縣西南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后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由于此建筑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桿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于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

魁山·飛雄塔

魁山位于涇縣茂林鎮區南行約一千米處。此山拔地突起,獨聳一峰,圓如古鐘,秀拔出眾。飛雄塔山頂高處有座三層六角磚塔,飛檐翹脊,古意盎然,塔心內空,有梯可登,直上三層,該塔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縣貢生吳延選出資興建,名曰飛雄。建國后,政府在魁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墓,辟為烈士陵園。這里安葬了紅軍將領尋淮洲的忠骨,現藏有陳毅同志于1938年5月率部隊東進抗日途經茂林時,為尋淮洲烈士撰寫的墓志銘,該碑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此外還安放了在“皖南事變”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遺骨。

西陽花戲樓

涇縣西陽鄉座落著兩座花戲摟,一為里西陽花戲樓,一為外西陽花戲樓。因建于同一時代且建筑風格相似,故被當地人稱為姊妹花戲樓,每年九月廟會在此酬神唱戲,故又稱萬年臺。雙臺均為磚木結構,里西陽萬年臺前為單檐歇山式,后棟為硬山頂,前臺檐子與后棟前檐相交,臺基高1.8米,寬12米,臺深10米,臺前伸出部分寬6.5米,深約占整臺的1/2。頂為大方格木條天花,臺中以屏板平行分隔為前后臺,粱及檐柱斜撐上刻有戲曲圖文,正脊與戧脊飾以鴟吻。外西陽萬年臺相仿,但結構比里西陽臺復雜。屋面6個翹角分三層起翹,飛檐斗拱。臺內有單斗無粱藻井和各種花卉。臺基高約2米,整個寬13.5米,臺深10米。

三吳紀念館

藝術大師吳作人、大書法家吳玉如、著名作家學者吳組緗同為涇縣茂林人,人稱“三吳”,聲播海內外。為匯集三位先生畢生之精粹,展示三位先生一生工作生活和創作經歷,弘揚三位先生藝術上永不止息的創新追求精神,光大一脈相傳孕育于佳山秀水中的涇川文化,涇縣特建立了三吳紀念館,館址選定在縣博物館內二樓,三個展廳300平方米。展覽內容分兩大部分,一為生平介紹,設展采用文字和圖片表現;二為藝術作品和三位先生的文物展示,用展櫥、展柜表現。

中華第一祠

翟氏宗祠位于涇縣桃花潭東北,建于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五楹三進,規模宏大,總建筑面積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獅,祠內有前廳、天井、享堂和寢樓。地基為花崗石鋪成,建筑采用銀杏木、紅木、桶木等名貴木材,上下木石結構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歷代帝王將相、地方官吏所賜名匾108塊。大門上有“江南名族”橫匾,享堂中懸“忠孝堂”三字紅底金字木匾。

吳氏大宗

茂林鎮現存宗祠當中,唯一稱“大宗祠”的,是茂林吳姓的祠堂。祠名匾上“吳氏大宗祠”五字,人稱“蒼龍脫骨體”,縣志記載明邑庫生吳國搶所書,稱其書法如“老樹枯藤,互為撐柱;天梯云棧,自相鉤連。”宗祠主體五楹三進,建筑面積1131平方米,吳氏宗譜記載,吳氏大宗祠為明崇楨已卯年(1639年)湖廣布政使吳尚默倡建。民國三十年(1941年)新四軍撤離皖南時,在此祠召開告別大會,又為革命遺址。

紅色景點

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依托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軍部駐扎云嶺期間留下的主要遺址而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位于涇縣西北部,北鄰蕪湖,東聯宣城,南與黃山相毗鄰,西與九華山接壤。新四軍軍部舊址1961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7月陳毅元帥敬題“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館名。1985年正式開放。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現保存完好的有軍部司令部、大會堂、政治部、中共中央東南局等10處舊址,占地面積200平方千米。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位于皖南涇縣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為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五十周年而修建,占地十五公頃,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由入口紀念碑、主題廣場、主碑紀念廣場和無名英雄烈士墓四個紀念性空間序列配以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有機組合而成,整座陵園以鄧小平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主碑為中心,結合山形地勢,將各紀念建筑組成一個完整有序、莊嚴肅穆的有機整體。陵園入口跨公路建有四座七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闕,四座廠闕以數字寓意新四軍的四,七米高隱喻皖南事跡悲壯慘烈的七天七夜。

王稼祥故居紀念館

王稼祥故居在涇縣西南厚岸鄉,距縣城37千米。故居系清末民居建筑,磚木結構,坐東朝西,位柳溪邊。宅前有門樓,挨門樓砌垣墻連正屋,構成前庭院,右側是書房,左側是花園,以一道矮墻間隔,迎面正屋,兩居一廳,兩邊住房,門窗是雕刻花紋圖案,中間為廳堂,后有廚房。故居中陳列著王稼祥同志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學習用具,展出了王稼祥同志一生中主要革命活動照片,供人們參觀瞻仰。

涇縣地方特產

木梳

涇縣是中國最大的木梳加工生產基地。有木梳生產企業60余戶,擁有十幾種木梳品牌,開發出保健木梳、工藝木梳、竹梳等5大系列300多個品種,年產木梳6000萬把,年創產值4500萬元,從業人員達1900余人。涇縣木梳采用上等黃楊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棗木等天然名貴材料,傳承了傳統的手工制梳工藝。色澤美觀自然,梳齒圓滑、光潔,造型別致。

琴魚

相傳晉代時,有一位隱士叫琴高在涇縣修仙煉丹,“修煉道成,控鯉上升”。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山下石臺叫“琴高臺”;水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魚則稱為“琴魚”。琴魚干,是一種罕見的小魚干,為涇縣獨有的著名特產。這種魚干一般不作食用,多用來泡水代茶飲,故有“琴魚茶”之稱。琴魚長不過寸,口生龍須,重唇四腮,鰭乍尾曲,嘴寬體奇,龍首鷺目,味道鮮美。飲用時,將琴魚干放入杯中,沖入開水,魚干上下游動,似活魚躍于杯中;入口清香醇和,喝罷茶湯,再將琴魚吃在口里細品,鮮、香、咸、甜,別具風味。

宣紙

宋末元初,曹姓人遷徙至涇縣西鄉小嶺一帶以制造宣紙為生。此史實見于清乾隆年間重修的《小嶺曹氏族譜》序言。自此,涇縣小嶺曹氏一族,逐漸發展成宣紙工業中的佼佼者。并且曾一度壟斷了宣紙的生產經營。元代建立后,南北統一,經濟文化有所發展,尤其是以倪元林、王蒙、吳鎮、黃子文等山水畫派沖破傳統宮廷畫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寫意和潑墨豪放的技法,宣紙為此畫法提供了廣闊發揮和相象的空間,因此宣紙作為畫家們發揮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視起來,大大地刺激了宣紙業的發展,加上宣紙制造工藝的日趨成熟,使宣紙生產有了長足的進步。

宣筆

宣筆以選料嚴格、精工細作著稱,具有裝模雅致,毛純耐用,剛柔得中,尖圓齊健兼全的獨特風格。唐、宋時代,宣城兔毫(又稱紫毫)筆極受書畫名獲的仰慕和追求。元代,由于蒙占貴族對工藝美術的嚴重摧殘,宣筆的顯赫地位,逐漸為浙江善璉鎮產的湖筆所取代。二十世紀初,科舉制度廢除,引進了自來水筆,宣筆瀕于技絕人亡的境地。解放后,成立了涇縣宣筆廠,使宣筆重新復蘇,品種已擴大到二百多種,年產量達五十萬余支。根據選用原料的不同,大致可分紫毫、狼毫、獾毫、羊毫等幾大類。

涇縣茶葉

涇縣產茶歷史悠久。據《寧國府志》記載:“宋時涇縣有茶樹四百萬六千六百八十七株”。遠在唐代就曾出產過白云茶,涂尖等名貴茶葉。相傳乾隆六下江南途經寧國府時,知府獻上涇縣產的貢尖,乾隆嘗后贊不絕口,吩咐隨從帶上飲用。清朝晚期,涇縣尖茶已暢銷沿江各大城市,并隨出洋華人批量銷往東南亞一帶,故在當時,尖茶又有“洋尖”之稱。明朝末年,居住在涇縣黃田涌溪的羅隱和尚,又創制出風格獨特的“涌溪火青”,并以其腰圓緊結,味甘香濃的特點聞名,1982年被國家商業部和中國茶學會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2662.html

涇縣在哪里?涇縣屬于哪個省?涇縣在哪個省?

上一篇:南陵縣
下一篇:宣城

相關涇縣,涇縣在哪里,涇縣屬于哪個省?涇縣在哪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