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您當前位置:97616旅游網 >> 旅游景點 >> 臺灣旅游景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哪里,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哪個省

    就去旅游網  最近更新:2023-11-05 10:26  瀏覽次數:

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哪里?臺北故宮博物院屬于哪個省哪個市?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哪個?

臺北故宮博物院旅游,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哪里,怎么走?

臺北故宮博物院((Taipei's National Palace Museum)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坐落在臺北市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始建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為中國宮殿式建筑,共4層,白墻綠瓦。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氣勢宏偉,整座建筑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院內設有20余間展覽室,文化瑰寶不勝枚舉。院內收藏有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沈陽故宮、熱河行宮、中國青銅器之鄉-寶雞運到臺灣的二十四萬余件文物,所藏的毛公鼎、散氏盤等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臺北故宮博物院占地總面積約16公頃,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墻,充滿了中國傳統的宮殿色彩。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主體建筑分為四層,正院呈梅花形。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基本信息

【名稱】“國立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

【英文名稱】Taipei's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地址】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

【成立時間】1962年

【藏品數量】60萬件

位于臺灣省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于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筑的宮殿式建筑,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后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建筑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筑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墻壁,潔白的白石欄桿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清代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中國青銅器之鄉-寶雞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60萬件,分為古籍、文獻、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等14類。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的書畫、織繡等易損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臺北故宮博物院占地總面積約16公頃,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墻,充滿了中國傳統的宮殿色彩。博物院的主體建筑分為四層,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層是辦公室、圖書館、演講廳;第二層是展覽書畫、銅器、瓷器、侯家莊墓園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層陳列書畫、玉器、法器、雕刻及圖書、文獻、碑帖、織繡等;第四層為各種專題特展。在第三層后面建有一座26米長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距離地面50米,內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長180米,高、寬均為3.6米,分隔成許多小庫房,中間為通道,分類收藏著各種文物。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2013年2月6日在嘉義縣舉行動工儀式,預計將于2015年8月完工,同年12月開館試營運。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選址于嘉義縣太保市,占地70公頃,定位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以收藏亞洲各地文物為主,并發揮文物研究、維護、教育及展示等功能,其主體建筑是一座融合藝術和文化的環保綠建筑。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始建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面積1.03萬平方米。中國宮殿式建筑,共4層,白墻綠瓦。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氣勢宏偉,整座建筑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院內設有20余間展覽室,現代化的空氣調節、防火、防潮、防盜等設施,以維護珍貴的文化瑰寶。文物庫房恒溫、恒濕,防火、防盜,并采用現代化技術自動控制,可保文物安全無虞。繼承、利用傳統工藝技術和引進自然科學新成果,對殘損的文物進行修復。院內收藏有自北平故宮博物館及沈陽故宮,熱河行宮運到臺灣的二十四萬余件文物,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統計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檔案2萬多片,該院收藏的甲骨檔案數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機構的第二位(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國國家圖書館);陶瓷器2萬多件,包括從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在全世界各博物館中,該院是收藏中國古代瓷器最精、最多的機構之一;銅器1萬多件,包括歷代錢幣,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4300多件,其中有著名的新石器時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聞名海內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鑲玉如意”等;古代書畫近1萬件,其中有從唐至清歷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后部長卷,懷素的《自敘帖》,顏真卿的《劉中使帖》,蘇東坡的《寒食帖》,張宏的《華子岡圖》等;善本古籍有近20萬冊,包括中國僅有四部的《四庫全書》較完整的一部;明清檔案文獻近40萬件,其中有清朝歷代皇帝(石+朱)批奏折、軍機處檔案、清史館檔、實錄、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見的滿文老檔40巨冊。

銅器-6,044件 繪畫-5,287件

瓷器-25,423件 書法-3,046件

玉器-12,104件 法帖-474件

漆器-707件 絲繡-306件

琺瑯器-2,510件 成扇-1,651件

雕刻-651件 善本書籍-198,459冊

文具-2,379件 清宮檔案文獻-386,729冊件

錢幣-6,953件 滿蒙藏文文獻-11,501件

雜項-12,347件 拓片-895件

織品-138件   

以上總計677,609件冊,是到2009年11月底全院的典藏量。瓷器2萬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在全世界的博物館中,該院是收藏中國古代瓷器最精、最多的機構之一; 藏有銅器1萬多件,包括歷代錢幣,有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龍紋盤、獸面紋壺、西周毛公鼎、戰國犧尊等;玉器1萬多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來宋至清歷朝皇帝推祟藝術、廣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萬件,這是一般博物館(院)的收藏都不能比的。價值連城的極品更是數以千計,如銅器中的西周毛公鼎、散氏盤;玉器中的翠玉白菜、辟邪雕刻(六朝古墓出土);書法中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顏真卿、宋徽宗(趙佶)書法手跡;畫卷中的張宏《華子岡圖》;以及中唐至清歷代名家的代表作;瓷器中的宋、明、清名窯名家親制品,官窯制御用藝瓷等,國寶級文物。

臺北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秦孝儀說:“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盡在故宮”。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兩院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故宮。兩院孰優?應該說是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臺北故宮博物院70萬件藏品(包括近40萬件明清檔案)堪稱中國文化藝術之寶庫,北京故宮博物院超過了180萬件的珍藏(另有800萬件明清檔案撥交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同樣無人匹敵。

金石:遷臺的學者當時認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國家的象征,所以拿走了不少(2382件)青銅器去臺北;北京故宮則通過收購、捐獻、考古發掘充實館藏,現藏歷代銅器15000余件,其中先秦青銅器10000件左右,有銘文的1600余件,成為全世界中國古代青銅器藏品最為豐富的博物館。

書畫:文人重視書畫,書畫本身也好運載,能拿的盡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去臺北,其中僅宋畫即達943(實際上,臺北故宮元以前繪畫和書法分別為574件[4] <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后像>和155件,被清宮歸為宋畫的作品中有相當部分屬后世作品。故宮博物院(北京)則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繪畫,310件元以前的書法。故宮(北京)相對嚴格的鑒定工作,使得故宮早期(元以前)書畫中,很少有晚期(明清)書畫混跡,臺北故宮則在鑒定方面較為松散,以沿用清宮舊定結論為主),宋元山水畫系列可構成臺灣故宮博物院的極品特展;北京故宮則追回370件被溥儀私帶出宮的絕品書畫(溥儀共帶走1300余件書畫精品,其中大部分回到大陸各博物館),又接受大量民間捐贈,共藏有繪畫、壁畫、版畫、書法、尺牘、碑帖約14萬件,占世界公立博物館所藏中國古代書畫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早期書畫(尤其人物畫)和元代書畫品質極佳,明清收藏極其豐富、全面。如著名的三希堂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三希”中的“二希”,即《中秋帖》和《伯遠帖》,而臺北藏有其中的“一希”為《快雪時晴帖》,但三貼中唯有《伯遠帖》為晉人真跡。郭熙的《早春圖》,臺北,北京藏有他的另一幅名作《窠石平遠圖》。北京有《清明上河圖》,臺北僅有清代的仿本。

玉器:中國有君子佩玉之說,故玉器也拿走不少,現有1萬件;但也留下2.3萬件精品,北京1949年以后又新入藏5000多件,現共有2.8萬件歷代玉器。

陶瓷:陶瓷只拿走了一部分,計17934件,但卻集中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各瓷器陳列室與敬事房的精品,可謂名窯畢備;不過留下的42萬件中同樣精品薈萃,北京故宮又彌補了唐以前陶瓷器、元代瓷器、歷代民窯瓷器等清宮缺項。宮廷:臺北故宮在宮廷文物收藏上(除部分帝后畫像外)比較缺乏,如宮廷璽印,典章文物,御用器皿等。如龍袍,中國歷代只有清王朝留下來的,當時的學者認為清朝的東西價值不大,沒有拿,所以臺北故宮博物院1件龍袍也沒有。臺北故宮收藏有比較完備的宋元以及明代的帝后畫像,多為故宮南熏殿舊藏,但沒有清代帝后畫像。故宮(北京)擁有完整的清代帝后畫像以及部分元明帝后畫像,以及豐富的,富有特色的帝后親筆書畫和宮廷巨幅書畫。書畫藏品:共計約有9120件,以元朝作為劃分點,著名的展品包含郭熙《早春圖》、范寬《溪山行旅圖》以及蘇軾《寒食帖》等;陶器展品以宋代五大名窯瓷器、明代官窯瓷器和清宮舊藏瓷器為大宗,著名的康雍干三朝琺瑯彩瓷器即為代表;圖書典籍部分以宋朝、元朝和明朝的版本較多且完整度高,如文淵閣《四庫全書》、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宛委別藏》等,都是展品特色所在。

臺北故宮博物院著名藏品

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原陳列于宿末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永和宮,是清代藝人巧妙地運用一塊一半灰白、一半翠綠的 灰玉雕成,把綠色的部位雕成菜葉,白色的雕成菜幫、菜葉自然反卷,筋脈分明,上面攀爬兩只紅色小息的螽斯蟲。螽斯蟲,屬飛蝗科,俗名“紡織娘”或“蟈蟈兒”,善于高聲鳴叫,繁殖力很強。在《詩經·周南》中有“螽蟲”一篇是為祝福他人子孫眾多的詩篇。這棵白菜和真白菜一樣大,好像用指甲掐一下就會出水一樣,增添了活意,令人嘆服。在當時,白菜象征家世清白,螽斯蟲則有子孫綿延之意,可以說這是件別有含義的嫁妝。

肉形石

俗稱紅燒肉,也稱東坡肉形石、東坡肉。肉形石,顧名思義,是像肉之石,橫看豎看,都像肉,像東坡肉,像紅燒肉。此東坡肉形石色峰紋理全是天然形成,是一塊天然形成的奇石?瓷先ネ耆且粔K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會把它當成硬邦邦的石頭,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無論是色彩還是紋理,都可以亂真。

毛公鼎

西周青銅器毛公鼎。1843年陜西寶雞岐山出土,有著2800年的歷史。毛公鼎通高53.8厘米,口徑47.9厘 米,凈重34705克。其鼎口呈仰天勢,半球狀深腹,垂地三足皆作獸蹄,口沿豎立一對壯碩的鼎耳。文物界公認此物系西周晚期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1年)時的一件重器,因其鼎腹內鑄有32行關于“冊命”毛公喑(yīn)的銘文,故名“毛公鼎”。鉻文有32行、共497個字。迄今為止,毛公鼎是銘文最多的重器,自然便成了稀世瑰寶。當時的青銅器不但以質地、古舊程度論價,而且還按照銘文的字數加價,一個字可以加一兩黃金。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

寶石紅僧帽壺

通蓋高19.2cm,口徑長16.1cm,口徑寬11.2cm,底徑7.6cm。壺口沿呈三階漸高邊,形似僧伽帽,故名。器外通體施紅釉,釉色鮮紅,并帶類似橘皮上的針孔氣泡眼,口、足、帽沿邊等出棱處,呈現白邊,內部及底釉泛青。胎骨勻細,圈足露胎,細膩潔白,間帶鐵質斑點。器無款,底刻乾隆御制詩。僧帽壺形使見于元代,宣德寶石紅僧帽壺為世所稱,口、足或轉折棱邊常見“燈草邊”白邊,為宣德紅釉普見現象。寶石紅僧帽壺,深受清宮帝后所愛,清佚名畫“胤禎妃行樂圖”之四幅中,雍正妃傍的立柜格上即置有寶石紅僧帽壺。

蓮花式溫碗宋汝窯

汝窯,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器作十瓣蓮花形。以蓮花或蓮瓣作為器物之紋飾及造型,隨佛教之傳入而盛行,爾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習性,寓意廉潔,廣為各類器所采用。本器狀似未盛開蓮花,線條溫柔婉約,高雅清麗。原器應與一執壺配套,為一溫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見。

汝窯曾為宮中用器,因采覆燒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宮中命汝州燒造青瓷”之舉,汝窯之入選,支燒滿釉應是原因之一。支燒另一用處為防止器底塌陷,汝窯所用支釘細小,所留釘痕狀似芝麻,器底五支釘痕即是,也就是俗稱的“芝麻釘”。釉面細碎紋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蓮花溫碗,以其典雅造型,溫柔不透明釉色,在傳世不多之汝窯器中,更顯珍貴。

嬰兒枕

瓷枕造形采嬰兒側臥于榻上,頭微揚、寬額、身碩、雙手交叉為枕,兩腳彎曲交迭,狀極悠閑。左手 執一狀似彩球童玩,絲帶貫穿,上下以蝴蝶結飾固定。嬰兒臉部交待清晰寫實,模樣雅稚可人,衣飾以今日用語應是:身著長袍,外加背心,長褲,布鞋。背心前襟飾錢形紋,后背劃牡丹,長袍下裳印圓形團花,衣袖長褲無紋飾,顯示以不同布料縫制而成。榻周開光,印有龍紋,底平無釉,刻乾隆御制詩。宋、金時小瓷枕廣為流行,有最簡單的長方形,亦有動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狀似如意云狀,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本件嬰兒枕為其中造型較為繁復者。宋代嬰兒紋樣極為流行,傳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鎮影青瓷、技法繁雜的磁州窯系以及本件所屬的定窯系,均可見以嬰兒或孩童嬉戲為紋樣的作品。定窯,在今河北曲陽縣,古名定州,故名定窯。白釉色泛黃呈牙色,裝飾技法有淺劃、深刻、模印等,題材亦豐,尤以劃法技法靈巧熟練,線條流暢,作品生動活潑。

院藏同型嬰兒枕兩件,北京故宮亦有一件,三件造型一致,均以模印成型,除在細部紋飾技法、紋樣、部位及尺寸略有差異外,在面貌、衣飾皺褶幾乎一致,想當時應有一共同樣本,提供模制。五彩龍鳳大盤

明萬歷

高4.6cm,口徑30.3cm,足徑20.3cm。

侈口大圓盤,窄唇,矮圈足。胎薄,施釉潔白,器面圖案為釉下青花與釉上低溫彩共同描繪成。 明神宗萬歷時期,官方手工業喜愛制作五彩繽紛的作品,以寓意吉祥為要,而題材瑣碎;在同一平面上,常以各種形狀的開光框緣界隔出不同空間與主題,使觀者視線所及,紋飾滿布,幾無間隙;多樣主題并呈,讓人目不暇給,充分營造華麗而熱鬧的氣氛;同樣的風格也見于此時的漆器和織物的圖案設計。另方面,若仔細觀察細部,則見畫工用筆軟弱潦草,不經意的出現筆線出鋒,色彩漫溢出界的情形,均可見此時窯場大量產制卻又疏于管理,以及匠者應付的心態。

以本件開光中的穿花龍鳳為例,龍鳳都只是形式化的外型,纏枝番蓮也只拘謹的勾描外廓再填色,筆致柔弱稚拙,似乎只是依樣葫蘆,虛應故事;但其仍盡量保持官樣的原貌,官土輕薄潔白,釉色瑩亮,色料淘洗勻細,其繁復多彩、色調喧嘩,以及細碎的填染,反而成為此時期讓人驚艷的特色。

藏文大藏經

藏文佛經的裝幀形式不同于漢族人習慣用的佛教經本,而是以經葉、經版和經衣組成。經葉呈長方形,一張張疊成一摞,上下以經版夾住,然后用絲帶扎緊,并附上白色哈達,最后以黃綾經衣包裹,成為完整的一函經篋。這種經本形式源自印度,為西藏佛教沿用,稱為“梵夾裝”。此為清朝的收藏,泥金寫本藏文甘珠爾經的經葉,正反兩面均以金泥正楷書寫,每函300~500葉不等,經葉依次序疊放后,邊緣即呈現金泥彩繪的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吉祥結等8種圖案。

臺北故宮博物院十大國寶

散氏盤

散氏盤(寶雞出土)此為西周晚期青銅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盤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直徑54.6厘米,地盤直徑41.4厘米,重21312克。上刻西周晚期土地契約,共19行,357字。所刻文字線條 婉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的重要材料。

早在商朝中期,青銅器上便已出現銘文,比甲骨文的時代還早。但是在西周之后,在銅器上鑄刻銘文的風氣才大大風行,舉凡祭祀、戰爭、賞賜等大事,甚至是契約,都被紀錄在青銅器上。

散氏盤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成為皇室收藏。盤上的銘文共 357 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位于今日 西寶雞鳳翔一帶的散國,被西北方的 國侵占了土地,兩國議和,戡定國界, 國割地賠償,過程與合約均鑄在盤上,作為證明。散氏盤 造形與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格 ,文字線條宛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

汝窯為北宋徽宗朝的官窯,以天青釉色著稱于世。此盆高6.7厘米,深3.5厘米,長23厘米,寬16.4厘米,是精品中的精品。汝窯傳世作品不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約20件,水仙盆盆體簡雅大方,由于重復施釉的關系,釉層略具厚度,并帶有流動性?谘靥幱詫虞^薄,隱約透出胎土色澤;而四個云頭足的轉折部分,又有釉層堆積,柔膩如脂。釉層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與質感的細膩變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窯器多有開片,獨此件光潔無紋,益發顯得勻凈端莊,充分展現北宋制瓷工藝對于如玉釉質的無上追求。

鍍金鑲珊瑚松石壇城

高:14.8公分 徑:32.4公分,壇城(Mandala)是藏傳佛教用以象征宇宙結構的法器。這件壇城是達賴喇嘛五世于清朝順治九年(1652)送給順治皇帝的禮物,高14.8厘米,直徑32.4厘米,通體鍍金,并以綠松石鑲嵌,極為珍貴,由此可見清朝與西藏在政治宗教上的密切聯系。

溪山行旅圖

范寬是北宋中期著名畫家,此圖是他傳世的兩幅真跡之一(另一幅《雪景寒林圖》現藏于天津博物館)。這幅作品為設色絹本,高206.3厘米,寬103.3厘米,由上而下分為三段,分別代表前、中、后的距離。主體是氣勢雄渾的主峰,高不可攀,中景有一隊商旅奮力趕路,在巨山的襯托下顯得極為渺小。此畫原本不知作者是誰,后來被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霖燦發現畫右下角樹葉中有范寬的簽名。據一個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研究員透露,該隱藏在樹葉中的簽名最先是被一個工友(清潔工)首先發現的。

范寬出身于關地區,因得飽覽北地的雄渾景致,筆下山水氣勢磅礴。《溪山行旅圖》的畫面由下而上分三段布局,分別代表前、中、后的距離,這也是中國早期山水畫中常見的空間表現手法。畫中傳達著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以天地為萬物之逆旅,人類只是其中短暫的過客。

早春圖

據說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現任館長石守謙最喜歡的一幅畫。 這幅作品屬于設色絹本,長158.3厘米,寬108.1厘米,作者為北宋時期著名的宮廷畫師郭熙。郭熙是北宋神宗朝的宮廷畫師,這幅作于1072年的《早春圖》,充分體現他的繪畫成就,畫上如蒸云般充滿動感的山石,以及蟹爪般的枝 ,是主要的特色。畫面中央的主山之外,兩側有舟子、漁人、婦人、童子在水邊勞動。這是春雪乍融的時節,草木才剛開始發枝,自然界與生民百姓都正開始新年度的生命循環。

北宋畫家對于四季節氣與自然律動十分留意,郭熙本人即曾觀察四季山水,說:“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鏡 ,冬山慘淡而如睡。”這幅《早春圖》表現的正是如笑的春山。不同于范寬迥然三段的嚴峻構圖,卻多了一股微妙的氣氛,柔和了物象,也統合了全畫遠近、深淺的空間感,塑造出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

萬壑松風圖

此畫長188.7厘米,寬139.8厘米,是宋朝另一位著名畫家李唐的作品。李唐橫跨南北宋兩代,是中國畫史上承上啟下的人物。這幅作品是李唐在北宋畫院時期的作品,李唐表現石面質感的用筆稱為“斧劈皴”,是其筆法的一大特色。李唐于宋徽宗朝任職于畫院,靖康之難后南渡到杭州,高宗重建畫院后,再度入畫院任職。李唐橫跨了南北宋兩代,是畫史上承先啟后的人物。

《萬壑松風圖》是李唐在北宋畫院時的作品。圖中是粗礪嶙峋的石質山壁,松樹林于亂石中拔起,表現了旺盛的生命力。兩側的溪澗流水沿石而下,觀者仿佛可感受到水流的速度與聲音。比起范寬、郭熙兩位前代的大師,由于主山的比例縮小,且去除了霧氣的使用,山水看來格外清晰,亦令觀者產生如臨其境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氣象。

快雪時晴帖

這是王羲之致朋友的短信,他在一場大雪初晴之時想起了遠方的朋友, 原帖長23厘米,寬14.8厘米,內容如下: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王羲之的作品已無真跡傳世,這是唐代的摹本。乾隆皇帝將此帖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同列為三件稀世珍寶,珍藏于他的書房“三希堂”中。另兩幅字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圣”王羲之,以優雅閑逸著稱,此帖則是傳世作品中筆劃最為圓鈍的,更富有質內斂的氣質。其筆法與結字,幾近無懈可擊,行氣舒緩連貫,給人悠從容的感覺。王羲之的作品今已無真跡傳世。這件《快雪時晴帖》與同藏于臺北故宮本院的《遠宦帖》、《平安何如奉橘帖》,是三件重要的唐代摹本。

華子崗圖

紙質,設色,該幅29.1x280.5厘米,隔水一11厘米,隔水二9.7厘米,明代著名畫家張宏所畫,張宏(公元1577年—1652年后)字君度,號鶴澗,明代著名畫家,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重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畫石面連皴帶染為其特色。張宏的寫生主義和師法自然的風格,開創了寫生主義的先河,并且把具象山水畫推向了一個高峰!度A子岡圖》即是利用這些具象物和氣氛的烘托,重現王維夜登華子岡的情景,讓熟悉此文的觀者有如參與此行,親臨其境的幻覺。 畫卷前端有深林古木環拱,露出門階、高墻與樓閣,其間霧氣氤蘊,雜草蔓生,點出“寒山”的景象。渡過長橋,有岡陵高聳,形勢峻厚,山路沿著脊稜蜿蜒不絕,一直延伸到懸崖頂端,此處就是文中所說的華子岡了。山頭一人背向靜坐,兩僮仆侍於後,如實的描寫“此時獨坐,僮仆靜默”一句。山腳濱臨河水,天空遼闊而幽暗,寒月穿過云層低垂在天際,則是寫“

輞水淪連,與月上下”之景。畫幅下端村舍連楹,依稀可以見到人與犬的活動,正是“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鐘相間”的描寫。 至于幽靜清寂的感覺屬于抽象的層次,張宏利用枯樹、煙靄,及云層與明月,遠山與丘壑的對比,營造出空曠遼闊的空間;樹干的輪廓模糊,枯枝細密如草莖,土坡上也覆蓋細密的雜草,遮去石塊的輪廓。主山也沒有清晰的輪廓,皴染并無既有格套,而是順著山石凹凸橫斜的走勢,連皴帶染的塑造出自然的山體。

國子監刊本《爾雅》

此刊本由南宋最高學府--國子監刊印,保存完整。國子監自五代開始刊刻經籍,但如今五代與北宋的刊本已不多見。這部南宋時代的《爾雅》是孤本,也是研究五代刻書規模的重要物證。值得一提的是,古書的字體與刊印形式也如藝術品一般有其風格演變的歷史。這部《爾雅》的字體端莊有力,版面寬大疏朗,又稱為宋刻大字本,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帝鑒圖說

這是張居正為當時年僅10歲的明神宗(萬歷皇帝)所編的教科書,每段故事先錄一段簡短的史傳記載,再翻譯成當時通行的白話文,于文末提醒為政之方,通俗易懂。“臺北故宮”所藏《帝鑒圖說》共兩冊,是清代內府的圖繪寫本,色彩鮮艷,制作精美。依制作人員的年代判斷,應該完成于咸豐十一年(1861)之后。書中的插圖是明代的木刻版畫,線條簡單,輪廓清晰,樸拙中帶有幾分稚趣,可愛又不失傳神,兼具欣賞性和收藏性。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旅游小貼士

票價:故宮展覽館:1、普通票新臺幣160元;2、團體參觀票(10人以上)新臺幣120元;3、軍警學生、持文化機構義工證者、臺灣島外學生持學生證明者新臺幣80元。(注意:自2008年3月1日起周六夜間開館一律免費。至善園:新臺幣20元。)

開放時間:故宮展覽館:8:00——18:30,周六夜間開放18:30——21:00。全年無休。  圖書文獻館:9:00——17:00,周日、假日休館。張大千先生紀念館:周一和假日休館,需一周前申請預約。至善園:9:00——19:00,周一休園。免費導覽服務  中文導覽:9:30、10:00、 14:30、 16:30;  英文導覽:10:00、15:00。

交通:捷運:搭乘捷運淡水線至士林站下,于中正路轉乘255、255(區間車)、304承德線、304重慶線、小18、小19、紅30至故宮正門口或大門廣場。

公車:213、255、304、小18、小19、紅30至故宮博物院站。

自駕:1、高速公路北上路段,由臺北濱江交流道下,走濱江街,左轉上大直橋,下大直橋后,走北安路,進自強隧道,于故宮路與至善路口右轉即可抵達[8] 。

2、高速公路由基隆方向南下,由內湖交流道下,左轉快速道路,至內湖路一段,過自強隧道,于故宮路與至善路口轉即可抵達。

3、臺北市東區(基隆路),經正氣橋,堤頂大道,過自強隧道即可到達。

4、臺北市南港,經環東,堤頂大道,過自強隧道即可到達。

5、臺北市北區(士林、北投等)經中山北路或文林路,至中正路往外雙溪(中影文化城)方向即可抵達。[9] 展覽活動:先后舉辦“商周青銅禮器展”、“我國瓷器的發展”、“書畫精華特展”、“故宮藏玉”、“中華民國開國史料展”等展覽。在建院60周年之際,舉辦了大型綜合陳列“華夏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關系特展”。還在院內開辟了“三希堂古典茶藝雅座”和仿宋、明庭園“至善園”。為了方便外地民眾參觀,還舉辦了巡回文物展覽,深入許多市縣展出。

該院出版有《中華五千年文明集刊》、《國之重寶》、《惠風和暢》、《文物光華》、《故宮寶藏》、《元四大家》、《唐寅的研究》、《山水畫皴法點苔之研究》、《清代通鑒長編》等著作,并影印出版了文淵閣《四庫全書》。院內還有定期刊物《故宮文物月刊》和《故宮學術季刊》等等。

歷任院長:(1965年臺北建館后)  蔣復璁(1965年9月-1983年1月)  秦孝儀(1983年-2000年)  杜正勝(2000年-2004年)  石守謙(2004年-2006年)  林曼麗(2006年-2008年)周功鑫(2008年-2012年)馮明珠(2012年—至今)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4318.html

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哪里?臺北故宮博物院屬于哪個省?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哪個?

上一篇:臺北101大樓
下一篇:臺北總統府

相關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哪里,臺北故宮博物院屬于哪個省?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哪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