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西夏王陵在哪里,西夏王陵在哪個省
西夏王陵在哪里?西夏王陵屬于哪個省哪個市?西夏王陵在哪個省?
西夏王陵旅游,西夏王陵在哪里,怎么走?
西夏王陵又稱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歷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寧夏銀川市西,西傍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
西夏王陵簡介
西夏王陵位于銀川市以西約25公里的賀蘭山東麓,方圓40平方公里,坐落著9座帝王陵和70多座陪葬墓。陵邑位于陵區北部,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四周筑有夯土城墻,城內廣場、道路、院落、水井和房屋等遺跡都清晰可見,布局十分規范整齊。城內分前、中、后三個部分,中部和后部的正中,各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殿堂,其它建筑多集中在城的前部和中部,并組成一座座封閉式庭院。西夏王陵風景區由滾鐘口、西夏王陵、拜寺口雙塔和三關古長城四景區組成。
西夏王陵圖片
西夏王陵陵區仿河南省鞏縣的宋陵建造。第一座陵園都是一個完整的建筑群體,陵園四角筑有角臺,高大的闕臺雄踞神道兩側。園內曾有鵲臺、碑亭、神墻、角樓、月城、內城、陵臺石像等,形成氣勢壯觀的地面宮殿。陵園公元1227年被毀,F幸存的一列列神墻、鵲臺、角樓依舊矗立,特別是那些黃土筑的八角塔形陵臺高達20多米,被外國游人譽為“中國金字塔”。
西夏王陵圖片
西夏是十一世紀初以黨項羌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市)稱帝建國,于1227年被蒙古所滅,在歷史上存在了189年,經歷10代皇帝。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最鼎盛時期面積約83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西部、陜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及蒙古共和國南部的廣大地區。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后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西夏王陵內現存9座帝陵,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獻陵、顯陵、壽陵、莊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左為昭,右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東西兩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處三進院落建筑遺址,為陵邑(或宗廟)。東部邊緣有磚瓦窯、石灰窯遺址,為陵區窯坊。
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皇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由闕臺、神墻、碑亭、角樓、月城、內城、獻殿、靈臺等部分組成。
西夏王陵每座帝陵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筑群體,占地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闕臺猶如威嚴的門衛,聳立于陵園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這里曾停放著用西夏文、漢文刻制的歌頌帝王功績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南墻居中為門闕,經門闕入月城,這里曾置放有文官、武將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墻居中有門闕,經門闕入陵城,陵臺偏處陵城西北,為塔式建筑,八角形,上下各分為五級、七級、九級不等,外部用磚包砌并附有出檐,為磚木瓦結構。陵臺是陵園中的主體建筑。
在中國古代傳統陵園建筑中陵臺一般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臺建在墓室北10米處,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狀呈八邊七級、五級、九級塔式,底層略高,往上層層收分,是塔式陵臺,為夯土實心磚木混合密檐式結構,且偏離中軸線矗立,這在中國建筑史上無前例,是黨項族的創造。塔式陵臺前有獻殿,用于供奉獻物及祭奠。陵臺至獻殿有一條魚脊梁封土,封土下為墓道。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臺南10米處,為三室(主室,左右耳室各一)土洞式結構,墓室四壁立護墻板,墓內有朽棺木,為土葬。陵城神墻四面居中有門闕,神墻四角有角臺,表明了陵園的兆域地界。有的帝陵還圈有外城,有封閉式、馬蹄形式和附有甕城的外城。基本格局在仿宋陵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西夏王陵為西夏王國所創造的燦爛文化的縮影。當時,西夏王朝建都銀川,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依賀蘭為固。”賀蘭山為皇家林苑。山上建有“離宮”、“避暑宮”等皇家宮殿和皇家寺院。賀蘭山絕壁千仞,松林如海,極目東望,銀川平原黃河如帶,阡陌縱橫,溝渠如網,稻谷飄香,一派“塞上江南”風光。如今,為了再現當年風韻,陵區設置了聲光裝置。每當夜幕降臨,萬籟俱寂,從地上射出的燈光呈黃、藍兩色照在陵臺、角樓、神墻上,宛若神話世界。
西夏王陵主要規模
西夏王陵陵區總面積50多平方公里,東西寬約4.5公里,南北長約10公里,西傍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地勢西高東低,平坦開闊,海拔在1130米至1200米之間。其規模與北京的明十三陵相當。初建時每個陵園均有地下陵寢、墓室、地面建筑和園林,獨立占地都在10萬平方米左右,形制與布局大體相同。
西夏王陵基本布局
1227年,蒙古滅西夏,戰火殃及陵區,地面建筑全部被毀,陵墓大部被破壞。在被蒙古大軍損毀前的每座帝陵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筑群體,占地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闕臺猶如威嚴的門衛,聳立于陵園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這里曾停放著用西夏文、漢文刻制的歌頌帝王功績的石碑。
碑亭后是月城,南墻居中為門闕,經門闕入月城,這里曾置放有文官、武將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墻居中有門闕,經門闕入陵城,陵臺偏處陵城西北,為塔式建筑,八角形,上下各分為五級、七級、九級不等,外部用磚包砌并附有出檐,為磚木瓦結構。陵臺是陵園中的主體建筑。在中國古代傳統陵園建筑中陵臺一般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臺建在墓室北10米處,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狀呈八邊七級、五級、九級塔式,底層略高,往上層層收分,是塔式陵臺,為夯土實心磚木混合密檐式結構,且偏離中軸線矗立,這在中國建筑史上無前例,是黨項族的創造。塔式陵臺前有獻殿,用于供奉獻物及祭奠。陵臺至獻殿有一條魚脊梁封土,封土下為墓道。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臺南10米處,為三室(主室,左右耳室各一)土洞式結構,墓室四壁立護墻板,墓內有朽棺木,為土葬。
陵城神墻四面居中有門闕,神墻四角有角臺,表明了陵園的兆域地界。有的帝陵還圈有外城,有封閉式、馬蹄形式和附有甕城的外城。基本格局在仿宋陵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西夏王陵3號陵園是九座帝王陵園中占地最大和保護最好的一座,考古專家認定其為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墓地,俗稱“昊王墳”。陵塔位于墓室的正后方,為中原地區陵墓所未見,反映了西夏貴族特殊的葬俗。王陵中出土的西夏碑礎、墓碑、鎦金銅牛和骨灰木盒,都以其真實的資料再現了絢麗多彩的古西夏文化歷史。 另外,在陵城東南角闕和東門發現的用于建筑裝飾的栩栩如生的“妙音鳥”(佛經上稱為迦陵頻伽)、從各地征集的具柄銅鏡、西夏陶瓷等文物令人大開眼界,也讓游客贊嘆不已。
西夏王陵主要特點
歷朝歷代帝王貴胄們既希望陵寢恢宏壯麗,又希望能夠不被盜掘,高大的封土成了防止盜掘的重要屏障,明清兩代皇帝陵墓,都把盛放帝王棺槨及殉葬品的墓室建在如山般高聳的封土下方;而西夏王陵的陵臺,卻不是位于墓室的正上方,而是位于墓室以北10米處,根本起不到封土的作用。
另外,西夏王陵墓道的入口設置在獻殿內部,這也是帝王陵寢中絕無僅有的。隱藏墓道的走向是帝王陵墓營造時最為隱秘的工作之一,明代萬歷皇帝定陵墓道入口設置在寶城的側面,令人難以察覺,20世紀50年代發掘時曾讓考古人員苦思冥想,大費周折。而西夏的皇帝們似乎并不擔心這一點,除了墓道入口直接設置在獻殿以外,西夏帝陵的獻殿至陵臺之間有一條突起于地面之上的魚脊梁封土,墓道就埋藏在封土下方。
考古發掘顯示,和奢華的唐宋帝陵相比,西夏王陵的墓室要“簡樸”得多,為位于中央的主室和左右耳室構成的三室土洞式結構,陪葬品也相對較少。這種種鮮見的特征,毫無疑問都是黨項民族的創造。
西夏王陵主要陵區
裕陵<1號陵>
考古調查稱1號陵。位于西夏陵區最南端,俗稱“雙陵”之東側。陵主李繼遷,廟號太祖,墓號裕陵,系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祖父。生于宋乾德元年(963年),卒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黨項族平夏部落首領,西夏王朝奠基者。自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起,抗宋自立,逐漸強大。宋雍熙二年(985年),誘殺宋將曹光實,襲據銀州(今陜西榆林南),自稱定難軍留后。宋至道二年(996年),邀擊宋軍于浦洛河,進圍靈州(今寧夏靈武市西南)。宋師以五路出擊,無功而返。次年,遣使求和,授定難軍節度夏州、銀州、綏州、宥州、靜州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宋咸平五年(1002年),攻陷靈州,改稱西平府,定為都。次年,攻西涼府(今甘肅武威),早吐蕃大首領潘羅支襲擊,中流矢,次年死。子德明繼位,尊為光孝皇帝。孫元昊建國后追謚神威,廟號太祖,墓號裕陵。
嘉陵<2號陵>
考古調查稱2號陵。位于裕陵之西北部約30米處。陵主李德明,李雙陵,即1號、2號陵繼遷之長子,系西夏皇帝李元昊之父。宋景德元年(1004年)嗣位。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遼封為夏國王,遂建宮闕于鏊子山(今陜西省延川縣西)。宋天禧四年(1020年),遷都懷遠鎮(今寧夏銀川),改稱興州。次年,遼封為大夏國王。宋明道元年(1032年)宋封為夏王,同年卒。李德明與宋、遼和好,集中力量開拓河西,戰勝回鶻,取得甘州、瓜州、涼州,奠定了西夏版圖。子元昊追謚光圣皇帝,廟號太宗,墓號嘉陵。
泰陵<3號陵>
考古調查稱3號陵。位于西夏博物館西南,俗稱“昊王墳”, 是旅游者經常參觀的一座王陵。塋域面積約15萬平方米,雖遭破壞,但仍是整個陵區中規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陵主李元昊,小字嵬理,后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稱“兀卒”(意天子)。性雄毅,多大略,曉“浮圖佛學,通蕃漢文”。宋天圣六年(1028年),率兵襲破回鶻夜洛隔可汗,奪取甘州(今甘肅張掖——)。24歲被立為太子。宋明道元年(1032年),父死襲位,去唐、宋朝廷所賜“李”、“趙”姓,號“嵬名氏”。稱帝,立年號,更衣冠,立官制,制禮儀,建蕃學,置十二監軍司,又命大臣野利任榮創制文字(西夏文)。宋寶元元年(1038年),筑壇受冊,即皇帝位,國號大夏,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年號天授禮法延祚。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慶利元年(1041年)及二年,大舉攻宋,與宋軍分別戰于三川口(今陜西延安西)、好水川(今寧夏隆德縣西)和定川寨(今寧夏固原中和鄉),皆獲勝。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1044年),與宋議和,并稱臣于宋。宋冊封其為夏國王。夏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 年),因奪子寧令哥妻,在沒藏訛龐唆使下,被寧令哥刺死。在位17年。謚武烈皇帝,廟號景宗,墓號泰陵。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772.html
西夏王陵在哪里?西夏王陵屬于哪個省?西夏王陵在哪個。
相關西夏王陵,西夏王陵在哪里,西夏王陵屬于哪個省?西夏王陵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