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您當前位置:97616旅游網(wǎng) >> 旅游景點 >> 湖北旅游景點 >> 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荊州古城在哪里,荊州古城在哪個省

    就去旅游網(wǎng)  最近更新:2023-08-05 17:21  瀏覽次數(shù):

荊州古城在哪里?荊州古城屬于哪個省哪個市?荊州古城在哪個省?

荊州古城旅游,荊州古城在哪里,怎么走?

荊州古城,古稱江陵城,位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qū),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是楚文化、三國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荊州古城分為三層,外邊是水城,中間是磚城,里面是土城。城內東西直徑3.75公里,南北直徑1.2公里,總面積4.5平方公里,城墻周長10.5公里,高8.83米,共有六座城門,每座城門上均建有城樓;磚城厚約1米,墻內垣用土夯筑,下部寬約9米。墻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筑;磚城通高9米,周長11281米;墻體用特制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筑。

荊州古城簡介

荊州古城墻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曾是楚國的官船碼頭和渚宮,后成為江陵縣治所,出現(xiàn)了最初城廓。經(jīng)過三百五十多年的風雨,現(xiàn)存的古城墻大部分為明末清初建筑。現(xiàn)聳立在人們眼前的雄偉磚城,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

荊州是三國文化誕生和繁衍的歷史勝地。魏、蜀、吳三國時代,這里曾是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一百二十回《三國演義》,就有七十二回的內容涉及荊州。“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

荊州古城圖片

荊州古城

荊州的古老底蘊,更可上溯到綿延久遠的史前時期。距今5、6萬年前的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就在古城東北4公里處;古城附近已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多達20余處。無可置疑的史跡辯地告訴人們,荊州這塊古老的熱土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

荊州古城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鎮(zhèn)。秦時,這里置南郡設江陵縣。漢時,沿習秦制,漢武帝劃全國為十三州,荊州是其一。其時,荊州城已是當時全國的十大商業(yè)都會之一。三國時,這里是爭霸的要津。此后,東晉末年的安帝,南朝時的齊和帝、梁元帝、后梁宣帝,隋時的后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國時的南平國王等,先后有11個紛爭王侯在此稱帝(王)建都,長達100余年。

唐代的荊州是陪都,稱“南郡”,與長安城南北呼應。元代時,這里曾是荊湖行省省會。明代洪武年間,這里是湖廣分省的省會。明以后,這里一直是州(府、署)、縣的治所。荊州在中國漫長歷史 的演進中,所處的這種重中之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進了荊州古城的發(fā)展與進步。

荊州古城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荊州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跡,歷代名人的勝蹤。

荊州古城墻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一。據(jù)《后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墻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jīng)最新古城垣考古發(fā)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墻是我國延續(xù)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fā)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

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后發(fā)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xiàn)城墻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fā)現(xiàn)、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于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fā)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墻沒有發(fā)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范圍內;土城墻遠遠早于磚城墻。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fā)現(xiàn)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筑的石灰糯米漿城墻。此段城墻雖經(jīng)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盤石,世所罕見。

現(xiàn)聳立在人們眼前的雄偉磚城,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磚城厚約1米,墻內垣用土夯筑,下部寬約9米。墻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筑。磚城通高9米,周長11281米。

磚城墻體用特制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筑。特制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制有文字。游客在攀登東門城樓的馬道上即可見到部分已采取保護措施的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操辦城磚的官府、官員和時間。從文字磚記載的產地得知,城磚非只出自原荊州地域,鄂豫陜三省交界的均州、湘桂黔三省交界的靖州、江西省的茶陵以及湖南全省均有文字磚砌在荊州城垣上。文字磚是荊州古城墻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檔案實證。同時也是人們游覽古城賞析研究的又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荊州古城墻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后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甕城,以便“甕中捉鱉” ,致攻城之敵于死地。為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后,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甕城。

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xiàn)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因此,游覽領略古城墻風采,最好的去處就是東門和大北門。 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于明代,現(xiàn)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甕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

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墻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筑。此樓古樸壯觀,電影《小花》、《路漫漫》、《戰(zhàn)國鐘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游客可登臨其上居高臨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荊州古城主要三國遺跡介紹

1、劉備與公安門

公安門位于古城墻東南角,又稱小東門,是古城唯一的水門。如今水門碼頭雖早已失去它的功用,但碼頭之上的青石護岸欄桿,上下碼頭的石階仍清晰可辨。 公元210年,立營公安縣的劉備,從接替周瑜執(zhí)掌帥印的魯肅手中僥幸借得荊州,并派關羽鎮(zhèn)守,他自己仍扎營公安。以后劉備每由公安來荊州視察防務,都經(jīng)水路,由小東門碼頭登岸入城。為紀念這段難忘的歷史,后人遂用劉備駐守之地的公安代稱小東門。年深日久,小東門稱謂淡化,公安門便成了慣稱。

2、得勝街與洗馬池

得勝街即荊州城大北門金水橋外的那條街道。傳說關羽鎮(zhèn)守荊州時,曾北攻樊城,在沔水與曹軍遭遇。此戰(zhàn)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大獲全勝。關羽班師凱旋,經(jīng)此街道進城,沿街百姓自發(fā)聚集兩旁歡迎得勝將士,鞭炮聲聲,鼓樂陣陣,載歌載舞,慶賀勝利。古城經(jīng)此難得的歷史性場面,人們久久難忘。此街也因之得名為得勝街,且一直沿用至今。 關羽得勝回城受到如此盛大的歡迎,喜不自勝,進得城來,見其寶坐赤兔馬征塵滿身,憐惜之情頓生,忽見北門內東側有清澈見底的池塘,于是策馬而至,親手為赤兔馬洗滌,百姓親眼目睹此景,甚為感念,遂將此塘謂之洗馬池,千百年來,民間津津樂道,流傳不衰。

3、點將臺與拍馬山

點將臺位于荊州城西門外花園村。據(jù)傳關羽北攻曹仁前筑此高臺,閱兵點將,操練軍士。點將臺本為戰(zhàn)前夯土簡易筑就,臺高10米,方圓十余畝。如今遠遠望去,一片蔥綠。 點將臺東北,另有一高不過十余米的小山丘,名拍馬山,是關羽北攻前拍馬演練的場所。 點將臺、拍馬山雖“貌”不驚人,但因與關羽相連而聲名長存、生機勃勃。如今,古城西門外的將臺中學、拍馬村均借此冠名。古往今來,點將臺一直是人們憑吊觀瞻的三國勝跡。清代詩人湯右曾就來此睹物舒懷,寫下了《江陵點將臺》的動人詩章:“地形天險楚江寬,欲借荊州自古難。虛笑百步稱武吏,豈同列郢領材官。云臺特給親軍仗,玉臺新登上將臺。駿馬健兒君識否,時平政要重師干。”1986年12月,開國元勛徐向前元帥還親筆題寫了“點將臺”匾額。

4、馬跑泉與落帽冢

馬跑泉位于八嶺山南麓的馬跑泉村,它是與關羽坐騎赤免馬緊密相關、充滿神奇?zhèn)髡f的又一處三國遺跡。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張飛一840年)在泉旁所立“漢關公馬跑泉碑記”石碑,道盡緣由。碑文敘述:“劉備被曹操圍困當陽時,關羽引師救之,取道過此,人馬俱困,焦渴難當,寸步難移,赤兔馬以蹄刨地,昂首嘶鳴。忠義感動山神,石開泉涌,人馬得飲,精力復萌,速赴當陽救主。”馬跑泉因此而得名。 跑泉呈馬蹄形,直徑85厘米,深約2米,泉水清澈味道甘甜,久旱不竭,水中含有20多種礦物質,當?shù)匾验_發(fā)生產冠名為馬跑泉的礦泉水。 緊鄰馬跑泉東側的落帽臺,傳說是關羽赴當陽解劉備之危途經(jīng)此地,風勁、人急、馬蹄疾,戰(zhàn)帽被大風吹落,因此處為山地高臺,當?shù)厝顺缇搓P羽的忠義壯舉,遂將此臺謂之落帽臺。每縫重陽佳節(jié),人們常來此登臺憑吊,散心野趣。唐代詩仙李白登臨此臺,就曾詩興驟發(fā),留下了千古詠唱《九日龍山飲》:“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開,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落帽臺旁有一座大型封土堆古墓葬,也因此臺得名為落帽冢。

5、關公刮骨療毒地

《三國志》生動地記載了關羽因中毒箭,華佗為其刮骨療毒的故事。據(jù)荊州地方志的記載和民間傳說,關羽鎮(zhèn)守荊州時的虎帳,在今荊州市中心醫(yī)院一帶,其刮骨療毒時的塑像,關羽那不畏刮骨巨痛的凜然神情,令人欽佩,過目難忘。

6、卸甲山與擲甲山

卸甲山在古城新南門左側,與土城垣融為一體。傳說關羽征戰(zhàn)得勝歸來時常在此卸甲小憩。久而久之,人們便習慣稱謂此山為卸甲山。擲甲山在古城西北城墻處。關羽鎮(zhèn)守荊州,屢屢征戰(zhàn)獲勝,思想上日漸麻痹輕敵,不聽諸葛亮的告誡,不聽謀士的忠告,結果中了呂蒙、陸遜的驕兵之計。關羽自以為是,把大批守軍調往襄陽,結果后方空虛,吳軍乘虛而入,關羽回救不及,敗走麥城,身首異地,荊州失守。城內守軍,被逼擲甲山一帶,無奈只好繳械擲甲。 卸甲與擲甲,一字之差,境遇變化,天壤之別。它形象地警示后人:驕兵必敗是千古一脈的真理。

7、關廟與春秋閣

荊州關廟與春秋閣,都是因關羽鎮(zhèn)守荊州后的紀念性建筑。 關廟位于古城南門內,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原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與山西解州關祠、湖北當陽關陵并列為全國三大關公紀念圣地。荊州關廟后毀于侵華日軍的戰(zhàn)火。1985年國家旅游局等部門撥款在原址重建,曾改稱關公紀念館。重建的儀門懸掛有清乾隆御錫的“澤安南紀”匾額。儀門后院內,兩側立有石碑,正面為重建關廟碑文,背面為隱喻關羽氣節(jié)的竹葉詩,正殿基本維持原關廟風貌,門首上方為清同治皇帝御賜匾額“威震華夏”。殿中塑有關羽夜讀春秋和關平、周昌侍立兩旁的塑像,上方懸掛清雍正御賜的“乾坤正氣”匾額。正殿后的庭院內有兩株參天古銀杏樹,為元末明初所植。另有清代碑刻一塊。后院為三義殿,塑有劉備、關羽、張飛三結義坐式像。

8、春秋閣

春秋閣原位于荊州城東郊金龍寺,建于清嘉慶年間,1931年重建于現(xiàn)沙市中山公園內東北隅。閣內供奉關羽拜讀《春秋》塑像,故名春秋閣。閣宇建在高大厚實的臺階之上,面闊三間,分上下兩層,上為閣、下為室。正面置有橫向石梯兩道,由此入閣。整座閣宇建筑精巧,三面環(huán)水,綠樹掩映,似瑤臺瓊閣。該閣現(xiàn)為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9、張飛一擔土

張飛一擔土位于古城公安門對岸的馬河邊。張飛一擔土源于一段神奇的民間傳說。相傳關羽鎮(zhèn)守荊州時與九仙女打賭比賽筑城,關羽在東,仙女在西,以半夜雄雞打鳴為限,誰先筑成,誰就擁有對荊州的管轄權。仙女有仙法,滿口答應,筑城比賽開始,仙女們漫不經(jīng)心,關羽則發(fā)動全體守城將士,巧用蘆席代土筑城,很快完畢,并使人到雞籠邊學公雞叫,引發(fā)全城雞鳴四起,仙女在朦朧夜色中見東城已筑好,知大勢已去,便溜之大吉。此時從公安聞訊前來助陣的張飛,雙手拎著兩筐土行至馬河邊,得知關羽已勝券在握,喜不自勝,于是雙手一松,兩筐土傾倒在地,“張飛一擔土”因此而成形。

“張飛一擔土”高6米,長14米。雖為土丘,但因傳說美麗且與張飛有關,此景向為世人關注。南朝宋代盛宏之《荊州記》對此有繪色的描述“一峰回然,西映落月,遠而望之,如畫扇然”。故張飛一擔土又名畫扇峰。其上曾建有六角小亭,當時被譽為荊州城八景之一。 荊州這塊古老而又底蘊深厚的沃土,滋養(yǎng)了楚地的先民,同時也孕育出了光耀千秋的歷史文明。荊州古城在歷史的長河中沉積出了極為豐饒的人文景觀。上自遠古舊址,下至歷代遺蹤,遍布古城內外。這里僅擇其有蹤可覓,有形可見的幾處重要歷史陳跡,奉呈給荊州覽勝的人們。

荊州城,又名江陵城,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荊州古城墻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干原腹地,是產生與黃河流域中原文化輝映并重,可與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的發(fā)祥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在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11年,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荊州古城行政區(qū)劃

荊州區(qū)

荊州區(qū)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東經(jīng)111°54′—112°19′,北緯30°6′—30°39′。面積1046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572052人。轄3個街道、7個鎮(zhèn)、1個省級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湖北荊州城南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共有36個居委會、119個村委會。區(qū)人民政府駐荊州市荊州中路80號。郵編:434020。行政區(qū)劃代碼:421003。 

沙市區(qū)

沙市區(qū)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面積469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540633人。轄5個街道、3個鎮(zhèn)、3個鄉(xiāng)。共有87個居委會、91個村委會。區(qū)人民政府駐荊州市文化宮路。郵編:434000。行政區(qū)劃代碼:421002。

江陵縣

江陵縣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荊江河段北岸。全縣版圖呈馬鞍形,東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面積1032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373027人。轄7個鎮(zhèn)、2個鄉(xiāng)。共有13個居委會、203個村委會。省管江北監(jiān)獄、三湖、六合垸農場在轄區(qū)之內。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zhèn)。郵編:434101。行政區(qū)劃代碼:421024。

公安縣

公安縣位于湖北中南部,長江南岸。東徑111°48′—112°25′,北緯29°37′—30°19′。南鄰湖南省安鄉(xiāng)縣和澧縣。南北長75千米,東西長51千米。面積2257.5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1026895人。轄14個鎮(zhèn)、2個鄉(xiāng)、1個省級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湖北公安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共有60個居委會、326個村委會。縣人民政府駐斗湖堤鎮(zhèn)。郵編:434300。行政區(qū)劃代碼:421022。

松滋市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南部,長江南岸。南鄰湖南省石門縣和澧縣。面積2235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869327人。轄14個鎮(zhèn)、2個鄉(xiāng)、1個省級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湖北松滋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共有31個居委會、243個村委會。市人民政府駐新江口鎮(zhèn)。郵編:434200。行政區(qū)劃代碼:421087。 荊州古城

石首市

石首市位于湖北省南部。東經(jīng)112°13′—112°48′,北緯29°30′—29°57′。南鄰湖南南縣、安鄉(xiāng)、華容、北抵江陵、東靠監(jiān)利、西接公安。面積1427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614106人。轄2個街道、11個鎮(zhèn)、1個鄉(xiāng)、1個省級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湖北石首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共有29個居委會、274個村委會。市人民政府駐繡林街道辦事處。郵編:434400。行政區(qū)劃代碼:421081。

監(jiān)利縣

監(jiān)利縣位于湖北省南部,長江北岸,隔江與湖南省岳陽、華容縣相鄰。面積3118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1378957人。轄18個鎮(zhèn)、3個鄉(xiāng)、1個省級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湖北監(jiān)利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共有65個居委會、767個村委會。縣人民政府駐容城鎮(zhèn)。郵編:433300。行政區(qū)劃代碼:421023。

洪湖市

洪湖市位于湖北省南部,長江與東荊河之間,西南隔長江與湖南省臨湘縣相鄰。東經(jīng)113°07′—114°05′,北緯29°39′—30°02′。面積2519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897186人。轄2個街道、14個鎮(zhèn)、1個鄉(xiāng)、2個省級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湖北洪湖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洪湖府場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共有40個居委會、448個村委會。市人民政府駐新堤街道辦事處。郵編:433200。行政區(qū)劃代碼:421083。

荊州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

荊州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荊州高新技術產業(yè)園區(qū)(簡稱荊州開發(fā)區(qū))成立于1992年,區(qū)域人口10萬余人,轄區(qū)面積約60平方公里。荊州開發(fā)區(qū)是湖北省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yè)基地,建有國家級高新技術創(chuàng)業(yè)服務中心。區(qū)內主導產業(yè)初具規(guī)模,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增強,初步形成了機電、精細化工、生物醫(yī)藥、紡織印染、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特色產業(yè)群。荊州開發(fā)區(qū)是荊州市開放開發(fā)的主平臺、工業(yè)興市的主戰(zhàn)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火車頭,已成為全市工業(yè)的核心區(qū)。

荊州古城歷史沿革

魏、蜀、吳荊州之爭,構成了三國歷史發(fā)展的主軸,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經(jīng)驗。終三國之世,無論是三國鼎足局面的形成,還是魏、蜀、吳霸業(yè)的興衰,無不跟荊州的得失相關;而其中興衰成敗的歷程,也無不給后人以有益的啟迪。荊州城,位于荊州市城區(qū)西部,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組成部分之一。其城名因地處荊山之南而得。荊州為天下九州之一。西漢時,改九州為十三刺史部(州),荊州居其中。魏晉以降,荊州均為州、府之名。其治所多不固定,直到明初,荊州才作為城名固定下來。

荊州城又稱江陵城,是因此地在秦破郢后置江陵縣,作為縣城而得名。其后兩千多年里,江陵作為地名,歷代沿用,故有一城二名。荊州城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郢(今荊州城北5公里的紀南城)后,這里就是楚國的官船碼頭。楚成王(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還在此修筑了別宮,取名渚宮。公元前278年, 秦將白起攻占郢都,這里成為江陵縣的治所。西漢初年,封臨江王于此地。

其后有東晉安帝、南齊和帝、梁元帝、后梁、隋末梁王、唐代南都、荊南國等在此建都。楚、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宋、明等朝,封王侯于此地。荊州城的城郭,在戰(zhàn)國末年形成。漢代已有城墻。蜀將關羽、吳太守朱然,東晉桓溫、梁元帝、南平王高季興等,都對荊州進行修葺,北宋末年,城毀。南宋淳熙年間,重修城墻,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挖城壕。元初,忽必烈下令拆除荊州城。元末,朱無璋稱吳王時,派員依舊基重建荊州城。明末,張南忠率義軍攻占荊州城,將城墻拆毀多半。

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又依明代城基重新修筑荊州城,并重新命名城門:東門曰寅賓門,東南門(小東門)曰公安門,西門曰安瀾門,南門曰南紀門,大北門曰拱極門,小北門曰遠安門。荊州城現(xiàn)存磚城為明末清初建筑。整座城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1.2公里,城垣周長10.5公里,城內面積4.5平方公里,1970年后,隨著交通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經(jīng)國務院批準,城垣上新開3座三孔城門,原有的6座城門,共有9座城門。磚城內有土筑城墻,與磚城相依,城上可通行。磚城外有外環(huán)道與水城環(huán)繞。水城俗稱護城河。

荊州城墻高9米左右,城墻厚10米左右,城墻上有3座藏兵洞,24座炮臺。原有城樓6棟,其中5棟毀于戰(zhàn)亂,僅存拱極門(大北門) 城樓朝宗樓。八十年代,政府撥款重建寅賓門城樓,沿用舊名,曰賓陽樓。荊州城自明末清初最后一次修復以來,已有350年歷史, 至今保存完好,是中國現(xiàn)存為數(shù)很少的古代城垣中較完好的一座,是長江中游地區(qū)唯一一座完好的古城垣,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尤其是《三國演義》故事的廣泛流傳,使得荊州名揚四海。現(xiàn)在,荊州城已成為中國三國旅游線上的一個重要的旅游區(qū),有30多處三國遺蹤和文化景點供游客探尋。

荊州城,又名江陵城,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荊州古城墻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是產生與黃河流域中原文化輝映并重,可與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的發(fā)祥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在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11年,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荊州又是三國文化誕生和繁衍的歷史勝地。魏、蜀、吳三國時代,這里曾是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一百二十回《三國演義》,就有七十二回的內容涉及荊州。“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荊州的古老底蘊,更可上溯到綿延久遠的史前時期。距今5、6萬年前的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就在古城東北4公里處;古城附近已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多達20余處。無可置疑的史跡辯地告訴人們,荊州這塊古老的熱土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荊州古城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鎮(zhèn)。秦時,這里置南郡設江陵縣。漢時,沿習秦制,漢武帝劃全國為十三州,荊州是其一。

其時,荊州城已是當時全國的十大商業(yè)都會之一。三國時,這里是爭霸的要津。此后,東晉末年的安帝,南朝時的齊和帝、梁元帝、后梁宣帝,隋時的后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國時的南平國王等,先后有11個紛爭王侯在此稱帝(王)建都,長達100余年。唐代的荊州是陪都,稱“南郡”,與長安城南北呼應。元代時,這里曾是荊湖行省省會。明代洪武年間,這里是湖廣分省的省會。明以后,這里一直是州(府、署)、縣的治所。荊州在中國漫長歷史的演進中,所處的這種重中之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進了荊州古城的發(fā)展與進步。

荊州古城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荊州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跡,歷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shù)不勝數(shù)。荊州古城墻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一。據(jù)《后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墻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jīng)最新古城垣考古發(fā)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墻是中國延續(xù)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fā)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

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后發(fā)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xiàn)城墻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fā)現(xiàn)、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于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fā)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墻沒有發(fā)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范圍內;土城墻遠遠早于磚城墻。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fā)現(xiàn)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筑的石灰糯米漿城墻。此段城墻雖經(jīng)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磐石,世所罕見。

現(xiàn)聳立在人們眼前的雄偉磚城,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中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磚城厚約1米,墻內垣用土夯筑,下部寬約9米。墻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筑。磚城通高9米,周長11281米。磚城墻體用特制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筑。特制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制有文字。游客在攀登東門城樓的馬道上即可見到部分已采取保護措施的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操辦城磚的官府、官員和時間。

從文字磚記載的產地得知,城磚非只出自原荊州地域,鄂豫陜三省交界的均州、湘桂黔三省交界的靖州、江西省的茶陵以及湖南全省均有文字磚砌在荊州城垣上。而荊州城墻上發(fā)現(xiàn)最早的、有年號的文字磚是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此磚比在萬里長城上發(fā)現(xiàn)的萬歷年間的文字磚要早207年。文字磚是荊州古城墻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檔案實證。同時也是人們游覽古城賞析研究的又一道特殊的旅游風景線。

荊州古城墻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除小東門之外,其他五座城門均有閭門,為二重門,二門之間有甕城,二重門各設一個木質對開門,木門內還有一道10厘米厚的閘板,以防水患。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后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甕城,以便“甕中捉鱉”,致攻城之敵于死地。為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后,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甕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xiàn)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

因此,游覽領略古城墻風采,最好的去處就是東門和大北門。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于明代,現(xiàn)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甕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墻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筑。此樓古樸壯觀,電影《小花》、《路漫漫》、《戰(zhàn)國鐘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游客可登臨其上居高臨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荊州古城墻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堅固的墻體和甕城等建筑外,城墻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城墻上建有城垛4567個,炮臺26個以及藏兵洞4個,而如今最具作戰(zhàn)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數(shù)暗設的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

藏兵洞所在的墻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 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fā),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構建精巧、別致,游客到公安門景點南側百余米處即可觀賞領略到荊州古城墻上的這一特有軍事設施的風采。荊州城古老且歷經(jīng)滄桑,如今古城得到了人民的厚愛。特大型環(huán)城公園的興建,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內涵豐富的新景觀:城墻上行人,內環(huán)道上驅車,外環(huán)道跑馬,護城河上蕩舟。古老的荊州城正煥發(fā)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異彩。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wǎng)!請繼續(xù)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wǎng)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835.html

荊州古城在哪里?荊州古城屬于哪個省?荊州古城在哪個省?

上一篇:武漢
下一篇:昭君故里

相關荊州古城,荊州古城在哪里,荊州古城屬于哪個省?荊州古城在哪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