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樂山大佛在哪里,樂山大佛在哪個省
樂山大佛在哪里?樂山大佛屬于哪個省哪個市?樂山大佛在哪個省?
樂山大佛旅游,樂山大佛在哪里,怎么走?
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云寺側(cè),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開鑿于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 樂山大佛和凌云山、烏尤山、巨形臥佛等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qū)屬于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chǎn)峨眉山-樂山大佛的組成部分。
樂山大佛簡介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巖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為彌勒佛坐像。
樂山大佛圖片
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巖造像中的藝術(shù)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造型莊嚴,排水設施隱而不見,設計巧妙。佛像開鑿于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fā)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直至唐德宗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歷時90年。 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的來歷
據(jù)唐代韋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記》和明代彭汝實《重修凌云寺記》等書記載,佛像開鑿于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達90年。一千多年來,樂山大佛閱盡多少人間春色,經(jīng)歷多少朝代更迭,依舊肅穆慈祥,心旌不搖。
樂山大佛開鑿的發(fā)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貴州人,離鄉(xiāng)別家,來到樂山凌云山下當和尚。凌云山下乃三江匯聚之處,每當汛期,山洪暴發(fā),洪水便似脫韁的野馬,橫沖直撞,常常毀壞農(nóng)田,傾覆舟楫。
為了制服江水,海通和尚立志開鑿一尊大佛來鎮(zhèn)住水妖。首先便是資金問題。海通和尚為了籌集資金,四處化齋,積少成多,經(jīng)過數(shù)年努力,終于解決了這個問題。開鑿之日,萬眾矚目,喜形于色,但地方官吏卻趁機刁難,聲稱要收取建造和保護費,否則不讓開工。海通和尚十分氣憤,斬釘截鐵地說:“你們可以拿走我的眼珠,但不能拿走佛財!”地方官吏面帶嘲弄的神色說:“你要真給我們眼珠,我們就不要你的佛財!”海通和尚馬上拿出尖刀,自剜其目,用盤接住,捧到官吏面前。地方官吏大吃一驚,嚇得趕緊逃離現(xiàn)場。海通和尚忍住劇痛,一揮手,大佛立刻開鑿。海通和尚死后,他的徒弟領(lǐng)著工匠繼續(xù)修造,經(jīng)過90年的努力,樂山大佛終于聳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匯流之處。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通高70余米,頭高約15米,頭項上可置圓桌。耳長7米,眼長3.3米,耳朵中間可站兩條大漢。肩寬28米,可做籃球場。它的腳背上還可圍坐百余人,是一尊真正的巨人。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tài)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fā)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兩側(cè)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著戰(zhàn)袍的護法武士石刻,數(shù)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shù)群。大佛左側(cè),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cè)是九曲棧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層樓閣覆蓋,時稱“大佛閣”,“大像閣”,宋時稱“天寧閣”。可惜毀于明末的戰(zhàn)亂,被張獻忠的起義軍焚毀。可以從大佛兩側(cè)的山崖上看到幾十處孔穴,那是當年建造樓閣時,安置梁柱的地方。
大佛兩側(cè)的巖石是紅砂巖,樂山的紅沙巖是一種質(zhì)地疏松,容易風化的巖石,比花崗巖軟,是很好的適宜于雕塑的材料。但佛像雕好后,容易受到侵蝕、風化,樂山大佛就是在這種巖石上雕刻而成的。樂山大佛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種各樣的破壞,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各個朝代都對它進行過維修。自明、清以來的數(shù)百年間,大佛飽受自然風雨侵蝕,以致佛身千瘡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政府撥專款對佛像作全面維修,1982年2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政府撥款對大佛頭部進行了比較徹底的維修。同時增加了一些配套設施及服務設施。
1996年12月,峨嵋山-樂山大佛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名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專家桑塞爾博士·席爾瓦教授實地考察時,贊譽“樂山大佛堪與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羅河的帝王谷媲美”。
樂山大佛是是一尊彌勒佛。唐代崇拜彌勒佛,按佛教教義,彌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來佛,象征著未來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釋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后將接替佛祖的地位,于華林園的龍華樹下廣傳佛法,普渡眾生。佛經(jīng)說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武周時期,武則天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云經(jīng)疏》,證明她是彌勒轉(zhuǎn)世,百姓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則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國塑鑿彌勒之風大行。樂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則天時代僅20余年,所以當海通修造樂山大佛時,自然選擇了彌勒佛,而且彌勒佛既是能帶來光明和幸福的未來佛,這同平息水患的鎮(zhèn)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1、
樂山大佛主要旅游景點介紹
1、凌云寺
凌云山各峰上的寺宇,現(xiàn)在還保存的有棲巒峰的凌云寺和靈寶峰的靈寶塔。凌云寺規(guī)模頗大,大佛就鑿于離寺不遠的崖上。從這里可以沿一條鑿于懸崖邊上的陡直小路,下到大佛的腳邊,在此憑欄看佛,可以仔細觀賞大佛頭部各個部位的細微之處。因為大佛鑿于凌云寺前,所以大佛也就稱為凌云大佛。而凌云寺也因有了這尊大佛,而被人們稱為大佛寺。凌云山有了大佛,山更出名,大佛在凌云山上,山更增色。凌云寺是建于唐代,位于大佛頭部的右后方,俗稱大佛寺。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鑿佛像時,寺字又有擴建。唐建凌云寺,毀于元順帝戰(zhàn)亂,明代進行了兩次較大修復,明末又經(jīng)毀。現(xiàn)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后又經(jīng)多次修葺。寺門正中匾上集蘇東坡書“凌云禪院”四字。兩旁聯(lián)文是“大江東去,佛法西來”。此聯(lián)既使人有佛法莊嚴之感,又表明了凌云寺所踞地理位置,還巧妙地將“大佛”兩字嵌于其中。寺內(nèi)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經(jīng)樓等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藏經(jīng)樓,原為寺內(nèi)收藏佛教經(jīng)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結(jié)構(gòu)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風格,樓下新辟“海師堂”,塑有大佛發(fā)起建造者海通法師、以及繼任建造者章仇兼瓊、韋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對他們的敬仰之情。
2、靈寶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聳立在凌云寺后的靈寶峰巔,故以山峰命名。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錐體,磚砌而成,坐東向西,高38米,共十三級。塔體中空,內(nèi)有石階沿塔軸盤旋至頂。塔頂為四角攢尖式。靈寶塔每級都開有窗眼。根據(jù)山川形勢,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還是作為三江合流處的標志。高71米的大佛是為了鎮(zhèn)水保平安,靈寶塔則作為航船標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過急流險灘,靈寶塔是嘉州古城的一座標志,經(jīng)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樓是凌云山著名古跡之一,東坡樓也叫東坡讀書樓。位于棲鸞峰巔,系由樓、廊、亭組成的庭院建筑。東坡樓為歇山式單體木質(zhì)兩重樓房。門額橫匾“東坡樓”三字是集黃庭堅手書而成,樓堂正中蘇東坡斜倚坐像。東坡樓正對臨崖處有一亭,即清音亭。在清音亭憑欄遠眺,江天悠遠,山清水秀。 佛國天堂融古建筑、摩崖造像、雕塑、壁畫、彩 繪為一體,景色優(yōu)美,仿唐式古建筑有天橋、天門、 天梯、云臺、云梯、三大寶殿等
3、東方佛都
1994年5月建成開放。距樂山大佛僅一里之遙,是樂山大佛旅游景點佛文化的延伸、是樂山大佛景區(qū)的主要組成部分,在20萬平方米范圍內(nèi),集中仿制了國內(nèi)外佛像三千多尊,利用自然山體延伸,采用摩崖圓雕、浮雕、雕刻、壁畫等表現(xiàn)形式,選用不同材質(zhì),有石刻、銅鑄、彩塑、墨玉等各類大小佛像雕塑。
4、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位于凌云、烏尤兩山之間的溢洪河道東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川西,特別是樂山地區(qū)則流行一種鑿山為墓的一種墓葬形式,其特征是沿著淺丘,山谷的砂質(zhì)巖層由人工鑿成方形洞穴,然后安葬遺體和殉葬品。從外部看去,是一個個神秘的山洞。這種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故稱東漢崖墓。麻浩崖墓早年就以規(guī)模大,畫像雕飾精美而被譽為“南安各墓之冠”。墓中保存著漢代畫像石和漢崖墓出土的精美文物。不僅包括了各式漢代建筑、畫像石棺、人物服飾、車馬伎樂、鳥獸蟲魚圖形,而且有不少歷史題材和神話故事以及書法題刻。已開放的是一個“前堂三穴”的大型墓。墓門上均有精工雕刻,飛檐、瓦當、斗拱,花紋圖案,無一雷同,樂山東漢崖摹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淺山谷的崖壁上,數(shù)以萬計。其數(shù)量之多、規(guī)模之大,石刻之豐富居蜀中之首。麻浩崖墓系漢代墓葬,麻浩一帶較為集中,是樂山崖墓群中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墓葬群,在長約200米、寬約25米的范圍內(nèi)有崖墓544座,墓門披連,密如蜂房。該漢代墓群于1988年經(jīng)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烏尤寺
烏尤山即古離堆,相傳為秦時蜀郡守李冰開鑿,以“避沫水之害”。烏尤山與凌云山并肩立于岷江之濱,四面環(huán)水,孤峰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烏尤山因孤臥江中,好似一頭烏牛,故又名“烏牛山”,相傳宋代詩人黃庭堅至此,嫌其名不雅,而見山上古木繁蔭,便更名“烏尤山”。 山上有創(chuàng)建于盛唐的烏尤寺,和凌云寺毗鄰,兩山之間隔一水,有吊橋相通,和凌云山合成一個完整的風景區(qū)。山上有烏尤寺,建筑順山勢設計,曲折高低,玲瓏雅致,別具一格。除了佛殿以外,還有曠怡亭、聽濤軒、爾雅閣等精巧建筑。現(xiàn)存廟宇系清以后的建筑,是四川省內(nèi)保存較完整的寺廟。
樂山大佛構(gòu)造
概述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tài)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 樂山大佛全景(12張)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fā)髻105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兩側(cè)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著戰(zhàn)袍的護法武士石刻,數(shù)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shù)群。大佛左側(cè),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cè)是九曲棧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層樓閣覆蓋,時稱“大佛閣”,“大佛閣”,宋時稱“天寧閣”。可以從大佛兩側(cè)的山崖上看到幾十處孔穴,那是當年建造樓閣時,安置梁柱的地方。而今日,梁柱早已被拆除,而雄壯的大佛仍巍然屹立著。
設計特點
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tǒng),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lǐng)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cè)也有水溝與右臂后側(cè)水溝相連。兩耳背后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cè)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tǒng),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沿大佛左側(cè)的棱云棧道可直接到達大佛的底部。在此抬頭仰望大佛,會有仰之彌高的感覺。坐像右側(cè)有一條九曲古棧道。棧道沿著佛像的右側(cè)絕壁開鑿而成,奇陡無比,曲折九轉(zhuǎn),方能登上棧道的頂端。這里是大佛頭部的右側(cè),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頂。此處可觀賞到大佛頭部的雕刻藝術(shù)。大佛頂上的頭發(fā),共有螺髻1051個。遠看發(fā)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nèi)側(cè),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巖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jié)構(gòu),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fā)現(xiàn)窟窿,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洞里面裝著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據(jù)說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棱、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后遭毀。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里保存,可惜于文革被毀。
發(fā)鬈用石塊嵌就
大佛頂上共有螺髻105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shù)清的。遠看發(fā)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nèi)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螺髻石3塊,其中兩塊較完整,長78厘米,頂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兩耳以木為之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nèi)側(cè),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證實了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由此可知,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巖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jié)構(gòu),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fā)現(xiàn)窟窿,內(nèi)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后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
排水系統(tǒng)布全身
樂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tǒng)。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后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tǒng),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為雨水侵蝕。清代詩人王士禎有詠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lǐng)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cè)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后側(cè)水溝相連。兩耳背后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cè)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這些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tǒng),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兩洞,由于可匯山泉,內(nèi)崖壁上凝結(jié)了厚約5-10厘米的石灰質(zhì)化合物,而佛身一側(cè) 崖壁仍是紅砂原巖,而且比較干燥。那左右不通的兩洞穴,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顯然,這是由于洞未貫通的緣故。不知道當年修建者為何不把它打通。 胸部有殘碑
據(jù)1962年維修的負責人黃高彬和羅伯衡介紹,當時發(fā)現(xiàn)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開洞一看,里面裝的是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而封門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膝、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后毀。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這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通洞里保存,可惜1966年被人毀掉了。
樂山大佛門票價格
1、樂山大佛旅游景區(qū)門票:90元/人次(含樂山大佛、烏尤寺、麻浩崖墓)東方佛都票價:70元/人 佛國天堂票價:8元/人
2、樂山大佛優(yōu)惠票:50元/人次.
A. 1.2米以上全日制大學本、專科,中專、初高中、小學學生憑學生證購買優(yōu)惠票;
B. 60至69周歲的老年人憑身份證或老年優(yōu)待證購買半價票50元/人;70周歲以上老人免票
C. 殘疾人憑殘疾證購買優(yōu)惠票;
D.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廣電總局頒發(fā)記者證的記者憑有效證件購買優(yōu)惠票;
E.省級以上的五一勞動獎及勞模憑有效獎狀購買優(yōu)惠票
3、樂山大佛特惠票:10元/人次
本地人持本人身份證在周末時候購票;
4、樂山大佛游江票(游船票、快艇票):70元/人次
最佳旅游時節(jié): 春秋兩季是去樂山旅游的最佳時節(jié)。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nèi)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wǎng)!請繼續(xù)關(guān)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wǎng))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132.html
樂山大佛在哪里?樂山大佛屬于哪個省?樂山大佛在哪個省?
相關(guān)樂山大佛,樂山大佛在哪里,樂山大佛屬于哪個省?樂山大佛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