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源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在哪里,滄源佤族自治縣在哪個省
滄源佤族自治縣在哪里?滄源佤族自治縣屬于哪個省哪個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在哪個省?
滄源佤族自治縣旅游,滄源佤族自治縣在哪里,怎么走?
滄源佤族自治縣,隸屬云南省臨滄市,位于臨滄市西南部,地處東經98°52′~99°43′,北緯23°04′~23°40′之間,滄源俗稱阿佤山區,也稱“葫蘆王地”,北鄰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東接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東南與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30] 相連,西部和南部與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勐冒縣和南鄧特區接壤,國境線長147.08千米。總面積2446.43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滄源佤族自治縣轄4個鎮,6個鄉。
滄源佤族自治縣簡介
滄源佤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臨滄地區西南部,滄源俗稱阿佤山區,也稱“葫蘆王地”。1949年4月,滄源佤族武裝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建立了滄源縣臨時人民政府,1964年成立了滄源佤族自治縣,是臨滄市唯一的革命老區縣。全縣轄6鄉4鎮,93個村民委員會,一個國營勐省農場,總人口17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93.4%,佤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5.1%,占全國佤族人口的40%以上,是一個以佤族為主體,傣、漢、拉祜、彝等20多種民族雜居的邊疆民族自治縣,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
滄源是中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是臨滄地區唯一的革命老區縣,屬國家二類邊境口岸,境內有享譽國內外的三千年古崖畫,國家級南滾河自然保護區,保存完整的原始生態群落,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有古樸的佤族民風民俗,多姿多彩的佤族歌舞,是中國佤族文化的主要薈萃之地,被譽為“崖畫之鄉”、“動植物王國”、“佤族歌舞之鄉”。佤族人民有著光榮的愛國主義歷史,20世紀30年代曾發生震驚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
滄源佤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臨滄地區西南部,地處東經98°52′~99°43′,北緯23°04′~23°40′之間,東北接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東部和東南部與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相連,北鄰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西部和南部與緬甸國接壤,國境線長147.083公里,南北寬47公里,東西長86公里,總面積2445.24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9.2%,壩區僅占0.8%,縣城勐董鎮海拔為1270米,距省會昆明市886公里,距臨滄行政公署所在地222公里。
滄源,古時俗稱佧佤山區或阿佤山區,也稱“葫蘆王地”。三國,東晉時期屬衰牢縣地歸永昌群轄區,南朝時屬寧州,南詔時屬銀生節度地,大理國時歸屬永昌府地。元朝,南部及東北部屬木連路軍民總管府,西部及中部屬孟定路軍民總管府,明朝,分屬孟連長官司,耿馬安撫司,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屬鎮邊直隸廳。民國初年在勐角董土司地設滄源行政委員會,歸迤南道管轄。1934年初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同年設置滄源設治局。1949年4月,佤族武裝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推翻國民黨設治局,成立了滄源縣臨時人民政府,歸普洱專區轄。1951年成立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現巖帥鎮。1952年,劃歸緬寧(臨滄)專區轄,同年12月縣政府機關遷駐勐董。1958年9月24日,國務院批準成立“滄源佧佤族自治縣”;1963年9月定名為“滄源佤族自治縣”,于1964年2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
滄源佤族自治縣旅游資源
(1)崖畫谷景區:該區位于勐省經勐來、縣城至永和口岸國門長78公里的大峽谷內。面積為64.36平方公里。主要景觀有絢麗多姿的巖溶景觀、神奇迷人的崖畫、千姿百態的古榕、挺拔秀麗的董棕林。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和眾多的歷史紀念地,以及優美如畫的亞熱帶自然風光。
(2)南滾河景區:位于縣城西部,主要景觀有神奇迷人的自然風光和晨霧、富有典型佤族風情的古老山寨、班洪抗英遺址碑、熱帶雨林原始植被、野生動物、珍稀植物、富有南國風光特色的熱帶果林。
(3)拉勐河景區:位于巖帥鎮境內,主要景觀有豐富多彩的植物花卉和險峻陡立的峽谷斷崖畫及古樸濃郁的民俗風情。
(4)班列景區:位于勐來鄉境內,主要景觀有蒼翠茂密的熱帶雨林、跌蕩懸瀉的溪流飛瀑,風光旖旎的高山湖泊,是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
(5)滄源崖畫:分布于滄源縣的勐來鄉、糯良鄉、勐省鎮區域內,1965年至2000年陸續被發現,目前共發現了15個點,崖畫分布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拔在1000米——2000米之間。15個點共有面積約400多平方米,共有圖形1100多個,畫面內容多為狩獵、舞蹈、戰爭、采集、建筑和村落等。畫面布局多采用圖解、示意的形式處理空間。圖形描繪均作剪影式。畫面內容反映了一定的宗教觀念,作畫的意圖和功能具有明顯的記事性質。畫為暗紅色,以赤鐵礦粉拌動物的血,用手指或羽毛繪成,據測定。距今約3000多年,1983年1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廣允緬寺:位于滄源縣城勐董大街北側,又稱“學堂緬寺”,始建于清代,為小乘佛教建筑。距今約170多年,是漢、傣、白建筑工藝和繪畫工藝有機結合的獨特建筑物。與西雙版納的曼飛龍塔,景真八角亭同被專家們稱為南傳佛教三大建筑,寺院占地面積219平方米,主殿為穿斗式木架結構,殿堂門窗作透雕裝飾,梁坊門柱遍布”金水”圖案,技藝精湛,是傣族的傳統工藝。殿堂外墻壁及藻井繪有反映佛教教義和社會風俗的人物畫。1982年被省文物普查隊發現,1988年被批準為省級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滄源木鼓:滄源木鼓存于縣文管所內,全縣僅存此一枚,已有百年歷史。解放前,佤族人視為“通天神器”,并由木鼓而產生了一系列祭祀、舞蹈和傳統,鼓身呈舟狀,由堅硬的紅毛樹干雕鑿而成,鼓長2.62米,直徑0.59米,兩端稍細,鼓身有一長2.1米,寬5厘米的音孔腔,內中分兩半鑿空,分別稱公母音腔,公音沉,母音清脆。面對飽經滄桑的木鼓,使人想起先民們圍著木鼓跳舞祭祀、祈求平安幸福的場景。
(8)勐董水庫景區:勐董水庫位于滄源佤族自治縣城南,是一座集灌溉、防洪、發電和旅游為一體的多功能中型水庫。水庫于是1997年9月開工建設,2002年3月28日正式封頂,6月20日完成全部外業工作,投資總概算為11580萬元。水庫景區占地面積為262畝,分為三個景點和一條中心大道。第一景點以娛樂、健身為主,設有打歌場、籃球場、網球場、培訓中心、游泳池、垂釣池等各種娛樂、健身設施,是活動的中心。第二景區為葫蘆塘,內有佤族的原始民居和原始的生產生活勞動作坊,寓為阿佤人從葫蘆里出來后,生活條件逐步發生的變化。第三景點是庫門以內的開闊地,這里有傳說中牛在洪水中救了佤族人民的塑像,有象征阿佤人過上幸福生活的孔雀開屏等。中心大道從庫門起,過三個景點,登327級臺階直達攔河壩頂,整個景區布局合理,花園里遍植佤山獨有的喬木灌木,奇花異草。
滄源佤族自治縣主要旅游景點
勐來董棕林
董棕林位于千米國畫長廊景區。董棕林的點綴,使壁畫增添了絢麗多姿的色彩,而成為一個主要景觀。董棕樹適應生長的氣候為熱帶、亞熱帶。全縣各鄉鎮基本上都有分布,勐來峽谷的董棕林比較集中一些,大概生長著上千株,董棕樹高約15—20米,其種子堅硬,種植時必須先把它的種子泡在燙水中,等種子的外殼松軟時,便可以種植。董棕樹慣長在有巨石巨崖的石腳坡上,無論坡度有多大,它還是那樣的筆直挺拔,象征著盤居在佤山上的佤族人民,有人把它喻為正直勇敢之人;董棕樹的壽命一般在一百年至二百年之間。到生長的后晚期,便會從樹尖的樹葉開始脫落,就像脫發的老人。當破開時,人們發現除內有腹絲之外,大都是空的,因此,也有人把它比作“外吐文章腹中空”之人。
百年董棕林又稱百年情侶園,當地人民始終對它充滿著一種崇敬和愛慕之情,傳說過去從縣城一帶,直穿勐來落水洞是一條又長又大的湖泊。每當夜幕降臨時,一群身穿白裙的仙女們都要到此暢游一休,同時到人間尋找意中人。找到后,就雙雙到林中互訴衷腸,表達愛慕之情。日久天長,董棕林就變成了情人幽會、談情說愛的地方,據說到那董棕林里幽會過的有情人都能白頭偕老,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董棕樹象征著永恒的愛情,因而人們便對董棕林充滿了崇敬和愛慕之情。如果說哪一位想和他心愛的人白頭偕老,就雙雙到林里走一走,一定會達成這個心愿的。
勐來崖廈
崖廈,顧名思義就是石頭形成的大廈,根據考古學家1982年在這里發現的一些與原始社會有關的產物,如:石斧、石刀等,斷定這里曾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部落居住地。后來考古學家們又發現在崖廈的這塊空地上留有拜佛用的香爐碎片,斷定崖廈也是佛教之圣地。
翁丁原始村落
翁丁的“翁”為水,“丁”為接,翁丁,意為連接之水。該地有幾條小河相互連接,以此得名。翁丁原始村落距縣城30公里,屬勐角鄉管轄范圍,共有98戶人家,400多 人。因為該村到目前為止還保留著許多佤家的傳統習俗和信仰而稱之為原始村落。 寨樁是佤家的一種圖騰崇拜,一般位于寨中央的打歌場,代表著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最高的那桿是用龍竹制的幡桿,頂部有幾圈竹篾做的飾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條頭子,這既是飾物,又是避邪的物器,就像漢人用艾蒿避邪,桃樹驅鬼,門神護家一樣。篾圈下面,有一尺長的木船,代表著一帆風順,木船下面,有一條木魚,代表年年有余,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魚,這預示著全村風調雨順、萬事大吉。幡桿旁,是棵人高的木塔樁,雕刻極粗獷,全是用斧頭砍鑿成的,塔身被生石灰刷過,潔白如銀,木塔上還刻了一些特殊的圖案,有圓點、方塊、三角塊、條塊,分別代表世上人間賴以生存的天地山川和一草一木。木塔幡桿旁,還有一個木樁,頂上釘了個木盆,這是賧佛用的木盆。桿腳下有個鵝卵石代表著寨心。每逢節日吉慶還要在竹桿上掛一條五尺長的白布幡,這又容納了小乘佛教的禮俗。這時,家家戶戶都帶著食物來供奉寨樁,寨樁周圍堆滿了食物,插滿了許多祭鬼神的小三角旗,然后,全村老老少少圍著寨樁載歌載舞共慶一年的豐收,乞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等。因此樹有寨樁的廣場,既作為全寨祭神、祭鬼,舉行宗教儀式的重要場所,又作為全村寨佳節聚會、歌舞歡慶的理想之地。翁丁的寨樁充分說明了佤家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堅信自己的傳說,寄托了一種美好的愿望,寄托著一種誠懇的期盼和追求。
藏龍洞
藏龍洞即龍王子的藏身之地,目前正處于初步開發階段,現已投資近100萬元;從洞口下臺階大約150米才到景點叉道口,右洞現已開發600多米,左洞現已開發800多米。 溶洞是由碳酸鹽構成,受北東向次級斷裂制約,溶洞分為主洞和支洞,主洞長1115米,平均寬30米、高35米,規模宏大。洞中堆積物有黃色粘土和碳酸鹽巖塊石,因為暗河沉積和洞頂崩塌而成(該洞厚4至5米,局部達10米,多分布于洞口及壁底側)。洞中的這些化學沉積物非常豐富,有石筍、石柱、石鐘乳、穴珠、流石壩、石幔、石葡萄等。
由于多年地質演變原因,洞中廳堂很多是百獸廳位于進洞后120米,長40米,寬48米,高28米;該廳內石筍、石柱發育,千姿百態,有似小猴嬉戲、獅子蹲坐、老虎覓食等;神田廳從低到高層層疊疊,極富均律,該廳位于550米處(廳長40米,寬30米,高40米;洞底流石壩高1.7至1.5米,寬3米);充滿神奇色彩的觀音廳,廳門一石筍,很象觀音乘坐的寶蓮。走入廳中,石柱有的象阿佤少女,有的象巨型靈芝,也有的象彌勒端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上石球、石花晶瑩碧透,令人難以置信;塔林廳位于支洞300米處,廳中有數十支石筍、石柱,高約8—15米,其中有一石柱高約20米,根粗1.6米,頂天立地,石筍上小下大,其上石花遍布,若一座座石塔,潔白晶瑩,令人留戀往返。 據說,塔林廳就是龍王子的休息廳的,左洞有條地下河,是他嬉水玩耍的地方,因為調皮,他總愛撿各式各樣的石頭到這里,慢慢的,這石頭就堆積成這樣,形成了一道美麗的景觀。
落水洞
落水洞位于藏龍谷景區。據說龍王子發怒用水淹沒勐來峽谷后,這水越積越深,來到這就排不出去了,然后這又可愛又頑皮的龍王子就把這當作了他洗澡玩耍的地方,因為他實在貪玩,有一天感冒了,就重重地打了個震天動地的噴嚏,令他萬萬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的一個噴嚏竟然打通了一個洞,洪水紛紛往這個洞里流下去,他嚇了一大跳,急忙藏到了前面100多米處的那個溶洞里,7天7夜不敢出來,現在那個洞就稱之為藏龍洞。后來,他看看四周好似沒有什么動靜,就跑到落水洞這里看個究竟,才發現原來他的噴涕竟然打通了一條7公里長的暗河,(順著公路走7公里后,就可看到這條暗河的出水口),他非常高興,又接著跑到這里嬉水玩耍了,所以現在又把這落水洞稱之為龍宮,這座山谷則稱之為藏龍谷,即藏龍谷景區。
滄源崖畫
滄源崖畫是距今三千多年歷史的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物。滄源崖畫自1965年被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汪寧生教授發現以來,至今共發現15個崖畫點,它們主要分布于我縣的勐省鎮、糯良鄉以及我們現在所處的鄉——勐來鄉,各個崖畫點的內容大同小異,和你們現在看到的差不多,這一號點的圖案比較完整、集中。 崖畫分布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所處海拔為1000米——2000米之間,崖畫一般繪于垂直、平整的石灰巖崖面上及巖溶峭壁,距地面高1——8米,圖象大的約30厘米,小的約5厘米,各點崖畫面積大小不等,大的約80余平方米,小的不足1平方米,其顏色都為暗紅色,據說是用赤鐵礦粉與動物血調合而成,崖畫題材有人物、房屋、器具、動物、神話人物等,目前,15個點的崖畫面積約500平方米,可辨認的圖象共約1100多個,其中人物約占74%,其它統占26%。畫面呈現內容涉及狩獵、放牧、村落、戰爭、舞蹈、雜耍等;崖壁上有一道石門,有關這石門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過去,佤族祖先的生產生活方式非常落后,他們僅以采集野果,狩獵來維持生活,日子過得很貧窮。一位名叫艾惹的男孩就決定去尋找可以讓人們致富的方法,他踏遍了千山萬水,走過一年又一年的春夏秋冬,一天,他來到了一座石崖下,走著走著,突然聽到有人在召喚他,聲音由遠而近,他抬頭一看,石崖忽然敞開一道石門,與此同時,他被一股力量牽了進去。石門里還有一道門,門口站著兩位如花似玉的年輕姑娘,她倆用那動人可愛的笑臉迎接男孩進門。進門后,男孩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院子里長滿了奇花異草,還發出閃亮耀眼的光,他覺得身臨世外桃源。隨同兩位姑娘進入客廳,客廳四面金碧輝煌,廳里坐著一對老年男女,可知他們是兩位姑娘的父母。兩位老人看見家里來客,便同時站起來迎接,請他坐在銀制的靠椅上。兩位姑娘一位忙著倒茶,一位忙著拿煙酒瓜果,一同擺在男孩的面前。之后,姑娘的父親開始說話了。
滄源崖畫的發現,對研究我國西南邊疆及毗鄰的東南亞地區古代民族的歷史、宗教及文化藝術提供了形象的資料。是一幅完整記載古代歷史、社會、生活、習俗的畫卷。目前,滄源崖畫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廣允佛寺
滄源廣允佛寺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景洪縣的曼飛龍白塔和勐海縣的景真八角亭,為云南省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三大古建筑。該寺廟位于滄源縣城勐懂鎮大街被側的往娥村,俗稱“學堂佛寺”。該寺建于清代,是對云南省西南地區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少數民族有重要影響的寺院之一。現在還保存有大殿和二門,(寺院占地面積為2200平方米)。寺前梁柱上兩條倒懸的木雕巨龍,龍尾在上、龍身盤柱而下,龍首高昂,一定前伸,一足踏木質鏤空的云座,梁柱上朵朵形態各異的木雕詳云,繚繞其間。精雕細刻,做工上乘,形態極佳,堪稱木雕藝術中的精品。雙龍兩側為清水墻,下層鑲嵌著鳳凰和麒麟圖案花磚一列。大殿墻面上繪制的這10幅彩色壁畫,其中兩側正臺的6幅,(寬均為3米,高2.1米);另4幅就木格窗而布局,使畫圍窗而成倒著的“凹”字。大殿佛臺兩側的較小,寬僅1.3米。總面積約48平方米。具有傳統中國畫風格。除兩幅畫的內容屬佛傳故事外,其余八幅均為風俗畫。畫面中有樓閣、城池、園林等;人物有達官貴婦、侍侯仆役、文官武將、兵丁、乞丐……人物的服飾多樣,達官貴人的穿戴,多像明朝的打扮;武士的馬蹄窄袖上衣、頂帶等衣著,是典型的清代服飾;其中部分婦女的穿著,與現代滄源、耿馬一帶的漢、傣婦女的著裝相似。壁畫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風土人情、禮儀制度、階級關系、建筑藝術等方面的情況。
10幅壁畫的內容反映了當時清政府冊封土司的場面,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同時,也反映了當地的社會風俗和人物的情況,具有歷史、宗教、民族、藝術等方面的研究價值。廣允佛寺是集建筑、雕刻、繪畫等特色于一體,融漢族、白族、佤族和傣族的佛教文化于一身,在歷史、地域、文化和宗教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1988年元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1552.html
滄源佤族自治縣在哪里?滄源佤族自治縣屬于哪個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在哪個省?
相關滄源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在哪里,滄源佤族自治縣屬于哪個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