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敦煌在哪里,敦煌在哪個省
敦煌在哪里?敦煌屬于哪個省哪個市?敦煌在哪個省?
敦煌旅游,敦煌在哪里,怎么走?
敦煌市,甘肅省轄縣級市,由酒泉市代管,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介于北緯39°40′—41°40′,東經92°13′—95°30′之間,總面積2.67萬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敦煌市下轄9個鎮。
敦煌簡介
敦煌是甘肅省酒泉市轄的一個縣級市,中國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敦煌位于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
敦煌
敦煌位于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人口18萬多, 敦煌全市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旅游服務業次之,敦煌因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于世。敦煌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羅布泊,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巖突兀的三危山。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屬暖溫帶氣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400毫米。日照充分,無霜期長。在這個靠近沙漠戈壁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樹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社會安定民風古樸,人杰地靈英才輩出……
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輝煌的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后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敦煌地區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銅器。夏、商、周時期,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有三苗的后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區發現游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巖畫至今歷歷在目。戰國和秦時,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以后,大月氏強盛起來,兼并了原來的羌戎。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占敦煌直到秦末漢初。
敦煌歷經了封建社會鼎盛時期漢風唐雨的洗禮,文化燦爛,古跡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歷史文化景觀。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個朝代、歷經千年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題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當時的民俗、耕織、狩獵、婚喪、節日歡樂等的壁畫。這些壁畫彩塑技藝精湛無雙,被公認為是“人類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東漢初年,匈奴又逐漸強盛,征服了曾是西漢管轄的大部分西域地區,絲綢之路被迫中斷。
敦煌,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步履蹣跚地走過了近五千年漫長曲折的里程。悠久歷史孕育的敦煌燦爛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輝煌;那遍地的文物遺跡、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使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綠洲越發郁郁蔥蔥、生機勃勃,就像一塊青翠欲滴的翡翠鑲嵌在金黃色的大漠上,更加美麗,更加輝煌。
敦煌地理位置
敦煌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隸屬甘肅省酒泉市管轄。東經92°13′-95°30′,北緯39°53′-41°35′。東西分別與瓜州縣、肅北蒙古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相接。全市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占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全市總人口18.2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04,農業人口14.25萬人。總人口中漢族占絕大多數,回、蒙、藏、維吾爾、苗、滿、土家、哈薩克、東鄉、裕固等10個少數民族僅占總人口的1.06%。
敦煌行政區劃
敦煌市轄7個鎮、2個鄉:沙州鎮、肅州鎮、莫高鎮、轉渠口鎮、七里鎮、月牙泉鎮、郭家堡鄉、黃渠鄉、陽關鎮;國營敦煌農場、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沙州鎮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西7公里處的七里鎮是一座新型的石油城,現為青海石油管理局所在地和青海油田后勤生活基地。
敦煌自然資源
敦煌市耕地面積32萬畝,草原面積57萬畝,天然林面積119萬畝, 敦煌羅布麻[1] 另有可墾荒地406萬畝。由于光照資源豐富,土質肥沃,灌溉條件好,適合各種植物生長,主要農作物有棉花、西瓜、甜瓜、蔬菜小麥、玉米等,出名的野生藥材有鎖陽,枸杞,羅布麻,甘草等。敦煌光照條件較為優越,由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強,晝夜溫差大,是全省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和瓜果之鄉,其中陽關鎮所產的無核白葡萄,無論是色澤還是味覺,都足以跟吐魯番的相媲美,而且晾曬形成的葡萄干,顆粒大,糖分十足。七里鎮的千畝紅提基地,別具一格的成為了敦煌的另一個特色。年產各類優質水果2000多萬公斤,優質皮棉1.5萬噸。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芒硝、石棉、釩、金、錳等4大類26個品種,其中位于方山口的釩礦探明儲量125.86萬噸,位居全國第四,近年又發現儲量很大的敦煌玉,玉質僅次于和田玉。
敦煌歷史沿革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輝煌的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后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敦煌地區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銅器。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有三苗的后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區發現游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巖畫至今歷歷在目。戰國和秦時,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
以后,大月氏強盛起來,兼并了原來的羌戎。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占敦煌直到秦末漢初。 西漢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兩次挫敗月氏,迫使月氏人西遷徙于兩河流域(錫爾河、阿姆河)。整個河西走廊為匈奴領地。強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余萬的威勢,對西漢王朝構成了嚴重威脅,并且經常騷擾掠奪。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繼位后,采取武力防御和主動進攻兩者兼用的戰略,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絡月氏、烏孫夾擊匈奴。
元狩二年(前121年),漢王朝決定斷敵右臂,張我左掖,進發河西走廊。同年春,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統率萬騎從隴西出塞,進軍河西,大獲全勝。不僅生擒了渾邪王的兒子、柏國,還繳獲了匈奴的“祭天金人”,給河西的匈奴勢力以沉重的打擊。漢武帝把這一戰利品放置在甘泉宮(陜西鳳翔)加以供養禮拜。莫高窟第323窟北壁繪有此段故事。這年天,霍去病親率騎兵涉過居延水,直沖祁連山,斬殺敵兵3萬余人,使河西的匈奴勢力受到毀滅性打擊,其間,匈奴統治集團發生內訌,渾邪王殺死休屠王,攜其部4萬余人投降漢朝。
漢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二次出使西域,順利地從烏孫凱旋而歸。從此,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張騫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創舉,為促進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績。
為了徹底斷絕匈奴與西羌的通路和聯系,捍衛邊關和絲綢之路的安全,漢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設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并采用設防、屯墾、移民等措施,不斷充實、加強建設河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又從令居(今永登)經敦煌直至鹽澤(今羅布泊)修筑了長城和烽燧,并設置了陽關、玉門關,史稱列四郡,據兩關,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從此,中國的絲綢及先進技術源源不斷地傳播到中亞,西亞和歐洲。歐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瑪瑙、奇禽異獸、農作物等長途轉運到中原。各國使臣、將士、商賈、僧侶往來不絕,都要經過絲路要道敦煌。
敦煌成為中西交通的咽喉鎖鑰。當時的敦煌疆域遼闊,統管六縣。西至龍勒陽關,東到淵泉(今玉門市以西),北達伊吾(今哈密市),南連西羌(今青海柴達木)。敦煌建郡之后,為西漢王朝經營西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國,獲汗血馬;趙破奴擊敗姑師國俘獲樓蘭王,都是以敦煌為糧草、兵馬供應基地而一舉獲勝的。
東漢初年,匈奴又逐漸強盛,征服了曾是西漢管轄的大部分西域地區,絲綢之路被迫中斷。公元75年,東漢王朝出兵四路進擊北匈奴,涼州牧竇固率河西兵大敗匈奴,收復了伊吾等失地,重新打開通向西域的門戶。同時派遣名將班超兩度出使西域,殺死匈奴使節,聯絡西域諸國與東漢建立了友好關系,使斷絕65年的絲綢之路重新暢通。
自西漢設郡到西晉末的數百年間,絲綢之路雖幾通幾絕,但敦煌日漸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也逐步發展成為西北軍政中心和文化商業重地,成為華戎所交大都會。在此期間,敦煌文化發達,名士濟濟,人才輩出:有驍勇善戰的征邊名將張奐,有深明大義的朝臣蓋勛,有才學出眾的大文學家侯瑾,有勤奮好學、人稱草圣、亞圣的著名兄弟書法家張芝、張昶等。
永嘉喪亂,西晉王朝覆滅,晉室南遷,建立東晉政權。廣大北方地區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的混戰、割據局面。魏晉時期的河西地區先后建立了前涼、后涼、南涼、西涼、北涼等封建政權。前涼張駿時期,曾改敦煌為沙州。公元400年,李高[注:為日下一高]據敦煌稱王,建立西涼國。敦煌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國都,以后亡于北涼。前涼、西涼、北涼三政權先后統治河西地區時,比較注重謹修內政,安民保境,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崇尚儒學,興辦教育。使河西地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
這一時期,涼州已成為中國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敦煌又是涼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學者代不乏人。如有號稱敦煌五龍的索靖、汜衷、張彪、索纟介、索永,俱以文學聞名當時。索靖還是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敦煌的經學大師宋纖、郭王禹、劉日丙等,講學授徒數百人到上千人,敦煌人闞馬因撰寫的《十三州志》,是我國古代重要地理著作。還有天文學家趙匪文及索襲、宋繇、張湛等敦煌較知名的學者。
十六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戰火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而河西成為相對穩定的地區。中原大批碩學宿儒和百姓紛紛背井離鄉,逃往河西避難,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尤其漢魏傳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興盛。飽受戰爭之苦的百姓拜倒在佛的腳下,企望解脫苦難,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敦煌是佛教東傳的通道和門戶,也是河西地區的佛教中心。有一大批佛學高僧在敦煌講經說法。河西各地的佛門弟子多來此地研習學。如有世居敦煌的譯經大師竺法護;有前往印度學習佛法的敦煌人宋云等。法顯、鳩摩羅什等佛學大師無論東進還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樂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開石窟供佛,莫高窟從此誕生了。之后,開窟造佛之舉延續了千百年,創造了聞名于世的敦煌藝術。
北魏滅了北涼,統一了北方,占據了河西。這個時期,敦煌比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佛教隨之盛行。北魏的人在莫高窟開鑿洞窟13個。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隋文帝收復河西時,相繼平息了突厥、吐谷渾的侵擾,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與繁榮。同時改北周以來的鳴沙縣為敦煌縣。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據政權后,將批南朝貴族連同其部族遠徙敦煌充邊,給敦煌帶來了南方的文化和習俗。這樣,南北漢文化在敦煌融為一體,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顯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幾次下詔各州建造舍利塔。詔命遠至敦煌。在最高統治者的提倡下,隋代雖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開窟竟有77個,且規模宏大,壁畫和彩塑技藝精湛,同時并存著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大業初年,隋煬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張掖、敦煌一帶了解絲綢之路以及中西通商貿易情況。大業五年(609年),煬帝西巡,在張掖舉辦了西域27國貿易交易大會,盛況空前。 唐朝初期,在河西設肅、瓜、沙三州。河西全部歸唐所屬。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舉鏟除東西大道上以西突厥為主的障礙,確保了絲路占道的暢通。唐代的敦煌同全國一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佛教非常興盛。莫高窟開窟數量多達1000余窟,保存至今的有232窟。壁畫和塑像都達到異常高的藝術水平,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經返回,經敦煌回到長安。
唐朝興起的時候,我國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強盛。安史之亂以后,唐王朝由鼎盛開始走向衰落,從此一蹶不振。吐蕃乘虛進攻河西,攻陷了涼州、甘州、肅州等地。沙州將士百姓堅持了長達11年的抵抗,終因彈盡糧絕,以城降蕃。自此,吐蕃統治了全部河西,長達70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時期的壁畫藝術。藏經洞內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經卷。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敦煌百姓難以忍受吐蕃暗無天日的統治,奴隸般的生活,本地人張議潮乘吐蕃王朝發生內亂,聯絡當地各族群眾,聚眾起義,趕走吐蕃貴族,一舉光復沙州。經過10多年的斗爭,全部收復河西、河湟等地,并遣使奉表歸唐。唐王朝封張議潮為河西、河湟十一州節度使,建歸義軍,治沙州。
后來,朝廷詔張議潮人朝為官,沙州張氏宗族內亂。其孫張承奉嗣節度使,叛唐自立西漢金山國,自稱金山白衣天子。此時,甘州回鶻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區。金山國為打通東西交通,與回鵑交戰,結果一敗涂地。后回鶻攻打沙州,張承奉難以抵擋,只好投降。914年,金山國亡,張氏絕嗣,沙州長史曹議金取代節度使地位,統領瓜、沙二州。曹氏統治期間,籠絡瓜、沙望族,注意發展生產,重視經濟、軍事和文化建設,改善同周圍各民族的關系,東交回鶻,西聯于闐,與鄰邦各國和睦相處,保持了穩定和安寧,維持了130多年。
11世紀初,西北地區的黨項族開始興起,逐步強大。1028年取勝甘肅回鶻,繼而攻陷瓜州、沙州,稱霸河西。于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當時,形成了宋、遼、西夏三足鼎立局面。在西夏統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間,由于重視經濟發展,使敦煌保持著漢代以來民物富庶,與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統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漢文化,在文化藝術方面也有大的發展。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著大量豐富而獨特的西夏佛教藝術。舉世聞名的敦煌遺書’’即在西夏統治時期(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內。
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年),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1227年,蒙古大軍滅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區歸元朝所有。此后,升敦煌為沙州路,隸屬甘肅行中書省。后升為沙州總管府。元朝遠征西方,必經敦煌。當時瓜、沙二州屯兵濟濟,營寨櫛比,屯墾農兵遍布黨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現出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和西域的貿易更加頻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就是這一時期途經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統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開造得以延續。現存元代洞窟約10個。
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為掃除元殘部,派宋國公馮勝率兵三路平定河西獲勝,修筑了嘉峪關明長城,重修了肅州城。明王朝為了加強西北邊疆的防衛,設置了關西七衛。永樂三年(1405年),在敦煌設沙州衛。后吐魯番攻破哈密,敦煌面臨威脅。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設置罕東左衛。正德十一年(1516年),敦煌被吐魯番占領。嘉靖三年(1524年),明王朝下令閉鎖嘉峪關,將關西平民遷徙關內,廢棄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曠無建制,成為風播樓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別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漸次收復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雍正三年(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衛,并開始從甘肅各地移民2400戶到敦煌墾荒定居,同時又遷吐魯番、羅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帶。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萬余畝,引黨河水分10渠灌溉,農業得到很快的恢復和發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綠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衛升敦煌縣,隸屬安西直屬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敦煌一直是縣府所在地。 1987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立敦煌市。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敦煌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是飛天藝術的故鄉、佛教藝術的殿堂,有“戈壁綠洲”、“西部明珠”之稱,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黃金旅游勝地,被譽為“世界的敦煌”、“人類的敦煌”。 敦煌歷史悠久,春秋時稱瓜州,以地產美瓜而得名。漢武帝時,河西地區歸入漢朝版圖,元鼎六年(前111年)設置敦煌郡并設陽關、玉門關。東晉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西涼國,初都敦煌。北魏初(439年)置敦煌鎮,526年置瓜州,敦煌均為治所。隋初廢郡置瓜州,大業三年(607年)復置敦煌郡。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此時的敦煌進入歷史興盛時期。
宋景佑三年(1036年),敦煌為西夏占領,統治敦煌達191年。元滅西夏后,于至元十四年(1277年)復設沙州。1949年9月28日敦煌解放。 敦煌市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敦煌市先后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際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中國自駕車旅游十大目的地”、“2008中國魅力中小城市”、“游客最喜愛的旅游區”、“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等。
敦煌旅游資源
莫高窟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遺產”證書。敦煌、平遙古城、鳳凰古城、九寨溝與烏鎮、麗江古城、水墨婺源和新疆布爾津白哈巴村共同評為蜜月必去中國最美的八個小鎮。
敦煌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羅布泊荒原,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巖突兀的三危山。屬暖溫帶氣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400毫米。日照充分,無霜期長。在這個群山擁抱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樹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人才輩出。陳運和的《敦煌》詩寫道:“一壁歷代保存的名畫 一部世界注目的評價 在敦煌用詩的接待形式 歡迎前秦跋涉來的世界文化……”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
【敦煌莫高窟】
又稱“千佛洞”,位于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下,因地處莫高鎮而得名。它是我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分布在鳴沙山崖壁上三四層不等,全長一千六百米。現存石窟492個,壁畫總面積約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偉渾厚,小的精巧玲瓏,其造詣之精深,想象之豐富,是十分驚人的。
【敦煌鳴沙山】
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處。古代稱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積而成,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數十米,山峰陡峭,勢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濕的沙土層,風吹沙粒振動,聲響可引起沙土層共鳴,故名。據史書記載,在天氣晴朗時,即使風停沙靜,也會發出絲竹管弦之音,猶如奏樂, 月牙泉南岸小紅花羅布麻[1] 故“沙嶺晴鳴”為敦煌一景。這是大自然現象中的一種奇觀,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敦煌月牙泉】
月牙泉在鳴沙山下,古稱沙井,俗名藥泉,景區內的羅布麻、枸杞等藥材很多,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徹”。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去鳴沙山、月牙泉游玩以傍晚、黃昏時分最佳。月牙泉三寶也叫敦煌三寶:分別是鐵背魚、五色沙、七星草,傳說鐵背魚和七星草吃了都可以延年益壽、百病不侵!月牙泉南岸的小紅花羅布麻是月牙泉邊獨特而唯一的保健中草藥,也有延緩衰老的功效,每年6,7,8月小花盛開,猶如夜幕中的點點繁星,根據老輩人的說法:敦煌特有的狗魚也許就是鐵背魚,月牙泉南岸的羅布麻就是傳說的七星草!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長年在月牙泉鎮致力于敦煌羅布麻的開發,出品的敦煌羅布麻茶、敦煌系列養生茶和敦煌羅布麻家紡享譽四方,深受歡迎。
【敦煌雅丹地貌】
敦煌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地處敦煌西200公里處,分布區長寬各10公里,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長200~300米。又名三隴沙的地名始見于漢代,位置在古玉門關外,絲綢之路北線由此通過。三隴沙雅丹地貌,其走向與盛行的西北風向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門關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區,因其怪異特點,故有魔鬼城。
【敦煌古城】
位于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為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為藍本,仿造沙洲古城設計建造而成,建筑面積達1萬平方米。敦煌古城的建筑風格具有濃郁的西域風情,城開東、西、南三門,城樓高聳;城內由高昌、敦煌、甘州、興慶和汴梁五條主要街道組成,街道兩邊配以佛廟、當鋪、貨棧、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現了唐宋時期西北重鎮敦煌的雄姿,被稱為中國西部建筑藝術的博物館,具備拍攝古代西部國邊塞軍事片的獨特優勢,現已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在這里已先后拍攝了《封神演義》、《新龍門客棧》等二十多部影視劇。
【敦煌玉門關】
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敦煌城西北90千米處戈壁灘中。關城為正方形,黃土壘就高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的城墻保存完好,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面積633平方米,西北各開一門。城北100米左右為哈拉湖,湖水為淡鹽水生有大片蘆葦。小城堡挺立在荒涼的戈壁灘中,腳下的哈塔湖2000年前連接疏勒河故道,水面擁擠著運送糧食兵士的船舶,從大漠戈壁辛苦而來的商旅僧人在這里接受入關檢查,然后就算進入中原大地了。
1907年,冒險家兼考古者兼偷運者斯坦因在關城北面不遠處廢墟中挖掘到了許多漢簡,從簡的內容判定出小方盤城為玉門關所在地。根據史書記載玉門關的位置也應當就在附近,但是小方盤城只有600余平米作為漢朝最西面的海關實在是太小了。所以目前玉門關的具體位置尚不能肯定,目前保存完好的小方盤城遺址暫定為玉門關。
【敦煌陽關】
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陽關鎮境內,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陽關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陽關建于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志)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后魏嘗于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志)(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于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注: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陽關鎮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里,或10里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陽關鎮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敦煌三危山】
敦煌三危山旅游區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和莫高窟與佛為緣,相互輝映,在絲綢之路上形成了一道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旅游風景線。 三危山東西綿延數十里,主峰隔大泉河與鳴沙山相望,其“三峰聳立、如危欲墮,故云三危”。三危山是敦煌歷史的一座名山,是敦煌文明歷史的發源地,據山海經記載,三危山是神鳥三青鳥居住的地方,在遠古神話傳說中,三青鳥是為神話人物西王母取食的童子,這給三危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結合上書左傳,史記等記載,原住于洞庭湖,鄱陽湖之間的三青部落,在當時的部落戰爭中戰敗,一部分三苗人被流放到了三危山,據史書考證,三青本來是以鳥聲龍身為圖騰的民族,所謂的三青鳥居之,就是南方以三鳥為圖騰的民族被流放到了這里,三苗民族遷移到了三危山,成為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敦煌居民,也由此翻開了敦煌燦爛歷史的第一頁。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1698.html
敦煌在哪里?敦煌屬于哪個省?敦煌在哪個省?
相關敦煌,敦煌在哪里,敦煌屬于哪個省?敦煌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