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無錫在哪里,無錫在哪個省
無錫在哪里?無錫屬于哪個省哪個市?無錫在哪個省?
無錫旅游,無錫在哪里,怎么走?
無錫市,簡稱錫,又稱梁溪、金匱、錫城、震澤,江蘇省轄地級市,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江蘇省南部,北依長江,南瀕太湖,東鄰蘇州市,西連常州市,南和西南與浙江省、安徽省交界,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總面積4627.46平方千米。
無錫簡介
無錫,被譽為“太湖明珠”,位于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樞,北倚長江,南瀕太湖,東接蘇州,西連常州,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無錫自古就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中國四大米市之一,同時也是一座繁華的現代化城市,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素有布碼頭、錢碼頭、小上海之稱。無錫地處太湖之濱,風景絕美秀麗,歷史千年悠長,是在江南蒙蒙煙雨中孕育出的一顆璀璨的太湖明珠。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正是詩人郭沫若用來形容江南名城無錫美麗風景的。
無錫
無錫,簡稱“錫”,長三角五個副中心城市之一,素有“小上海”之稱。無錫與“江南明珠”常州,“人間天堂”蘇州,構成長三角最發達的蘇錫常都市圈。無錫地處中國長江三角洲,南瀕太湖,西依錫山、惠山,京杭大運河在境內流過。東鄰上海市128公里,西接省會南京183公里。無錫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江蘇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擁有產業、山水旅游資源優勢,是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基地、服務外包與創意設計基地和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職業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并被《財富》(中文版)雜志評為“中國最佳商務城市”。2004年1月2日當選《CCTV》“全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連續多年入選福布斯大陸最佳商業城市。代管的江陰市和宜興市兩個縣級市的經濟實力均列全國百強縣(市)前十,分別位居第一、第七位。江陰市的華西村被譽為“天下第一村”。在全國相對富裕地區排行榜中,無錫位列全國第五。(2012年數據)
無錫市位于北緯31°7′至32°2′,東經119°33′至120°38′,位于長江三角洲江湖間走廊部分,北扼長江、南控太湖,是蘇 太湖佳絕處南地區的交通中樞、長江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鄰蘇州,距上海128.2公里;南控太湖,與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距南京183公里;北望長江,與泰州市所轄的靖江市隔江相望。 無錫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繁華富庶,文物之邦,東方之門,人間仙境。無錫自明起素有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之稱。無錫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蘇南模式的發祥地。中國民營企業之都。無錫的商業形成了向全國的強勁輻射力。無錫景色優美,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之一、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無錫完善的基礎教育是教授、科學院院士和大學校長的搖籃。
“太湖明珠”無錫是一座具有三千年歷史的江南名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是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許多文人墨客,至今仍保留著眾多的歷史遺跡。
無錫城市名片
市徽:無錫城市徽標以“玉飛鳳”為造型主體,與山水 無錫市市徽 、市花共同構成一個完整、圓滿的文化符號。玉飛鳳出土于鴻山越國墓葬遺址,是無錫的珍貴文化遺存,其秀逸之形、翔動之姿,喻示無錫人的聰慧靈秀、無錫城市的祥瑞騰飛。水紋是無錫坐擁長江、太湖、古運河、二泉的寫照,與三山造型相呼應,寓意無錫是風光秀美、宜居宜游的山水名城。
市歌:創作于1978年1月4日,2002年2月3日通過,由任紅舉作詞,龍飛作曲的《太湖美》。以太湖為題材創作的《太湖美》,在出爐不久就深受大眾歡迎。
市花:杜鵑、梅花。
市樹:香樟樹。 title
地位:地級市、較大的市、特大城市
無錫歷史文化
無錫作為歷史古城整整已有3500多年了。紀念泰伯名勝古跡有城里大婁巷內的的泰伯祠堂(解放后被毀)、錫山泰伯殿、梅村泰伯廟及鴻山泰伯墓道。在泰伯殿堂上高懸“至德無上”四個大字,他的功績真可謂:“志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辟,一杯萬古江南”。孔子曾稱贊說:“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卒后傳子周武王,于殷趄第31代國君紂辛32年(B.C.1123年),武王滅紂,并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為安陽侯,現今錫山市陽山,又名安陽。
春秋時期,吳國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政治上、軍事上也十分強大。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無錫已有冶鐵、鑄銅、制陶、髹漆等手工業門類,農業生產已使用鐵器農具和牛耕技術。六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大量南遷,無錫治湖筑圩,水利設施大量興建,農業耕作技術也有了提高。商業貿易開始形成。唐、宋時期,無錫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的輪荒耕作發展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術,形成稻麥兩熟制,太湖周圍卑濕之地改造成河渠縱橫、湖塘棋布、排灌結合的水網系統。養蠶業發達,“桑柘含疏煙處處倚蠶箔”。京杭大運河開通后,無錫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城中金銀、彩帛、煙酒、油醬、食米等作坊錯雜開設,市場繁榮。無錫成為富庶江南的一塊寶地。
明清時期,無錫依憑優越的自然條件、便利的水陸交通和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社會生產力得到較快的發展。錫西北的芙蓉湖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整治,形成大批良田。農業上由于精耕細作,糧食產量逐年增加。“春豆夏麥,秋收禾稻,中年之歲,畝得三石”,成為全國“米倉一區”。隨著手工業的興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無錫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碼頭。米市:早在元代,無錫已是鄰近縣上交漕糧的集中地。明代,由于興修水利和水稻育秧移栽技術的推廣,無錫糧食產量穩定,無錫之米與蘇杭之帛、淮揚之鹽、浮梁之瓷、溫州之漆相提并稱。至清代前期,無錫稻米集散不僅經營規模、交易數量居江蘇各縣之冠,而且成為漕糧的主要采辦地和“產者輸之,購者集之”的糧食余缺調劑市場。至雍正、乾隆年間,無錫米市已初具規模,“米豆之業甲于省會”,“皖豫米商紛紛麇來,浙東糴販,麇不聯檣”。
布碼頭:隨著無錫米市的形成與發展,北方地區,特別是蘇北淮揚、高寶湖等產棉區的棉花由購米船隊運至無錫,無錫鄉間棉紡織業十分興盛。所以,無錫盡管不種棉花,但四鄉農村幾乎家家有紡機,戶戶織棉布。明弘治年間,無錫北門外蓮蓉橋南,已形成布列成行的布市。“坐賈收之,擁載而貿于淮揚高寶等處,一歲所交易不下數十百萬”。明末清初,布碼頭一度衰落。至清代中葉,無錫家庭棉織業再度興起,全縣織布木機有4~5萬臺,年產土布300萬匹,占全國棉布產量的6.7%。各地布商云集無錫,從北柵口至北塘,形成綿延數里的布市。乾隆年間,無錫每年經銷的土布達700~1000萬匹。無錫有“布碼頭”之稱,與漢口的“船碼頭”、鎮江的“錢碼頭”,并稱為長江“三碼頭”。
民國時期,無錫的產業工人數量僅次于上海,列全國第二,上海的工業基本由無錫人把持,上海灘有無錫人掌工商業,寧波人掌金融業之說法。
無錫歷史沿革
商末(前十二世紀)周太王長子泰伯為讓王位于三弟季歷,三讓天下,東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梅村鎮),筑城立國,自號“勾吳”,開創了姬姓諸侯國吳國歷史。
秦始皇統一六國,派王翦駐守無錫縣。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無錫縣,縣城位于今崇安區(原無錫縣城西門內側),屬會稽郡,自此至今2000多年之間無錫城擴建多次,但未有遷動。
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為無錫侯國;征和四年(前89年)復為縣,屬吳郡。王莽9年改名為有錫縣, 梅里古都 至德名邦——無錫梅村
東漢光武25年復無錫縣。三國時,孫吳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
宋代屬于常州,隸屬于兩浙路,南宋時兩浙路分為東西,無錫隸屬于常州、兩浙西路。
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為無錫縣,屬中書省常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同城而治,均屬常州府。
宣統三年(1911年11月6日),秦毓鎏在無錫起義,成立錫金軍政分府于原金匱縣府,轄原無錫、金匱兩縣;秦毓鎏被推為總理,繼稱總司令。
1912年1月20日,錫金軍政分府實行軍民分治,成立無錫縣民政署。5月,錫金軍政分府奉命撤銷,無錫縣民政署成為無錫縣最高行政機關,直屬蘇常道。11月,無錫縣民政署改為無錫縣知事公署。
1927年,廢蘇常道,無錫縣直屬江蘇省。
1934年12月-1937年11月為無錫行政督察區(一度改為第二區)區政府、專員公署駐地,下轄無錫縣、吳縣(蘇州)、武進縣(常州)、江陰縣、常熟縣、昆山縣、寶山縣、吳江縣、太倉縣、嘉定縣共10個縣。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同年11月25日無錫淪陷。
1940年9月,成立無錫縣人民抗日自衛會,下轄吳縣(蘇州)渭黃等多個自衛會。
1941年2月,縣、區自衛會撤銷正式成立無錫縣政府,下轄無錫全境以及江陰、 騎行太湖(36張)常州、蘇州的部分地區,無錫縣政府隸屬于江南第二行政區;無錫四鄉先后建立中共領導的錫北、錫東、太湖、武南、澄西等多個抗日民主政權。
1949年4月23日22時左右,人民解放軍29軍第87師先頭部隊經梨花莊占領無錫火車站。23時,87師260團在未遇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從光復門入城,無錫宣告解放。無錫解放后析出無錫縣城和附近郊地置無錫市(后武進縣馬跡山地區劃入),其余鄉村地區仍屬無錫縣,市、縣同城分治(后成立錫山市后治所遷往東亭鎮)。
1949年4月26日,奉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命令,蘇南人民行政公署(簡稱“蘇南行署”)在無錫宣告成立,并確定無錫市為行署駐地、行署直屬市。
1951年10月27日,經蘇南行署批準,無錫市建立8個區,各區成立人民政府,區名按一至八順序排列。其中第一至第五區為城區,第六至第八區為郊區,原郊區辦事處撤銷。
1952年7月,第六、七、八3個區合并為第六區。
1953年1月1日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下設第一至第八共8個區。
1955年7月12日,第一至第五區分別改名為崇安、工運、南長、西新、北塘區,原第六區設立郊區。
1958年6月16日,5個城區合并為3個城區。由此無錫市基本形成了四區格局,即崇安、南長、北塘3個城區和1個郊區(濱湖區);工運區所轄地區分別并人崇安區和南長區。西新區所轄地區分別并人北塘區和南長區。1960年設立太湖區。1963年太湖區更名為郊區。1968年崇安區更名為崇武區,1978年復名崇安區。
無錫縣屬先后多次變化,曾經屬常州專區、無錫市、蘇州專區管轄。1958年8月25日, 古運河畔 蘇州專區的無錫縣劃歸無錫市領導。1962年,無錫縣劃歸蘇州專區。
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蘇州地區的江陰縣、無錫縣和鎮江地區的宜興縣劃歸無錫市代管。市區轄崇安、南長、北塘、郊區4個市轄區。無錫市共轄3縣4區。
1987年起,經國務院批準,先后撤銷江陰、宜興縣,改設江陰(1987年4月)、宜興市(1988年3月);1988年在馬山鎮包括馬圩地區設立馬山區。無錫市共轄2市1縣和5區。
1994年調整市區行政區劃:將無錫縣坊前鎮所轄的金橋、群星、同心、春豐、春潮五個村,新安鎮所轄的西宅、過家橋、宅基、金華、旭明、高浪度、東裕七個村,梅村鎮所轄的荊協、荊同、香一、齊心、高田、北張、聯心7個村劃出合并設立金梅鄉,金梅鄉和無錫縣的碩放鎮、胡埭鎮劃歸無錫市郊區管轄。
1995年6月,撤銷無錫縣(華夏第一縣),以其原轄區域設立錫山市。
2000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縣級錫山市,設立無錫市錫山區和惠山區。錫山區轄原縣級錫山市的東亭、東北塘、八士、張涇、東湖塘、港下、羊尖、安鎮、查橋、厚橋、蕩口、甘露、鴻聲、后宅14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東亭鎮;惠山區轄原縣級錫山市的洛社、玉祁、前洲、西漳、堰橋、長安、石塘灣、錢橋、藕塘、楊市、陽山、陸區12個鎮。區人民政府駐堰橋鎮。撤銷馬山區,將原馬山區的行政區劃和原縣級錫山市的坊前、梅村、新安、華莊、東絳、雪浪、南泉、碩放、胡埭9個鎮并入無錫市郊區;將無錫市郊區更名為濱湖區。區人民政府駐河埒鎮。無錫市共轄2縣(市)6區。
無錫地理環境
無錫市境內以平原為主,星散分布著低山、殘丘。南部為水網平原;北部為高沙平原;中部為低地辟成的水網圩田;西南部地勢較高,為宜興的低山和丘陵地區。無錫市地貌雛形,形成于中生年代印支期(距今約1.8億年)的華夏系構造,它使無錫地區褶皺成陸。而燕山運動(距今約1.5億~7000萬年)因強烈的火山活動和新塊褶皺構造的形成,使原來比較穩定的基底又生新復活升高。距今約2500萬年的喜馬拉雅運動,以差異性升降運動為主,它在老構造的基礎上,又加強了東西間褶皺和斷裂,使江陰、宜興一線以東形成了以現代太湖為中心的坳陷盆地,即太湖盆地。宜興地區山體均作東西向延伸,絕對高度500米以上,最高峰為黃塔頂,海拔611.5米。江陰和無錫市區的山丘總體上呈北東、北東東走向,其高度由西南往東北逐級下降。最高峰為惠山三茅峰,海拔328.98米。
無錫氣候資源
無錫市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降水豐沛,雨熱同季。夏季受來自海洋的夏季季風控制,盛行東南風,天氣炎熱多雨;冬季受大陸盛行的冬季季風控制,大多吹偏北風;春、秋是冬、夏季風交替時期,春季天氣多變,秋季秋高氣爽。常年(1981~2010年30年統計資料)平均氣溫16.2℃,降水量1121.7毫米,雨日123天,日照時數1924.3小時,日照百分率43%。一年中最熱是7月,最冷為1月。常見的氣象災害有臺風、暴雨、連陰雨、寒潮、冰雹和大風等。具有南北農業皆宜的特點,作物種類繁多。
無錫旅游
無錫市位于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北臨長江,南瀕太湖,東與蘇州接壤,西與常州交界。無錫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也是一座現代化工業城市,號稱“小上海”。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又是一座享譽國內外的旅游城市。無錫地處太湖北端,是江南蒙蒙煙雨,孕育出的一顆璀璨的太湖明珠。無錫以豐富而優越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2011年躋身于全國十大旅游觀光城市之列。同時,2012中國旅游日主會場活動在無錫舉辦。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1753.html
無錫在哪里?無錫屬于哪個省?無錫在哪個省?
相關無錫,無錫在哪里,無錫屬于哪個省?無錫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