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暢園,寄暢園在哪里,寄暢園在哪個省
寄暢園在哪里?寄暢園屬于哪個省哪個市?寄暢園在哪個省?
寄暢園旅游,寄暢園在哪里,怎么走?
寄暢園,又名風谷行窩、鳳谷山莊、秦園,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惠山古鎮景區文物古跡區內,地處無錫市西郊東側的惠山東麓,毗鄰惠山寺;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興盛于明萬歷至清康乾年間,是江南地區山麓別墅式古典園林、無錫市唯一的明代古典園林,與瞻園、留園、拙政園并稱江南四大名園。 寄暢園又名秦園,位于惠山橫街,面積15畝。
寄暢園簡介
寄暢園坐落在無錫市西郊東側的惠山東麓,惠山橫街的錫惠公園內,毗鄰惠山寺。園址原為惠山寺漚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約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書秦金(號鳳山)得之,辟為園,名“鳳谷山莊”。秦金歿,園歸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修葺園居,鑿池、疊山,亦稱“鳳谷山莊”。
無錫寄暢園
秦梁卒,園改屬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廣巡撫秦燿。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燿因座師張居正被追論而解職;責o錫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間,疏浚池塘,改筑園居,構園景二十,每景題詩一首。取王羲之《答許椽》詩:“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句中的“寄暢”兩字名園。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將園獻給國家,無錫市人民政府進行整修保護,逐漸恢復古園風貌。
寄暢園是中國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至2000年間,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錫惠名勝區對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毀壞的寄暢園東南部進行了修復,先后修復了凌虛閣、先月榭、臥云堂等建筑,恢復了其全盛時期的園林景觀,使整個古園氣機貫通,充滿雅致。
寄暢園屬山麓別墅類型的園林。現在寄暢園的面積為14.85畝,南北長,東西狹。園景布局以山池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東麓山勢作余脈狀。又構曲澗,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聲,世稱“八音澗”,前臨曲池“錦匯漪”。而郁盤亭廊、知魚檻、七星橋、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則繞水而構,與假山相映成趣。園內的大樹參天,竹影婆娑,蒼涼廓落,古樸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理水,洗練的建筑,在江南園林中別具一格。
總體上說,寄暢園的成功之處在于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練的園,古拙的樹,巧妙的景”。難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歷此處,一再題詩,足見其眷愛賞識之情。北京頤和園內的諧趣園,圓明園內的廓然大公(后來也稱雙鶴齋),均為仿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
寄暢園歷史沿革
寄暢園又名“秦園”,園址在元朝時曾為二間僧舍,名“南隱”、“漚寓”。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的后裔、弘治六年進士,曾任南京兵部尚書的秦金,購惠山寺僧舍“漚寓房”,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進行擴建,壘山鑿池,移種花木,營建別墅,辟為園,名“鳳谷行窩”。園中多古木,后倚一墩。該墩為江南巡撫周忱為改善惠山寺風水,堆疊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園成之時,秦金作詩道:“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窩。曲澗盤幽石,長松育碧蘿。峰高看鳥渡,徑僻少人過。清夢泉聲里,何緣聽玉珂。”秦金逝世后,園為其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繼承。秦瀚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06年)之夏,“葺園池于惠山之麓”,園名亦稱“鳳谷山莊”。
秦梁卒后,園改屬其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廣巡撫秦耀所有。秦耀系東林黨人,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耀因其師張居正被追論而解職歸鄉,回無錫后,因朝政失意,罷官回鄉,心情郁悶,所以就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間,借王羲之“寄暢山水蔭”詩意,改園名為“寄暢園”。萬歷時構列二十景,秦耀逐景賦詩。
清順治末康熙初,秦耀曾孫秦德藻加以改筑。延請當時著名的造園名家張漣(字南垣)和他的侄兒張軾精心布置,掇山理水,疏泉疊石,園景益勝?滴酢⑶傻鄹髁文涎玻氐酱藞@,是為寄暢園的鼎盛期。其間在雍正初,秦德藻長孫秦道然因受宮廷斗爭株連入獄,園被沒官并割出西南角建無錫縣貞節祠。乾隆元年,道然三子秦蕙田殿試中探花,入直南書房。第二年痛上《陳情表》,道然獲釋,園被發還,由秦氏家族中最富有的德藻二房孫子秦瑞熙斥資白銀3000兩,照舊營構,獨立鼎新,保存古園,厥功甚偉。
乾隆十一年,族議“惟是園亭究屬游觀之地,必須建立家祠,始可永垂不朽”,將園內嘉樹堂改為“雙孝祠”,寄暢園為祠堂公產,故又名“孝園”。辛末年(公元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指定寄暢園為巡幸之地,喜其幽致,攜圖以歸,于北京清漪園萬壽山東北麓仿建“惠山園”, 寄暢園風景 圖集(2)(17張)即今頤和園中的“諧趣園”。咸豐、同治年間,寄暢園多數建筑毀于兵火,后稍作補葺。1952年,秦氏后裔將私園獻給國家,即作保護性修復。又將原貞節祠納入園中,即今“秉禮堂”一組小巧庭院。后陸續重修九獅圖石,重建嘉樹堂、梅亭、鄰梵閣等。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到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的整整一百年間,兩個皇帝十二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這里,留下了許多詩章和匾、聯。高宗乾隆認為“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且“愛其幽致”,因此繪圖帶回北京,在清漪園(現在的頤和園)萬壽山東麓仿建一園,命名為“惠山園”(公元1811年改名為“諧趣園”),并在北京仿建了他認為最好的五處江南園林,其余四處早已毀棄不存,只有“惠山園”仍完好地保存在頤和園里,F在寄暢園中尚保存著康熙“山色溪光”、乾隆“玉戛金樅”(玉戛指流泉,金樅指假山)御書石匾額各一方。
寄暢園疊山手法
如今的園林疊山,似每況愈下,堆得好的少,差的多。有的假山,堆得雜亂而臃腫:有的不管湖石、黃石或花崗石,見石就堆,假山成了亂石堆。如此等等,難以入目。要堆好假山,首先須懂得假山藝術之所在。堆山之術,不同于建筑設計,可以用圖紙來表述,然后按圖施工,達到設計者原先之意圖。疊山之藝,則在于且疊山之石,須現成的天然之石,不可以斧鑿加工,否則就不自然。因此疊山之事,可謂因材施法。陳從周在《說園》中說:“石無定形,山有定法。”這就是堆山的要訣。
園林疊山,其“法”如何?但藝術創作之“法”,可謂有法,而又無法。法只是原則,只是給初學者作為指引的。不會者就要依法去學:把握了法,又不能囿于法。若只按“法”去做,藝術品位不會高,習作而已。我們在此說的,主要是一些堆山的基本手法。
一是選石。石質要統一,黃石、湖石,不能混用。若再細分,則有太湖石、昆山石、宜興石、龍潭石、靈璧石、硯山石、英石、黃石等等,詳見《園冶》之九,“選石”。石質統一,也出于自然。自然之山,石質必然統一。而藝術之法則,其首條便是“變化與統一”。石質統一,造型變化,符合藝術規律。揚州個園中的秋山,全是黃石,若大自然金秋之景觀;而西首的夏山,則一律湖石,是冷色調的,涼趣可人。左右兩種石質之假山,以中間的壺天自春樓前的花木、水池及清漪亭作過渡,自然得體,可見造園者之匠心獨運。
二是造型。所謂假山,其實不假,其氣質甚至勝出真山。人說“風景如畫”,意謂畫之景可以取舍,勝于風景,其理一樣。但若假山堆得不好,則不在其列。假山造型,輪廊線須有變化,變化中又須求得均衡。如揚州的片石山房之假山,高低錯落,虛實得體,有清芬雅致之感。這就是堆山者胸有丘壑。據說此假山是清代著名畫家石濤之作。“搜盡奇峰打草稿”(石濤語),堆山與畫山水是相通的,疊山須有繪畫修養。
“山不在高,貴有層次,……”(陳從周《說園》)藝術中的層次之美,在于掩映,在于含蓄。堆山堆出有層次感,最關鍵的是峰戀要有立體布局。產生前后掩映,似表現出“崇山峻嶺”之感。后面的被前面的遮住一部分,含蓄之美自生。
假山之造型,宜虛實得體,如蘇州怡園之假山,有峰戀之感,也有洞壑之意;蘇州環秀山莊之假山,可謂佳作,其中虛實之處理,是勝之所在。蘇州獅子林之假山,虛實處理無主次,并非佳品。所以清代的沈三百說它“以大勢觀之,竟同亂堆煤渣,積以苔蘚,穿以蟻穴,全無山林氣勢。”當然也有人說它好,如乾隆皇帝游此假山,開心的竟忘乎所以,寫出不成體統之題匾。
假山之虛實手法,相對來說湖石假山要比黃石假山容易些,因為湖石本身以具有空靈之感;黃石質地堅實,不易做得空靈。但若堆得有章法,則更能顯示出山的嵯峨之氣勢,甚有力度。揚州個園之秋山,可謂黃石假山之上品。實而不悶,高峻而又奇險。若說具體手法,則更要重一個“虛”字;注意山形之凹凸變化及洞壑之大小搭配為上。
三是險峻。假山仿真山,仿得是氣質,不是做真山的模型。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真山之美,一在巍峨雄健,二在險峻挺拔。假山雖小,但其姿態氣質不亞于真山之雄偉和奇險。要做到險峻之勢,有一個辦法是其下部宜小不宜大,宜空透不宜閉實。堆山之不好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山的下部太肥太悶,缺乏險峻之感。
特別是立峰、單石、更須重視險峻之美。大凡名貴的單石、立峰,均具有險峻之美。江南三大名石:蘇州的瑞云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杭州的縐云峰,從造型來說不亞于“江南三大名石”,無論其輪廊線、虛實關系,都符合山石之沈美準則,但它更美在險峻。 有人說石之優劣,可用“皺、瘦、透、漏”四字;來慨括,這是很精辟的。大至巨型假山,小至水石盆景,或是單石、立峰都是這個理。
四是立體。繪畫中有“十分石分三面”之說。因為畫是平面的兩度空間,山石是立體的三度空間,所以須有原則才使畫中之石有立體感。其實園林中的疊山也同樣,須從空間來看,不能只看一面,側面、背面不管。從景來說,有“步移景異”之說,堆山尤須從三度空間出發。從這個意義來說,假山有點像雕塑中之圓雕。有人以為中國的假山、立峰,可比之為抽象雕塑。
五是意境。山之意境有不同的類別。人常言泰山以雄著稱,黃山以奇著稱,華山險,峨眉山秀,廬山迷,審美特征不同。假山也同樣分這些類型,所以須選一種審美傾向,然后刻意追求之。 你若仔細觀察蘇州留園中的山石,會發現它有廬山之氣質。五峰仙館之名,出自廬山五老峰。館前有小院,院中立五石以應之,并取李白詩句:“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意境非凡。楫峰軒和石林小院,院內奇峰,故名楫峰軒,也取廬山之意境。南宋朱熹《游百丈山記》有“前楫廬山,一峰獨秀”。你若親臨楫峰軒,面對其石和這里的環境,會悟出道理來的。
假山是一種藝術,其意境應當是山,而不要去做擬是而非的龍、虎之類。做成這種具象,不免俗氣。我國古代藝術是相通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園林之藝術,固然來自大自然之真山真水,但也取自繪畫。疊山之于山水畫,關系密切。我希望今之造園者多接觸山水畫,至少須懂得山水畫的美之所在。
寄暢園理水手法
造園學家陳從周在《說園》中說“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園宜依水,小園重貼水,而最關鍵者則在水位之高低”,“園林用水,以靜止為主”。這些均是園林理水的基本原則,十分重要。而如何理水,尚有許多具體手法值得一說。
園中之水有曠、奧之分。水聚則曠,有汪洋之感;水散則奧,有不盡之意。兩者無所謂孰優孰劣,但最怕不曠不奧,不倫不類。水面如何做得有汪洋之感?水面大固然能有大水面之感;然而私家園林,地不過數畝,如何能生汪洋之感?這還須用手法、意境。首先,要從水邊之物做起,所謂“小中見大”,尺度問題是很關鍵的。水邊之建筑或山石,體量不宜太大,否則水面就有見小之感。浙江雁蕩山大龍湫瀑布下的水塘,看起來似一勺之水,其實它要比蘇州留園中的大水池還大呢!這就是對比,就是尺度問題。反之,若水面確實甚小,也不要強求,干脆做“不盡之意”的藝術效果。所謂不盡之意,就是將水面分成小塊、狹帶,曲曲折折,時隱時現,也別有情趣,浙中或皖南村間小溪之感。如蘇州環秀山莊、拙政園西部等,均有這種水面的情趣。這就叫因地制宜。
園中之水,須有活氣。如前一篇所說,水要有來龍去脈才活。如蘇州網師園之大水池西北有一曲橋,池水經橋下一直伸向小溝,有不盡之意;同樣,在池之東南也有一橋,水流向南越來越狹,似流向深遠處。拙政園中部大水池,其南、北兩處,也效此法。南京瞻園,南北兩池,在靜妙堂之西有小溪相連,勾活了池水。無錫寄暢園,水池之西的八音澗處有泉眼,確為水源,而又在池之北端做出水灣,似為池水流出之處。這種做法實例不勝枚舉。
如上所說,水之形全在岸。蘇州多曲池,紹興多方池,風格迥異。方池做法,不必多說了;曲池做法,大有講究。這種池岸,宜曲不宜平直。但曲要曲得有節奏,有大曲、小彎,有緩曲、急轉,不能總是那么一種曲法,像牙齒一般,缺乏情趣。同時,駁岸之石,在近水處應向內凹進,這樣做不但有不盡之意,而且更使岸形空靈、險峻,美在其中。 水岸用石,宜統一種類,切忌黃石、湖石混用。一般說,湖石岸比較容易處理,因為它本身就是曲折、空靈的;黃石平直,有強烈的實體感,故更難做得好。但也有一種做法是將黃石岸意象出水灘之形,也別有韻味。
園林中的水面,應當作為“空間”來看待。園中空間,貴在層次,如何做水面層次?基本上有兩種手法,一是做狹,如無錫寄暢園之水池,南北狹長,故在中部知魚檻(半亭)處水面狹一下,使水面分成南北兩部分;南京瞻園之南池,中間狹,而且還做幾塊步石,明顯地將池一分為二。第二種手法是造橋(或筑堤)。園中之橋,固然為交通之需,但它也是分隔水面空間之物。用橋分隔水面,使水面有層次感,而且處理得更為含蓄。如蘇州怡園,水池中間有曲橋。揚州寄嘯山莊水池中有水心亭,亭南有曲橋,亭北有堤與兩岸相連,同時也分隔了水池。無錫寄暢園水池北側,用七星橋將水池隔出一大一小兩個水面。吳江同里的退思園,中間一個大水池,在池東北用曲橋相隔,使水面分出層次;又在南端“菰雨生涼”(軒)處隔出一小塊水面,亦有了層次感。而蘇州拙政園的松風亭,水池之前有“小飛虹”,是廊橋,將水面分隔,更有空間層次感。透過廊橋,外面景致虛虛實實,可謂園林之空間藝術了。
園林山水,看起來似乎山的視覺形象勝過水;但水卻更有欣賞內涵。所謂山觀其高,水視其流!都t樓夢》第十七回眾人游大觀園時有如此一段描述:“……院中滿架薔薇,轉過花障,只見清溪前阻。眾人詫異:‘這水又從何而來?’賈珍遙指道:‘原從那閘起流至那洞口,從東北山凹里引到那村莊里,又開一道岔口,引至西南上,共總流到這里,仍舊合在一處,從那墻下出去。’”這種流水手法,可謂妙趣橫生,自然得體。其實園林中用得也較多。南京瞻園,水自園之南的“瀑布口”始,入一小池,然后折向池之西北,變成小溪細流,緣園西向北,過草坪邊流入園北之大水池,然后在池東北穿過小橋一直向北,成一小池,于是又向北流,似入無窮處。蘇州環秀山莊雖以假山勝,但其中水之處理卻也妙趣無窮,彎彎曲曲,穿行于問泉亭及長廊之間,有幾處竟在廊底流過。拙政園西部園,有長長的水廊,水伸入廊底,令人悟出水鄉意境。水從園的西南角之塔影亭的背后開始的,曲曲彎彎一直流向拜文揖沈之齋,然后過廊橋向東流入中部大園之大池。全園之水,好似書法中的一帖狂草,逶迤縈流,妙不可言。
如上所說,中國園林之水,宜靜不宜動。“……清許周生筑園杭州,名‘鑒止水齋’,命意在此,源出我國哲學思想,體現靜以悟動之辯證觀點”(陳從周《說園》)。水靜,水不見了,但水面上有岸邊物體的倒影,水下可見游魚、水藻等物。在這種現象的背后,還有其哲理內涵!独献印分姓f“上善若水”。《莊子》中說“水靜猶明”(“天道篇”)“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庚桑楚”)。這種深邃的內涵,對于賞園者來說,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可是近時有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總覺得靜水似乎太平淡無奇,便要搞點噴泉、水造型之類。殊不知這與中國傳統園林格格不入。水面可以植荷,使它更有生機。園中植荷,一面能意象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情調;另一面也能意象到西子湖之美景,曲院風荷,“映日荷花別樣紅”。但若植荷,往往數年后,夏日則滿池荷葉,失去了水面。這也須用手法:可用大缸數只,植荷于缸內,然后連荷帶缸一起沉入池底(事先設計好沉于何處),缸中之藕便不會瘋長。 理水之法,貴在意境,故雖有法,亦不能拘于法,還須提高園林藝術修養。但更須提醒的是:水的處理不是孤立的,水須與山結合,也須與建筑結合,如平臺、水榭、水廊、旱船等,都須作整體考慮。
寄暢園園林借景
借景,是我國傳統的造園手法之一,可以互借,也可以外借。寄暢園主要賞景建筑都背東面西。為便于西借惠山,從知魚檻、涵碧亭、環翠樓、凌虛閣等主要觀賞點望去,但見惠山綠嶂巍峙,山頂游人蠕動,既遠又近。“名園正對九龍崗”,“春雨雨人意,惠山山色佳”。它東南借錫山,“今且錫山姑且置,閑閑塔影見高標”。無論在環翠樓、鶴步灘、六角石亭,舉目所極,龍光塔影,總是近在咫尺,使得只有十五畝的寄暢園,收納了惠山、錫山,使景觀延伸的很遠,有限的空間變成無限的空間。清屠隆說寄暢園:“七分天然,三分人事”,就是指借景的得法。 有意識地把園外的景物“借”到園內視景范圍中來。借景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傳統手法。一座園林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為了擴大景物的深度和廣度,豐富游賞的內容,除了運用多樣統一、迂回曲折等造園手法外,造園者還常常運用借景的手法,收無限于有限之中。
古代的實踐和理論
中國古代早就運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閣,借贛江之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岳陽樓近借洞庭湖水,遠借岳陽君山島,構成氣象萬千的山水畫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圍,六橋鎖煙水”的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個“景”又自成一體,形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借景”作為一種理論概念提出來,則始見于明末著名造園家計成所著《園冶》一書。計成在“興造論”里提出了“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資”;“俗則屏之,嘉則收之”;“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等基本原則。
借景種類
借景可分為:1,近借。在園中欣賞園外近處的景物。2,遠借。在不封閉的園林中看遠處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園林,在水邊眺望開闊的水面和遠處的島嶼。3,鄰借。在園中欣賞相鄰園林的景物。4,互借。兩座園林或兩個景點之間彼此借資對方的景物。5,仰借。在園中仰視園外的峰巒、峭壁或鄰寺的高塔。6,俯借。在園中的高視點,俯瞰園外的景物。7,應時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節或一天中某一時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觀、氣象景觀、植物季相變化景觀和即時的動態景觀。
借景方法
大體有三種:1,開辟賞景透視線,對于賞景的障礙物進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擋視線的樹木枝葉等。在園中建軒、榭、亭、臺,作為視景點,仰視或平視景物,納煙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聳翠,看梵宇之凌空,賞平林之漠漠。2,提升視景點的高度,使視景線突破園林的界限,取俯視或平視遠景的效果。在園中堆山,筑臺,建造樓、閣、亭等,讓游者放眼遠望,以窮千里目。3,借虛景,如朱熹的“半畝方塘”,圓明園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園中的花墻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借景內容
有以下幾類:1,借山、水、動物、植物、建筑等景物。如遠岫屏列、平湖翻銀、水村山郭、晴嵐塔影、飛閣流丹、樓出霄漢、堞雉斜飛、長橋臥波、田疇縱橫、竹樹參差、雞犬桑麻、雁陣鷺行、丹楓如醉、繁花爛漫、綠草如茵。2,借人為景物。如尋芳水濱、踏青原上、吟詩松蔭、彈琴竹里、遠浦歸帆、漁舟唱晚、古寺鐘聲、梵音誦唱、酒旗高飄、社日簫鼓。3,借天文氣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暉、晚霞、圓月、彎月、藍天、星斗、云霧、彩虹、雨景、雪景、春風、朝露等。此外還可以通過聲音來充實借景內容,如鳥唱蟬鳴、雞啼犬吠、松海濤聲、殘荷夜雨。 寄暢園
借景實例:頤和園“湖山真意”
在中國的現有園林和風景區中,運用借景手法的實例很多。北京頤和園的“湖山真意”遠借西山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陽西下、落霞滿天的時候賞景,景象曼妙。承德避暑山莊,借磬錘峰一帶山巒的景色。蘇州園林各有其獨具匠心的借景手法。拙政園西部原為清末張氏補園,與拙政園中部分別為兩座園林,西部假山上設宜兩亭,鄰借拙政園中部之景,一亭盡收兩家春色。留園西部舒嘯亭土山一帶,近借西園,遠借虎丘山景色。滄浪亭的看山樓,遠借上方山的嵐光塔影。山塘街的塔影園,近借虎丘塔,在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虎丘塔的倒影。
寄暢園主要景點介紹
〖鳳谷行窩〗
是從惠山寺日月池畔入園的第一個建筑。門前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石碑,入室為古樸門廳三間,正中懸“鳳谷行窩”一額,系朱屺瞻所書,兩側抱柱一聯,系取翁同和舊名,高石家書。聯云: 雜樹垂蔭,云淡煙輕; 風澤清暢,氣爽節和。
明代正德年間,秦觀第17代后裔秦金,購置惠山寺建于元代的僧舍,用來修建他的別墅園林。秦金號鳳山,而園子又建在惠山的山谷里,因此風谷有包含地名人名兩層意思。行窩區別于皇帝的行宮,也表明這座別墅處于草創階段,以山林野趣為主,把它們連接起來,理解就是,所謂“風谷行窩”,就是鳳山先生建在惠山山谷里富有野趣的別墅園林。
廳堂兩側門楣上有磚刻,東為“侵云”,可見龍光塔高聳入云;西為“礙月”,可觀惠山之高峰掩月。礙月門旁,前有石砌小池,池邊湖石玲瓏,四周回廊復合,形成寄暢園園中之園。臨池有廳屋三間,為秉禮堂,匾額系無錫仲許所書。循廊向前,有含貞齋三間,原是秦火翟讀書處。四周多植古松,秦火翟曾有“盤恒撫古松,千載懷淵明”之吟。齋內有錢南周撰、王汝霖書的一聯: 池含林采明于纈; 鳳谷行窩山貽臺華媚若細。
〖鄰梵閣〗
位于惠山寺側,原為秦火翟寄暢園20景之一,1980年重建。“鄰梵閣”橫匾為南京尉天池所書,登臨此閣,下有池水一泓,即惠山寺阿耨水,惠山寺的全景也被憑借入園。
〖美人石〗
位于寄暢園東南角。鄰梵閣往東有一小亭,旁有百年巨樟,綠蔭垂地,亭中一碑,鐫刻有乾隆御筆題詩和作畫“介如峰圖”。亭前一池,呈長方形,水平如鏡。池東立一湖石,倚墻而立,頗如婷婷美人,對鏡理妝,嫵媚有姿,故湖石名“美人石”,池名“鏡池”。174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至此,看到美人石,改稱“介如峰”。
〖錦匯漪〗
位于寄暢園的中心,它匯集著園內絢麗的綿繡景點而得名。寄暢園的景色,圍繞著一泓池水而展開,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樹影、花影、鳥影,盡匯池中。池北土山,喬柯灌木,與惠山山峰連成一氣;而在嘉樹堂向東看,又見“山池塔影”,將錫山龍光塔借入園中,成為借景的楷模。
〖郁盤〗
郁盤 在錦匯漪東南角。小亭六角,中懸“郁盤”匾。它是從唐朝王維《輞川園圖》中“巖岫盤郁,云水飛動”之句得名。亭中有古樸的青石園臺一座,配以四個石鼓墩,據考為明代秦家遺物。傳說乾隆召惠山寺僧人至此下棋,和尚棋藝非凡,殺得乾隆手足無措,僧人當即虛晃一槍,把棋讓給乾隆。乾隆雖勝,自知望塵莫及,心中郁郁不樂,便下旨將此亭改為“郁盤”。郁盤廊和秉禮堂、鄰梵閣一帶,嵌有《寄暢園法貼》碑200方,全帖12冊,前6冊選擇秦氏家藏御賜唐宋間名帖,后6冊是秦氏家藏自宋至清名家墨寶。
〖知魚檻〗
知魚檻 位于錦匯漪中心,突出池中,三面環水,方亭翼然。檻名出自《莊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之句。園主在詩中寫道:“檻外秋水足,策策復堂堂;焉知我非魚,此樂思蒙莊。”知魚檻一額,現為張辛稼所書。
〖磚雕門樓和七星橋〗
磚雕門樓,位于知魚檻西北,為仿明建筑。門樓正中有磚刻“寄暢園”三字,背刻馬羊虎犬寓忠孝節義。門頭緊接“清響”月洞門,小石獅嬉笑迎賓。前以假山作屏,可透過假山看真山,山在園中,還是園在山中?展示出借景之妙。七星橋,橫跨在錦匯漪上,由七塊黃石板直鋪而成,平臥波面,幾與水平,乾隆曾吟有“一橋飛架琉璃上”之句。過橋,就是嘉樹堂,古屋三間,堂旁有廊橋,通涵碧亭,亭四方架水上。
〖八音澗〗
原為懸淙澗,又名三疊泉。全用黃石堆砌而成。西高東低,總長36米。澗中石路迂回,上有茂林,下流清泉。涓涓流水,則巧引二泉水伏流入園,經曲潭輕瀉,頓生“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音。八音澗上,1981年復建原有的“梅亭”一座,黑瓦粉墻,金山石柱,典雅大方。
〖含貞齋和九獅臺〗
含貞齋曾經是寄暢園第三代園主秦耀的書齋。含貞齋的對面是九獅臺。九獅臺,又名九獅圖石,是用湖石疊成的大型假山,高數丈,突兀峻峭。置有若干獅形湖石,而整座假山又構成一只巨大的雄獅,俯伏于青翠欲滴的綠樹叢中。細細揣摩,可看出大小不一,姿態各異的獅子來,靜中寓動,妙趣橫生。
〖秉禮堂〗
是寄暢園中的園中園,這組庭園面積不足1畝,卻有整潔精雅的廳堂、碑廊;又有自然得體的水池、花木和太湖石峰,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使你盡情享受中國造園藝術的異趣神韻。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1754.html
寄暢園在哪里?寄暢園屬于哪個。考臅硤@在哪個省?
相關寄暢園,寄暢園在哪里,寄暢園屬于哪個省?寄暢園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