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您當前位置:97616旅游網 >> 旅游景點 >> 陜西旅游景點 >> 咸陽

咸陽,咸陽在哪里,咸陽在哪個省

    就去旅游網  最近更新:2023-10-16 09:51  瀏覽次數:

咸陽在哪里?咸陽屬于哪個省哪個市?咸陽在哪個省?

咸陽旅游,咸陽在哪里,怎么走?

咸陽市,陜西省轄地級市,地處陜西省關中平原中部,是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其境東與銅川市、渭南市為鄰,西與寶雞市接壤,北同甘肅省的慶陽市、平涼市毗連,南接西安市,地勢北高南低,呈階梯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市轄3個區、9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總面積10196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底,常住人口416.90萬人。 [60]

咸陽是中國首個封建王朝“秦帝國”的都城,戰國時,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從櫟陽定都咸陽。市境位于陜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咸陽身處華夏歷史文化長河的發端,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文物景點達近五千處,五陵塬上漢高祖長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等28位漢唐帝王陵寢連綿百里。

咸陽簡介

咸陽市地處“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是陜西省第3大城市,省轄市,中國著名古都之一,為中國第一帝都。位于關中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俱為陽,故名咸陽。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咸陽成為全國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下轄秦都、渭城、楊陵三區、興平市和涇陽、永壽、乾縣、禮泉、三原、武功、淳化、旬邑、彬縣、長武10個縣。是中國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范城、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地熱城、全國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市。2004年又被評為首屆中國魅力城市。

咸陽

咸陽

咸陽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咸陽市政區建置始于夏代,公元前21世紀,市境西部為有邰氏封地,東南部為有扈氏管轄地,北部為畎夷等原始氏族部落,屬禹貢九州之雍州。殷商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方等方國,市區在市境東南部。

公元前1066年(武王十一年),周武王滅商紂,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封其弟姬高于畢(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的咸陽原)。 穆王發兵攻犬戎,俘其五王.將犬戎從犬丘(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的興平東南)逐到市境西部至隴山一帶。

公元前909年(懿王元年),因儼狁侵擾自鎬徙都犬丘。

公元前350年(顯王十九年、秦孝公十二年),秦建都咸陽,次年自雍徙都咸陽。[3]秦代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設郡縣,在咸陽周邊京畿要地置內史,統轄關中各縣。秦末項羽入關,廢郡縣,恢復分封制,將秦內史和上郡一部分劃為雍、翟、塞3國,是為“三秦”的由來。漢高祖初年,劉邦恢復被項羽焚毀的咸陽,取名新城。武帝年間,因咸陽臨近渭水始更名渭城。

漢代時期

西漢王朝建都長安,離咸陽很近,咸陽一帶為西漢皇室的陵區,地位仍很重要。西漢十一個皇帝中有九個葬在咸陽北原,有漢高祖長陵,漢惠帝安陵,漢文帝霸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漢昭帝平陵,漢宣帝杜陵,漢元帝渭陵,漢成帝延陵,漢哀帝義陵,漢平帝康陵。這些陵墓周圍還有許多權貴功臣的陪葬墓。當時還從全國各地遷徙富豪大家,在皇陵周圍設置邑縣,其繁華不讓秦代。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時,咸陽的版圖分布在扶風、馮翊、新平諸郡內。到西晉,咸陽境內有始平郡、新平郡、安定郡、扶風郡及諸郡所轄數縣。東晉南北朝時期,先后有過靈武縣、石安縣、咸陽郡等建置。至北周末,境內有分屬3州轄下的咸陽、扶風、新平、云陽、馮翊、平涼數郡的十余個縣。

隋唐時期

隋初廢除郡制,置州、縣兩級地方政區,后又改州為郡。至隋末,境內有京兆郡的始平、武功、醴泉、上宜、三原、涇陽、云陽7縣,北地郡的新平、三水2縣,安定郡的鶉觚縣東北部。

唐代,在關中設京畿道,改豳州為州,至唐末,境內有京畿道京兆府的咸陽、三原、涇陽、醴泉、云陽、興平、武功、好畤、奉天9縣,邠州及所轄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五代時至后周末,境內有京兆府的咸陽、興平、涇陽、好畤、醴泉、武功6縣,耀州的三原、云陽2縣,乾州及所轄奉天縣,邠州及所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

宋代時期

北宋在陜甘置永興軍路,置淳化縣,撤銷乾州,置醴州。北宋末,境內有京兆府的咸陽、興平、涇陽3縣,耀州的三原、云陽2縣,邠州及所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4縣,醴州及所轄奉天、武功、醴泉、永壽、好畤5縣。金末,境內有京兆府的咸陽、興平、涇陽、云陽4縣,耀州的三原縣,乾州及所轄奉天、醴泉、武亭、好畤4縣,邠州及所轄新平、淳化、永壽、宜祿、三水5縣。元代在陜西置行中書省,境內有奉元路的咸陽、興平、涇陽3縣,耀州的三原縣,乾州及所轄醴泉、武功、永壽3縣,邠州及所轄新平、淳化2縣。

明清時期

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將咸陽遷到渭水驛,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秦都區所在地,后置三水縣、長武縣。明末,境內有西安府的咸陽、興平、涇陽、三原、醴泉5縣,乾州及所轄武功、永壽2縣,邠州及所轄淳化、三水、長武3縣。清代除將乾州、邠州改省直隸州外,仍延明舊制。

民國時期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省以下的地方政區改為道、縣兩級,咸陽歸關中道管轄。1933年撤銷道制,只存省、縣兩級。

1935年后陜西全省縣以上設10個行政督察區,境內置有第二、第七、第九、第十等4個督察區的轄地。同一時期,中共中央成立蘇維埃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在旬邑縣、淳化縣和銅川耀州區一帶設關中特區,1940年改為關中分區。

1949年5月設立咸陽分區,轄咸陽、長安、戶縣、周至、興平、武功6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0年5月咸陽分區更名為咸陽專區,撤銷邠縣分區,其中醴泉、栒邑兩縣劃歸咸陽專區;撤銷三原分區,所屬的三原、涇陽、淳化、高陵、富平、銅川、耀縣7縣劃歸咸陽專區;咸陽專區的長安縣改由省直轄;武功縣劃歸寶雞專區。

1953年1月撤銷咸陽專區,所屬的咸陽、鄠縣、銅川3縣及咸陽市改由省直轄;富平、三原、涇陽、高陵、耀縣5縣劃歸渭南專區;栒邑、淳化、興平、醴泉、盩厔5縣均劃歸寶雞專區;設立咸陽市,以咸陽縣的城區及釣臺區七里鄉、珠泉鄉石都村一帶為其行政區域。

1961年10月,咸陽專區轄咸陽市及興平、鄠縣、盩厔、高陵、三原、涇陽、淳化、醴泉、乾縣、永壽、栒邑、邠縣、長武13縣。

1958年11月撤銷咸陽縣,將原縣的行政區域全部劃歸咸陽市。

1960年12月國務院批準將原屬省直轄的乾縣、邠縣、盩厔、興平4縣,劃歸咸陽市。

1961年8國務院批準設立咸陽專員公署。西安市領導的鄠縣和咸陽市領導的乾縣、邠縣、盩厔、興平4縣,及省直轄的三原縣和新設立的淳化、邑縣、長武、永壽、醴泉、涇陽、高陵7縣劃歸咸陽專員公署領導。

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改醴泉為禮泉、栒邑為旬邑、邠縣為彬縣。

1966年6月陜西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咸陽地區的咸陽市劃歸西安市管轄。

1969年,咸陽專區改名咸陽地區。

1971年10月國務院批準西安市代管的咸陽市劃歸咸陽地區。

1984年,撤銷咸陽地區,咸陽市改為省轄市,高陵、周至、戶縣劃歸西安市,原寶雞地區的武功縣、楊陵區劃歸咸陽市,原縣級咸陽市改為秦都區,咸陽市轄秦都、楊陵2區及武功、興平、涇陽、三原、禮泉、乾縣、永壽、彬縣、長武、旬邑、淳化11縣。

1986年12月,以市區樂育路為界,分秦都區東部置渭城區。

1993年6月18日國務院批復撤銷興平縣,設立興平市(縣級),由省直轄,以原興平縣的行政區域為興平市的行政區域。[2]1997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在楊陵區成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示范區管委會為省政府直屬派出機構,管轄縣級楊陵區。

1992年5月陜西省政府批準設立的省級高新區。

2012年8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高新區。

咸陽地理位置

咸陽地處陜西關中平原腹地,位于東經107°38′至109°10′,北緯34°11′至35°32′之間,南與西安市隔水相望,距西安僅17公里,北與甘肅相連,東與渭南、銅川市毗鄰,西與寶雞市接壤。咸陽東南鄰省會西安市,西與寶雞市、東北與渭南市、銅川市交界,西北與甘肅省接壤。

咸陽氣候概況

咸陽市地處暖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熱干濕分明。氣候溫和,光、熱、水資源豐富,利于農、林、牧、副、漁各業發展。年平均降水量537—650mm,年平均溫度9.0—13.2℃,年極端最低氣溫-18.6℃,年極端最高氣溫41.2℃。全年太陽輻射4.61×109—4.99×109焦耳/平方米。年累計光照時數平均為2017.2—2346.9小時,六、七、八三個月的日照時數約占全年的32%,對夏季作物的成熟和秋季作物的生長發育很有利。

咸陽地形地勢

咸陽由東南向西北呈階梯形,表現為三個單元:一是南部渭河、涇河平原,約占總面積1/5;二是中部臺塬區,也約占總面積的1/5;三是北部高原丘陵區,約占總面積3/5。境內大小11條土石山嶺,集中在北部。市區海拔378—421米。東北部的石門山海拔為1885.3米,為全市最高點。全市最低處在東南部三原縣大程鎮清河出境地,海拔362米。境內山脈集中分布在中北部,主要有子午嶺余脈的馬欄山、石門山,中部嵯峨山筆架山、九嵕山,北仲山和五峰山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將全市分為南北兩個特點不同的自然區。南部九縣區(市)屬黃土川塬,北部五縣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

咸陽旅游

大佛寺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彬縣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于北朝,大規模開鑿于唐初,貞觀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大佛寺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共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布于約400米長的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余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彬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開元寺塔、彬縣塔,民間稱“雷峰塔”。位于縣城內西南紫薇山下,塔高46.94米,塔底寬度14.04米,為樓閣式磚塔。塔體呈八角形,七層中空,每層有4孔拱狀門洞,與長方形假門相間,逐層變換方位,疊澀出檐,腰檐上置平座欄桿,有琥珀枋、斗拱、撐檁和飛檐,也有瓦當、滴水,石作角梁,各懸風玲,外觀凝重挺秀,完全體現了宋代建筑風格。塔內裝置了放射性轉角階梯,鋪有木板,可盤旋而上登臨塔頂,飽覽縣城及川道風光。

永壽武陵寺塔

該塔身高27.5米,直徑6米,周長21米,七層八樓,第磚質木式結構。重檐樓閣式,層層有斗拱飛檐,角有風玲,樓門有圓有方,外有平座欄桿,所雕圖案各異。塔身內為兩米見方天井,木質樓梯旋繞直達塔頂。隔層拱門相對,出拱門憑欄可以俯瞰四面山色。 1981年,該塔被定為陜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豎立署名永壽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標志碑一塊。塔周圍曾有殘磚斷瓦,石佛像出土,塔下有清道光年間重修武陵寺石碑一道。

北杜鐵塔

北杜鐵塔又名千佛鐵塔,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距咸陽市15公里的北杜鎮。塔方形十級,高33米,邊寬3米,純鐵鑄成,層層有窗,門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鑄成金剛力士像,頂立層樓,分外得體。各層環周有鑄鐵佛多尊,故名。間鑄以奇花異草、珍禽怪獸,鑄工精巧。塔身有銘文:“大明萬歷十八年(公元1590年),南書房行走太監杜茂”鑄造。一個宦官竟能出資鑄造這樣巨大的鐵塔,其權勢和富貴,蓋可想見。塔身保護完好,唯塔剎稍傾斜。

三原城隍廟

三原城隍廟位于三原縣城東渠岸街中部。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600多年來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總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現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后為道教所信奉,自三國起至清代末歷代建廟祭祀。三原城隍廟供奉的唐代名將三原人李靖。三原城隍廟規模之龐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國城隍廟中首屈一指。城隍廟為宮殿式建筑,用均衡對稱方式把樓、殿、廊、廡、坊、亭等40多座單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縱橫軸線上。五個廊院相套向縱深和兩側伸展。中軸線上布著三道門、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樓。應門、戲樓、鼓樓、獻殿、拜殿、陪殿、寢殿等主體建筑各具特色。全部建筑琉璃蓋項,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美若宮殿,體現了我國古建筑平面輪廊規正,整體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疏密得當,刻鏤精致,紋飾典雅的特點。

三原縣博物館設在城隍廟內,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貴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岳飛書《出師表》和于佑任(三原人)書法真跡為世稱頌。

秦咸陽城遺址

咸陽是戰國晚期秦國和秦代的都城。遺址位于今咸陽市區東15公里,南臨渭水,北距臺塬,現存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

遺址中部偏北的北坂一帶,發現了周長2747的宮城墻基。宮城內外,已探明建筑基址20余處,發掘了屬高臺建筑的一、二、三號宮殿遺址。一號宮殿基址平面呈凹字形,長177米,寬45米;夯土臺基高出地面6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正中為主體宮殿,周圍及下層分別為臥室,盥洗室,沐浴室,室內墻上繪制壁畫。宮城以外,還有著名的阿房宮,蘭池宮,望夷宮等遺址。遺址內,還發現了長近千米的寬闊道路,以及冶鑄,制陶,制骨等作坊遺址,發掘灰坑100多處,水井70余口。出土遺物以磚瓦等建筑材料為主,還有鐵器,銅器,兵器,貨幣和陶器等,其中不少磚瓦和陶器上戳印有篆、隸體陶文,是研究秦都咸陽的珍貴文字資料。

乾陵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公元684年,歷時23年才修建完成。

茂陵

漢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市(原興平縣)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茂陵封土為覆斗形,現存殘高46.5米,墓冢底部基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邊長約420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咸陽原共葬有西漢11個皇帝中的9個,陵墓自西向東依次排列,長近百里,氣勢宏偉。

漢陽陵

漢陽陵,又稱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于今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后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高陵縣三縣區。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園占地面積20平方公里,修建時間長達28年。現已建成漢陽陵博物館,是一座巧妙融合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歷史文化與園林景觀于一體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區,是中國占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昭陵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陜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陜西省禮泉縣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西距西安市70公里,咸陽市30公里,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3A”級旅游景區。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關中印象—袁家村

從西安出發,驅車約一個小時的路程,便到了被人們稱為“關中印象體驗地”——袁家村。袁家村坐落在禮泉縣煙霞鎮北面的九嵕山下。走進村子,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幅幅近似于原生態的農家生活畫面。使游人恍惚中有種穿越時空之感,仿佛回到了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

旬邑泰塔

滄桑泰塔泰塔坐落于旬邑縣城中學院內,修建于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塔高53米,占地120平方米,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石結構,塔內中空,有木梯盤旋至頂,每層有拱形門洞與長方形的假門相間。各層門兩側砌有窗子,并刻有菱花格子和曲尺欄桿,整個建筑遠視古樸壯觀,雄偉挺拔,近觀做工精細、靈巧雅致。

泰塔又名旬邑寶塔,其原在僧人寺院,后由于歷史變遷以及戰亂的破壞,寺院早已不復存在,剩下這一寶塔歷經近千年仍巍然屹立。泰塔之名,是根據我國傳統的八卦學說而定的,這座塔的建筑基址在八卦學說中位于八卦的“泰位”,因此旬邑寶塔又稱為“泰塔”。由于戰亂的破壞,新中國成立前該塔破損嚴重,1959年對該塔進行了修繕。塔下豎立的石碑就是修繕寶塔的紀念碑。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1956.html

咸陽在哪里?咸陽屬于哪個省?咸陽在哪個省?

上一篇:西安小雁塔
下一篇:咸陽古渡

相關咸陽,咸陽在哪里,咸陽屬于哪個省?咸陽在哪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