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您當前位置:97616旅游網 >> 旅游景點 >> 陜西旅游景點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哪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哪個省

    就去旅游網  最近更新:2023-10-16 10:02  瀏覽次數: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哪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屬于哪個省哪個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哪個省?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旅游,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哪里,怎么走?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位于陜西西安市臨潼區,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帝陵遺址公園(麗山園)為依托的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帝陵及其眾多陪葬坑為主體,基于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與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覽、休閑等多項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間。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簡介

莽莽關中,山水夾峙,山為秦嶺,水乃渭河,中間綿延數百里平川,孕育了中華文明最為古老輝煌的篇章。歷經歲月的沖刷,上古時代的篝火早已冷卻,三代禮樂也久堙塵埃難覓蹤影,唯有公元前771年才入駐宗周故地的一支嬴姓族人,在此經營奮斗五百五十年,以并吞八荒的大手筆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深深刻下了一個“秦”字。秦人先祖最早來自哪里已難確考,于史有載的是秦人從西犬丘出發在強敵環飼中闖入西周末年的中原文化圈中,從此他們的腳步就再也沒有停息。“五百年必有圣人出”,一代代秦人從生到死向東前進,直到一位空前絕后的偉大君王奮六世之余烈,用十年的戰爭攻滅其余六國,結束了屠戮紛爭的時代,建立了疆域遼闊制度一體的國家。后人稱他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最終的足跡停在了關中大地的東端——臨潼,他比其他先公先王都要遠離西陲故土。是狀如奔馬的驪山秀色挽留了他的腳步以此為永久的憩所,還是他想在地下繼續守護身后的江山故國?這都已不得而知。今天,前往拜謁這位歷史風云人物時,你不必因為匆匆一瞥而發出“居然一抔尚在臨潼郊”的嘆息,盡管歷史與時間是無情公正的,不論王侯黎庶。秦始皇陵這獨樹一幟的古代帝王陵墓,原本如同煙波浩渺的歷史一樣霧氣氤氳,只有到了文化繁盛的今時,經過了科學的考古勘探與發掘,才能真正認識到秦始皇陵是一處印證人類文明史的偉大遺址。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無論何人來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這座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為一體的大型遺址類博物館,都會真切感受到: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帝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 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于世,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智慧的結晶, 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宏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一、驪山腳下秦皇墓

蒼蒼茫茫在何處,驪山腳下秦皇墓。界定南北的秦嶺山脈到了出陜的一段開始變得俊美至臨潼而成秀嶺,秦始皇陵就厝位于臨潼驪山北麓。這里海拔高度在500米左右,驪山山前的洪積扇背依群峰,面向渭水,平原廣袤,氣勢開闊,巍峨雄壯的秦始皇陵封土就矗立在此地形上。陵墓的主人秦始皇嬴政是一位值得訴說的人物。

秦始皇嬴政的人生是富有傳奇色彩的。嬴政出生于趙國為人質之子,幼年坎坷;十三歲即王位少年主政;二十二歲平叛青年親政;三十九歲統一全國。他曾五次巡游天下,數度出海尋仙,北擊匈奴、南定百越,修筑長城,營建陵園,自認為“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稱“始皇帝”。

秦始皇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治世雄才。他力排眾議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開創中國封建專制制度并被沿襲兩千多年;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度量衡等,成為中華民族統一的重要基礎。秦始皇是飽受爭議的古代帝王。贊譽者說他雄才偉略,開創歷史;批評者說他嚴刑酷法,暴虐殘忍。這些都已經是遠去的歷史無需再作爭論,還是更多屬意于今日具有至高文化價值的秦始皇陵吧。

秦始皇帝陵在秦代的原名為“麗山園”,在秦陵區內出土的一件銅鍾底部刻有“麗山園”的銘文,且文獻說“秦名天子之冢曰山,漢曰陵”都說明了秦始皇陵名稱的原委。

秦始皇13歲即位就開始營建陵園,工程前后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七年,是大規模修建時期。自秦始皇三十七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是為工程的最后階段,主要是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秦始皇陵的修建最多時用刑徒72萬人,歷時39年仍未最后完工,這不得不說是人類歷史上空前浩大的工程。

秦始皇陵園規模宏大,其核心是秦代所筑兩道城垣內的區域,面積為2.13平方公里,周圍56.25平方公里范圍內歷年來都有秦代遺跡遺物發現。整個秦始皇陵園的建造即遵循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禮制,又融入了模擬秦都城咸陽的建筑理念。秦陵區內最為重要的遺址就是封土,建造時高五十丈,封土下為秦始皇地宮。

《史記》記述陵墓“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給世人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秦陵封土象征著皇帝居住的宮城,圍繞封土有內外兩重城垣,呈南北向的長方形,內城周長3870米,外城周長6318米,內外城四面均有城門,并且有闕樓建筑。以秦陵封土堆為中心,四周分布著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包括寢殿、便殿等宮殿建筑遺址,大量的筒瓦、板瓦、瓦當、五角下水管道、井圈等建筑材料,以及兩詔秦權、錯金銀樂府鐘等珍貴文物。經過長期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已知秦始皇陵區各類陪葬坑、陪葬墓和修陵人墓葬等多達600余處。

這些遺址中,最為著名者當屬三個秦始皇兵馬俑坑,其他較為重要的還有:在內外城墻之間發現珍禽異獸坑及跽坐俑坑31座;在封土西側發現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在秦陵東側的上焦村發現馬廄坑98座;在馬廄坑西邊發現陪葬墓17座;在封土東南約200米處發現石鎧甲陪葬坑;在鎧甲坑南40米處發現百戲俑陪葬坑;在秦陵封土西南50米處發現文官俑坑;在秦陵園外城垣東北角900米處發現青銅水禽坑。此外,考古人員還發現了秦代石料加工場、魚池遺址、防洪堤等許多重要遺址。這些都只是秦始皇陵浩瀚遺跡中的一部分,伴隨著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人們將會越來越震撼于秦始皇陵的宏偉與豐富。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 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陵作為一處典型的古代帝王陵墓遺址,也是陜西唯一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它所具有的不僅僅是歷史文化價值,更是數千年民族精神的寄托。守護傳承發展秦始皇陵遺址及其文化內涵,是今人的獨有的榮耀和沉甸甸的責任。

1961年,秦始皇帝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始了科學規范的保護與研究工作。1962年,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人員對陵園進行了為期數月的考古調查與勘探,測繪出第一張陵園平面布局圖。真正迅速將秦陵保護和研究推向人們視野中,是緣于一項世紀性的重大考古發現。1974年,秦兵馬俑陪葬坑發現,并且一經面世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隨后,為了切實保護好這一重要的遺址與文物,1975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籌建,經過了四年多的時間,到1979年10月1日,秦俑博物館初步完成了從建制到建筑的工作并正式對外開放。經過不斷發展,2004年,秦俑博物館為了進一步美化周邊環境,提升景區參觀游覽服務水平,在博物館前征地建設了占地約400畝的環境綠化區,形成了秦俑博物館環境綠化區、參觀區、辦公區三大功能區域。

2009年初,經陜西省政府批準,在秦俑博物館的基礎上成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同時,被列入國家、陜西省重點建設項目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建設工程也加快了進度。2010年10月1日,占地3386畝位于秦始皇陵陵區核心區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2011年10月1日,秦始皇陵9901、0006陪葬坑陳列廳建成開放,這是目前為止秦陵遺址公園內最先建成的兩座遺址陳列廳,是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秦兵馬俑博物館初步構建起秦始皇陵遺址區的公共展示體系。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為依托,負責秦始皇陵遺址區的總體規劃、長遠建設、考古發掘、科研業務和日常管理等工作,以其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與景區綜合管理領域的出色工作先后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二、秦陵展示啟帷幕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由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和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兩部分構成,是陜西秦文化展示圈的重要區域,整個博物院的展示體系都建立在各類遺址的基礎上,強調原址展示與周圍環境相結合,完整本真地展示遺址原貌或者現狀,帶給觀眾真切感受。秦陵博物院的展覽體系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三個秦兵馬俑坑的展示,就是完全在秦代俑坑的基礎上建設展示大廳,主要的展品就是秦俑坑遺址及陶俑陶馬等文物。

秦兵馬俑遺址坑位于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有關俑坑的情況在歷史文獻中沒有作過任何記載。一號兵馬俑坑是1974年3月當地農民打井時偶然發現的,之后經過考古工作者的探測,又相繼發現了另外兩個俑坑,根據發現的順序,編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1979年10月1日,在秦兵馬俑坑遺址基礎上建設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三個秦兵馬俑坑展廳成為博物館的主體陳列。其中,一號兵馬俑坑展廳建設較早,主要也只是為遺址坑和文物提供基本的保護和便于參觀展示為理念,但是由于一號坑本身所具有的宏大氣勢,這座展廳的拱形外觀也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幾乎成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標志性建筑。

秦兵馬俑二、三號展廳建筑時間稍晚,在設計上融合了秦陵封土、秦代城和闕等元素,建筑外墻運用石材裝飾也增強了歷史感。三個兵馬俑坑均為半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建筑但其形制、內涵各不相同。一號兵馬俑坑為長方形,是一個由步兵和車兵組成的長方形軍陣,面積14260平方米,按目前已出土的陶俑、陶馬的排列密度推算可出土兵馬俑6000件左右;二號兵馬俑坑為曲尺形,是一個多兵種的軍陣,面積6000平方米,測算可出土陶質兵馬俑1300余件,木質戰車80余輛,是一個由戰車、步兵、騎兵、弩兵多兵種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三號坑為凹字形,面積只有520平方米,出土陶俑68件,陶馬4匹,戰車1輛。從三號俑坑出土的實物以及整個兵馬俑坑的布局來看,三號俑坑與一號俑坑、二號俑坑是同時制作、有機相連的,似為統帥一號俑坑、二號俑坑的指揮機構。三個兵馬俑坑占地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如果全部發掘可出土陶質兵馬俑近8000件,戰車百余乘。這些兵馬俑形體高大,同真人真馬大小相同,并且以寫實的手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生動展現了秦代軍隊的真實面貌。

2010年10月建成開放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是國家立項的陜西省“十一五”重點建設項目,以秦陵遺址核心區為基礎,通過移民搬遷和環境美化保持遺產地的原始風貌,從整體上實現大遺址保護和景區建設。秦陵遺址公園范圍為秦陵外城垣外放20米,南北長約2220米,東西寬約1010米,總面積2026平方公里,它與開放多年的秦兵馬俑博物館同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組成部分,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始皇陵封土、已探明的主要建筑遺址、陪葬坑等。秦陵遺址公園通過科學的解說系統、規范統一的標識以及合理的參觀線路,展示園區文物遺存。具體如在秦始皇陵內城、外城城垣的基址上,通過栽種淺根植物勾勒城垣的輪廓,并配合醒目的標識、標牌,讓觀眾了解城垣的走向、范圍與位置;用不同的鋪裝材料和不同顏色的植被或小土堆,標識已探明的陪葬坑、陪葬墓或建筑遺址等。對需要搶救性發掘的、可視性很強的文物,在其遺址上建立博物館或展廳。伴隨著日益豐富的陳列展示,更加人性化的基礎設施,細致深入的科學管理,在園區將構建起一個整體展示秦王朝風貌的公共展覽體系,使其成為內容豐富的社會教育場所,環境優美的公眾休閑場所。

秦陵遺址公園內除了巍巍仰觀的陵墓封土之外,還有2011年10月新建成開放的秦始皇陵9901、0006陪葬坑陳列廳。9901陪葬坑位于秦陵東南部內外城間,出土青銅鼎一件,銅鼎口徑70cm,通高61cm,重212kg,是目前在秦陵地區發現體積、重量最大的一件銅鼎。出土11件不著鎧甲或戰袍的陶俑,他們姿態各異,風格、服飾、裝束等都與兵馬俑截然不同,初步認為這批陶俑可能是象征著秦代宮廷娛樂活動的百戲俑,首次揭示了秦代陶俑新的類制和秦代豐富多彩的雜技藝術及神秘的宮廷娛樂文化。

0006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西南側,距現封土堆南邊沿約百米,總面積約410平方米,于2000年7月至12月進行了全面發掘。坑內發現木車殘跡一處、袖手俑8件、御手俑4件和銅鉞、馬骨等。其中的8件袖手俑,頭戴長冠、腰帶處懸掛削和砥石囊,有研究認為是秦代文官形象。

秦始皇陵9901、0006陪葬坑陳列廳面積總計4240平方米,展廳的建筑設計融合了多種新型綠色建筑技術,室內自然采光與人工照明相結合能夠保證合適的溫度及濕度,并大幅度節約能源,為文物考古、遺址保護以及參觀游覽提供理想環境。9901陪葬坑的考古發掘工作將在展廳內繼續開展,并使其與保護、展示相結合,為觀眾提供更為真切的參觀感受。0006陪葬坑則進行原址展示,重現遺址發掘現狀,帶給觀眾真實的展覽效果。陳列在展廳內的典型文物、圖片和文字說明以及相應的講解導覽服務等,共同向觀眾全面展示這兩個遺址坑的文化內涵。

另外,坐落于秦俑博物館內的文物陳列廳既展出有兩乘秦陵彩繪銅車馬,又定期舉辦一些高質量的臨時展覽,通過對陵園內發現的城垣基址、地面建筑遺址、陪葬坑、陪葬墓、修陵人墓、陶窯遺址、石料加工場遺址等重要遺跡以及出土的典型文物進行陳列展示,增加觀眾對秦陵布局、陵園規模、遺址與文物埋藏的基本認識,更加豐富了秦陵博物院的展示體系。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秦陵文物工作按照“一院多館”的發展思路,經過二十余年努力奮斗而逐步發展起來的。秦陵博物院在秦始皇陵遺址區文物保護和研究展示方面具有鮮明的開創性和示范性,在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有效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同時,也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是我國遺址類博物館中的典范和代表。

三、珍奇羅列難盡舉

秦始皇陵不僅規模龐大氣勢宏偉, 所出文物更是精彩絕倫舉世聞名,人們震撼于秦俑軍陣的浩蕩威武,也嘖嘖贊嘆銅車馬等的精巧華美,還有無比豐富的地下遺址與文物埋藏,都是集合秦代科技與藝術的精品,融聚古代先民智慧與才能的杰作。

秦俑軍陣

參觀過秦兵馬俑坑的觀眾無不被場面宏大的秦俑軍陣所震撼,秦兵馬俑個體塑造生動,面貌不一但都神采飛揚,它們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形態各異身份明確,生動再現了秦代軍隊的形象,表達了秦代的兵種、兵器和軍隊編制等豐富信息。從整體上看,三個遺址坑中的兵馬俑又各有其排列布局的特點,一號坑中反映了秦代步兵和戰車組合編隊的場面。二號坑則將步兵、戰車、騎兵組合編隊,所成陣列復雜獨特。三號坑則展示了秦軍指揮和待命的場景。參觀秦兵馬俑就仿佛在檢閱一支支驍勇善戰的秦軍,帶給每個人的都是不同的觀感,無怪乎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高級軍吏俑

高級軍吏俑是目前秦兵馬俑坑出土的級別最高的陶俑,它頭戴雙卷尾鹖冠,身穿雙層長襦,按劍肅立神情威武,頗有成竹在胸指揮若定的大將風范,因此人們常稱它“將軍俑”。

鞍馬騎兵俑

秦人以養馬起業,秦陵區內也發現有大量的陶馬和真馬陪葬,可見其對馬的重視與珍愛。鞍馬騎兵俑塑造了秦代騎兵和戰馬的形象,騎兵短小精悍,戰馬健壯有力,說明了秦代騎兵作為新興起的兵種,篩選的標準應該非常嚴格,是研究古代軍事史的重要物證。

跪射武士俑

跪射武士俑出土于秦兵馬俑二號坑東端的弩兵陣中心,它們身穿戰袍,外披鎧甲,頭頂右側綰一發髻,左腿曲蹲,右膝著地,雙手置于身體右側作握弓弩待發狀。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細,對表情神態和發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畫生動傳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繪保存狀況極好,真實表現了秦軍作戰的情景。

秦陵兵器

秦兵馬俑坑中不僅出土了近8000件陶俑陶馬,還有數萬件青銅兵器。這些兵器制作精良,種類眾多,如劍、戟、戈、矛、鈹等,有的還經過了防銹處理,雖然歷經2000多年仍然寒光閃閃鋒利無比,可見秦代在青銅冶金方面的高超技術。兵器上往往刻有銘文記載著督造者和工匠的名字,這是古代“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制度的明證。

秦陵彩繪銅車馬

秦陵彩繪銅車馬一組兩乘,1980年出土于秦陵封土西側20米處車馬坑中,現陳列于秦俑博物館文物陳列廳內。兩乘銅車馬一為“立車”,一為“安車”,均是古代單轅雙輪車并按照秦代真人車馬1/2的比例制作。銅車馬整體用青銅鑄造,大量使用的金銀飾件重量超過14千克,零部件達3000余個,采用了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接、活鉸連接等多種工藝組裝而成,是我國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復雜、系駕關系最完整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銅車馬通體施以彩繪,有云紋、幾何紋、夔龍紋等圖案,紅、綠、紫、藍等色彩艷麗豐富,生動描繪了秦代皇家屬車的華貴富麗。秦陵彩繪銅車馬是秦代宮廷輿服制度的真實寫照,對研究古代車制更是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石鎧甲

1998年,考古人員在秦陵封土東南200米處,對一座面積13000多平方米的陵園城垣以內最大的陪葬坑進行了局部發掘。試掘出土了石質鎧甲90領,石胄36頂以及石馬甲。制作這些石甲胄的材料為青灰色巖溶性石灰石,質地細密,色澤均勻,經過磨制和鉆孔以青銅絲串系。其中較精細的石甲有甲片近800片,與秦俑身上塑造的鎧甲相比更顯得精制用工,反映了秦代高度發達的手工制造業和秦陵修建的繁復艱巨。這些石質鎧甲、胄、馬甲的發現,形象說明了秦代軍人防護裝備的狀況,彌補了文獻對秦代甲胄記載的缺失,豐富了人們對秦代軍事問題的認識。

百戲俑

1999年,考古人員在秦陵東南部內外城垣之間的陪葬坑內,試掘出土了陶俑11件,它們上體裸露,下體著裳,不像兵馬俑那樣穿著鎧甲或戰袍。它們的形象突出肌肉感顯示力量,動作也不同于其他陶俑,有直立狀、雙手卷衣狀、一手叉腰一手高舉、雙腿弓箭步、半跪狀等等。這些形象是模擬古代百戲娛樂的場景,百戲是古代散樂雜技的統稱,包括扛鼎、尋橦、角力、俳優等等,興起于春秋戰國盛于秦漢,或許就是中國古代體育的源頭。所以,這些陶俑也被稱作“百戲俑”,它們仿佛正在參加一場宮廷聚會,各施手段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藝,反映了秦代宮廷活動的豐富。現在,百戲俑坑上已經建成開放了9901陪葬坑展廳,并以考古和展示相結合的方式繼續進行發掘和保護。

青銅鼎

這是出土于百戲俑坑的一件青銅鼎,它高61厘米,外徑71厘米,腹深34厘米,重212千克,形體碩大,所以稱它秦陵大鼎。此鼎造型穩重,上有繁復精美的紋飾,因與百戲俑同出于一個遺址坑,有學者認為應該是舉鼎時的一件道具,也有人認為是禮器因為秦末戰亂而被掩埋。

文官俑

秦始皇陵地下文物與遺址往往帶給人們意想不到的驚喜,秦陵文官俑的發現就豐富了人們對秦代歷史的認識。2000年,在秦陵封土西南50米處的陪葬坑中,發掘出土了不同于秦兵馬俑的8件文官俑,它們頭戴長冠,身穿長襦,右側腰帶上懸掛著帖塑的削和砥石,袖手而立一派文官風度。這些陶俑所象征的身份和遺址坑的性質還有待研究,但對認識秦陵遺址內涵和秦代政治等都有很大意義。目前,在此遺址上已建設開放了0006陪葬坑展廳進行原址展示。

夔紋瓦當

瓦當又名“遮朽”,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背后有半圓形筒瓦覆扣于屋脊的一端遮住檁頭,起到很好的防朽保護作用。在秦始皇陵寢殿遺址發現的一件夔紋瓦當呈大半圓形,直徑達61厘米,高48厘米,背面帶有殘長32厘米的半圓形筒瓦,瓦當正面以夔紋為飾,線條方折剛勁充分傳達出秦帝國雄強宏大的審美觀。這件夔紋瓦當向人們傳達了重要的信息,讓人能夠想象到秦陵宮室建筑是怎樣的高大氣派,對認識整個陵園的規模有了更直觀的物證。

青銅鶴

在秦始皇陵外城東北角約900米處的一處陪葬坑中,出土了44件青銅水禽,有青銅鶴、青銅天鵝、青銅鳧雁等,它們造型準確,栩栩如生。青銅鶴是其中的代表作,從殘留的彩繪還能看出片片羽毛,它一腿在前一腿在后,口中叼著剛剛捕捉到的小蟲正要吞下,這精彩的瞬間被能工巧匠用青銅雕塑的方法變成了永恒的畫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主要景區

秦始皇帝陵

秦始皇帝陵史稱“麗山園”,是中國歷代皇帝陵中規模最大,埋藏最豐富的一座陵墓。1987年,秦始皇帝陵(含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已初步建成的“秦始皇帝陵·麗山園”(秦陵遺址公園)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麗山園與開放多年的秦兵馬俑博物館同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組成部分。該園位于秦始皇陵園核心區,南北長約2220米、東西寬約1010米,占地3386畝。

麗山園的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始皇陵封土、已探明的主要建筑遺址、陪葬坑的具體位置范圍、百戲俑坑博物館、文吏俑坑博物館等。其中百戲俑坑博物館、文吏俑坑博物館擬于2011年正式對外開放。

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郭憲曾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麗山園(秦陵遺址公園)對外開放標志著我國又一處大遺址保護工程建成。這既是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傳播中華優秀文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帶動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開放多年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則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建立在秦兵馬俑坑原址上的遺址性專題博物館,1979年10月1日開放。館內陳列著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和“青銅之冠”秦陵銅車馬。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門票

根據陜西省物價局關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門票價格的批復精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門票實行“一票制”管理,從2010年10月1日起執行過渡期門票價格,為110元/人次,不分淡、旺季。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門票將停止發售。觀眾往返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和麗山園兩地可憑票免費乘坐區間旅游車輛。百戲俑坑博物館、文吏俑坑博物館擬于2011年建成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將實行淡季120元/人次(12月1日-次年2月底)、旺季150元/人次(3月1日-11月底)的門票價格。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1967.html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哪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屬于哪個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哪個省?

上一篇:驪山風景區
下一篇:秦始皇帝陵

相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哪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屬于哪個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哪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