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桃花源,常德桃花源在哪里,常德桃花源在哪個省
常德桃花源在哪里?常德桃花源屬于哪個省哪個市?常德桃花源在哪個省?
常德桃花源旅游,常德桃花源在哪里,怎么走?
桃花源位于湖南省桃源縣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34公里。前面有滔滔不絕的沅江,后面是綿延起伏的雪峰山西北部群峰,境內(nèi)古樹參天,修竹婷婷,壽藤纏繞,花草芬芳,有石階曲徑、亭臺碑坊裝點,宛若仙境。
桃花源分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嶺、秦人村4個景區(qū),其中桃花山、秦人村為桃花源的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樹林、窮林橋、菊圃、方竹亭、遇仙橋、水源亭、秦人古洞、延至館、集賢祠等70余處景點。
常德桃花源簡介
常德桃花源介紹:位于常德桃源縣境內(nèi),距常德市23公里。整個旅游景區(qū)內(nèi),古樹參天,修竹婷婷,長藤纏繞,花草芬芳,石階曲徑,亭臺碑坊,特別是每年三月,桃花盛開,粉浪翻江,落英繽紛,宛若仙境。桃花源旅游區(qū),分桃花山、桃仙嶺、桃源山、秦人村四大部分。東晉未年,失意于官場的彭澤縣令陶淵明,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寄于山水文學(xué)之間,寫下了《桃花源記》這篇千古傳頌的文字,使桃花源成為“把千古游人忙煞”的游覽勝地。桃花源之建筑,始于晉,興于唐,盛于宋,元明末年,曾幾次毀于大火,清光緒年間逐步修復(fù)。1992年,進行了全面修復(fù)和開發(fā),游覽面積由0.4公里擴大到8.12平方公里,景點由20個增加到70多個,并修建了賓館等旅游接待設(shè)施,使桃花源成為符合現(xiàn)代旅游需要的新型旅游區(qū)。桃花源北去80余公里,為常德市石門夾山旅游區(qū),內(nèi)有夾山寺、闖王陵等著名景點。
常德桃花源圖片
常德桃花源主要景點
1、桃花源牌坊
仿古建筑,高16.18米,寬26.8米,中空凈跨12米,為目前我國橫道跨線最長的第一大牌坊。1992年由桃源縣政府和桃花源風(fēng)景名勝區(qū)管理處集資興建。桃花源牌坊相傳為人間和仙境的接界處,在這里可遙聞仙境內(nèi)的雞犬之聲。牌坊外為人間,跨進牌坊即到了桃花源仙境。
2、桃花山牌坊
牌坊為門樓式,始建于1943年,后傾塌,1973年按原貌恢復(fù)。牌坊上方匾額題“桃花源”三字,字為魏碑體,十分遒勁有力。兩邊有石刻“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對聯(lián)。牌坊兩側(cè)各翼居古亭一組,每組4座,共8座,占地1500平方米,分別以民間傳說的八仙命名,稱八仙亭。8亭造型迥異,極富特色,與牌坊一起,互相映稱,共為桃花源著名建筑。
3 、夾山寺
位于石門縣城東南15公里的石板橋。此地兩山夾寺,一道中通,故名夾山寺。夾山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懿宗李漼下詔大營夾山,后宋神宗趙頊、元世祖忽必烈也下詔勒建,故有“三朝御修”之稱。宋代,圓悟禪師在此住持,著有《碧巖錄》,流傳全國及朝鮮、日本,被視為佛家寶典。以后這里便成為澧水流域佛家的文化中心。清順治初,有奉天玉和尚住持,后圓寂,葬于寺旁。乾隆時,澧州知縣何磷,巡視至此,訪問僧俗,撰《書李自成傳后》一文,言“奉天玉”為李自成僭號。近年在寺西側(cè)發(fā)掘到奉天玉和尚墓志銘和“獷符碑”,又于廟墻中得桃花詩木刻版,從而引起史學(xué)界對李自成歸宿問題進行新的探討。夾山寺四周翠嶂蔽日,古木合抱,花鳥競技,山間流翠,風(fēng)景優(yōu)美。雄跨于山口的大雄寶殿為清代重建,此殿面闊7間,進深5間,建造方法有許多獨創(chuàng)之處,殿內(nèi)有北宋大觀三年(1109)鐵鐘,附近有碧巖泉、青嶂嶺、闖王陵等名勝。
4、秦人村
包括秦人古道、秦人古洞、秦人居、秦人作坊和竹廊等。秦人古道位于酉山之麓,傳為避亂秦人送武陵漁人走出世外桃源的秘境,婉蜒近千米,由古牌坊、古道、古堡、古點將臺、古洞組成,為江南罕見之仿先秦建筑。秦人古洞在桃花潭上方,洞長67米,洞口鐫“秦人古洞”四個大字,奇石怪松,古色蒼然,相傳為漁郎進村的通道。入洞曲徑通幽,恍入陶記意境。出洞即到秦人村竹廊。竹廊長1068米,廊腰亭閣,透迄婉蜒,內(nèi)掛歷代名詩佳畫,兩旁栽各類名竹,是一條藝術(shù)長廊,被游人稱為“天下一絕”。
5、方竹亭 原名桃川八方亭,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湖廣按察江東之參政陳性學(xué)修建。亭為八方形,三門四窗,高6米,墻厚1米,磚石結(jié)構(gòu)。亭身潔白,頂蓋綠色琉璃瓦,內(nèi)頂為半球形,亭內(nèi)立有古今石刻6方。亭外四周,長有叢叢方竹。方竹,眼望為圓形,手摸有棱有角,如刀削成,為桃花源僅有珍品,方竹亭因此而建。方竹亭附近的碑廊,廊內(nèi)立有歷代吟詠桃茶源的詩碑17方,其中唐代詩人杜牧、李群玉、胡曾吟桃花源的詩碑3方,書法秀逸,尚可摩讀。
6、劉禹錫草堂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詩人,授監(jiān)察御史,貞元年間,因參與王叔文集團,主張革新政治,失敗后,被貶為朗州司馬。劉在任朗州司馬10年間,常寓住桃仙嶺吟詩作賦。為此,建草屋5間,竹樹掩映,室內(nèi)刻有千古傳誦的《陋室銘》。草堂附近,有詠歸亭,為劉禹錫吟詠之處。亭居半島之間,三面環(huán)水,桃紅柳綠,風(fēng)景如畫。
7、佳致碑
全稱“桃源佳致”碑,為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貶朗州司馬時游桃花源所題。碑高2.4米,厚0.26米,原碑歷久剝蝕,現(xiàn)碑文“桃源佳致”為明萬歷三年(1575)湖廣巡撫趙重書,字體隸書,古雅蒼勁。石碑為清光緒十八年(1892)桃源知縣余良棟刻石重立。1992年建有碑亭。亭飛檐翹角,金碧輝煌,四周綠樹成蔭,阡陌縱橫,意趣盎然,至此可統(tǒng)觀桃源山全景和領(lǐng)略“桃源佳致”四字的意境。
8、桃花觀
踞桃花山主峰天尊崖上。始建于唐初,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湖廣巡撫廊顯忠重建,名大士閣,1914年改名桃花觀至今。觀兩旁題有“秦時明月,洞口桃花”對聯(lián),觀內(nèi)有歷代名人題匾和近世名家書畫繡像。桃花觀兩廂,有躡風(fēng)亭、探月亭相向而立。躡風(fēng)亭名源于陶淵明詩“愿言躡輕風(fēng)”之句,1914年桃源知縣楊瑞鐺建。亭為四方形兩層磚木結(jié)構(gòu)古典建筑,室頂耀金,琉璃呈碧,鴟吻啄空,雕梁飛丹。廳內(nèi)正壁立有桃花石《桃花觀序》碑,介紹了桃花觀幾度興廢的歷史,內(nèi)外壁間嵌有歷代名人詩文碑刻。玩月亭位于桃花觀右側(cè),為具有民族風(fēng)格的四方形兩層建筑,始建年代不詳,現(xiàn)建筑是1964年仿建的,其名源于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詩。
9、摩頂松
摩頂松原在桃川宮前,相傳是秦人手植,為瞿童白日飛升處。現(xiàn)松為明代所植,高30余米,頂平如蓋,蔭覆數(shù)十平方丈。摩頂松鱗甲粗厚,宛若巨虬,髯景婆娑,如青云籠絡(luò)。樹脂噴芳,清心爽神,遠望如鶴立雞群,傲然獨立,杰出挺拔,歷代游人留下許多贊美詩文。
10、高舉閣
始建于唐代,閣名據(jù)陶淵明《桃花源詩》“愿言躡輕風(fēng),高舉尋吾契”而得。后不知毀于何時。清光緒十八年(1892),桃源知縣余良棟全面修建桃花源,重建此三層古閣。由于此處地最高,登時險絕,所謂“山坳石蹬頗曲折,數(shù)十百級緣若鼠”即指此處。現(xiàn)閣為1988年國家撥款重建,完工于1990年,規(guī)模遠勝于前,登閣四顧,綠圍翠繞,沉水如帶,桃源勝景,盡收眼底。唐著名詩人劉禹錫曾有“遂登最高頂,縱目還楚澤。平湖見清草,遠舉連霞赤”之詩句贊美這里所觀的景色。
11、水府閣
位于桃源山頂。始建年代不詳。明萬歷年間改建為三層磚木結(jié)構(gòu),上層祀玉皇,中層祀觀音,下層祀楊泗將軍,始名黃聞閣,因傳為晉黃道真聞道處而得名。水府閣聳峙山巔,下臨沅水,江天遼闊,氣熱雄偉,客帆漁舟,往來如織。四周參天古木,綠蔭籠罩,風(fēng)景優(yōu)美,為消暑讀書勝地。1961年被全部拆毀,現(xiàn)已復(fù)舊重修,新閣四層,高約30余米,與高舉閣南北遙對。下瞰桃川,東望洞庭,西顧壺頭,前對白馬渡,憑欄可觀蕭湘八景之“漁村夕照”。
12、問津亭
以《桃花源記》“后遂無問津者”句命名,傳為武陵漁郎問津處。清光緒十八年(1892)桃源知縣余良棟所建,后倒塌,僅存“問津處”三字石碑。近年復(fù)舊重建,規(guī)模遠大于前。亭內(nèi)立“問津處”石碑,碑極高大,石質(zhì)堅致,書法道勁,游者多喜摩讀。
13、纜船洲
又名爛船洲,位于沅水之濱的黃聞山麓。纜船洲伏若漁船,長3~4米,寬1~2米,高出水面不到1米。相傳為武陵漁夫沿沅水打漁到桃花源上岸纜船的地方。現(xiàn)江濱豎有“纜船洲”三字的石碑。
14、桃川宮
始建于晉,原名桃源觀,唐初規(guī)模漸大。北宋末修五百仙人閣,桃川萬壽宮,此后即名桃川宮。據(jù)史書載,桃川宮分為上、中、下三宮,“修廊夾五殿,重閣映千樹”,僅落腳柱石就達1330根,有“華夏第二宮”之稱。歷代詩人詞家紛紛潑墨于宮墻,日日有眾多香客膜拜,為中國古代四大道教勝地之一。明末皆毀于兵火,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重建,規(guī)模遠勝于前。
15、空心杉
位于桃川宮前,共兩株,相傳為晉代所植。空心不但樹干空心,而且枝干和連發(fā)出來的小杉樹,心也是空的。宋代姜夔有“古杉晉時物,中空野人住,外圍十四尺,內(nèi)可十客聚”詩贊空心杉的不同尋常。明末,空心杉與桃川宮共毀于戰(zhàn)火,后在原樹蔸上萌發(fā)了新苗,年深月久,現(xiàn)干大合抱,均干挺中空,樹葉婆娑,傳為奇觀。其中一株雖于清咸年間為大風(fēng)吹折,禿干兀立,但仍枝葉青翠,欣欣向榮。
16、儺壇
位于秦人村竹廊盡頭,為秦人驅(qū)逐疫鬼舉行祭祀的場所。秦人村村民全姓秦,大概是避秦而來,不改姓氏。秦世傳巫教,奉把儺王。離此不遠處,還有儺王灣。儺壇前有鐘樓、鼓樓各一座,晨鐘暮鼓,響徹秦村。
17、鐵經(jīng)幢
北宋文物,原建于常德山乾明寺內(nèi),1979年遷于市濱湖公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jīng)幢為宗教紀念性建筑物,用白口鐵鑄成,呈圓錐寶塔式,空心,高4.335米,底部直徑0.9米,重1520.8噸。結(jié)構(gòu)分20層,用石灰相粘結(jié),布局得體,結(jié)構(gòu)巧妙,浮雕裝飾的人物和走獸栩栩如生。其中第一層除鑄浮雕8尊半身力士像外,還鑄有佛像10尊,中間飾有奔走飛騰的龍虎圖案。第20層為寶塔蓋頂,第8層和第11層上部具有出檐、八面桃角,傳說為系鈴用。第7層中部鑄有般若羅密多心經(jīng)的全文,是研究我國佛教的寶貴資料。
18、三元宮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于澧縣縣城北,范圍約20000平方米。遺址地層大部分探明為大溪文化地層,少數(shù)探明在大溪文化層之上疊壓著屈家?guī)X文化早期地層。出土的大溪文化遺物與江漢平原和長江三峽內(nèi)同時期遺址基本接近。出土的陶器大多是泥質(zhì)和粗泥紅陶,表面打磨光亮后上紅色陶衣,器內(nèi)往往刷成光亮的黑色。器類多環(huán)底器、圖足器,較晚出現(xiàn)了三足器和平底器。器形有鼎、碗、缽、盆、罐、甕、鍋、器蓋、器座等。其中一件紅陶大鍋,口徑達68厘米,是原始社會居民共同生活的物證。
常德桃花源交通指南
公交:常德市火車站,汽車站都有公交車或旅游大巴直達景區(qū)。
自駕:行駛到市場東路,進入常德大道;沿常德大道行駛,進入武陵大道;沿武陵大道,省道306,洞庭大道,鼎城路,桃花源路行駛,進入國道319沿國道行駛到目的地。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nèi)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wǎng)!請繼續(xù)關(guān)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wǎng))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197.html
常德桃花源在哪里?常德桃花源屬于哪個省?常德桃花源在哪個省?
相關(guān)常德桃花源,常德桃花源在哪里,常德桃花源屬于哪個省?常德桃花源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