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您當前位置:97616旅游網 >> 旅游景點 >> 山西旅游景點 >> 菩薩頂

菩薩頂,菩薩頂在哪里,菩薩頂在哪個省

    就去旅游網  最近更新:2023-10-17 12:29  瀏覽次數:

菩薩頂在哪里?菩薩頂屬于哪個省哪個市?菩薩頂在哪個省?

菩薩頂旅游,菩薩頂在哪里,怎么走?

菩薩頂,位于山西五臺山臺懷鎮的靈鷲峰上,寺廟整體金碧輝煌,絢麗多彩,是歷代皇帝朝拜五臺山時的行宮,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菩薩頂,是五臺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菩薩頂簡介

菩薩頂是山西省五臺山中規模最大的黃教寺院。位于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據傳為文殊菩薩道場,即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此寺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間(471~499),歷代曾多次重修。明·永樂以后,蒙藏喇嘛教徒進駐五臺山,遂成為五臺山黃廟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數次朝拜五臺山,住宿于菩薩頂,賜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臺等,均須向大喇嘛進貢。

五臺山菩薩頂
五臺山菩薩頂

全寺占地四十五畝,順山就勢而筑殿宇,布局嚴謹。寺前有石階一百零八級。山門內有天王殿、鼓樓、大雄寶殿等建筑。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蓋。寺內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東禪院碑亭內,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寬一公尺,上刻漢、滿、蒙、藏四種文字。

五臺山菩薩頂
五臺山菩薩頂

菩薩頂建筑

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菩薩頂歷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地位極其尊貴。 菩薩頂的極盛時期是在清代。清順治十三年將這里改為喇嘛廟,康熙皇帝曾賜菩薩頂大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臺,統統向大喇嘛進貢。其中原因,據說與康熙皇帝在五臺山的一段風流韻事有關。

康熙皇帝有一次游五臺山,路過營坊街,見一名叫梅枝的民女正在碾米,長得象梅花一樣俊俏,康熙夜宿皇城(在五臺山專為之修建的皇宮),情動于衷,吟詠成詩一首:“騎駿馬,過皇莊,遇一女子碾黃梁。玉指桿頭托,金蓮裙底忙。輕起笤,慢簸揚,回道輒步整容妝。汗流粉面花含露,塵指娥眉柳帶霜。可惜這般風流女,嫁與誰家田舍郎?”康熙詩稿置于書案之上,內侍太監發現, 猜知帝意,夜訪梅枝,召宿皇城。后來梅枝懷孕生子,被康熙接到他處,撫能長大后送到菩薩頂出了家,敕封大喇嘛,賜予提督印等特權,稱“當朝一品”。梅枝亦被封為妃子,住在菩薩頂下的妃子寺。受封的大喇嘛死后,續代的大喇嘛承襲了全部特權,橫征暴斂,漁肉鄉民僧眾,人皆切齒痛恨。

雍正元年,任翰林院檢討的五臺縣蔣坊村人鄭禧,到陜北和晉西北調查災情,慰問災民,順便回家省親,下訪民情后,和五臺縣知縣陸長華一起上疏了大喇嘛的罪惡。雍正皇帝旨令欽差查辦,大喇嘛畏罪自殺,遂撤回了提督印。到1918年,十三世達賴派住菩薩頂的大喇嘛羅桑巴桑,愛國愛教,贏得了很高的聲望,在六年一任中三次連任。羅桑巴桑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是中國佛教協會的發起人之一,曾任常務理事,還是山西省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一九五四年圓寂于北京

沿一百零八級石階登高,按照佛家的說法,就把人間的一百零八種煩惱踩在腳下了。置身牌樓下,手撫門柱,回身四望,遠處的山,山上的云,近處的清水河,雄壯多姿的寺廟建筑群,都收入眼中,深感“靈峰勝境”四個字點得妙。這里,是很好的登高覽勝的觀景點。一九四八年春,黨中央機關從延安開赴河北西柏坡,途中路過五臺山,陳毅同志作詩道:“本不游五臺,迂道時日緊,至今有余歡,曾踏菩薩頂。”

菩薩頂現在占地面積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間,布局結構緊湊而有變化,且均為清朝康熙年間的建筑。全寺建筑大體上可以分為前院、中院、后院三個部分。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等。兩旁,對稱地排列著鐘樓、鼓樓、禪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偉;配殿位居兩側,左右對稱。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壯觀恢宏,加之紅柱紅墻,金色琉璃瓦,更顯得金碧輝煌,富貴豪華。其形態,其氣魄,一點也不遜于皇家宮室,真是一派佛國仙境的景象。

菩薩頂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濃烈的喇嘛教色彩。面闊七間的大雄寶殿內,后部供著毗盧 佛、阿彌陀怫和藥師佛,前面則供著喇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像。文殊殿內的文殊像,與一般佛教寺廟(青廟)內的文殊菩薩像不同,它是按喇嘛教的經典規定制作的;頭取旁觀勢,腰取扭動勢,發取散披式,同時身掛瓔珞,顯得特別活潑、生動。兩側墻壁上,還掛著唐卡——繪在布上的藏畫。另外,大雄寶殿、文殊殿的柱頭上,還掛著桃形小匾,上寫梵文咒語。這些,都是喇嘛教寺廟建筑裝飾中所獨有的。

菩薩頂位于顯通寺西北方的靈夢峰上,是五臺山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占地45畝,殿堂樓房430多間。一向以它宏偉的建筑和壯觀的佛像雕塑,受到人們的重視。菩薩頂相傳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創建于北魏時期,最初取名真容院,也稱文殊寺。明朝永樂以后,蒙藏佛教教徒進駐五臺山,大喇嘛就居住于菩薩頂。清朝康熙、乾隆幾次朝拜五臺,也都在這座寺廟里居宿。菩薩頂盤踞山頭,地勢較高,加上這里殿宇云集,布局嚴整,因此顯得雄偉壯觀。

山門前的108級石階,暗指山西舊屬的108個縣。游人參觀菩薩頂時,往往在這些石階上俯視臺懷鎮全景,留影逗留。山門內,分布著天王殿、鐘鼓樓、菩薩頂、大雄寶殿等主要寺廟建筑,這些建筑的屋頂,都用三彩琉璃瓦覆蓋,顯得五彩繽紛。雖經幾百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依然色澤如新。東禪院當中的碑亭,聳立著兩面乾隆皇帝的御碑,每面御碑高達六米。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的碑文,簡述了菩薩頂的歷史和乾隆皇帝朝拜五臺山時的經歷,書法字體流利,氣勢不凡。菩薩頂現存建筑,全都是清代所重建,其形制和手法,多參照皇宮官制式,顯得富麗堂皇,尤其雕刻藝術,最值得珍視。

菩薩頂修建

菩薩頂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稱“大文殊院”。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僧人法云重建,稱“真容院”。宋景德年間,真宗敕建,設文殊像,賜額“奉真閣”。明永樂年間,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后至今,一直沿稱“大文殊寺”(又稱“菩薩頂”)。菩薩頂極盛時期是在清朝。順治十三年(1656年),將其改為喇嘛廟。此後,康熙皇帝又賜菩薩頂大咧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臺,統統向其進貢。這是清廷以黃教懷柔蒙古、西藏的重要政策。清朝皇帝、蒙古諸王公、西藏喇嘛也每每朝禮五臺,一般都住菩薩頂,從而樹立了菩窿頂在五臺黃廟中的統領地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康熙皇帝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黃瓦”。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只有皇家建筑才能覆蓋黃琉璃瓦。菩薩頂覆蓋黃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此外,為保護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廟,康熙又敕命“於菩薩頂前後山門設官永鎮,把總(正七品武官)一員,馬兵10名,步兵30名,守護香火供器”。在清朝,五臺山的喇嘛教事務,除鎮海寺等6所黃廟歸章嘉呼圖克圖管轄外,絕大多數喇嘛寺則歸駐節菩薩頂的扎薩克大喇嘛統率。菩薩頂寺院參照皇制式營造,殿宇上覆蓋黃綠藍三色琉璃瓦,金碧輝煌,雄冠五臺。全寺占地9100多平方米,有殿堂樓房110多間,布局結構緊湊而有變化。 北宋時重修,并鑄銅質文殊像一萬尊,供奉在寺內。南宋時改建,并將此寺易名為大文殊寺。

明朝永樂初年,始有菩薩頂的稱謂。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又對該寺進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于皇帝崇信喇嘛教,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將菩薩頂由青廟(和尚廟)改為黃廟(喇嘛廟),并從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間,又敕令重修菩薩頂,并向該寺授“番漢提督印”。從此,按照清王朝的規定,菩薩頂的主要殿宇鋪上了表示尊貴的黃色琉璃瓦,山門前的牌樓也修成了四柱七樓的形式。這在五臺山是絕無僅有的,在全國范圍內也不多見。

自此以后,菩薩頂成了清朝皇室的廟宇。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薩項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薩頂山門外水牌樓上的“靈峰勝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臺圣境”,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菩薩頂東禪院內兩座高三米、寬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刻寫的碑文,則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菩薩頂布局

從菩薩頂大照壁仰首上望,108級石臺階層層鋪到高處,十分陡峻,仿佛一架天梯直架天宮。沿108級石臺階步步登高,就把世上108種煩惱踩在腳下了。聳立於石臺階高處平臺上的木牌樓,四柱三門,上下三層,七個樓頭,雄偉而多姿。牌樓中門大匾上,康熙皇帝御筆親題“靈峰勝境”四個鎏金大字,閃爍有光。登上108級臺階,過華麗牌樓,又有一段石階連接山門。此段石階與所有寺院中見到的都不同,垂帶石夾著的石階,中間鋪設斜面御路,雕有九龍吸水圖案。九龍翻騰,互相纏繞,真可謂“活龍活現”,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礓碌鋪設沒有兩樣。

大雄寶殿面闊三楹,進深二間,單檐歇山頂,殿頂覆蓋琉璃黃瓦,大殿四周有石雕迥廊環繞,內供釋迦牟、彌陀、藥師佛三佛。中國藏傳佛教的大活佛達賴、班禪,朝拜五臺山時都在這里講經說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大活佛於1980年參拜五臺山時,也曾在菩薩頂寺大雄寶殿講經說法。

文殊菩薩大殿院前有石牌坊一座,石壁上有康熙御筆“五臺圣境”四字。文殊殿重建於清朝,闊三楹,進深二間,單檐廡殿頂,殿頂覆蓋琉璃黃瓦,歷經寒署數百年,色澤依然如新。殿脊正中置金碧輝煌的鎏金銅法輪。殿內佛壇上供文殊菩薩騎狻猊彩色泥塑像,東西兩側佛壇上則供十八羅漢塑像。菩薩頂的文殊菩薩殿,是朝山信徒必定要叁詣禮拜之處。漢地佛教徒朝拜時,一般是供奉、焚香和跪拜。蒙藏少數民族佛教徒朝拜時,則行“五體投地禮”,即頭和四肢同時爬俯於地,十分恭敬和虔誠。殿內有藏族佛教徒供奉的藏畫12幅,畫面用赤金和五彩石質天然顏料工筆畫成,是藏畫中的珍品。有人還稱文殊殿為“滴水殿”。

殿檐臺下的石階,有一處高起,狀似蜂窩,這是由殿檐年久滴水而形成的礦物水垢。當天空睛朗時,該殿仍象古代計時的“滴漏”一樣,隔一定時間滴一滴水。菩薩頂后院放置的大銅鍋全山聞名。厚一點的大銅鍋口面直徑2.04米,深1.15米;薄一點的大銅鍋口面直徑1.68米,深1.1米。在西廊房檐臺邊,也置有一大銅鍋,口徑5尺,深4尺。這些銅鍋,過去每年“六月大會”用一次,做齋飯,蒸白面魔王,供所有黃廟喇嘛們集合在一起做佛事活動,跳神鎮魔用;臘月初八佛成道日還用一次,放進黃米、綠豆、蓮子、栗子、紅棗、稻米、桃仁、紅糖等,做成“八寶粥”供佛和會齋。

菩薩頂一連三進大殿,有前後套院二處。前院為僧舍禪堂,后院是喇嘛住的地方。兩邊堂屋上蓋孔雀藍琉璃瓦,鐘鼓樓頂蓋黃色琉璃瓦,形成強烈色彩對比,非常引人注目。周堂內和后院圓亭內,分別立有高大的漢白玉四梭碑。碑為方座螭首,高達6米,四面俱寬1米。二通碑均系乾隆御碑,碑身四面分別用漢、蒙、藏、滿四種文字鐫刻。碑文采用詩體形式,抒發了乾隆皇帝朝五臺山文殊圣跡的情懷和感受。字體圓潤流暢,結構豐滿雄健,是很珍貴的藝術珍品。寺內還有明清時期碑記八塊。另外,該寺還藏有珍貴版本《甘珠爾大藏經》一部。

從清朝開始,五臺山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至六月十五都要做道場、辦法會,菩薩頂當然是其中心,其它寺廟也大開山門,迎接各地香客游人。六月十四巳全山喇嘛頭戴各種臉譜面具,身穿各種衣裝服飾,口念護法經,身跳金剛舞,在菩薩頂“鎮魔”;十五日,又在羅候寺“跳神”,并出來繞街轉道。前頭駕著彌勒菩薩像,接著大喇嘛坐八抬大轎,二喇嘛騎高頭大馬,其馀僧眾,鳴鑼開道,擊鼓吹號,演奏廟堂音樂,異常熱鬧。

菩薩頂特色

菩薩頂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且主要殿宇外觀似皇宮,而內部布置卻又具有濃烈的喇嘛教韻味。 因為菩薩頂在靈鷲峰上,從峰下仰望,菩薩頂前一百零八級陡峭的石階,如懸掛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宮佛國,瓊樓玉宇。爬完石階,平臺之上立著一座四柱三門的木牌樓。牌樓兩旁豎著兩根高高的旗桿。牌樓之后是山門。山門兩邊廂房的紅墻上,分別開著圓形窗戶。有人說這種布局恰似龍頭:牌樓的正門是龍口,旗桿是龍角,廂房壁上的圓窗是龍眼,而那長長的一百零八級石階,則是龍吐出的舌頭。這幾句話,形象地概括了菩薩頂山門前的布局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還有滴水大殿之稱。過去,文殊殿有一塊檐瓦,無論春夏秋,也無論陰晴雨,總是往下滴水。時間長了,文殊殿前的一處階石上面成了蜂窩狀。什么原因呢?有人說,這是文殊菩薩靈驗,廣施雨露的緣故。實際上,這是建筑上的一種巧妙設計。過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儲水層,儲水層下又有防漏設施。每當雨天,雨水透過琉璃瓦孔而存于儲水層內。在陰天或晴天時,儲水層中的水便慢慢地從檐瓦滴下。以后,由于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時,不知保護殿頂存水的奧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實在可惜。

此外,菩薩頂內還存有許多文物。這些文物中,有幾件比較稀奇,而且還有趣聞。 菩薩頂后院正房內存有四口大銅鍋。這些鍋是過去菩薩頂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臘月舉辦佛事活動時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鍋,直徑即近二米。據說,有一個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銅鍋爬不出來,最后還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來的。菩薩頂山門外的兩座石獅中有一頭沒有舌頭。這是少有的石雕作品。據說,在清朝康熙年間重修菩薩頂時,早上的粥總是不夠吃,火頭僧發現,鍋內的粥被石獅偷吃了,于是便在粥鍋內放上一把利刀,待石獅偷粥吃時,刀把舌頭割下來了。這樣,這頭石獅就沒有了舌頭。在菩薩項前院的西配殿里,還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薩像,也是饒有風趣的佛教文物。過去,這尊文殊菩薩像的右肩上還帶著一支箭,據說還是乾隆皇帝射的。如今肩上的箭沒有了,但乾隆皇帝給它的封號“帶箭文殊”依然流傳至今。

菩薩頂歷史

菩薩頂是五臺山最富麗堂皇,也是最大的喇嘛寺――菩薩頂。它坐落在五臺山中心區靈鷲峰頂。靈鷲峰頂,傳說就是文殊菩薩居住、說法、演教的地方,故此而稱菩薩頂。菩薩頂的寺名叫“大文殊寺”俗稱“菩薩頂寺”。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真容院”,這個稱謂還有一段神話故事:相傳寺建成時,有一名叫安生的塑工不招而來,請求建寺的高僧講述文殊菩薩的真容,高僧說:“佛法無邊,大圣德像我又怎么說得清呢?”于是他們共同祈求菩薩顯身,七天后,忽于云際顯現金像,逐圖模塑成佛像,因此而稱真容院。

其實,菩薩頂創建于北魏,以后歷代都曾加以重修。明代永樂年間,蒙古、西藏的黃教喇嘛到五臺山寺院常住,菩薩頂逐漸成了他們集中活動的場所。在清代,國家以黃教懷柔蒙古,因而五臺山的喇嘛教也特別隆盛。菩薩頂寺是五臺山黃教首領扎薩克大喇嘛住持的地方,也是皇帝和蒙古諸王朝拜五臺山時最主要的圣跡和佛剎,因此,菩薩頂的寺廟建筑是參照皇家的宮廷造型營建的。建筑在靈鷲峰頂的層層殿宇,規模宏偉,十分壯麗,殿宇上覆蓋著黃綠藍三彩琉璃瓦,金碧輝煌,雄冠臺山,是五臺山最大的黃廟(喇嘛寺)。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2029.html

菩薩頂在哪里?菩薩頂屬于哪個省?菩薩頂在哪個省?

上一篇:祁縣喬家
下一篇:東湖醋園

相關菩薩頂,菩薩頂在哪里,菩薩頂屬于哪個省?菩薩頂在哪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