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在哪里,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在哪個省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在哪里?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屬于哪個省哪個市?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在哪個省?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游,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在哪里,怎么走?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游景區位于山西省洪洞縣,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圣地,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大槐樹祭祖習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景區分為“移民古跡區”“祭祖活動區”“民俗游覽區”“汾河生態區”和“根祖文化廣場”五大主題區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樹、千年槐根、祭祖堂、廣濟寺、石經幢、移民浮雕圖、中華姓氏苑等60余處風景文化景點。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簡介
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位于山西省洪洞縣城西北2公里處的廣濟寺旁邊,相傳是漢代所植。大槐樹和我國古代的移民政策有關,在元朝時期,黃淮地區戰亂不絕,河北、山東、河南等地人丁銳減,而位于中原腹地的山西洪洞卻得以幸免,反而成為當時的人口聚集之地。到了明朝,政府決定從這里抽取人丁,充實周邊各地,于是在廣濟寺旁設局發資,移民紛紛折下大槐樹的葉子以作留念。
大槐樹尋根祭祖園
這里洪洞雖然沒有什么宏偉的建筑,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游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大槐樹尋根祭祖園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歷史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 數百年來,這首民謠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婦孺皆知。如若追尋它的由來,還得從元朝末年說起。
元朝末年,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民族矛盾激化,爆發了紅巾軍大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鎮壓,激戰十余年,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百姓十亡七八,原本人丁興旺之地變得道路阻塞、人煙斷絕。明初“靖難之役”的拉鋸戰,更是雪上加霜,許多地方出現千里無人煙的局面。
與中原鄰省不同,元政府統治的中心腹地山西卻幸免天災戰亂的禍害,風調雨順,經濟繁榮,使得這里人丁興旺,加之大批難民落足,山西尤其晉南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明初從洪武至永樂十五年,五十多年的時間里,明政府一共組織實施了8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這里原有一座創建于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的寺院——廣濟寺,寺院規模宏大,殿宇巍峨,僧眾濟濟,香客不絕。寺旁植有一顆“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汾河灘上的老鴰在樹上構窩筑巢,星羅棋布,十分壯觀。樹下,車馬大道橫穿而過,四方行人絡繹不絕,是個交通要地。由于洪洞地處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帶,又地勢開闊,四通八達,便于集中駐扎移民,因而明政府就在廣濟寺設局駐員,專辦移民事務,大槐樹下成了移民的聚散之地。
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湖南少部分遷往晉北、陜西、甘肅、寧夏,這些移民后來又轉遷到云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如此長時間,大范圍,有組織,大規模地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在中國歷史上也僅此一例。當年,移民們就是在這里領取“憑照川資”后上路的。
臨行之時,移民紛紛折槐為記,頻頻回首,最后看到的只有大槐樹和老鸛窩,大槐樹和樹上的老鸛窩就成為移民惜別故土的標志。隨著歲月的流逝,后人們已記不清到底遷自何縣何村,惟有大槐樹深深刻在了一輩又一輩人的心里。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發展
大槐樹旅游區位于臨汾盆地北端,東靠南同蒲鐵路與霍侯一級公路,南臨309國道,西接汾河與大運二級公路以及大運高速公路,北依洪三公路,交通極為便利。
大槐樹旅游區成立于1984年,原為大槐樹公園管理所,隸屬縣城建局管理,1997年5月正式劃歸縣文物旅游局,1998年8月更名為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管理所,2005年10月改制為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000萬元,總資產5000余萬元。幾年來,大槐樹景區在全體員工的努力下,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加大宣傳力度、改善旅游環境,開拓進取、與時俱進,對全縣旅游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先后被國家、省、市授予“山西省五大著名特色旅游景區”、“省級文明景區”、“省級文明管理先進單位”、“省級巾幗文明示范崗”、“全國檔案優秀集體”等40多項榮譽。
為擴大大槐樹規模,滿足億萬大槐樹后裔尋根祭祖的愿望,體現大槐樹根祖文化底蘊,打造“老家”品牌,現已對大槐樹遷民遺址進行全方位開發建設。新的大槐景區總投資2.2億余元,分三期建設完成。第一期工程為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游區擴建項目,占地20公頃,建筑面積7萬余平方米,總投資1.1億元。園區建設分三區:中軸線為祭祖活動區,該區主要建筑有“一堂兩閣”、獻殿、祭祀廣場、南北大門;東軸線為名勝古跡區,在原建筑的基礎上恢復了廣濟寺;西區為風景游覽區,建設了蓮花塘、民俗村、洪崖古洞等。第二期工程為大槐樹“根祖文化”廣場,占地10公頃,總投資8000萬元,建設內容有五部分:根祖文化標志物,明清古客棧、星級大酒店、表演舞臺、以及生態停車場。第三期工程為大槐樹水上游樂園,沿汾河東岸建成生態型水上游樂場所,占地面積10公頃,總投資3000萬元。
目前第一期工程已圓滿竣工,并于2006年12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開放后的園區集名勝古跡區、祭祖活動區、風景游覽區為一體,既體現了豐富的移民文化內涵,又滿足了游人休憩、餐飲、購物的需求。擴建開發的新園區增添了洪崖古洞、祭祖堂、望鄉閣、溯源閣、根雕大門、蓮花塘、獻殿、蓮馨橋、槐香橋、鸛鳴橋、同源渠和思源潭等景點。建成后的整個景區設施齊全,內容全面,莊重典雅,錯落有致,主題突出,風格獨特。既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又具備現代的旅游觀光品位。大槐樹景區將成為山西“根祖文化”游的龍頭。
新建祭祖堂是整個祭祖園的核心,總體風格仿明代建筑,以祠堂格局為主,是全國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百家姓祠堂,它將成為連接大槐樹移民后裔和先祖的神圣橋梁。
在一代大槐樹的東側同根滋生的第二代古槐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同根滋生的第三代槐樹,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枝繁葉茂、茁壯成長,人們在老槐樹下緬懷先祖,在槐樹下求福、求平安,懸掛掛件,鎖許愿鎖,把美好的愿望和祈禱托付到大槐樹上。
為順應現代旅游事業的發展趨勢,提高景區知名度、增加景區文化品味,大槐樹旅游區以“尋根”為特色,從91年起,洪洞縣委、縣政府每年4月1日——10日舉辦大型的尋根祭祖節暨物資文化交流大會,以4月5日為主祭日,至今已舉辦了十六屆。先后有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喬石、姜春云等人前來視察。目前,大槐樹景區的客源已輻射到港澳臺、東南亞、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并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已成為我縣對外宣傳形象的窗口單位。
2007年第十七屆尋根祭祖節將由省政府主辦,這是 “尋根祭祖節”舉辦十六屆以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一次節慶活動,對于提高我縣的知名度、提高景區吸引力將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為了宏揚愛國主義文化,突出民族血脈親情,營造和諧社會,再現移民壯舉,一部長達40集的移民電視劇《大槐樹》于2006年8月15日正式開拍,該劇由著名導演王文杰,知名演員陳好、陸毅、鮑國安、李琦、方圓等人通力合作,氣勢恢弘、震撼人心。本劇是以林屹的命運為主線,展現其辦理、安置移民的艱難曲折,和其在家族矛盾、愛情中復雜的情感歷程;同時,也展現了移民王成祖、大喜一家、富全一家、及林峙、林峻等人的移民歷程和生活變遷;全景式地展現了洪武年間這次上至朝廷高官,下至黎民百姓的大移民。
全劇有極強的曲折性和故事性,沖突激烈,集集有懸念,人物性格鮮明且場面宏大,是一部有著豐富內涵且具有欣賞性的歷史巨片。該劇總投資3000萬元,在臨汾市、洪洞縣及晉中大院和浙江、江蘇等地拍攝,于2006年11月底封機,今年1月底完成后期制作,今年將在央視一套隆重推出。此片是一部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藝術精湛的優秀文藝作品,我們相信它將會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從而激起一股尋根祭祖的浪潮。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主要景點
根雕大門
“根雕大門”是尋根祭祖園的正門,為槐根造型,東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滄桑、偉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勁有力,寓意大槐樹后裔同門、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樹兒女舍小家,取大義,扎根神州大地,為國家繁榮、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艱辛勞作和奮斗拼搏。詮釋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樹兒女的魂。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區的標志性景觀,這個大大的隸體“根”字是由我國原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著名書畫家張仃老先生題寫。字體蒼勁有力,穩健端莊,隱含象形,寓意深邃。飽含著濃濃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鄉之意。道盡了凝結于歸鄉游子胸懷間那種復雜的故園家國之感。
碑亭(古大槐樹處)
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樹的遺址上的,碑高一丈零五,寬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盤龍細雕之中篆書“紀念”二字,碑陽鐫刻“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字,這五個字不是用筆寫的,而是用刷子刷出來的。據說遺址的修建者之一劉子林一個好友非常窮,當時沒有錢捐資修碑亭,只能用刷子寫字,也沒有留下姓名,雖然沒有捐資,但是字寫的非常好,就被采用了。 二、三代大槐樹 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樹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樹,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由二代大槐樹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樹也有近百年的歷史,當年移民告別故土時,無不把大槐樹當作家鄉的象征,遷入新地后,紛紛在庭院種植槐樹,并懸掛一個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對故土的思戀。
千年槐根
據考古人員鑒定,此根大約生長在宋元時期,距今約1000年左右,遠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盤枝錯節,形象奇特,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是一棵罕見的大型古槐真根。
移民浮雕圖
三組浮雕以大槐樹為背景,自左至右為:移民國策、移民惜別、移民遷徙。中間有文字隔開,以文釋畫,文畫互彰。具體講述了大槐樹移民的起因、槐鄉人們別離鄉土、遷徙途中的情景。
移民情景雕塑
通過朝堂決議、大槐樹下、講不完的故事三組移民情景雕塑向我們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樹下的移民歷史。第一組雕塑是朱元璋聽取朝中大臣的奏議,下令開始遷民的場景,我們叫它朝堂決議。這第二組雕塑就是講述大槐樹下老人在與他的子女話依依惜別之情。第三組講不完的故事可以看到當年外遷時的那位青年壯丁已經變成了老人,還在給他的子孫后代講述著遷民的故事。
祭祖堂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設計與施工,建筑風格為仿明代建筑,為整個祭祖園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闊112米,進深55米,總占地面積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銅鼎香爐,堂內設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僅體現傳統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題,是全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望鄉閣
望鄉閣位于祭祖堂東側,是專門用來接待遠方歸客的地方,里面環境清幽,布局樸素,大家可以在這里品一品家鄉水,看一看有關大槐樹移民的書籍。整個茶室提供的服務都是免費的。因為前面我們看到的老茶室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回鄉游子的需求了,所以我們開辟了這個茶室,它的作用、意義和原來的茶室都是一樣的。一杯清茶,一瓢清水接待不遠千里前來尋根祭祖的移民后裔,以此來表達老家人對各地移民后裔的一片親情。以茶待客是一種尊貴的禮儀,具有深遠的文化內涵,用家鄉的水、家鄉的茶接待老鄉更有非凡的意義。
獻殿
獻殿是祭祀時用來擺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員的主要活動場所,位于祭祖活動區中軸線位置上,建筑面積1250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單層重檐,廊圍四邊,是仿明代全木結構建筑,十字歇山屋頂與仿明戲臺連為一體,其高度,跨度乃三晉之首,其華麗壯觀為全國罕見。
溯源閣
溯源閣位于祭祖堂西側,與望鄉閣對稱而建,是大槐樹主體建筑“一堂兩閣”之西閣,建筑造型為仿古四角攢尖頂三檐雙層建筑,上層有爬廊與祭祖堂相連。溯源閣取義溯源,意在追溯移民史實,感念先祖功德。而溯源閣整體布局也凸顯了溯源移民歷史,展示老家文化這一主題。
中華姓氏苑
中華姓氏苑主要由中華民族的姓氏來源、發展演變,11969個姓氏,姓氏郡望、堂號、堂聯、家訓等姓氏文化布置而成。您將在這里欣賞到一場中華姓氏文化的盛宴。
移民實證展覽館
這里有移民情景泥塑群雕,這里有移民先祖生活用品、這里有許多珍貴的移民譜牒,在這里展出的每一件實物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雖然看起來很普通,但都是對移民歷史最真實的見證和最珍貴的佐證。
廣濟寺
洪洞縣廣濟寺為唐貞觀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內永安里,金承安年間遷徙賈村汾河畔。當年廣濟寺寺院宏大,僧眾濟濟,香火旺盛。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法堂、藏經樓、伽藍殿、祖師堂、禪堂、方丈、鐘鼓樓。還有齋堂、客堂、寢堂、茶座、延壽堂等。山門左側有一棵蔭蔽數畝的大槐樹,這就是明初遷民之時,辦理公差事務,人們不能忘懷的古大槐樹。
槐木化石
槐木化石是從洪洞西山煤礦挖出來的,據專家考證已有上億年的歷史。上面的許多地方已經炭化,這就形象地說明洪洞早在億年前就有了槐樹的身影,所以被稱為“槐鄉大地”是當之無愧、名不虛傳的。
石經幢
石經幢是祭祖園中最古老的文物,也是現存明代遷民的唯一歷史見證。經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種,創始于唐,由多塊石刻堆建成柱狀,柱上有盤蓋,柱身刻陀羅尼經文及佛像。由廣濟寺大法師惠璉于金承安五年(1201年)所建,比移民還要早200多年,是廣濟寺的唯一遺物,也是典型的經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層十五級,高9.4米,雕刻藝術古樸深厚,書法剛勁流暢,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藝術的珍品。
過廳
這座過廳為五間三開一啟的過廳。門廈琉璃蓋頂,吻獸齊全,正中檐下書寫七絕二首。第一首意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楊侯國人“洪洞人”,這并不是沒有根據,眾多的私家碑記、譜牒都有記載。第二首意為:北京、河南、山東以及安徽滁和一帶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請不要擔心互相誤認,關于小腳趾為兩瓣的古老傳說就是我們相認的憑據。
洪崖古洞
洪崖古洞建在這里與洪洞可是大有淵源的,因為洪洞這個名字就是取自城南“洪崖”與城北“古洞”。“洪崖塹壁”與“古洞連云”這八個大字是由著名書法家董壽平書寫的。“洪崖古洞”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南北長40米,東西寬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寬2.5米,洞內蜿蜒曲折。
民俗村
打麥場在這里,雖然看不到當時移民先祖們在一起打麥、碾麥、揚麥、裝麥的熱鬧場景,但卻有堆積起來的高大麥垛,健壯的漢子才能推動的石碾子,和孩子們在一邊玩耍的秋千,以及洪洞本地的特色小吃,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老家風情。民俗村明代四合院內家具十分講究,是當時有錢人家居的院落。喜慶婚禮院是當時普通人家的院落,有古代婚服可供拍照。民間工匠院是當時中等偏下生活水平人家的院落,建筑之分簡樸。文化革命院其格局為籬笆院墻,以文革期間農村家庭生活為背景。紡織編織院結構布局大方舒展,集中展示洪洞農民家庭的織布、編織等特色工藝。農家馬車院以民國時期農家馬車經營戶的生產生活場景為主,極具地方風情。行醫人家院展示了洪洞南部地區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瓦房建筑風格。普通農家院陳設簡易實用,集中體現五十年代初期洪洞普通農民家庭的生活面貌。
魁星樓
民俗村最南面那個塔式造型的建筑就是魁星樓。據《漢書》記載:魁星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主宰文運。魁星樓是古代村莊里供奉魁星的圣地,讀書人在魁星樓拜魁星,以祈求在科舉考試中榜上有名。所謂“魁星點狀元”,就是如此。魁星樓的旁邊還設有北斗七星,而北斗前四星稱為“璇璣”,也叫魁,又因為四顆星排列如“斗”字,也稱“斗魁”。
同源渠
同源渠,顧名思義,移民后裔有著共同的源頭。移民后裔遍布祖國大江南北,融匯于整個華夏民族,但他們的源頭只有一個,就是洪洞大槐樹。只要是大槐樹的后裔就能在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蹤跡,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思源潭
水流千里總有源頭,人處四海難忘故土。移民先祖當年從這里開拔外遷,開疆拓土,但從沒有一刻忘記過對故土的思念。幾百年后,移民后裔也絕不會因時間的遙遠而淡忘對自己源頭的眷戀。在這里,您可以默念祖恩,撣塵凈手,以虔誠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 一代大槐樹(仿) 新塑大槐樹根據古大槐樹的記載所建,重現了當年大槐樹的風采。據記載當時的大槐樹身圍 “七庹零一媳婦”,也就是說,要七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手連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點五尺,故這棵新塑大槐樹身圍近40尺,直徑13尺。
牌坊
這座牌坊建于民國三年(1914年)它的正額與背額分別鐫刻著“譽延嘉樹”、“蔭庇群生”。“譽延嘉樹”說的是隨著大槐樹后裔的輾轉遷移,大槐樹在海內外也享有盛譽;“蔭庇群生”說的是大槐樹的神靈世世代代庇護著移民后裔,庇護著大槐樹下的蕓蕓眾生,辛亥革命時期槐鄉大地就因大槐樹而免去了一場大的浩劫。
茶樓
茶樓采用的是全木質框架結構,總高11米,南北長23.65米,東西寬13米。一層是洪洞特色的農家純綠色無公害產品,二層是仿明式的茶館。茶樓不僅僅是一座民間的傳統建筑,更是中華文化中以茶待客的老習俗在洪洞的直觀體現,可以讓您最真切地感受老家人的熱情,并了解老家的質樸民風。
茶室
茶室,建于民國三年,專供游客歇腳休息、品茶聊天的場所。面寬10.45米,進深4.77米,面積不大,脊高一般,形貌與民居無異,意義卻不一般,它是為接待遠方歸來的游子而特意興建,匾額與楹聯所表述的也正是這種老家與歸客之間的親情。
三座橋
西橋取名蓮馨橋,有兩層寓意。其一洪洞自古就有蓮花城的美譽,當時縣城高而四周低,人們蓄水植蓮。到夏天蓮花的香氣彌漫著整個洪洞城,真乃“水包座子蓮花城”。其二“蓮馨”諧音“心連心”,喻指老家人與移民后裔永遠心連心。
中橋取名槐香橋,有兩層意思。一是說這里是槐樹的故鄉,到處充斥著槐花的香氣。二是槐香的諧音是懷念的懷,故鄉的鄉,意思是大槐樹的后裔永遠懷念自己的故鄉。
東橋取名鸛鳴橋,是借鸛鳥的鳴叫抒發游子的思鄉之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首民謠:“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民謠里的老鸛指的是一種體型像鶴的水鳥,但脖子和身子比鶴短。以前在汾河邊常看見它們大片的覓食,在大槐樹上筑有巨大的窩 。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2046.html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在哪里?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屬于哪個省?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在哪個省?
相關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在哪里,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屬于哪個省?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