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州古城,蒲州古城在哪里,蒲州古城在哪個省
蒲州古城在哪里?蒲州古城屬于哪個省哪個市?蒲州古城在哪個省?
蒲州古城旅游,蒲州古城在哪里,怎么走?
蒲州古城遺址位于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境西南約17公里處黃河東岸,傳說中的舜都蒲板即此。引城始建于周時,以后屢有重建擴修,歷為州治府治,中唐幾為中都建制,為中國北方歷史重鎮。
蒲州古城簡介
古老的蒲州古城位于山西南端黃河東岸,距古城西安約150公里,它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和兩千年的繁榮,是我國古代六大雄城之一,蒲州古稱蒲坂,《帝王世紀》云“堯舊都在蒲,舜都蒲坂。早在部落聯盟時期,蒲坂一帶就是華夏文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了。
蒲州古城
唐代和明代的蒲州城規模最大,是兩個繁榮昌盛時期,蒲州城外古蒲蒲津渡有一座橫跨黃河的浮橋,比西方波斯軍隊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浮橋還要早48年,堪稱天下第一浮橋,元初,成吉思汗鐵蹄踏來,金主完顏氏見蒲州河山為障,易守難攻,便遷都于蒲州死守,金元之爭使蒲州遭到嚴重破壞,明代洪武年間加固城池,這時的蒲州城池最為完整、壯觀和堅固,明嘉靖34年(1556年)農歷十二月十二日半夜時分,蒲州城盡毀于一場地震。嘉靖35年,人們重建家園,重修城墻以土筑之。明隆慶元年(1567年)大石鋪底,城墻內外用青磚疊砌,但蒲州城與昔日輝煌相比,已大為遜色,古蒲州城最后一次修建是在同治七年(1868年)。
蒲州古城從明朝開始,因離黃河較近,屢受黃河水威脅。1942年7月3日,水淹城北20多人村莊,城墻將水劈兩股,繞城而流,城被圍其中。所以,這也是當時蒲州城號稱是河中府得名的由來。1946年秋黃河又漲,河床已高出城池,第二年縣城遷出蒲州,城內居民紛紛遷出。今天的蒲州城只留下半截城墻、鼓樓和一片殘垣斷壁,向人們訴說著古蒲州昔日的輝煌。
蒲州古城人文歷史
《永濟縣志》(光緒十二年版本)、《蒲州府志》(乾隆十九年版本),在“城池”章節均記有:“蒲州舊城筑于元魏之世(四世紀初)。”
《帝王世紀》載:“堯舊都在蒲,舜都蒲坂。”由此可知早在部落聯盟時期,蒲坂地帶就是神州華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了。 古人類開始聚集時就有“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說,可知蒲州城之雛形是很早的了,蒲坂、蒲反、蒲阪、蒲州等均冠一蒲字,是因自古蒲州城西臨黃河,灘涂曠野,叢生蒲葦,因之為“蒲”。
蒲州城,負山面河,秦晉要沖,乃自古兵家要地。隨著歷史演變,行政區域時有劃分,城的名字也時有變更。
堯時劃天下為九州,都屬平陽甸服(城郊)。舜繼位后,把中國劃為十二州,蒲州開始建都,從此舜都蒲坂,就有了歷史的依據,春秋時,蒲屬晉,戰國時稱蒲邑,蒲州一帶屬魏,秦漢時稱蒲坂。(“阪”“坂”同意同音詞。)漢時,蒲坂改名蒲城,后又改為蒲坂,西魏大統三年(公元537年)于文泰(鮮卑族,一名黑獺)打敗高歡(一名賀六渾)(鮮卑漢化人),把蒲坂劃歸西魏,北周時在蒲州設河東郡,把名稱由泰州改為蒲州,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存州,隨改為蒲阪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蒲州屬河東道。開元八年(720年)定蒲州與陜、鄭、汴、絳并稱六大雄城。開元九年(724年)改蒲州為河中府,升中都,與長字、洛陽齊名。《永濟縣志》(22卷)載河中文化,盛于唐(王維,聶夷中、廬倫,柳宗元等),衍于宋,衰于金元,而復振于明(楊博、張入維、王崇古、孟時芳等)。開元十二年升州為四輔。天寶元年(742),又改為河東郡,乾元(758年)初復為蒲州,三年復置河中府,又為中都。五代之際承唐并號蒲州,仍為河中府。
五代李守貞反河中府,使郭威討之。威曰:“城臨大河,樓堞完固,未可易克。”此城,為蒲州舊城,周二十里(1萬米)。金哀宗正大八年(1271年)九月,元兵攻河中府,金將草火訛可,因兵少,力不能守,這年的12月把城的一半截去,截去的是后來的東關部份,留內城以守,這內城就是元以后的蒲州城,現在(1947年后)的古蒲州城遺址。
蒲州古城著名景點
蒲津渡遺址位于山西省永濟市區西18公里的蒲州古城西門外,黃河東岸側,東與《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相依,西與全國四大名樓之首的鸛雀樓相望,處于旅游黃金線上,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省、地、市文物部門組成了聯合考古發掘隊,對遺址進行了全面科學地清理發掘,完整出土了唐開元12年鑄造的鐵牛四尊、鐵人四尊、鐵山兩座、鐵墩四個、七星鐵柱一組、明代防護石堤70余米、明正德16年(1521年)記事碑一通。 四尊鐵牛,是至今中國發現的歷史最早、體積最大、份量最重、數量最多、工藝最精的渡口黃河鐵牛,是中華古代文明成就的又一重大發現。
蒲津渡遺址的發掘,尤其是開元鐵牛、鐵人等物的出土,對研究唐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我國橋梁史、冶煉鑄造工藝、黃河故道的變遷、水文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和作用。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英國劍橋大學《二十世紀世界建筑》特約作者唐寰澄見到氣勢磅礴的鐵牛后,十分激動,他在向國外宣傳報導鐵牛時指出:“這不同于揚軍陣,耀帝威的秦兵馬俑。亦不同于宣佛法、炫珍寶的釋伽舍利,也不同于講五行、為厭勝的鎮水石犀。這是一個具體的工程建設,是中國勞動人民對世界橋梁、冶金、雕塑事業的貢獻,是世界橋梁史上唯我獨尊的永世無價之寶”。
蒲州古城布局特點
東城門雖已是一片廢墟,登上城墻仍能看出當初甕城的規模,其中一城門洞基本完好,洞內墻上鑲有一石匾,上有“砌石為路,以便人行,踐斯石者,福壽康寧。大明萬歷癸巳秋吉”字樣,表明此城在萬歷年曾被重修,城門兩側的墻向南北延伸。在城中心位置有一方正的鼓樓,四面皆有門洞,現已被堵死。 鼓樓的西邊是至今保存最好的西城門,由于泥沙淤積,原有的城墻大部分被埋沒于泥沙之下,只露出約兩米的城頭,城門洞如同地下通道,也是四個城門中唯一被修復過的。
蒲州古城現屬于山西省永濟市轄區,位于黃河東岸,據史料記載,蒲州古城始建于北魏時期,唐代曾兩次被建制為中都,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被稱為唐都長安的咽喉之地。站在鼓樓往四周了望,城的輪廓還存在,可以看到北門的門洞,南門已消失。從現有的遺跡不難看出整個古城當初是怎樣的規模,據《蒲州府志》記載,蒲州古城高八丈、方圓一千六百步,比現今的平遙古城大2萬余米,是山西境內最大的古城。1959年,因三門峽水庫建設,蒲州城被列入淹沒區,城內居民全部遷出,古城從此廢棄。
看到有關報道說,山西有關部門將投巨資對蒲州古城進行修復,修復工程將根據《文物保護法》“整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按照《蒲州府志》古城圖分四步修復:修復西門,建關帝廟、白馬廟;修復北門,建鐘樓、鼓樓、貢院等;修復東門、建舜帝廟、蒲州府、縣衙等;修復南門,建唐都一條街,24座翰林院,薰風樓等。我不知道那時新修復的古城將會是什么樣子,古老、精湛的藝術品將要水泥制品,成為文物模型,實在為失去的、不會重見的技藝心疼不已。 古老的蒲州,繁榮與輝煌已成為歷史,如果蒲州能夠完整保留至今,它所包含的歷史與文化內容一定對今天有著更深刻的影響。
蒲州古城發展現狀
現存的蒲州古城,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的,城址位于黃河東岸,在歷史上是一座富有經濟、政治、軍事意義的名城重鎮。現位于永濟縣城正西方向12公里, 1947年4月25日,解放軍入城,從此結束了蒲州古城長期在這里設過的治所——蒲反、蒲坂、蒲阪、中都、州、府、縣等行政所在地。
蒲州城解放的當日(4月25日),新人民縣政府在新勝鎮辦公,1947年9月15日,由新勝鎮遷于趙伊鎮,在西街座南向北,建立起新人民縣政府。(當時稱永虞縣)。
1984年,地、縣博物館在這里考察。城為正方形,周長八里三百四十七步(40578.3米)與史書記載吻合。城墻的北、南、西三面下部淤泥埋沒4米、5米、7米不等。露出地面的有1米、2米也不等。這三面裹尚在,也不十分完整。城墻上的堞、樓均毀。下部泥沙埋沒,東面的城墻、城門,磚裹全拆毀,唯土墻殘存。
1947年之后,城中的古建筑陸續拆毀,現城中駐有解放軍,設有農牧場、漁池。近年來,在城東重修起了中外馳名的“普救寺”,在城西發掘出了唐代開元鐵牛、鐵人、鐵山以及元代大三年建的“大禹廟”前的七根鐵柱。這些文物、名勝,吸引了許多中外游人,給蒲州古城增添了風韻。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2054.html
蒲州古城在哪里?蒲州古城屬于哪個省?蒲州古城在哪個省?
相關蒲州古城,蒲州古城在哪里,蒲州古城屬于哪個省?蒲州古城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