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威海在哪里,威海在哪個省
威海在哪里?威海屬于哪個省哪個市?威海在哪個省?
威海旅游,威海在哪里,怎么走?
威海市,別名威海衛,山東省轄地級市,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山東半島東端,位于北緯36°41′—37°35′,東經121°11′—122°42′之間,屬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總面積5799.84平方千米。 截至2023年1月,威海市轄2個市轄區,代管2個縣級市,市政府駐環翠區新威路1號。
威海簡介
威海是山東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于膠東半島最東端,北東南三面瀕臨黃海,北與遼東半島相對,東及東南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隔海相望,西與煙臺市接壤。威海市是全國投資硬環境40優城市,也是全國綜合經濟實力50強城市。1984年成為第一批中國沿海開放城市。1990年被評為中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1996年被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1997年10月13日被國家環保部授予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1999年1月成為第一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003年10月6日成為國內第一個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的中國城市。2009年5月7日被評選為國家森林城市。
威海
威海歷史沿革
威海市歷史悠久。據境內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境內之遠古歷史,已經難考。《史記·夏本紀》云:“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西漢孔安國曰:“東表之地稱嵎夷。”清胡謂《禹貢錐指》稱:“今登州、萊州二府,皆為禹貢萊夷之地。”據此推斷,夏、商、周三代今市境為東方嵎夷之地,屬青州,有萊夷聚居。
春秋時期
境內先后為萊子國地、齊國東萊地。萊子國為姜姓東方夷國。清宣統《山東通志卷二十·封建》云:“春秋襄公七年,齊晏弱圍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棠,萊邑,晏弱圍棠滅之,遷萊于郳。”齊滅萊后,因萊地位于齊國之東,始稱東萊(一說在歷史上萊與東萊是兩個國家)。《漢書·地理志》不夜縣注曰:“《齊地記》云:‘古有日夜出,見于東萊,故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為名。’”不夜城舊址在今榮成市不夜村。清道光《榮成縣志》謂:“不夜城邊耕夫往往得古刀錢,其文云‘夜昜止保貨’,是不夜又名夜昜矣。”
戰國時期
境內屬齊國東萊地。《國語·齊語》云:“通齊國之魚鹽于東萊。”自萊歸齊至秦統一六國,今市境一直為齊東萊地。
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今市境先屬齊郡,后屬膠東郡,為腄縣地。《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并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之罘,立石頌秦德焉”。秦之腄縣,設治于今煙臺市福山區境內,以東別無他縣。
西漢時期
境內屬青州東萊郡地。《漢書·地理志》東萊郡注謂:“高帝置。師古曰:故萊子國也。”東萊郡治在今萊州市,領縣十七,今市境內置有不夜縣(設治于今榮成市不夜)、昌陽縣(設治于今文登市宋村東)、育犁縣(設治于今乳山市城陰村南)。是為境內有縣級政區建置之始。
東漢時期
東漢初省并不夜、育犁二縣,境內仍屬青州東萊郡。郡治由今萊州市遷至今龍口市黃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區塔山北麓出土“長貴亭侯”龜鈕銅印,其形制為東漢遺物。亭是縣屬行政單位。可知,東漢時,今市區一帶曾是昌陽縣長貴亭侯的封地。
三國時期
境內屬魏東萊郡地,設昌陽縣。
西晉時期
晉初,省昌陽縣并入長廣縣,屬長廣郡,今市境南部屬之,郡治在今海陽市發城(一說駐不其,在今青島市城陽區城陽村北)。同時改東萊郡為東萊國(都掖縣,今萊州),市境北部屬之,為牟平縣地,縣治在今煙臺市福山區古現。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又析長廣縣復置昌陽縣,設治于今萊陽市照旺莊,仍屬長廣郡。自晉至北齊間,昆崳山以東不再有縣治。
東晉十六國時期
后趙在牟平縣析置東牟郡東牟縣,今市境北部屬之,郡治、縣治均在今煙臺市牟平區。境南部仍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南北朝時期
劉宋省東牟郡并入東萊郡,省東牟縣并入牟平縣,今市境北部屬之。南部仍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北魏皇興四年(470年)分青州置光州(治掖縣,今萊州),領東萊、東牟、長廣三郡,今市境北部屬東牟郡,為牟平縣地;南部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東魏興和元年(539年),析昌陽縣地置觀陽縣,屬長廣郡,境南部屬之,縣治在今海陽市發城。北部仍屬東牟郡,為牟平縣地。北齊天保七年(556年)省東牟郡并入長廣郡,仍屬光州;天統四年(568年)由牟平縣、觀陽縣析置文登縣(一說文登置縣于天保七年),今市境盡屬之。
隋代
境內為青州東萊郡(治掖縣,今萊州)地,設文登縣。《隋書·地理志》青州部東萊郡注謂:“舊置光州,開皇五年改曰萊州,統縣九。”在隋代,郡與州相繼存續。開皇初廢長廣郡入萊州,至大業初又廢萊州,置東萊郡。
唐代
境內為河南道登州(治蓬萊)地,設文登縣。唐代,登州幾經置廢。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東萊郡置登州,州治文登,貞觀元年(627年)廢。如意元年(692年)又以萊州之牟平、黃縣、文登復置登州,州治牟平。神龍三年(707年)徙治蓬萊。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又廢,改置東牟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稱東牟郡為登州。自唐麟德二年(665年) 析文登縣西境,于東牟故城(今牟平)置牟平縣,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一千余年間,境西南部一直屬牟平縣,其余屬文登縣。
五代時期
境內建置與唐代同,先后屬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
北宋
境內為京東東路登州地,設文登縣。宋延唐制,在境內置登州,初屬京東路。熙寧七年(1074年)改屬京東東路。境內置乳山寨,時屬牟平縣,即今乳山市乳山寨村。
金代
境內為山東東路寧海州地,設文登縣。天會六年(1128年)金人攻取京東東路州郡,九年(1131年)以登州之牟平、文登兩縣立寧海軍。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寧海州,領牟平、文登二縣,州治今牟平。境內置溫水鎮(時屬文登縣,在今環翠區溫泉湯村)、湯泉鎮(時屬牟平縣,在今乳山市湯上村)。
元代
境內為中書省寧海州地,設文登縣。金正大二年(1225年)元兵攻取京東州縣,寧海州隸益都路。至元九年(1272年)寧海州直隸中書省部,領牟平、文登二縣。
明代
境內為山東布政使司登州府寧海州地,設文登縣。《明史·地理志》寧海州下注謂:“洪武初以州治牟平縣省入,屬萊州府,九年改屬”。文登縣下注謂:“洪武初改屬萊州府,九年五月屬登州府,后仍屬州”。明初,境內設辛汪寨、溫泉鎮、斥山鎮、乳山寨四巡檢司。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御倭寇,在境內設威海、成山、靖海三衛和寧津守御千戶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析辛汪都三里置設威海衛,原為文登縣地,永樂元年(1403年)建城,名寓“威震東海”之義。 “衛治極山東之東,三面環海,一城負山,形勝險要甲于天下,蓋海防一重地也”(明谷景陽《重請威海衛印記》)。威海之名從此始興。威海即由此而來。宣德二年(1427年)設文登營。成化年間(1465~1487年)又設百尺崖、尋山、海陽三守御千戶所。衛、所皆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
清代
境內為山東布政使司登州府地,設文登、榮成二縣。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清兵由遼東海道攻入,破寧海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衛置榮成縣,縣治在今榮成市成山衛,屬登州府。同時裁威海、靖海二衛并入文登縣,設威海、靖海二巡檢司。境內還設有石島、鹽灘二巡檢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1900年在租界內設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屬英國殖民部。威海衛城里仍屬文登縣。
中華民國
境內大部分地區先后為山東省膠東道、東海道和膠東區地。民國二年(1913年)裁并府、州,實行省、道、縣三級制,境內除租界區外,文登、榮成二縣屬山東省膠東道。1925年,分膠東道置東海道,境內屬之。1928年廢道制,實行省、縣二級制,文登、榮成二縣直屬山東省。1930年10月,威海衛收回,置威海衛行政區,直隸行政院。1938~1942年,國民政府先后將山東省劃為三個行署區,17個行政督察區,文登、榮成二縣屬膠東行署區第七行政督察區。1942年12月,威海衛行政區管理公署被國民政府撤銷。1945年10月,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撤銷了三個行署區,設立六個省政府辦事處,分別領轄17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今境內屬魯東(第六)辦事處第七行政督察區。自1945年8月以后,境內除威海衛市市區北部曾被國民黨軍隊暫時占領過外,其余全部已是解放區。
抗日戰爭時期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辟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逐步發展形成了行政管轄區域。從1940年4月開始,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在榮成、文登和威海衛建立;9月,東海專區成立,威海衛行政辦事處和榮成縣、文登縣抗日民主政府屬之。其后,境內先后又成立文西、文東(文登)、牟海行政公署等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屬東海專區。1942年7月,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東海專區屬之。1945年8月,威海衛解放,奉山東省政府命令,成立威海衛市,與東海專區皆隸屬膠東行政區。1948年3月,威海衛市改屬東海專區。專員公署駐文登。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至1987年6月,境內先后屬東海專區、文登專區、萊陽專區、煙臺專區和煙臺地區、煙臺市。1950年5月9日,經政務院批準,撤銷膠東行政區和東海專區,組建文登專區,專員公署駐文登。其時,境內有威海、榮成、文登、昆崳、乳山五縣。1954年10月,威海市由專區轄市改為省轄市(縣級),由文登專區督導。1956年2月24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文登專區,所屬縣市并入萊陽專區,專員公署駐萊陽。其時,境內設有文登縣、榮成縣、乳山縣和威海市。1958年10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萊陽專區更名為煙臺專區,專員公署遷煙臺市。同年,威海市由省轄市(縣級)改為專區轄市,屬煙臺專區。1967年2月,經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批準,煙臺專區改稱煙臺地區,今境內屬之。1983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煙臺地區,煙臺市升為省轄市,威海市仍為省轄縣級市,由煙臺市代管。1987年6月15日,經國務院批準,威海市升為地級市,原縣級威海市行政區域改設為環翠區;同時,將煙臺市所轄榮成、文登、乳山三縣劃歸威海市管轄。1988年10月,文登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榮成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1993年7月,乳山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
威海氣候特征
威海市地處中緯度,屬于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與同緯度的內陸地區相比,具有雨水豐富、年溫適中、氣候溫和的特點。另外,受海洋的調節作用,又具有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大風多和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點。全市歷年平均氣溫11.9℃,歷年平均降水量730.2毫米,歷年平均日照時數2538.2小時。
威海旅游
威海旅游資源豐富,有海島海岸、城市園林、歷史遺跡、民俗風情等十多種類型。擁有國家AAAAA級景區1處,AAAA級旅游景區8處,AAA級旅游景區6處,AA級旅游景區1處,省級旅游度假區4處,游覽景區(點)80多處。全市海岸線長近1000公里,沿線海水清澈,松林成片,海鳥翔集,有30多處港灣、168個大小島嶼。威海市中心城區高區的威海國際海水浴場、下轄市乳山銀灘、下轄市文登小觀金灘都屬于中國北方有名的海灘。
劉公島是天然植物王國,被譽為“海上森林公園”。海驢島有“海鷗王國”之稱。膠東半島有14處溫泉,威海就有9處。境內的成山頭有“東方好望角”之稱。境內千公里海岸線上,有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的誕生地劉公島、秦始皇東巡過的東方好望角天盡頭成山頭、中國道教全真派發祥地圣經山、凝聚中日韓三國人民友誼的赤山法華院、亞洲最大的天鵝棲息地天鵝湖、大東勝境——鐵槎山、天下第一灘——銀灘等名勝景觀。全市形成了“一線(千公里海岸線)、六區(中心城市、海濱生態、漁家風情、溫泉療養、傳統文化、休閑度假)”的旅游格局。
主要旅游景點 劉公島、海驢島、華夏城、高區威海第一國際海水浴場、錦湖韓亞高爾夫俱樂部、威海定遠艦成山頭、西霞口成山頭、乳山銀灘、大乳山旅游度假區、岠隅山風景區、甲午戰爭陳列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金海灘國際海水浴場、葡萄灘海水浴場、昆崳山、正旗山、里口山、圣經山、神雕山、石島赤山、臥龍山、九頂鐵槎山、古陌嶺、仙姑頂、金線頂、佛頂、西霞口野生動物園、環翠樓公園、林海公園、威海公園、海上公園、悅海公園、海濱公園、威海新外灘公園、海港公園、峰山公園、召文臺、榮成天鵝湖、赤山法華院、中央電視臺威海影視文化城、榮城石島灣、天后宮、環翠旅游度假區、圣水觀、始皇廟、西霞口村、天沐溫泉度假村、湯伯溫泉旅游度假村等。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2098.html
威海在哪里?威海屬于哪個省?威海在哪個省?
相關威海,威海在哪里,威海屬于哪個省?威海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