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霞祠,碧霞祠在哪里,碧霞祠在哪個省
碧霞祠在哪里?碧霞祠屬于哪個省哪個市?碧霞祠在哪個省?
碧霞祠旅游,碧霞祠在哪里,怎么走?
碧霞祠位于泰山極頂之南,天街東首,北依大觀峰(即唐摩崖),東靠駐蹕亭,西連振衣崗,南臨寶藏嶺。初建于北宋年間。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
碧霞祠簡介
泰安市泰山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于泰山極頂之南,天街東首,北依大觀峰(即唐摩崖),東靠駐蹕亭,西連振衣崗,南臨寶藏嶺。系元君上廟,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宋大中祥符年間創(chuàng)建,金碧輝煌,儼然天上宮闕。祠為二進(jìn)院落,以照壁、金藏庫、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兩側(cè)為東西神門、鐘鼓樓、東西御碑亭、東西配殿。
泰山碧霞祠
泰山碧霞祠
碧霞祠歷史沿革
泰安市泰山碧霞祠是泰山頂上最有特色的一組規(guī)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它是道教女神碧霞元君的上廟(紅門宮為中廟,靈應(yīng)宮為下廟),為宋真宗趙恒于大中祥符元年(1 008年)? 十月登泰山祭天后的第二年所修建。《岱史》說:“宋建昭真祠,金稱昭真觀,明洪武中重修號碧霞元君,成(化)、弘(治)、嘉靖間拓建,額曰碧霞靈佑宮”。萬歷年間改為碧霞宮,清始稱碧霞祠。
碧霞祠分前后兩院,后院正殿五間,重檐歇山頂,翼角,高十四點(diǎn)二五米,長二十四點(diǎn)七五米,寬十三點(diǎn)八米,殿頂由三百六十垅銅瓦組成,以“象周天之?dāng)?shù)”(《新刻泰山小史》)。鴟吻、檐脊動物、檐角鈴等均為銅鑄,檐頭銅瓦上又各覆一條銅鑄小龍,姿態(tài)相同,看起來大有群刊隊(duì)騰空欲飛之勢。殿內(nèi)祀碧霞元君,原為玉制,明萬歷年間改為鎏金銅像,鳳冠霞帔,面目端莊,神態(tài)安詳。
碧霞元君,是道教所尊奉的女神,傳說是東岳大帝之女,宋真宗時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關(guān)于真宗在建“昭真祠”前祀玉女碧霞元君的事,元馬端臨《文獻(xiàn)通考》有如此的記載:“泰山玉女池在太平頂,池側(cè)有石像,泉源素壅而濁。宋真宗東封,先營頓置,泉湍涌上徙升山,其流自廣,清沏可鑒,味甚甘美。經(jīng)度制置使王欽若請浚治之。像頗摧折,詔皇城使劉承珪易以玉石。既成,上與近臣臨觀,遣使礱石為龕,奉置舊所,令欽若致祭,上為作記。”宋真宗東封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當(dāng)時真宗見玉女池畔石像頗摧折,命劉承珪易玉石,遣使礱石為龕祀之,是一種臨時措施。第二年正式修建了“昭真祠”,將玉石神像移祀新祠,完全合乎情理,與“祠祀碧霞元君,原為玉制”說法完全吻合。道教謂“元君乃應(yīng)九炁以生,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tǒng)攝岳府神兵,照家人間善惡”(《續(xù)道藏》第1061冊《碧霞元君護(hù)國庇民普濟(jì)保生妙經(jīng)》)。殿內(nèi)高懸“福綏海宇”匾額,為雍正御書;門外額曰“贊化東皇”,為乾隆御書。左右配殿祀眼光、送生娘娘,像為銅鑄,殿瓦為鐵冶。中是重檐香亭,內(nèi)祀泰山奶奶(即碧霞元君的俗稱),亭額曰:“金光普照”,神像及擺設(shè)均為銅質(zhì)。
據(jù)《泰山道里記》說:“香亭”即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建金闕處”。亭前左右現(xiàn)有明代方從哲撰《金闕記》銅碑及天啟賜“靈佑宮銅碑”。“金闕”(稱“金殿”)長約五米,寬約四米,高約五米,重檐八角,工藝精巧,是國內(nèi)罕見的名貴文物,明末移于山下靈應(yīng)宮,一九七二年移置岱廟。明肖協(xié)中詠《金殿》詩曰:“玉女自清虛,安用重耗費(fèi)”句,并稱:“建制金殿時中官董事,制仿武當(dāng),突兀凌霄,輝煌映日”。祠的東配殿,原有秦“泰山刻石”,據(jù)史料稱:秦“泰山刻石”為秦始皇和秦二世紀(jì)功德的刻石,小篆體,秦丞相李斯書。原文二百二十二字,立泰山頂玉女池畔,至明還余二十九字,后移碧霞祠東廡。清乾隆五年,祠遭災(zāi)碑失,嘉慶二十年,浚玉女池,復(fù)得殘石,僅余十字,、后移山下,現(xiàn)存岱廟東御座,只有九個半字了,為國家珍貴文物。宋代的歐陽修、董迪均為之寫過“跋”,予以高度評價(jià)。
香亭前設(shè)有金屬制“靈官神龕”,神像為銅鑄。左右有“御碑亭”各一。碧霞祠于乾隆五年(1740年)六月二十四日遭火災(zāi),乾隆命內(nèi)務(wù)府員外郎江都重建。三十五年命內(nèi)務(wù)府大臣劉浩重建,皆有御制碑文紀(jì)其事。三十六年五月五日夜,泰山水,盤路圮,知府夏玢重修,凡二十四橋皆恢拓之。有戊辰御制《登泰山》詩二首,刻東亭碑陰(《泰山道里記》),惜亭門加鎖,未便進(jìn)去一讀。
院前自西向東陳列:明嘉靖九年(1530年)鑄的“千斤鼎”一座和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銅鑄的“萬歲樓”一座。“萬歲樓”上面鑄有“皇帝萬歲,萬萬歲”字樣,故名。都是用以焚香帛的。
再南為山門,瓦鐵冶。兩旁各有鐵鑄門神二尊,前為“青龍”、“白虎”,后為趙公明、劉挺,一個個威風(fēng)凜凜,氣勢逼人。山門外,平臺前,東西各立一碑均刻有道光年間重修碧霞祠記,西碑刻道光五年重修岱頂碧霞祠記曰:“皇朝尤為神所福祐,往者都中旱,天子使定王(定親王)來禱,儀衛(wèi)未旋,甘澍降于京師。”由此可見清帝道光對碧霞元君的崇信之情。又據(jù)《岱史》李益登岱詩說:“一自祥符裡祀后,太平頂上最崔嵬”。明代王錫爵的《東岳碧霞宮碑》(已毀)銘文中說:“自碧霞興,而世世香火東岳者,咸亦走元君,近數(shù)百里,遠(yuǎn)則數(shù)千里,每歲辦香岳頂數(shù)十萬眾。”《泰山道里記》說:“四方男女不遠(yuǎn)千里進(jìn)香報(bào)賽,皆先有事于元君,而后及他廟。”凡此種種都說明了白宋興建碧霞元君祠以后,岱頂香火之盛了。《鹽鐵論》說:“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舞像”。蓋南神門上于清初順治十八年,由泰安知州曲斌增建的歌舞樓是有所本的。由于進(jìn)香者眾,明代始在祠東設(shè)香稅公署征收香稅,清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奉旨永禁(見《泰山道里記》)。可見明代賦稅繁重官吏苛索之一斑。平臺東有鼓樓,西有鐘樓。稍南,東、西各有拱券石筑神門一,上面各筑石閣。東西神門為登攀玉皇頂、日觀峰,瞻魯臺必經(jīng)之路。前面說的南神門,門左右各一室,是祠的南大門,舊額“金闕”。門南有45度坡石筑的四十二級臺階,走下臺階,回首望祠宇,瓦級若浮空,異常巍峨壯觀。向南為焚帛亭,亭南照屏刻有康熙書“萬代瞻仰”四個大字。1956年整修時,又在崖下新建了平臺和安全壩,以供游人登臨遠(yuǎn)眺,欣賞霧峰云嶺。
史載:“東石閣外為駐蹕亭,即康熙中更衣亭。乾隆十二年拓建。清姚鼐《登泰山記》說:“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即現(xiàn)在祠的東院宿舍區(qū)。 碧霞祠殿宇雄偉壯麗,尤以銅、鐵鑄件精巧而著稱。每當(dāng)岱頂飛云霧,殿宇檐角隱又露時,碧霞祠就宛若“天上宮闕”。正如詩人所頌:“天門遙指碧霞祠,云霧衣裳日月旗”。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nèi)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wǎng)!請繼續(xù)關(guān)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wǎng))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2125.html
碧霞祠在哪里?碧霞祠屬于哪個省?碧霞祠在哪個省?
相關(guān)碧霞祠,碧霞祠在哪里,碧霞祠屬于哪個省?碧霞祠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tuán)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tuán)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tuán)購特價(jià)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tuán)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