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您當前位置:97616旅游網 >> 旅游景點 >> 北京旅游景點 >> 故宮

故宮,故宮在哪里,故宮在哪個省

    就去旅游網  最近更新:2023-09-26 12:11  瀏覽次數:

故宮在哪里?故宮屬于哪個省哪個市?故宮在哪個省?

故宮旅游,故宮在哪里,怎么走?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5間,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房間8707間 。故宮內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筑。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后為御花園。后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筑。

故宮簡介

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漢族宮殿建筑之精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筑群。故宮全部建筑由“前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四周有城墻圍繞。四面由筒子河環抱。城四角有角樓。四面各有一門,正南是午門,為故宮的正門。2011年國慶期間,故宮8萬人限流措施一度“失守”,對此,故宮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后故宮將考慮推行分時段限流,日限8萬人不變。2013年故宮將修復“地上天宮” ,在神武門外將打造特色文化街。

故宮
故宮

中國故宮的別稱是紫禁城,占地72萬多平方米,有樓宇8000余間,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永樂4年(1406年)始建,永樂18年基本建成,在500年歷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于此,其中,明朝有14位皇帝,而清朝10位皇帝。雖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和擴建,故宮仍然保持了原來的布局。

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并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評委會評價:“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8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筑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故宮
故宮

故宮是一處可以移動文物的寶庫,是故宮博物院所在地,可移動文物藏品超過180萬件,其中包括珍貴文物168多萬件。故宮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繁忙的博物館。有關故宮藏品的詳細介紹參見北京故宮博物院條目。

故宮建筑特色

北京故宮為漢族建筑之精華。北京紫禁城(故宮)為明代修建,清承明制,有所增益。故宮建筑群中,體現了漢式宮殿建筑的以下特點:

(1) 故宮建筑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施工前,立華表以確定方位。表是直立的標竿,取長短相等的兩表,觀測早晚其日影長度相等的兩點,將其連成一線,即為正東正西方向。一般建筑立木為表,工匠即依照所指方向開溝奠基。天安門之前,立雕飾石柱為華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建筑方向,并與主體建筑風格協調,成為一種裝飾。

(2) 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為主體,取左右對稱的法式排列諸殿堂、樓閣、臺榭、廊廡、亭軒、門闕等建筑。

(3) 殿堂建筑以木構架支撐,都柱底下有石柱礎,磚修墻體北、西、東三面維護,坐北朝南,上蓋金黃色琉璃瓦屋頂。

(4) 屋頂正脊兩端的正脊吻及垂脊吻上有大型陶質獸頭裝飾,戧脊上飾有若干陶質蹲獸,歇山式屋頂(中和殿)有寶頂。

(5)斗拱檐桁額枋表面刻畫不同的圖案和花紋,有動物紋樣如龍鳳獅虎鳥獸蟲魚,植物紋樣如藤蔓葵荷花草葉紋,自然紋樣如山水日月星辰云氣,幾何紋樣如方形菱形回紋雷紋,文字花紋如福壽喜吉紋,器具花紋如錢紋、元寶紋等,收美觀與防腐雙重功用。其它如懸魚、窗欞、欄桿、壁畫、天文板、藻井、隔斷等裝飾紋樣多種多樣。

(6) 宮殿裝飾色彩,屋頂多用金黃色,立柱門窗墻垣等處多用赤紅色裝飾,檐枋多施青藍碧綠等色,襯以石雕欄板及石階之白玉色,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

故宮建筑概況

人們今天稱她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故宮是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建筑群,是明永樂十八年到清朝(公元1420~1912年)的皇宮,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筑群。傳說,玉皇大帝有10000個宮殿,而皇帝為了不超越神,所以故宮修建了9999間半宮殿,據實際統計,共8704間。

自明成祖朱棣奪取帝位后,決定遷都北京,于是于1406年(永樂四年),明成祖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動用工匠23萬、民夫百萬,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故宮又名紫禁城,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是紫微垣,位于天的中央最高處,共有十五顆恒星,被認為是“運乎中央,臨制四方”的宮殿,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故名之。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共有殿宇8707間,都是磚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繪。[2]故宮四面環有高10米的城墻,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53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筑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墻,墻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墻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墻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筑中的杰作。

故宮的建筑依據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筑氣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位于整座皇宮的中軸線,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筑。

故宮
故宮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后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六宮、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后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后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筑。

故宮歷史沿革

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后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宮廷生活等。當時普通人連走近紫禁城墻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于明清宮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備的最高統治中心,不尋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圍繞皇權的傳承與安危展開的。如明代正統皇帝復辟的奪門之變、嘉靖皇帝被宮女謀刺的壬寅宮變、萬歷四十三年梃擊太子宮的“梃擊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紅丸案”、泰昌帝病死后圍繞著新皇帝登極的“移宮”風波。清朝初諸王大臣為確立皇權的三官廟之爭、清末慈禧太后謀取權力的辛酉政變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后寢”部分。溥儀在此居住14年后,即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接管了故宮。溥儀被迫出宮后,段祺瑞以及清朝遺老們都策劃著讓溥儀再次回宮,形勢緊迫,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的發生,在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宮建筑日漸破壞,有多處宮殿群倒坍,垃圾成山。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61年,國務院宣布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五六十年代起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辟為“故宮博物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職工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拔除雜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50年代初,從宮內清除出去的上百年的垃圾竟達250,000立方米,自此院容煥然一新。故宮博物院制定了“著重保護、重點修繕、全面規劃、逐步實施”的古建維修方針,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許多殘破、滲漏、瀕臨倒塌的大小殿堂樓閣得到了修復和油飾,愈顯金碧輝煌。院內各處高大宮殿都安裝了避雷設施,又以巨額投資建設了防火防盜監控系統和高壓消防給水管網,使這座古老的宮殿建筑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護。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徹底整治了環繞故宮的筒子河,更好地凸現了昔日皇城的風貌。

在文物工作方面,五六十年代的重點是對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清宮文物重新清點核對,登記造冊,進行鑒別、分類和建檔,糾正了過去計件不確之處并增補了許多遺漏的文物,例如從雜物堆中發現了用草簾裹著的象牙席、修復漱芳齋戲臺時發現在地板下存放的傳為唐代盧棱伽的《六尊者像》冊等。通過長達十余年的工作,總計清理出清宮舊藏文物七十一萬余件。與此同時,還通過國家調撥、向社會征集和接受私人捐贈等方式,新入藏文物達二十二萬余件之多,大幅度地填補了清宮舊藏文物時代、類別的空缺和不足,諸如石器時代的彩陶,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玉器,漢代的陶俑,南北朝時代的石造像,唐代的唐三彩等。而新入藏的古代法書名畫尤為大宗,為世所注目。如晉代陸機《平復帖》、王珣《伯遠帖》、顧愷之《洛神賦圖卷》,隋代展子虔《游春圖卷》,唐代韓滉《五牛圖卷》、杜牧《張好好詩卷》,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宋代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郭熙《窠石平遠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等,均是人間瑰寶。此項工作數十年堅持不懈,還從市場上以巨資購回宋代張先《十詠圖卷》,元代乃賢《城南詠古詩》,明代沈周《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清代石濤《高呼與可圖卷》等等,尤其前兩件是溥儀以賞溥杰為名從宮中盜出而流散民間的,今日復歸寶庫。

為保護好這批數量巨大的古物瑰寶,從五六十年代起對原有庫房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采取了防潮、防蟲的各種措施。九十年代后又建立了新的文物庫房,可入藏文物六十余萬件。新庫房恒溫、恒濕,防火、防盜,并采用現代化技術自動控制,可保文物安全無虞。自1950年開始,組建了文物修復工廠,1980年擴建為文物保護科學技術部,繼承、利用傳統工藝技術和引進自然科學新成果,對殘損的文物進行修復,數十年來為本院及兄弟單位累計修復文物達十一萬余件。

自1840年后的100年間,故宮從未進行過大規模維修。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通過對故宮的建筑的普查,針對紫禁城存在的問題,實施了故宮古建筑修繕史上的第一個五年治理與搶險規劃,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社會留給故宮的荒涼殘破的面貌,使之展現出宏偉壯麗的規模。1973年,故宮博物院根據中央的指示,制定出第二個五年規劃《故宮博物院五年修繕保護規劃》。該規劃除了加強對古建筑修繕外,主要涉及安裝熱力管道,電纜工程,污水管線工程,防雷裝置等多方面,多專業的保護方案。而從2002年開始的故宮大修計劃,一直要持續到2020年。這一階段除了陸續開放一些修繕后的景點外,還要將故宮1000多名工作人員長期占用的辦公用房重新進行修繕,屆時,“開放區”的比例將由的30%增加到70%以上。

1406年(永樂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

1420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441年(正統六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萬歷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熏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從沈陽遷都至北京。此后歷時14年,將中路建筑基本修復。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毀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義軍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八國聯軍在紫禁城閱兵。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中華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內。

1923年,建福宮發生火災。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帝愛新覺羅·溥儀。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故宮博物院。

1933年,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部分運往臺灣

1949年1月,北平(即北京)穩定后,故宮博物院恢復開放。

1961年,經國務院批準,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2年,北京故宮開始進行為期19年的大修。

故宮建筑詳解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筑布置上一磚一瓦都在表現著皇權至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中國建筑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3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故宮建筑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于皇子居住區的建筑。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彩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

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筑上起了裝飾作用。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筑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征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獸,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才能顯示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后部內廷卻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墻,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繡榻幾床,都是體現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布置。內廷之后是宮后苑。后苑里有歲寒不凋的蒼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瓏假山,樓、閣、亭、榭掩映其間,優美而恬靜。

中軸線為了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故宮有一條貫穿宮城南北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按照“前朝后寢”的古制,布置著帝王發號施令、象征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在其內廷部分(乾清門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寧壽宮,和以太后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寧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線,這兩條次要軸線又和外朝以太和門為中心,與左邊的文華殿,右邊的武英殿相呼應。兩條次要軸線和中央軸線之間,有齋宮及養殿,其后即為嬪妃居住的東西六宮。出于防御的需要,這些宮殿筑的外圍筑有高達10米的宮墻,四角有角樓,外有護城河。 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故宮四門

故宮有四個門,正門名為午門。午門有五個洞。其平面為凹形,宏偉壯麗。午門后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角樓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錯,是結構奇麗的建筑。 午門,俗稱五鳳樓。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有1組建筑。正中有重樓,是9間面寬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在左右伸出兩闕城墻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種形狀的門樓稱為“闕門”,是中國古代大門中最高級的形式。這組城上的建筑,形勢巍峨壯麗,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

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讀皇帝圣旨,頒發年歷書,文武百官都要齊集午門前廣場聽旨。午門從南面看有三個門洞,從北面看則是五個門洞,這種“明三暗五”的形式古人認為這種建筑格式更為吉利。其實南面另外的兩個門洞位于午門東西兩側城墻上。午門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門,宗室王公出入西側門。

神武門,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帝名叫“玄燁”,因而為避其名諱在康熙年間改名“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故宮四門中,只有東華門門釘的規制與其他三門不同,古人認為奇數為陽數,九則是陽數。所以其他三門的門釘都是“橫九縱九”,九九歸一,代表皇權至高無上。但是只有東華門是“橫九縱八”,八九七十二為陰數。之所以采用這種建筑規制,是因為考慮到五行學說。皇帝死后其靈柩就從東華門運出,故俗稱“鬼門”。

三大殿

太和門,在午門以內,有廣闊的大庭院,當中有弧形的內金水河橫亙東西,北面就是外朝宮殿大門——太和門,左右各有朝房、廊廡。金水河上有5座橋梁,裝有白色漢白玉欄桿,隨河宛轉,形似玉帶。故宮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太和門以北3萬多平方米開闊的庭院中,是外朝的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明朝稱: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嘉靖時改名: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現名為清朝時名稱)。這三座大殿是故宮中的主要建筑,它們高矮造型不同,屋頂形式也不同,顯得豐富多樣而不呆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臺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基臺三層重疊,每層臺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三臺當中有三層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臺面上有透雕欄板1415塊,雕刻云龍翔鳳的望柱1460個,龍頭1138個。用這樣多的漢白玉裝飾的三臺,造型重疊起伏,這是中國古代建筑上具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而這種裝飾在結構功能上,又是臺面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龍頭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臺雨水逐層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龍頭流出,千龍噴水,蔚為壯觀。這是科學而又藝術的設計。

太和殿(明朝稱奉天殿、皇極殿),俗稱“金鑾殿”,太和殿高35.05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面積2377.00㎡。長寬之比為9:5,寓意為九五之尊。面積是紫禁城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規格,最富麗堂皇的建筑。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從東到西有一條長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兩條,這樣就構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筑術語上叫重檐廡殿式。檐角有10個走獸(分別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為中國古建筑之特例。大約從14世紀明代起,重檐廡殿是封建王朝宮殿等級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龍藻井,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征——金漆雕龍寶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臺上,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背后是雕龍屏。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木結構建筑,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筑,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元旦等都在這里慶祝。

中和殿(明朝稱華蓋殿、中極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也是外廷三大殿中面積最小的,位于太和殿后。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筑面積580㎡。黃琉璃瓦單檐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建筑術語上叫四角攢尖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然后進太和殿舉行儀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之前,也要先在這里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再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里審視一下耕具。

保和殿(明朝稱謹身殿、建極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長方形,面闊9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1240㎡。黃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后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筑術語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

后三宮

故宮建筑的后半部叫內廷,是皇帝及嬪妃生活娛樂的地方。前朝與內廷宮殿的分界線乾清門,乾清門以南為前朝,以北為內廷。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是清朝“御門聽政”的所在地。太和門和乾清門都是殿的形式,雖然名字上是門,在明代皇帝上朝處理政事都是在太和門,清代的時候皇帝上朝處理政事才改到乾清門。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風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以象征皇帝的至高無上。后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內廷東側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后當太上皇養老皇宮,花費一百一十萬兩銀修建。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保和殿的后面。乾清宮是內廷正殿,高20米。重檐廡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內有“正大光明”匾。這塊匾在清雍正以后,成為放置皇位繼承人名字的地方,雍正為防止皇子之間爭奪皇位而互相殘殺,采用秘密儲位的方法,即生前將皇位繼承人的名單寫在紙上放在匣子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額后,一份由皇帝隨身攜帶,待皇帝死后打開匣子當眾宣布皇帝繼承人。在乾清宮的兩頭有暖閣。是皇帝讀書、就寢之地。在乾清宮的西暖閣上下兩側放置27張床,由皇帝自由選擇,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刺客行刺,乾清宮是封建皇帝的寢宮。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后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乾清宮周圍的東西廡,還有為皇帝存儲冠、袍、帶、履的端凝殿,放置圖書翰墨的懋勤殿。南廡有皇子讀書的上書房,有翰林學士承值的南書房。

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后面。重檐廡殿頂。坤寧宮是明朝皇后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為祭神場所。雍正后,西暖閣為薩滿的祭祀地。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正統、萬歷、康熙、同治、光緒五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該殿是皇后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皇后在此接見嬪妃命婦。清代皇后所謂親蠶典禮,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準備情況。清代的25枚“寶璽”(印章)也曾收藏在這里(現藏于珍寶館)。

故宮是幾百年前勞動人民智能和血汗的結晶。初建時被奴役的勞動者有工匠十萬,夫役百萬。在當時社會生產條件下,能建造這樣宏偉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同時,為了修建故宮,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時,大多采自四川廣西廣東云南貴州等地,無數勞動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嶺中的原始森林里,伐運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遠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區。每塊石料往往重達幾噸甚至幾十、幾百噸,如保和殿后檐的臺階,有一塊云龍雕石重約250噸。

故宮旅游信息

開放時間

故宮博物院全年開放,開放時間按照淡、旺季會有所改變,遇到法定假期、重大活動或特殊情況也會延長或縮短開放時間,請隨時注意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的公告。

每周一下午(法定節假日和7月1日至8月31日期間除外)閉館半天:每周一開館時間8:30-12:00,停止售票時間11:00,停止檢票時間11:10,閉館時間12:00。

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采用旺季開放時間:開始售票、開放進館時間8:30;止票時間(含鐘表館、珍寶館)16:00;停止入館時間16:10;清場時間17:00。

每年11月1日至來年3月31日采用淡季開放時間:開始售票、開放進館時間8:30;止票時間(含鐘表館、珍寶館)15:30;停止入館時間15:40;清場時間16:30。

故宮門票價格

故宮博物院實行淡、旺季差價門票制度。在校學生和特定人群可以享受門票優惠的政策。

常規門票:

每年4月1日-10月31日為旺季,每張門票為人民幣60元(不包括珍寶館、鐘表館)

每年11月1日-來年3月31日為淡季,每張門票為人民幣40元(不包括珍寶館、鐘表館)

珍寶館(即進入寧壽宮區,還包括戲曲館、石鼓館)參觀門票:每張門票為人民幣10元鐘表館(即進入奉先殿區)參觀門票:每張門票為人民幣10元

身高1.2米以下兒童可以隨監護人免票參觀。

電子票提前3天預售(不售當日門票),預約參觀當日憑訂票時所提供的二代身份證直接刷證入院參觀,無需換票。

門票優惠政策:(所有優惠政策均不含珍寶館、鐘表館) 大、中、小學學生(含港、澳、臺學生;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可憑學生證或學校介紹信購買學生票,每張10元/人。

2.60歲以上(不包括60歲)老年人憑有效證件,門票半價優惠。

3.離休干部憑離休證免費參觀。

4.殘疾人憑殘疾人證件免費參觀。

5.持有本市社會保障金領取證的人員,門票半價優惠。

6.每年“六一”兒童節時,14周歲以下的兒童(含14周歲)可以免費參觀。隨同家長一人可享受半價優惠。

7.每年“三八”婦女節時,女性觀眾可享受門票半價優惠。

8.每年“八一”建軍節時,現役中國軍人可憑有效證件免費參觀。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2375.html

故宮在哪里?故宮屬于哪個省?故宮在哪個省?

上一篇:北京天文館
下一篇:北宮森林公園

相關故宮,故宮在哪里,故宮屬于哪個省?故宮在哪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