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萬里長城在哪里,萬里長城在哪個省
萬里長城在哪里?萬里長城屬于哪個省哪個市?萬里長城在哪個?
萬里長城旅游,萬里長城在哪里,怎么走?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墻,而是以城墻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御體系。 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陜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于此 [1-6]。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筑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筑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后,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6] 。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筑 。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共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河北省境內長度2000多千米,陜西省境內長度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F存長城文物本體包括長城墻體、壕塹、界壕、單體建筑、關堡、相關設施等各類遺存,總計4.3萬余處(座/段) 。
萬里長城簡介
萬里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筑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長城建筑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建于十四世紀的明長城。據2012年國家文物局發布數據,歷代長城總長為21196.18千米;而國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公布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長城總長為8851.8千米。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1987年12月,萬里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萬里長城圖片
在我國北部的土地上,東西橫亙著一道綿延起伏、氣勢雄偉、長達十萬多里的長墻。這就是被視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跡的萬里長城。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防御工程之一,它凝聚著我國古代人民的堅強毅力和高度智慧,體現了我國古代工程技術的非凡成就,也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萬里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21196.18千米。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埃及金字塔等列為中古世界八大奇跡之一。
萬里長城圖片
萬里長城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防御別國入侵。修筑烽火臺,并用城墻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以后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
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筑長城,占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于世的偉大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世界的驕傲。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筑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筑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后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后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并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筑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臺的遺跡。長城是中國堅不可摧的象征。 中國北方的長城,開始于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秦、趙、燕三國。
萬里長城修筑原因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筑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后,進行兼并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陜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有東胡。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于他們善于騎射,長于野戰,采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于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斗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后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并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斗力增強,所向無敵;菸耐趿辏ㄇ332)和十年,先后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陜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陜西東北部)地。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筑長城,并派軍駐守。
趙國于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于是,下令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菸耐醵辏ㄇ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于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于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后,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余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h與內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筑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御匈奴、東胡等民族的劫掠,殺傷。
萬里長城-南長城
以楚、齊、魏、韓、中山國為代表的南長城,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淡出我們的記憶。
1.楚國長城
楚長城筑于楚懷王三十年之前,當時稱作“方城”。其位置當從今河南泌陽北到葉縣,經內鄉東北而達湖北竹山縣境內,用于防御鄰國的進攻。
2.齊國長城
齊長城是利用堤防連接山脈陸續擴建而成的,在齊國南部,西起今山東平陰縣東北,至膠州市南的大朱山東入海,結構主要有土筑和石砌兩種。
3.中山國長城
中山長城是為了防御西南趙、晉的侵擾修筑的。筑于趙成侯六年(前369 )。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
4.魏國長城
魏長城有兩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長城(河西長城),二是南長城(河南長城)。河西長城是魏惠王在位時,利用西部邊境上洛水的堤防擴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陜西華縣華山北麓的相元洞,達內蒙古的固陽。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護國都大梁的南長城,經今河南原陽縣境轉向東南,向西直達新密市。
5.韓國長城
長城先為鄭國所筑,后韓滅鄭,繼續修筑使用。
秦趙燕萬里長城價值
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作為軍事防御工程,究竟在戰爭中起了什么作用?關于它的作用,特別是秦長城和燕長城的作用,歷史文獻記載幾乎沒有,趙長城的記載也很少。這是不是說,它們沒有起什么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說明三國修建長城后,匈奴、東胡等沒有越過長城南掠,長城在軍事防御上起了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昭王時,是秦國疆土擴展最快的時期之一。假如北面沒有修筑長城,秦國就必須要派駐大軍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強大的匈奴南掠,怎么能夠抽調大軍不斷大敗六國的聯軍、占領六國大片土地呢?可見,秦長城修成后,只需要少量軍隊駐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軍南下,由于有長城防御,一時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陽距此不遠,一日一夜或兩、三晝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敗?傊,自秦昭王筑長城以后,匈奴一直沒有南下擄掠,這正說明了長城的軍事防御作用。
至于趙長城,由于建筑在陰山(今大青山、烏拉山東南)腳下,多系用土夯筑,質量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開始時,常被匈奴大軍攻擊。趙國雖然派駐大軍防守,主動出城迎戰,但是常吃敗仗。趙悼襄王時(前245--前236),趙邊防累為匈奴所敗,北方吃緊,于是,派大將李牧到長城統領大軍防守。悼襄王給予李牧便宜任免屬吏的特權,并將云中、雁門、代郡北部的商業稅和田賦作為軍費供李牧支配。李牧將指揮部設在雁門郡北部的長城下,以便東、西照應。他厚待戰士,日殺數牛來改善伙食;他下令軍中:“匈奴來擄掠,全體將士立即收牛馬羊入保長城,有敢捕虜者斬!”
匈奴每來侵,由于烽火嚴緊,事先知道消息,趙國軍民便收牲畜入保長城。匈奴擄掠不到人和牲畜、財物,只好退去。如此數年,雖未挫敗匈奴,但趙軍亦無亡失。匈奴人以及趙國邊民,都認為李牧怯懦,趙王也責備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趙王怒,招牧回朝,以別將代之。新將采取迎擊的戰略;匈奴每來,他就率軍出擊,數敗。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將士傷亡很多,北邊無法放牧。趙王沒有辦法,只好再請李牧出守長城。李牧稱病,杜門不出,不肯應命。趙王乃強起牧,令牧統兵守衛北方。李牧對趙王說:“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采取從前的戰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
趙王只得答應。李牧至長城,如故約。數年,匈奴無所得。然終以李牧為怯。趙守邊將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愿一戰”。于是,李牧乃選戰車1300輛,精騎13000匹,挑能破敵擒將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訓練作戰。練成之后,便大縱畜牧。長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聞之,便來擄掠。小入,牧則佯敗,以部分人畜委之。單于大喜,便率傾國人馬南下。李牧事先設下埋伏,張左右翼夾擊,大破匈奴10萬余騎,單于落荒敗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后10余年,匈奴不敢近趙長城。趙軍乘勝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于是,趙北邊寧靜,人民安居樂業。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趙長城在軍事防御上的巨大作用。
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筑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于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于為閼氏(即王后),并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御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后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御作用,雖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后,修復蒙恬所筑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御作用也才隨之終結。
萬里長城歷史與現實價值
戰國秦、趙、燕長城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筑長城,加上一定數量的駐軍,才能限制游牧民族的快速機動能力,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騎兵閃電式的襲擊。沒有長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騎兵,仍然是防御不了的。戰國時代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長城是有效的軍事防御工程,因而后來為秦始皇所采用。漢武帝在驅逐匈奴到漠北以后,下令立即修筑新的長城。
其次,戰國秦、趙、燕所筑的長城,是相當科學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勢險要而建,在山口與平原地區,都建筑高厚的城墻,截斷匈奴、東胡騎兵進出之路。除了長城之外,內外制高點還建有烽火臺,進行偵察敵情和傳遞消息,讓長城上的駐軍作好準備;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筑障城,派軍駐守,以加強長城的防御能力。在長城以內,每隔一段距離,都修建駐軍的大城,并設有迅速傳遞消息的通訊網,以便統一指揮和互相支援。這條三國長城及其烽火臺、障、城等配套建筑,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這套軍事防御體系是合乎科學的,防衛是有效的。它為后來的軍事防御工程提供了樣板。蒙恬所筑的秦長城,雖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顯,他是在參照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筑的基礎上設計的,同時進行了取長補短。
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險阻建城筑障。他把長城建于高山之上,盡量利用山脊、峰巒為城,使匈奴騎兵無法越過;盡量利用河流作屏障,盡量把長城建于河流之北,使敵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則筑成高大城墻,或用土石夾筑,或用土夯筑,而把各段長城聯結成一條氣勢雄偉、隔斷南北的巨龍。秦長城的烽火臺,較三國長城有了改進,都建于長城外開闊的山上,而且根據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進,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兩座障城。駐大部隊的城,都建在長城之南,并與長城緊緊相連?梢哉f,秦長城建筑體系的高度科學性,是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筑體系的繼承和發展。最后,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不僅表現了22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而且顯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高度智慧、不怕苦的精神、高超的軍事科學水平、高度的科學文化。
萬里長城測繪
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2009年4月18日聯合公布,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經過壕塹359.7千米,自然天險2232.5千米。[1] 國畫長城—譚翃晶作品(6張)國家文物局2012年6月5日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宣布,歷經近5年的調查和認定,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市自治區,包括長城墻體、壕塹、單體建筑、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這是中國首次科學、系統地測量歷代長城的總長度。國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首次公布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而此次長城的調查和認定,不僅認定了明代長城的長度,還開展了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的資源調查。
萬里長城別名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朝各代在修筑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 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
塹、長塹、城塹、墻塹: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
塞、塞垣、塞圍: 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表示關口要隘,二是表示長城。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這些稱謂在史書中很常見。 壕塹、界壕:是長城建筑的一種形式,而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
邊墻、邊垣: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地域修筑的長城稱之為“邊墻”或“邊垣”。
現存萬里長城
1961年,國務院確定八達嶺關城和城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在鄧小平同志“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倡議下,古老雄關更換新顏,先后修復敵樓19座,城墻全長3741米,使游覽總面積達到1.9萬平米。1986年,八達嶺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87年,聯合國接受萬里長城為“世界文化遺產”。1991年8月,八達嶺作為萬里長城的精華,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文化遺產證書。1991年12月,在珠海舉行的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評選活動揭曉命名大會上(全國候選景點94個,回收有效選票48萬張),八達嶺因其景點著名,以37萬張的絕對多票數,成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首。
八達嶺長城位于北京延慶,是明長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這里的長城,居高臨下,盡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迄今為止,已有包括奧巴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在內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覽,八達嶺景區以其宏偉的景觀、完善的設施和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而著稱于世。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具代表性。 八達嶺長城博物館以萬里長城為主題,全面反映長城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中國長城博物館位于八達嶺關城外,1994年建成開放。全館共有9個展廳,展廳面積3 000余平方米。陳列有多個專題,其中“歷代長城”展示長城產生和發展的基本脈絡;“明代長城”、“建置武備”展現明代修筑長城的起因及過程,軍鎮的設置及分布,長城的建筑結構及布局和武器防御設施的配備;“經濟文化交流”再現長城內外各民族長期共同發展、相互交流融合的歷史事實;“民族藝術寶庫”表現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文化藝術的結晶;“愛我中華、修我長城”展現國家對長城的關心和保護。
慕田峪長城位于懷柔區境內,是北京新十六景之一。西接居庸關長城,東連古北口,開放的2250米長城段其特點是長城兩邊均有垛口,特別是正關臺三座敵樓并矗,著名的長城景觀箭扣、 牛角邊、鷹飛倒仰等位于慕田峪長城西端,是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慕田峪長城山巒疊嶂,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慕田峪長城設有國內一流的登城纜車、開發了中華夢石城、施必得滑道等項目,形成了長城文化、石文化和體育健身娛樂有機結合。英國前首相梅杰,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等多位外國首腦到慕田峪游覽。1992年被評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2002年被評為4A 級風景區。 慕田峪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慕田峪關自古以來就是拱衛北京的軍事要沖,此段長城西接北京昌平縣的居庸關,東連北京密云縣的古北口,為明代所修筑,為京師北門黃花鎮的東段,自古被稱為拱衛京師、皇陵的北方屏障,的重要關口之一。被稱為“危嶺雄關”。
獨具“險、密、奇、巧、全”五大特點的司馬臺長城,位于北京市密云縣東北部的古北口鎮境內,距北京120公里。它東起望京樓,西至后川口,全長5.4公里,敵樓35座,整段長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結構新穎,造型各異,堪稱萬里長城的精華。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贊譽道: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臺長城又堪稱中國長城之最。司馬臺長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遺址。
古北口長城
古北口長城是中國長城史上最完整的長城體系。由北齊長城和明長城共同組成,包括臥虎山、蟠龍山、金山嶺和司馬臺4個城段。古北口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為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中原地區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在遼、金、元、明、清這五朝,大大小小爭奪古北口的戰役從未停止過,因此長城的作用突顯得尤為重要。
箭扣長城
箭扣長城位于京郊懷柔縣西北八道河鄉境內,距懷柔縣城約30公里,山勢非常富于變化,險峰斷崖之上的長城也顯得更加雄奇險要。箭扣長城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 狀,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箭扣長城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一,是近年來各種長城畫冊中上鏡率最高的一段,向來是長城攝影的熱點。
箭扣長城是北京一段最險峻、雄奇的長城,自然風化嚴重,沒有任何人工修飾,自牛犄角邊、南大樓、鬼門關、箭扣梁、東西縮脖樓、東西油簍頂、將軍守關、天梯、鷹飛倒仰、九眼樓、北京結到望京樓綿延20多公里,充分展現了長城的驚、險、奇、特、絕,能領略到原汁原味的古老的長城景觀。
金山嶺長城位于距北京市區140公里密云縣與河北灤平縣交界的燕山山脈中。西起龍峪口,東止望京樓,全線10.5公里。沿線有建筑各異的敵摟67座,烽火臺2座,大小關隘5處,這里長城上敵樓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墻體以巨石為基,高5-8米,并設有攔馬墻、垛墻和障墻,形式多樣,各具特色。被譽為“萬里長城,金山獨秀”。
山海關長城
山海關長城是萬里長城的入海處。現屬山海關境內的長城全長26公里,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有“中華之魂”的盛譽。 山海關城由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和寧海城七大城堡構成,四周有長4769米、高11.6米、厚10余米的城墻,墻體高大堅實,氣勢宏偉。在東、西、南、北建有四個城門,城東南隅、東北隅建有角樓,城中間建有雄偉的鐘鼓樓。整個衛城建筑規模宏偉,防御工程堅固。山海關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居庸關長城
嘉峪關長城是明長城西端起點,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河西第一隘口,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關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防御體系?吹降某顷P以內城為主,黃土夯筑而成,外包城磚,堅固雄偉。城關兩端的城墻橫穿戈壁,可以體會到大漠孤城的蒼涼。現代肖草《長城》詩:“風吹沙漠千山遠,雪舞祁連六月寒;登上墻臺論楚漢,長城嘉峪見雄關”給予真實詮釋。
在嘉峪關市西南隅, 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朝萬里長城西端的終點, 建于1372年。關城平面呈梯形,面積33500余平方米,城墻總長733米,高11.7米。城樓東、西對稱,面闊三間,周圍有廊,三層歇山頂高17米,氣勢雄偉。關城四隅有角樓,高兩層,形如碉堡。登關樓遠望,寨外風光盡收眼底。
虎山長城位于遼寧丹東市城東十五公里的鴨綠江畔虎山景區,虎山主峰高146.3m。峰頂是萬里長城的第一個烽火臺。站在烽火臺上環顧四周,朝鮮的義州、中國的馬市沙洲和連接丹東與新義州的鴨綠江大橋清晰可見。
九門口長城
位于遼寧省綏中縣李家鄉新臺子村,距山海關15公里,全長1704米。其南端起于危峰絕壁間,與自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自此,長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當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筑起規模巨大的過河城橋,以此向北逶迤于群山之間。“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
大同長城
大同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戰略地位重要。大同長城建于嘉靖年間,由宣大總督翁萬達創修。大同鎮長城東起天鎮縣鎮口臺,西至丫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子),全長335公里。據《三云籌俎考·大同總鎮圖說》統計,大同鎮先后修大邊、二邊516.3里;城堡72座(城20,堡52);邊城776個;火路墩833個。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居庸關
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的居庸關是萬里長城上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關隘之一。其建筑規模之大,文化內涵之深,堪稱我國萬里長城關城建設之最。居庸關位于北京西北48公里處的關溝峽谷之中。這里兩山夾寺,山形陡峭,一水中流。山上長城蜿蜒盤繞,山下城樓巍峨雄偉。關城內廟宇、署館、亭坊、倉房層疊錯落。紅墻、綠瓦、油飾彩畫相應成輝。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以險著稱,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居庸關不僅地勢險要,而且風景宜人。這里山巒重疊,溪水長流,植被繁茂,景色怡人。它以眾多的文物古跡、壯麗自然景觀,為萬里長城,為首都北京又添一處旅游勝地。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贊詠的詩篇,乾隆皇帝也在此御筆親提“居庸疊翠”四字,成為著名的“燕山八景”之首。
大境門長城
大境門長城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市區,長城中唯一一座以門命名的關口。長城四大關口之一。大境門長城修筑于明成化年間,坐落在高聳入云的東、西太平山間,據長城之要隘,扼邊關之鎖鑰。大境門門墻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西側有明萬歷年間開鑿的西境門(小境門)。景區有西太平山長城公園,來遠堡,小境門,關帝廟,二郎廟,山神廟,等眾多明清歷史遺跡。為“萬里長城長城第一門”。
唐長城
唐長城牡丹江邊墻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國務院正式把中國長城遺址牡丹江邊墻三段列入中國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的一部分,這就意味著有著“唐長城”之稱的牡丹江邊墻,這也是牡丹江市乃至黑龍江省第一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項目。
牡丹江邊墻是渤海時期為防御北方黑水靺鞨而修筑的一條防御體系,是和中國長城具有同等性質的軍事防御工程。經過調查發現的牡丹江邊墻長約100公里,由三段構成。牡丹江邊墻一段長50公里,位于三道關一線,東起江西村西溝北山主峰,蜿蜒起伏向西北伸展,終止于西大砬子北坡。牡丹江邊墻二段長30公里,位于寧安江東段,起自寧安鎮牡丹江向北轉彎處右岸,向老虎洞溝轉向東南繼續發展,調查終止于寧安良種場東側。牡丹江邊墻三段長20公里,位于鏡泊湖,起自城墻砬子對岸湖邊,越過湖邊山,穿過201國道,在江山嬌林場東南側山上向東南發展。 據悉,牡丹江邊墻于2006年被批準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2008年開始,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已開始組織文物保護專業隊伍對牡丹江邊墻三段進行更深入調查,從而進一步了解牡丹江邊墻具體長度等概況。 2011年11月6日,享有“唐長城”之譽的牡丹江邊墻與秦長城一樣已被正式列入中國長城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齊長城
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遺跡較多的古長城,原長度1000多公里。 關于齊長城,最早的是公元前555年(靈公二十七年),《左傳》上記載:“晉侯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這是齊國在平陰修筑的一道防御工事,防門后來一直是齊長城的一道重要關口。
《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筑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余里,以備楚。”修建的記錄更清楚了。大概是從春秋戰國開始,到齊威王和稍后建筑完成的。齊長城是西起濟南長清區,東至青島市黃島經濟開發區,橫穿山東半島。
春秋戰國時期修筑的齊長城和楚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長城。其中的千里齊長城距今已2500多年。齊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
燕長城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9]。遼寧境內的燕長城,經北票市、阜新縣、彰武縣,到沈陽境內的法庫縣[9]。2008年,在沈陽高坎鎮發現4座戰國兩漢時期的烽火臺遺址,是最早發現的燕長城遺址[9]。
早期墻體
甘肅省早期長城調查組日前在玉門市境內新發現墻體2400米、烽火臺4座。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2454.html
萬里長城在哪里?萬里長城屬于哪個?萬里長城在哪個?
相關萬里長城,萬里長城在哪里,萬里長城屬于哪個省?萬里長城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