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您當前位置:97616旅游網 >> 旅游景點 >> 安徽旅游景點 >> 鳳陽縣

鳳陽縣,鳳陽縣在哪里,鳳陽縣在哪個省

    就去旅游網  最近更新:2023-11-11 11:59  瀏覽次數:

鳳陽縣在哪里?鳳陽縣屬于哪個省哪個市?鳳陽縣在哪個省?

鳳陽縣旅游,鳳陽縣在哪里,怎么走?

鳳陽縣,安徽滁州市下轄縣,位于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南岸,長三角城市群。東與明光市、南與定遠縣毗連,西部、西北部與淮南市、蚌埠市接壤,北瀕淮河與五河縣相望;縣域面積1949.5平方千米。

鳳陽縣簡介

鳳陽縣是古鳳陽府治所,明朝第一座都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鄉,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鳳陽三花(花鼓、花鼓燈、花鼓戲)聞名全國乃至全世界,鳳陽石英石礦藏全國第二、華東第一,八仙之一的藍采和在鳳陽得道升仙,鳳陽也是全國較有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鳳陽有中國花鼓之鄉、中國帝王之鄉、中國改革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中國石英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等美譽。

鳳陽縣地理位置

鳳陽縣位于安徽省東北部。鳳陽處于淮河中下游南岸,北緯32°37′-33°03′、東經117°19′-117°57′。北瀕淮河與五河縣相望,東、南部與、明光市,定遠縣毗連,西部和西北部與淮南市、蚌埠市接壤。

地形南高北低,南部為山區,中部為傾降平緩的崗丘,北部為沿淮沖積平原。海拔一般為15-17米。境內最大湖泊是花園湖,正常水位下湖面約30平方千米。最高山峰為狼窩山,海拔340.3米。淮河流經縣境北部52.5千米,其它主要河流有小溪河、板橋河、濠河、天河、窯河,均由南向北注入淮河。氣候屬北亞熱帶江北區亞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9℃,年降雨量904.4毫米,年蒸發量1609.7毫米。有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蛭石、石棉等礦種。

鳳陽縣行政區劃

1949年10月,鳳陽縣政區劃分為1個市、9個區、58個鄉鎮。其后,幾經撤區并鄉、復區分鄉,2005年,全縣有26個鄉鎮。2007年鄉鎮行政區劃調整,2008年合并行政村,至2010年,全縣劃分為1個鄉、14個鎮、3個省級工業園區:府城鎮、臨淮關鎮、武店鎮、劉府鎮、西泉鎮、大廟鎮、殷澗鎮、總鋪鎮、紅心鎮、板橋鎮、大溪河鎮、小溪河鎮、官塘鎮、棗巷鎮、黃灣鄉、鳳陽縣工業園區、鳳陽硅工業園區和鳳寧現代產業園,其中府城鎮、臨淮關鎮為標準建制鎮,鳳陽縣工業園區設在府城鎮門臺地區,鳳陽硅工業園區設在板橋鎮境內(南洛高速公路出口處),鳳寧現代產業園與縣硅工業園相連。全縣共有198個行政村,26個社區。2009年底,全縣人口為74.9萬。

鳳陽縣歷史沿革

(一)鐘離古城(春秋-隋)

春秋時,在今臨淮鎮附近建鐘離子國,并筑鐘離城。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攻占鐘離城,鐘離屬楚。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鐘離城又被吳王僚奪去。越王勾踐滅吳后,鐘離城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2年)楚滅越,鐘離城又屬楚。 秦統一中國后,鐘離城屬九江郡。 西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正式設鐘離縣。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改九江郡為淮南國,鐘離縣為淮南國的領地。

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殺淮南王劉安,改淮南國為九江郡,鐘離縣仍屬其管轄。王莽奪取西漢政權后,改九江郡為延平郡,將鐘離縣改為蠶富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改稱鐘離侯國,后又稱鐘離縣,仍屬九江郡。 三國時,鐘離縣屬魏。

西晉時,屬淮南郡。東晉建武元年(317年)將分九江郡(治所在今壽縣)置鐘離郡(治所在今臨淮關)。隆安年間(397—401年),改鐘離縣為燕縣,屬鐘離郡。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改燕縣為鐘離縣。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鐘離縣屬陳,太建十一年(579年),北周攻占鐘離郡,鐘離縣屬揚州淮南郡。

(二)濠州(隋-元)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因鐘離地枕豪水,鐘離郡改稱豪州。大業三年,改豪州為 鐘離郡。隋末,為杜伏威的屬地,改鐘離郡為豪州。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降唐后,鐘離縣屬淮南道豪州。天寶元年(742年)改豪州為鐘離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豪州。唐元和三年(808年)改豪河為濠河,改豪州為濠州。 北宋時,鐘離縣初隸淮南路,后屬淮南西路濠州。南宋時由于金兵常南下在濠州一帶騷擾,開禧二年

(1206年)曾一度把州治遷往定遠。 元朝時,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濠州為臨濠府,至元二十八年復為濠州。至正十二年二月(1352年)郭子興領導農民軍占領濠州,至正十三年又被張士誠奪去。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打敗張士誠,濠州又為朱元璋所有。次年,朱元璋改濠州為臨濠府。

(三)鳳陽府(明-清)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鐘離縣為中立縣,同時在濠州西南鳳凰山南麓建中都。洪武三年因縣城北臨淮河,將中立縣改為臨淮縣,這是臨淮地名之始。洪武六年臨濠府改為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鳳陽府,府治遷往新城,同時割臨淮縣的太平、清洛、廣德、永豐4鄉設鳳陽縣,洪武十九年將虹縣(今五河、固鎮一帶)南8都并入鳳陽縣。據《明一統志》記載,鳳陽因在鳳凰山之陽,故名。自洪武七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今鳳陽縣境內為鳳陽府治和鳳陽、臨淮二縣地。鳳陽府,明初直屬中書省,永樂元年(1403年)改屬南直隸。

清順治二年(1645年)鳳陽府改屬江南省,康熙元年(1663年)改屬安徽省。乾隆十九年(1754年)將臨淮縣并入鳳陽縣。鳳陽縣屬安徽省皖北道,道員駐鳳陽。

(四)鳳陽縣(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后,取消府的建制,鳳陽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1914年)設淮泗道,道尹駐鳳陽。民國21年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專區,鳳陽縣屬第四專區。民國27年2月,府城被日軍占領,漢奸倪道烺在蚌埠組織“安徽省維新政府”,鳳陽縣直屬偽省府管轄,偽鳳陽縣政府設在蚌埠。民國29年“安徽省維新政府”改為“安徽省政府”后,設8個行政督察區,鳳陽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抗戰時期,府城、臨淮關等城鎮雖被日軍占領,但在廣大的農村和山區,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后建立了定鳳懷縣、鳳定嘉縣、盱鳳嘉縣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人民進行抗日斗爭。抗戰勝利后,國民黨軍隊占據府城、臨淮關等城鎮,并向淮南津浦路西解放區發動進攻。民國35年8月,定鳳懷縣黨政機關,除留少數武裝工作人員堅持游擊戰爭外,全部北撤,定鳳懷、鳳定嘉、盱鳳嘉等縣政府先后撤銷。民國36年元旦,蚌埠正式設市,從此蚌埠從鳳陽分離出去。

民國37年,定鳳懷縣政府重新成立,民國38年1月16日,鳳陽解放,2月,定鳳懷縣政府撤銷,鳳陽縣人民政府成立,鳳陽縣屬江淮第四專員公署,4月改屬定遠專區,7月改屬滁縣專區。

(五)滁縣管轄時期(1949年-1992年)

1949年后,鳳陽劃歸皖北行署滁縣專區。后皖北、皖南行署合并重建安徽省,鳳陽劃歸安徽省滁縣專區。

1956年,宿縣、滁縣兩專區合并成蚌埠專區,鳳陽縣屬蚌埠專區。1961年,蚌埠專區分為滁縣、宿縣兩專區,鳳陽縣屬滁縣專區。

(六)滁州市管轄時期(1993年-今)

1992年底,滁州市(地級)成立,鳳陽縣改屬安徽省滁州市。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鳳陽八景

韭山仙境

韭山,位于鳳陽縣城東南30多公里,山因地暖多產韭菜而得名。韭山有個洞,在山之東麓,出口在西側半山腰。該洞早在唐代,就已是游覽勝地。據南宋《濠梁志》:“洞水長流不絕,其(石)形如器物甚眾,左右多唐人詩刻石,深崖中有石觀音及石老人像”。明嘉靖方志云:其“后為峻崖,游者莫能至,愈水而還”。主洞長1472米,支洞長400米。洞內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等,各呈其形,百態千姿,身置其間,仿佛進了仙境

明陵風雨

明陵即明皇陵,朱元璋父母的墓地。初葬時,不過是幾座矮小的民家墳丘。朱元璋稱帝后,將其擴建成“宮闕殿宇,壯麗森嚴”的一代帝王陵寢。明末清初,歷經滄桑,到乾隆年間,“唯二碑及石人石馬僅存而已”。昔日“郁蔥王氣接邱壇,云繞乾坤得大觀”的皇陵,此時已是“荒碑欹蔓草,石馬臥幽宮”。但是,每當風雨之際,皇陵好象一幅生動的水墨畫卷:那一簇簇蒼松翠柏,野花蔓草,隨風雨搖曳,沙沙作響,如述說歷史的興衰;那一對對石人石馬、殘碑斷碣,任風雨侵蝕,潸然淚下,象泣訴悲慘的遭遇。因進景致奇異,人稱“明陵風雨”。

釣臺春漲

釣臺又稱莊惠釣魚臺,位于鳳陽縣臨淮鎮南郊老塘湖中,原為濠河邊一個高崗。相傳莊子和惠子曾于此垂釣,故得名。濠河有二源,東出濠塘山,西出鏌邪山,由于春季雨水多,二水合流至此,灣洼地積勞成湖,數里之內,水天一色,唯釣臺孤兀于水中。“草長平湖水滿塘,春風掀動綠波揚。紛紛白鷺沖天起,蕩蕩漁舟鼓棹忙。”這是前人詠釣臺春漲的詩句。 乾隆《鳳陽縣志·八景之圖》所繪第七景“釣臺春漲”為:釣臺四面環水,臺下洪波北流,激浪拍岸;臺上垂柳搖曳,掩映茅舍;青山綠水襯托著釣臺,詩情畫意,令人神往。

浮橋煙鎖

浮橋,又名臨淮浮橋,原位于鳳陽縣臨淮鎮北部淮河之上,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因橋用船作為橋墩串聯而成,形如蜈蚣,故俗稱蜈蚣橋。由于蜈蚣懼雞,便在橋的兩岸各置石雞一只,以鎮此橋。 明清時期,臨淮浮橋為南北重要津梁,官府差役,旅人商賈,川流不息,漕運船只,晨啟暮泊,千帆云集,魚火炊煙,如同霧幛云墻,真是“斷虹垂百尺,橫鎖絕千尋”。此即鳳陽八景之八的“浮橋煙鎖”。 浮橋建成以后,屢毀屢建,到咸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北伐軍渡淮,為拒清軍追擊,焚毀浮橋。今橋址尚存,南岸的石雞仍在。

龍興晚鐘

龍興晚鐘,龍興指龍興寺。原寺殿后山腰鐘亭內懸掛大鐘一口,為建寺時所鑄。此鐘是用合金材料鑄成,高2.05米,重約4噸。鐘的頂部鑄有一對似龍非龍的奇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稱蒲牢。明清時,每當紅日西墜或旭日東升,“鳳嶺鳴鐘”,其聲響徹云霄,龍興寺眾僧隨著鐘聲開始早晚佛課。特別是在夜晚,鐘聲格外幽清,遠傳數十里,俗有“改朝換代江河變,唯獨鐘聲繞鳳陽”之說。因此古人把“龍興晚鐘”,稱為鳳陽八景之三。 建國后,鐘亭毀于“文化大革命”,而鐘幸存。后來鐘被移上鼓樓,作為報警之用。1982年,縣文物管理所收回龍興寺內陳列。現宗教部門及僧人,重新建亭,懸掛洪鐘于龍興寺,供游人觀賞。

譙樓歸市

譙樓,即明中都鼓樓,位于原中都云霽街之東。該樓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詔建后,由“鳳陽中等衛所撥軍余一百六十四名,以官顧之,為守樓,并習吹鼓。凡遇公私,以便應用。如有損壞,例于軍衛修葺”。因此有明一代,鼓樓完好無損。崇禎八年樓宇毀于兵火,十二年重建。后來失去報時作用,為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登臨觀景之處。清乾隆二十年新建鳳陽府城,將鼓樓包在中央,鼓樓四周成為全城重要集市。每日,人群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登樓而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俯瞰鬧市,萬千景物,歷歷在目。乾隆《鳳陽縣志》繪此為“鳳陽八景”圖之一,名曰“譙樓歸市”。 建國后,鼓樓基座保持完好,成為勞動人民登臨觀景的場所。近年來,鼓樓基座四周已是鬧市區中的“廣闊天地”,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九華屏障

九華又稱北九華,即今鳳陽府城北里許之華山。唐永徽四年(公元853年),新羅國僧人金喬覺,渡海來安徽南方青陽九華山苦修。據傳說,后又在鳳陽九華山修行,故稱前者為南九華,后者為北九華,簡稱九華。明初,鳳陽府治原在臨淮,洪武八年移至中都城內會同館(即今鳳陽中學)。清乾隆年間始建府城,唯九華山近壓北城腳,由北門靖淮,西北門九華出城北去,必將繞過九華山。山雖不高,“全城秀氣,全在此山;靈壑天然,永作北門屏障”。因此,古人稱譽“九華屏障”為鳳陽八景之二。如今,府城早已拆去,而九華山將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逐漸被圍在鳳陽城中,成為南北“屏障”。

濠梁觀魚

《莊子·秋水篇》記有莊周惠施同游濠梁觀魚事。一日,兩人同游于濠上,只見一群鰷魚來回游動,悠然自得。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后人為紀念莊惠觀魚,傍水建造觀魚臺,把濠梁或濠上用來比喻別有會心,自得其樂的境地。 歷代文人雅士喜往登眺,吟詩題詠,又給觀魚臺增色不少,濠梁觀魚遂成為鳳陽八景之一。

鳳陽縣旅游景點

狼巷迷谷】狼巷迷谷風景區位于鳳陽縣南部,韭山國家森林公園和省級鳳陽山風景區的東端,距離縣城35公里,總面積約9平方公里。風景區包括禪窟寺、禪窟洞和狼巷迷谷三個景區,里面有苗寨、塔林、禪窟寺、玉蟹泉、貯嵐亭、禪窟洞、蟠桃園、天石、瘦人谷、暈頭轉巷等大小景點40余處。整個風景區是以佛教文化為背景、綠色生態為重點、石灰巖溶地貌為特色的自然風景區。

韭山洞】 韭山洞洞鳳陽縣城南三十公里處,因山暖多滋生野韭而得名,距今已有五億年的地質歷史,為喀斯特溶洞。此洞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已有記載,并留下多處唐宋題刻。朱元璋初起義兵時也曾據山屯兵,并在洞內外留下眾多古跡.

【明皇陵】 位于鳳陽西南十五里,為朱元璋父母的葬地。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復建,薦號英陵,旋改皇陵。皇陵雖非帝王之陵,即“宮闕殿宇、壯麗森嚴”,與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等同一制度。 皇陵原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其間享殿具備,殿左右廡、宮廳、直房、神廚、宰牲廚、酒房等數百間,金門、紅門、欞星門數百六,御橋、紅橋、水關數十座,碑亭、兩祠、祭祀署、鋪舍數十間,松柏數百株,石人石馬數十對,神道總長253米。石像生32對,刻工精細,姿態紛呈,威武莊嚴,栩栩如生。“石像生數量之多,為歷代所有帝王皇陵之冠。”其藝術風格絕妙,堪稱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大型石雕藝術精品。

皇陵碑位于神道南端西側,東50米外為無字碑。皇陵碑通高6.87米,碑首四周浮雕六條大螭,刻工精湛。中下部篆書《大明皇陵之碑》,下為云朵。碑文系朱元璋親撰,記述了他自己艱辛的身世,戎馬生涯和奪取大明江山的全過程,闡明昌運興盛的道理,全文1105字,文字通俗易懂,感情豐富,膾炙人口。

【明中都城遺址】 全國及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鳳陽縣城的西北隅,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其發祥地鳳陽所營建的一座卻于中途夭折的都城。1369年,朱元璋為顯示其新王朝的威勢,開始在全國調集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數以萬計,大興土木,在鳳陽營建中都。“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以《宮皇圖》為模本,設置“行工部”,其“規模之大、規制之盛、工藝水平之高,實冠天下”。中都城共有內、中、外三道城。外城周長約30公里,設四門,每座城門以內都有一條筆直的干道,縱橫交錯。中間一道為禁垣,周長7.85公里,平面呈長方形,四面設4門。即南曰承天門、北曰北安門、東曰東安門、西曰西安門。禁垣以內為寬約80米的護城河,被護城河環繞的才是內城,即皇城;皇城周長3.68公里,平面近方形,占地84萬平方米;皇城墻高15米,全為長40、寬20、厚11厘米的特制大磚所砌。在中都城內十分明顯地存在著一條縱貫全城南北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南起外城的洪武門,北到外城的正北門(未建成),全長近7公里。中都城內的各種建筑無不規整對稱地排列在這條中軸線的兩側。居中者為三大殿,其左、右分別為東、西二宮,向兩翼分別為文華、武英二殿。其前為奉天門,后為后三宮。皇城午門以南,左為中書省、太廟,右為大都督府,御史臺、社稷。明洪武八年(1375年),“罷中都役作”。后因取材建龍興寺、歷戰火等原因,城墻及宮殿被大量毀壞,至20世紀70年代初,僅剩殘存的午門、西華門臺基及1100米長的城墻,但察其規模布局和遺物、遺跡仍十分壯觀。

【鼓樓】 又稱中都譙樓,位于縣城中央,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屬建筑,和西邊的鐘樓相距六里,遙遙對峙于中都城中軸線的兩側。 鼓樓由臺基和樓宇兩部分組成。臺基南北長72米,東西寬34.25米,高15.8米,是中國最大的鼓樓臺基。臺基上樓宇初建之時,“層檐三覆,棟宇百尺,巍乎翼然,瓊絕塵埃,制度宏大,規模壯麗”。終明一代,鼓樓一直以其高大雄偉為國內之最。 1989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國家旅游局授予AAA級旅游景區。 鼓樓自明代開始就成為鳳陽一道靚麗風景,清朝以后,“譙樓歸市”更成為鳳陽八景之一。鼓樓風景區環境優美,四周仿古建筑與新建的鼓樓廣場相協調,32棵香樟樹綠蔭濃濃,更加襯托出鼓樓的雄偉、高大、古樸。

【龍興寺】 在鳳陽城北鳳凰山日精峰下,建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皇家寺廟建筑。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禮佛的於皇寺,因該寺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發祥之地,與整個朱明王朝有著淵源關系,數百年來一直為國內名剎之一。1981年被列為安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禪窟寺】 中華名剎之一。 位于鳳陽縣城東南30多公里處的三峰山。地處江淮丘陵的東端,占地8.5平方公里。始建于西漢武帝年間。初名桃花寺。據傳,西王母賜給漢武帝蟠桃時,途經此地撒下樹種,寺成之后,因滿山桃花盛開,艷麗怡人,故名。后隨朝代更迭,此寺幾易其名。宋代,一代文豪蘇東坡慕名到此一游,取“參禪旁窟居”之意,正名禪窟寺,并揮毫題寫了寺名,延用至今。該寺背倚峭壁懸崖,面對峽谷幽澗,終年溪流淙淙,到處茂林修竹、奇花異草,生態環境良好。主要景點有三峰浮玉、塔林、玉蟹泉、禪窟洞、蟠桃園等。歷代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摩崖題刻。據初步考證,現存石刻17處,其中,出于唐刻4處,宋刻7處清刻4處,未署朝代的1處,字跡已剝蝕的1處。這些石刻多為紀游紀事之作,或題泳、或題名,風格各異,真、草、隸、篆,應有盡有。其中最具盛名者,當首推蘇東坡的“玉蟹泉”三字。

【小崗村】 位于鳳陽縣東部,距縣城40公里,隸屬小溪河鎮,由小崗、大嚴兩個自然莊組成,距京滬鐵路5公里,省道307線13.5公里,明光、臨淮兩個淮河航運碼頭20余公里,現有108戶人家,476人,勞動力180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50人,其中大學文化5人,耕地面積1800畝,人均耕地4.85畝,其中承包耕地面積為1070畝。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2547.html

鳳陽縣在哪里?鳳陽縣屬于哪個省?鳳陽縣在哪個省?

上一篇:定遠縣
下一篇:狼巷迷谷

相關鳳陽縣,鳳陽縣在哪里,鳳陽縣屬于哪個省?鳳陽縣在哪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