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壽縣在哪里,壽縣在哪個省
壽縣在哪里?壽縣屬于哪個省哪個市?壽縣在哪個?
壽縣旅游,壽縣在哪里,怎么走?
壽縣,隸屬于安徽省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東鄰長豐縣,北與淮南市區、鳳臺縣毗鄰,西靠霍邱縣,南與六安市、肥西縣相連。介于東經116°27′—117°04′、北緯31°54′—32°40′之間,總面積為2948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壽縣下轄22個鎮、3個鄉,另設有1個開發區、2個農場。
壽縣簡介
壽縣是六安市下轄的一個縣,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東鄰長豐縣,北與淮南市、鳳臺縣毗鄰,西靠霍邱縣,南與六安市、肥西縣相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地處江淮丘陵與淮北平原之間,地勢南高北低。淠河流經壽縣、霍邱兩縣之間,在正陽并入淮河,東淝河經瓦埠湖至八公山入淮河。合淮阜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鐵路淮南站約25公里,正在興建的合肥新橋國際機場位于縣界。
壽縣處于泛長三角經濟圈之一的安徽省中北部,與淮南市區僅30分鐘車程,通過合淮阜高速公路、203省道等與合肥、六安市一小時車程,經由合肥、淮南等通過合寧高鐵、合武高鐵、合蚌客運專線到達南京、武漢兩小時,到上海、北京三小時。是合肥經濟圈重要的組成城市,屬于皖北城市帶城市,是安徽省重要的旅游城市。位于縣南端炎劉鎮的安徽壽縣新橋國際產業園在2010年被六安市委市政府列入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一軸兩翼”重點區域。規劃建設中的商合杭客運專線將在縣城北部設高鐵客運站。
壽縣是國務院1986年公布的全國62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壽縣古城墻、壽春城遺址、安豐塘),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報恩寺羅漢塑像、壽縣清真寺、劉安墓、斗雞臺遺址、青蓮寺遺址、廉頗墓、壽縣孔廟)。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宋嘉定時期的古城墻是全國保存較好的古城墻。
壽縣歷史悠久
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戰國后期楚國遷都于此。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余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后到唐、宋,壽縣繼續以繁華著稱于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為重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博物館內更有許多珍貴的收藏”。
壽縣文化燦爛
是楚文化的故鄉,是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以楚文化為底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鄉土文化,尤以正陽肘閣、壽州鑼鼓等廣受歡迎。壽縣勝跡宏博,現在的古建筑有發始建于唐貞觀年間的報恩寺、宋嘉定時期的古城墻、元代的黌學、明朝時期華東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肅穆的孫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羅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頗墓、宓子墓等;古遺址有古郢都遺址、安豐城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等;其它還有春申坊、時公祠、斗雞臺、呂蒙正寒窯、陳玉成囚室、狀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載于方志的壽州內八景和外八景等等。全縣存有古跡160多處,其中唐、宋、明、清建筑10多處,古墓葬多達80多座,古遺址29處。壽縣文物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館”之稱。
壽縣歷史沿革
夏禹定九州,壽地屬揚州,殷商如制。周為六、蓼國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滅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吳略州來,并占壽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吳翼護,
遷都州來,州來改稱下蔡,壽地屬蔡;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滅蔡,地復入于楚。
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破楚克郢,虜楚王負芻,楚亡;越二年秦劃江淮及其以南地區為九江郡,置壽春縣,為郡治。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封英布為淮南王,都于六(今六安市),壽春為淮南王國地;英布叛死,高祖立子劉長為淮南王,都壽春;劉長廢死,文帝立劉長子劉安為淮南王,仍都壽春;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謀叛死,國除,壽春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置十三州刺史部,壽春為九江郡治所。九江郡屬揚州刺史部。
三國時,江淮為戰沖,壽春為魏淮南郡治所,兼揚州治所。
西晉初,徙揚州治所于建鄴(今南京)。永嘉時劃揚州西部地區為豫州,壽春為淮南郡治所,隸于豫州。
東晉孝武帝時,因避帝后鄭阿春諱改壽春為壽陽。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將兵攻占壽陽,淝水之戰晉師大破秦兵,收復壽陽。
南北朝時,宋改壽陽為睢陽,為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南齊取代宋,復稱壽陽,為豫州治所。北魏略淮南,再稱壽春,為揚州治兼淮南郡治所。梁克壽春,為南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所;并析壽春南部地置安豐縣。東魏據淮南,壽春復為揚州治所。北齊代東魏,揚州刺史鎮壽春;及陳,復以壽春為豫州治所。北周拔壽春,為揚州治所和淮南郡治所。
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置淮南行臺尚書省,治所壽春;次年滅陳,改行臺省為壽州總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壽春古城墻(20張)管府。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置淮南郡,壽春為郡治所。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淮南郡為壽州,隸于淮南道,領3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復改壽州為淮南郡,領5縣。乾元初再為壽州,隸于淮南節度使。天復二年(公元902年),唐封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為吳王,都揚州,壽州為吳國地。
五代初,吳王天祐四年(公元907年)置壽州忠正軍節度使。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南唐代吳,以壽州置清淮軍節度使。后周顯德四年(公元957年)世宗拔壽州,置忠正軍節度使,徙軍治、州治于下蔡,稱北壽春,原壽州地稱南壽春。
北宋太祖時,壽州(治下蔡)隸于淮南西路;兆谡土(公元1116年)升壽州為壽春府,府治所在北壽春(下蔡),領5縣,南壽春為其一。
南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金兵渡淮陷壽春、安豐,下廬州,宋軍克之。次年,宋金相約以淮河為界,淮北屬金。金以下蔡為壽州,置防御使,隸于汴京路(后改稱南京路);宋則置安豐軍,軍治在安豐縣,壽春隸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復置壽春府,隸于淮南西路,壽春為府治,領4縣,兼制安豐軍。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改壽春府為淮南西路安豐軍,治所壽春。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復下淮南,占壽春等地;嘉定初,宋金議和,仍以淮水為界,壽春歸于宋。 元初,置中書省與11行中書省,淮南各府、縣均隸于河南行中書省。至元十四
壽縣壽春古城墻 (公元1277年)置安豐路總管府,治所壽春,領5縣。次年改壽春為散府,領3縣。二十八年復為總管府治,領1州、5縣。至正二十四年、宋(韓林兒)龍鳳十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據江淮稱吳王,以壽春為壽州治,隸于臨濠府。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以壽州直隸于京師中書省。四年,省壽春、安豐、下蔡三縣,合并為壽州,領2縣,隸于中都臨濠府(后改為鳳陽府)。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成祖遷都北京(順天府),鳳陽府直隸于南京。
清初,壽州屬江南省鳳陽府,領2縣。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置江南省左、右承宣布政使司,鳳陽府隸于左司。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地置安徽省,原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稱安徽布政使司,仍駐江寧(今南京市)署理安徽各府、縣政事。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定壽州為散州,不領縣。十一年,析壽州所屬故下蔡縣地暨州城北門以外地置鳳臺縣,并劃州城東北隅6坊為鳳臺縣治;其界:自賓陽門北側西行入箭道巷,沿東側向北經準提庵巷入西大寺巷,沿北側向西入北大街,沿東側向北越街入紫城街,沿北側西行至街尾向北止于城垣。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置壽春鎮總兵署于壽州城,制兩淮軍事。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遷省會安慶,為撫院的屬衙(稱藩臺衙門),州、府均聽命于撫院。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徙鳳臺縣治于下蔡鎮,原治所轄州城6坊還屬壽州;同年,安徽置3道,壽州隸于鳳潁六泗道(后改為皖北道)鳳陽府。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道府,改壽州為壽縣,直隸于安徽省。
1949年1月17日壽縣解放。先后屬六安專區、六安地區、六安市。
壽縣文物古跡
清真寺
壽縣清真寺,位于縣城內南大街留犢祠巷西清真寺巷內,坐西向東,占地5632平方米。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壽縣清真寺始建于明天啟年間(1621-1627),康熙年間續建前殿,清道光、光緒年間,民國時期均進行過維修,現存清真寺是建國后,國家及省、縣人民政府撥款修繕的。這座宏偉的建筑是仿北京故宮太和殿的設計建造的。結構雄偉,高大巍峨,飛檐半拱,莊嚴肅穆,工藝精湛,造型完美,磚刻、木刻、石雕技藝極為罕見。
報恩寺
報恩寺坐落在城內東北偶,舊名崇教禪院,或名東禪寺,明洪武年間改為今名。據《壽州志》記載,此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全寺總面積一萬四千七百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建筑之雄偉,在江淮大地上可謂首屈一指。
古戰場
壽縣地處南北沖要,有“中原屏障,江南咽喉”之稱,自古為兵家必爭。歷史上這里戰爭頻仍,公元383年的秦(前秦)晉(東晉)淝水之戰就發生在八公山麓,壽陽城下。這場戰爭不僅再次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了一些有意義的歷史典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和可為憑吊的歷史遺跡。
奎光閣
在壽縣城關西街中段、孔廟東側。又名魁星樓。是原文昌宮的重要建筑。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訓導丁濟美于文昌祠后建義學三間,后改為奎神殿。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知州張佩芳在奎神殿舊基上建樓三間,以“文昌與奎星皆世之人所謂文章司命”之意,匾其樓曰“奎光”。道光元年(1821年),知州龔式觳感于建樓“四十余年,木石傾?,黝堊剝落,岌岌乎旦夕不能保”,乃于奎光樓舊基上改建為奎光閣。閣為3層,木結構,臺基至室瓶頂高約20米。平面呈六角形,底層面闊4米。由第一層起,高度逐層遞減,面闊逐層收縮。二、三層無廊,各面均開窗。一、二層沿內壁設梯,游人可拾級而上。登樓極目四望,青山起伏,煙波蒼茫,八公仙境、珍珠涌泉、東津古渡、西湖晚照如在畫中。如憑樓觀賞夜景,萬家燈火如繁星閃爍,古城新貌盡收眼底。
十八羅漢
銅鑄十八羅漢,原在縣城北門內圓通寺,1962年移入報恩寺,F存15尊。這些造像體積不大(通高63—67厘米),但神情意態栩栩如生,其造型則表現出簡練渾厚的特點。由像背刻字知其鑄造年代為明萬歷三十三到三十五年(1605—1607)。1961年6月9日,安徽省文化局公布這些造像為省重點保護文物。
金棺
金棺,置于銀棺內,亦頭北尾南,6片黃金薄片鉚合制成。長10厘米,寬3—6厘米,高4.2—7.8厘米,重91.5克。棺頭亦有雙扇假門,門扉裝兩只金絲環,門楣飾連球紋,門上方及左右側皆伸出蓮瓣形背光。棺身全為忍冬紋,內底部凸現“重佛舍利”四楷體字圖案,文字俱為捶揲而成,棺內裝滿“舍利”。
銀棺
1977年,壽縣報恩寺宋塔地宮所出,棺似船形,存放在一石涵內,頭北尾南通高9—11.5厘米,蓋寬8—9厘米,口寬7.4—8厘米,是用銀質薄片捶揲鉚接而成。棺蓋飾“雙龍戲珠”圖,一側飾佛子10人作緩步徐行或敲鈸,似送葬祭祀式;一側飾如來佛半臥像,身后侍立弟子10人,棺頭為雙扇假門,有門釘4行,每行8枚,有銜環;門前為6級臺階,兩側各立一侍者,棺尾飾一合掌坐佛于正中。
楚大鼎
楚大鼎,又名“大侶鼎”、“鑄客鼎”。民國22年(1933年)在壽縣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徑93厘米,重約400公斤,圓口平唇、圓底、修耳、蹄足、耳飾斜方格云紋,腹飾蟠虺紋,犀首紋膝,今藏安徽省博物館。
斗雞臺
斗雞臺亦稱北雞城。遺址位于城西南15公里,壽(縣)正(陽)公路北側,邸家小郢西60米處。相傳為楚王斗雞的地方。臺上臺下都有近似黑陶系統的陶片分布。195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秋,曾作試掘,認為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遺址。
淮南王墓
淮南王墓,位于五株山南坡,即八公山東,四頂山南,合(肥)阜(陽)公路壽縣段北不足百米處。墓前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吳坤修楷書“漢淮南王墓”碑。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之壽縣人民政府撥款依“覆斗式”原墓形重修。墓地占地2366平方米,四面筑1米高度青石護土墻,迎面鑲石刻保護標志、重修墓碑記和管理規定。墓南鋪筑連接合(肥)阜(陽)公路的通道,墓周人行道設有青石欄標。為壽縣城北又一處引人注目的勝跡。
廉頗墓
廉頗墓,位于今壽縣八公山紀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稱“頗古堆”,距縣城7.5公里。古堆高約20米,周約30米,基有條石壘砌。背東靠山,面西平原,里許便是淮河。今日為旅游勝地。
柏家臺
柏家臺遺址(壽州古城墻),1985年4月,在壽(縣)蔡(家崗)公路拓寬工程施工中,于今東津渡西公路邊沿發現一古代建筑遺址,總面積約三千平方米,因遺址天柏家臺村,故名為柏家臺遺址。省、縣文物研究工作者,對遺址作了發掘,發現有大型石柱礎、長方形鋪地灰磚和四葉紋、山字勾連紋槽形磚,鳳鳥紋、樹云紋圓瓦當等遺物,建筑規模宏大,器物紋飾豐富多彩。參加全國楚文化研究會的人員亦專程來此考察,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視,“認為該遺址可能是楚郢都壽春城內宮殿建筑的一部分,是楚文化考古的一大發現。”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2636.html
壽縣在哪里?壽縣屬于哪個?壽縣在哪個?
相關壽縣,壽縣在哪里,壽縣屬于哪個省?壽縣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