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您當前位置:97616旅游網 >> 旅游景點 >> 安徽旅游景點 >> 宿州

宿州,宿州在哪里,宿州在哪個省

    就去旅游網  最近更新:2023-11-16 12:31  瀏覽次數:

宿州在哪里?宿州屬于哪個省哪個市?宿州在哪個省?

宿州旅游,宿州在哪里,怎么走?

宿州市,簡稱“蘄”,安徽省轄地級市,位于安徽省東北部,東、東北與宿遷和徐州接壤,南臨蚌埠,西至西北與淮北、商丘和菏澤相鄰,介于東經116°09′—118°10′、北緯33°18′—34°38′之間,總面積9939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宿州市轄1個區、4個縣。

宿州簡介

宿州(Suzhou),著名的中國酥梨之鄉、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書法藝術之鄉、中國馬戲之鄉、中國民間藝術(鐘馗畫)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中國山芋之鄉、泗州戲之鄉、中國山芋之鄉(泗縣)。2006年,獲得“全國綠化先進市”,1994—2007年,連續五屆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位于安徽省北部,地處江蘇山東河南三省交界處,是淮海經濟區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距離出海口最近的城市。全市總面積9787平方公里,總人口535萬人,下轄碭山縣蕭縣靈璧泗縣埇橋區和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宿州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與蘇、魯、豫3省11個市縣接壤,是淮海經濟區和中原經濟區(CPER)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距離出海口最近的城市。1999年撤地建市,轄碭山縣、蕭縣、靈璧縣、泗縣、埇橋區和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總面積9787平方公里,總人口535萬人。 宿州歷史悠久,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這里就燃起了人類文明的篝火。周莊王時代的“宿國”,到了秦漢時,已經成為“舟車會聚,九州通衢之地”。隋開“通濟渠”,宿城前身埇橋,遂成為“扼汴控淮,當南北沖要”的軍事重鎮。公元809年,唐始置宿州。“跨汴阻淮,信江北一要地”的宿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宿州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資源豐富。在這塊土地上,相繼走出了閔子騫、劉裕、朱溫、馬皇后等歷史名人,現當代涌現了朱德群、王子云、蕭龍士、梅雪峰、李百忍、孫叔平、鄧偉志、楊在葆、李炳淑、王勝俊、汪洋、張平等名人志士;這里還留下了劉邦、項羽、李白、白居易、蘇軾、賽珍珠等人的歷史遺跡。

宿州區位優越、交通便利,京滬、隴海鐵路,連霍、合徐高速公路縱橫貫穿,與國內各大城市均可實現高速公路互聯互通,距徐州觀音國際機場75公里。京滬高速鐵路、宿淮鐵路和泗許高速公路也從境內穿過。

宿州,是著名的“中國酥梨之鄉”、“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書法藝術之鄉”、“中國馬戲之鄉”、“中國民間藝術(鐘馗畫)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泗州戲之鄉”。2006年,獲得“全國綠化先進市”,1994—2007年,連續五屆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 宿州市商之都以及華夏附近為宿州市市中心,此地段交通便利,商品琳瑯滿目,另外,近一段時間 市區面積已延伸到朱仙莊一帶。

宿州建制沿革

古代:據《元和郡縣志》和《太平寰宇記》載,為保衛汴河航運,防止淮西藩鎮叛亂,于唐憲宗元和四年建置宿州,撥徐州的苻離縣、蘄縣、亳州的臨渙縣和泗州的虹縣來轄,屬河南道,治埇橋。州依春秋時期宋閔公遷宿入境的史實而得名①。后來,“寰宇無虞,封圻罷警”(《太平寰宇記》),文宗太和三年(829)廢宿州,七年復置。州治仍定于埇橋。 五代時期,后梁太祖朱溫把宿州、徐州統轄于武寧軍,宿州仍轄原4縣。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基本上沿襲未變。

宋改唐的道為路,下轄府(州、軍、監)。宿州初屬淮南路,后屬淮南東路。太祖建隆元年(960),宿州升為上州,設防御使。開寶五年(972)。設保靖軍節度使,總攬宿、泗等州軍事。神宗熙寧五年(1072),又改為州,轄苻離、蘄、臨渙3縣,仍屬淮南東路。哲宗元祐七年(1092),以虹縣的靈璧鎮置靈璧縣,歸宿州轄。高宗建炎二年(1128),宿州為金兵所占。紹興九年(1139),金人按議和條約歸還黃河以南宋地。次年五月,金人毀約,復占宿州。金宣宗貞祐三年(1215),金人在宿州置保靖軍節度使。

元初,宿州屬河南歸德府(今商丘市)、轄臨渙、苻離、靈璧、蘄4縣。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臨渙、苻離、蘄撤縣制并入州,靈璧改屬泗州。至元十七年,靈璧復歸宿州所轄。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宿州改屬江南臨淮府,下轄靈璧縣。次年,臨濠府改成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稱鳳陽府,宿州仍屬之。

清朝承明制不變。初,宿州上下隸屬關系同于明末。康熙六年(1667)。設安徽省,宿州仍屬鳳陽府,其所轄靈璧縣改為鳳陽府直轄,此后宿州不再轄縣。

民國元年廢府、州,宿州改為宿縣,屬安徽省。3年置道,宿縣屬安徽省淮泗道。16年廢道,宿縣直屬安徽省,21年屬第六專員公署,后改屬第四專員公署。原駐泗縣之專員公署遷駐宿城。汪偽時期,宿縣屬安徽省維新政府(省府駐蚌埠),后屬蘇淮特別行政區。民國30年屬淮海省。抗日戰爭勝利后,宿縣屬安徽省。

①春秋時期,周王室曾封風姓后裔為男爵,居于宿(位于今山東省東平縣東部),建宿國,屬于宋國營轄。宿國和魯國相鄰,彼此交往頗多,周莊王十三年(前684),宋閔公以宿男屬宋而親魯為借口,強令宿國遷于宋國內地,以為附庸。其遷居之地,約在今淮北地區中部。宿州即以古宿國而命名。另有宿國遷至今江蘇省宿遷縣境一說,錄以備考。

現代:1949年4月設宿縣專區,屬皖北行署區。宿縣專署駐宿縣,轄宿城市及宿縣、靈璧、泗縣、泗洪(由泗縣析置,駐青陽)、五河懷遠、碭山、蕭縣(駐龍城鎮)、永城等9縣。1950年由宿縣析置濉溪縣,駐濉溪口。宿縣專區轄1市、10縣。

1952年宿縣專區屬安徽省領導。宿縣專署駐宿城市。將碭山、蕭縣2縣劃歸江蘇省,永城縣劃歸河南省。1953年撤銷宿城市,并入宿縣。1955年蕭縣、碭山2縣由江蘇省劃入安徽省宿縣專區;將泗洪縣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1956年撤銷宿縣專區,將宿縣、靈璧、泗縣、五河、懷遠、濉溪、蕭縣、碭山等8縣劃歸蚌埠專區。

1961年復設宿縣專區,專署駐宿縣。原蚌埠專區所屬宿縣、靈璧、泗縣、五河、懷遠、濉溪、蕭縣、碭山等8縣劃入宿縣專區。1964年以宿縣、靈璧、五河、懷遠4縣各一部分地區設立固鎮縣(駐固鎮)。

1970年宿縣專區改稱宿縣地區,地區駐宿縣。轄宿縣、碭山、蕭縣(駐龍城鎮)、靈璧(駐靈城鎮)、泗縣、五河、固鎮、懷遠、濉溪等9縣。1977年將濉溪縣劃歸淮北市領導。1979年設立宿州市,屬宿縣地區領導。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準同意將宿縣地區的懷遠縣、固鎮縣、五河縣劃歸蚌埠市。宿縣地區1997年,面積9795平方千米,人口532.8萬,轄宿州市和碭山、蕭縣、靈璧、泗縣4縣。行署駐宿州市。

1998年12月6日,國務院批準:(1)撤銷宿縣地區和縣級宿州市,設立地級宿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埇橋區。(2)宿州市設立埇橋區,以原宿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埇橋區的行政區域。(3)宿州市轄原宿縣地區的碭山縣、蕭縣、泗縣、靈壁縣和新設的埇橋區。

宿州自然資源

宿州市自然資源豐富,名特產品眾多。境內平原廣袤、沃野千里,氣候適宜,生物繁茂。平原面積8897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91%,耕地997.79萬畝,占地總面積的67.97%。區內盛產小麥、玉米、大豆、山芋、棉花、花生、蔬菜以及蘋果、梨、桃、葡萄、湖桑等。糧食總產量306萬噸,棉花總產量8萬噸,油料產量40.5萬噸,水果產量86.5萬噸。境內擁有120萬畝全國最大的連片水果產區,面積和產量均占全省70%以上。擁有80萬畝的花生種植基地和沿國道、省道縱向分布的40萬畝大棚蔬菜種植帶。地下礦產資源豐富,煤儲量約為60億噸,是兩淮煤田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口油田石油預測儲量達20億噸以上;宿南煤層氣已探明儲量達3000億立方米;大理石儲量4000萬立方,居全省之首,花色品種達20個以上。靈璧奇石為中國“四大奇石”之一。碭山酥梨為果中精品,為海內外顧客所青睞。符離集燒雞,色佳味美,為《中國名菜譜》中的一品名肴。夾溝香稻米,清香濃郁,“一家煮飯十家香,十家煮飯香滿莊”,清嘉慶年間曾作為貢米。

宿州旅游名勝

皇藏峪風景區

國家森林公園、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安徽省風景名勝區、安徽省自然保護區、宿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于皖北蕭縣東南。東靠京浦鐵路、206國道,西有連霍、合徐兩高速公路可達。北臨隴海鐵路、310、311國道。北距徐州市區30公里,距徐州觀音機場60公里;南距宿州市50公里;西南距淮北市25公里。是江北罕見的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亞熱帶和暖溫帶交匯地帶,為皖北地區唯一的保存最為完整的原始次生林。景區內有木本植物190多種,700多種中草藥,58種鳥類,和野兔、刺猬、蛇、獾等野生動物。皇藏峪古稱黃桑峪,因昔日峪內長滿黃桑樹而得名。

中國梨都碭山

碭山縣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東臨歷史名城徐州、西傍古都商丘、開封,是安徽省連接歐亞大陸橋的唯一通道。 碭山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乃秦設三十六郡之一,李白等名人墨客曾流連此地。是漢高祖斬蛇舉義之地,五代君王朱溫故里,近代畫壇宗師齊白石祖籍地。碭山以盛產酥梨聞名于世,素有“梨都”之稱。境內100余萬畝連片水果覆蓋全縣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三。面積之大,樹齡之高,堪稱世界之最。碭山酥梨年產七億公斤左右,遠銷歐美、東南亞及全國各地。這里春季梨花如海,秋季碩果累累。百年“梨樹王”單株年產2000公斤,單個“酥梨王”重達2400克,世之罕見,是難得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已初步形成了以連片果海綠洲觀光為特色、以黃河故道考察、古文化及商貿旅游相結合的自然生態旅游區。

五柳風景自然保護區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西北部夾溝鎮、符離鎮及曹村鎮境內。京滬鐵路和206國道及景區西部的合徐高速公路縱貫南北。距安徽省宿州市區30公里、淮北市區20公里、江蘇徐州市區30公里。是集自然保護區與風景名勝景觀為一體。具有深厚文化積淀以山、水兼備為依托的平原低山型度假休閑風景旅游區。五柳省級風景名勝區,以五柳龍泉湖為核心,包括閔祠、馬皇后故里、流溝寺、大芳寺等游覽區。總面積46平方公里。景區峰巒屬宿北武里山區,呈南北走向,逶迤曲折,山勢起伏,山環水抱,宛如龍脈。“神龍”頭北尾南,若把龍脊山(龍)鳳山(鳳),龜山(龜),魚山(麟)相連是“四靈”之山,龍山鳳坡顯“龍鳳呈祥”。這里藏有天然生態林和靈泉。碧湖、溶洞有史前文化遺址,先賢閔子騫故里、明馬皇后故里、明朱棣屯兵(皇墊湖)之地,有大芳寺、漢墓群。集青山綠水、茂林修竹、靈泉奇洞、寶剎名寺、古墓神木于一體。既有自然景觀,又有人文景觀。

鐘馗畫、奇石之鄉

在靈璧因盛產玉石而得名。是中國著名的奇石產地。這“一美”、“一神”、“一奇”,構成了靈璧縣十分獨特的旅游資源。靈璧建起了漁溝奇石一條街,全長約1.5公里,街道兩旁大型奇石千姿百態,沿街商店內五顏六色的奇石琳瑯滿目;在靈璧城南鐘馗路旁還有一個個奇石館,可供觀賞、購買;靈璧傳統的工筆“唐賜福鎮宅圣君”鐘馗年畫藝術聞名中外,其中孫淮濱被外交部禮賓司定為國禮藝術大師,創作的鐘馗畫由禮賓司向相關部門推薦,靈璧鐘馗圖尤其深受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人士的喜愛。虞姬墓遺址正在擴建為“虞姬楚漢文化園”,屆時將以更豐富的內容、更新穎的形式,迎接中外游客。

陳勝吳廣起義舊址

涉故臺位于宿州市埇橋區西寺坡鎮劉村,1961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臺似覆斗形,長67.6米,寬65.5米,面積4427.8平方米。北高南低,臺上樹木成蔭,臺下有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以及光緒、民國年間的石碑。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涉(即陳勝)、吳廣同被秦征發的“閭左”900人前往漁陽(今北京密云西南)戍邊。途經大澤鄉,遇雨受阻過期,按秦律過期者斬首。陳、吳即率眾“筑壇而盟”,殺死押送軍官,陳自立為將軍,吳為都尉,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起義軍由此出發,攻下蘄(今埇橋區蘄縣鎮)、譙(今安徽省亳州市),然后直指秦都咸陽。今涉故臺已經修整,建有陳涉塑像,并建房數間,陳列有關陳涉、吳廣起義史料。涉故臺作為中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發祥地,是中國農民戰爭和農民革命的源頭,是歷史的載體和見證,也是旅游觀光的好去處。

蘄縣古城遺址

蘄縣古城遺址位于宿州市南20公里處蘄縣鎮境內,206國道穿城而過,是安徽省內發現最早的一座古城。秦統一六國時置蘄縣,南梁改設蘄城郡,隋朝復稱蘄縣,元代廢縣遷至宿州,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蘄縣鎮歷史源遠流長,是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發源地。1988年蘄縣古城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區,其上秦磚漢瓦,俯首可拾。境內陳勝吳廣起義點—點將臺,陳勝之妹陳雪花墓地——雪花山,后人紀念陳勝吳廣而建的三賢廟、廟前陳勝手植的紅果樹歷歷在目;鎮域東西的古戰場聞名天下—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漢劉邦征討淮南王英布、淮海戰役雙堆集大血戰,均發于此;傳說中的一步兩橋、魚趕集、觀星臺、二龍戲珠等景觀依稀可見,名優特產馬蹄燒餅、澮河鯉魚聞名遐邇。

林探花府

林探花府座在宿州市楊莊鄉林莊,系清代武探花林方標的府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林方標,字錦堂,力大過人,善施兵器,武藝高強,清嘉慶辛未武科探花,清代名將,歷任甘州提標、城守參將、衢州總兵、浙江提督等職。探花府尚存房屋58間,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建筑群,其建筑布局、房屋結構、磚雕、木雕、彩繪等裝飾都具有典型的北方建筑風格,有著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探花府原有房屋81間,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府門前空場樹立旗桿4根,高11米左右,旗桿座分列大門兩側。主體建筑四進院落,明三暗五式,主體建筑的西部還有三進側院建筑。主體建筑后面原設有花園和養魚池,花園左側有練武場,陳設有各式武器,可供參觀。

閔子騫祠

閔子騫祠及墓坐落在曹村鎮閔祠村。三面環山,泉水涌流,環境幽雅。緊傍206國道,交通便利。是我市重點名勝古跡之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閔子名損,字子騫,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名列七十二賢之首,德與顏淵齊名。閔子以孝名天下,孔子贊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間”。宋朝皇帝褒閔子為“畿圣”,歷代皇帝賜匾封公,文人墨客賦詩題記,其懿行美德千古傳為佳話。 閔子墓座北朝南,高6米,直徑40米,近旁有兩座中形墓,傳說為閔子遷的兩個弟弟,墓高2米,直徑24米,總占地約6400平方米,墓地松柏藏密,“閔墓松風”素為宿州八景之一。閔祠始建于宋,現存殿宇14間,祠內存有古柏和千年銀杏。祠外有兩座碑亭,祠東公路旁還有牌坊一座,上書“先賢閔子故里”。祠東南有孝泉和閔子故居。閔祠近傍還有騫山、曬書臺、洗漱溝、荷花池、蘆花坡、洗硯池等景點。這里不僅有迷人的自然風光,還有動人的傳說故事。

鞭打蘆花車牛返

說起“孝哉閔子騫鞭打蘆花車牛返村”這個村名的由來,還與閔子有著密切的關系。閔子姓閔名損字子騫,春秋魯國人,后遷居宋都相邑(今淮北市相山)東(今閔賢集),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閔子秉性敦厚,剛直不阿,以德名于世。相傳閔子少時喪母,父續娶姚氏,生二子,名閔革、閔蒙,繼母偏愛己生。某年暮冬,其父驅車外出,命三子隨從,閔子騫趕車。行至蕭縣城西南一個村莊,天氣驟冷,朔風怒號,大雪紛飛,閔子騫顫抖不已,鞭墜于地。父怒,以鞭擊之,衣破蘆花飛揚,其父驚奇不解,又撕開其弟閔革、閔蒙衣服,盡是絲絮,這才恍然大悟,始知后母虐待子騫。遂勒車返回故里,決意休去后妻。為使家庭不致破裂,閔子騫跪而求之曰:“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團圓”。其父聽閔子騫言之有理,方罷休妻之事。后母聞之,深受感動,愧疚不己,自此痛改前非,待三子如一,終成為慈母。為此,孔子感而贊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與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閔子騫真是個孝子啊!他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讓別人對他的父母兄弟都沒有不好的閑話。明朝尚書李化龍也敬仰閔子之德而作詩頌曰:“閔子祠堂官道西,蘆花滿地草萋萋。階前幾棵長松樹,不是慈烏不敢棲”。人們為紀念閔子騫的孝行,將鞭打蘆花處的村莊命名為“鞭打蘆花車牛返村”。今人為圖方便,簡稱“車牛返村”。還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閔子騫的生日)定為古會,在“鞭打蘆花車牛返”處逢會三天,引來方圓幾十里的群眾,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淮海戰役遺址

震驚中外的淮海戰役始于1948年11月、12月中旬,殲滅國民黨黃維兵團后,淮海戰役總前委全體成員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在蔡洼楊臺子李春華家后院召開會議,研究渡江作戰部署和部隊整改方案。會議休息時,五位首長在院內合影留念。在此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軍指揮部已遷入該村,到49年元月,淮海戰役結束,華東野戰軍指揮部共在蔡洼工作28天。現該村華東野戰軍指揮部及總前委會議舊址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室內用具〈老式床、桌椅、條幾等〉保存完好。

圣泉寺

圣泉寺位于蕭縣城西北1.5公里的泉山北坡,有房舍30余間,寺依山勢,殿庭門廊,頗為壯觀。因寺旁有一泉曰“圣泉”而得名。圣泉,雖僅一小池,但四季不涸,且泉水甘洌,為礦泉水中的上品,來此取水游樂者絡繹不絕。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2646.html

宿州在哪里?宿州屬于哪個省?宿州在哪個省?

上一篇:博望區
下一篇:皇藏峪

相關宿州,宿州在哪里,宿州屬于哪個省?宿州在哪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