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昌都市在哪里,昌都市在哪個省
昌都市在哪里?昌都市屬于哪個省哪個市?昌都市在哪個省?
昌都市旅游,昌都市在哪里,怎么走?
昌都市,古稱“康”或“客木”,別稱康巴、藏東明珠,西藏自治區轄地級市,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瀾滄江上游,是西藏自治區的東大門。昌都地處三河一江地區(昂曲、扎曲、色曲、瀾滄江),藏語意為“水匯合口處”。總面積為10.983萬平方千米。昌都市屬高原亞溫帶亞濕潤氣候,西北部、北部嚴寒干燥東南部溫和濕潤;日照時間長,干濕分明。
昌都市簡介
昌都地區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自清末改土歸流置昌都府以來,昌都縣便一直是昌都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享有“藏東門戶”的盛譽。以昌都鎮為中心,東與四川省相望,東南面與云南接壤,西南面與西藏林芝地區毗鄰,西北與西藏那曲地區相連,北面與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處在商貿往來的樞紐地位。
昌都地區
昌都市歷史沿革
昌都縣城坐落在群山懷中,它被稱作從四川和云南入藏的門戶。昌都是藏語,其意為“水匯合處”。扎曲和昂曲在昌都相匯為瀾滄江。這也是昌都這一名稱的由來。
昌都地區古稱"康"或"客木",以區別于衛、藏、阿里等地區。昌都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1977年和1980年相繼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昌都卡若遺址和昌都小恩達遺址表明,早在五千年以前,昌都地區就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并已形成了初級村落。當地的居民已開始種植易于生長的谷子,飼養適應性廣泛的家畜豬,同時也以狩獵狐、青羊、馬鹿等作為補充。昌都地區的察雅一帶是藏族史詩《格薩爾王》中《槳巴》所記述的格薩爾與"炯巴"人為爭奪食鹽而發生交戰的地區。按照藏族傳統的地理概念,這里同時是"朵康六崗"中的察瓦崗,系有名的產鹽之地。考古發現與實地調查,也可以發現不少當地居民傳說是"炯巴"人留下來的石墻、石階等建筑遺址。吐蕃時期(公元7-9世紀),昌都地區是著名的"東女國"和蘇毗王國的所在地。據《舊唐書》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蠻西南蠻傳》 記載:"東女國,西羌之別稱,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黨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隔羅女蠻及百狼夷。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為船以渡。"我國著名藏學家任乃強先生考證也稱,今昌都一帶為東女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至此今日在昌都地區還可以看到吐蕃東女國和蘇毗王國文化的痕跡。
公元13世紀,元朝將西藏歸于祖國版圖后,在昌都地區和四川甘孜設置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帥府。明朝時西藏佛教格魯派興起,其影響逐漸深入康區,在昌都地區形成若干呼圖克圖--大活佛轉世系統。明朝政府在此設置了朵甘都指揮使司,委任各地的部落酋長和各大頭人與寺廟的大喇嘛管理。明(1368-1644年)末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白利土司后,昌都地區也受固始汗的統治。清朝(1616-1911年)在這個地區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轄其地,受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的管理。清朝還在昌都設立了糧站,委派糧臺、游擊等文武官員駐守昌都,并從四川、云南派有制兵130名駐扎昌都,傳遞諭旨奏折,保護昌都寺大活佛和糧臺。清末趙爾豐在昌都地區的一些地方實行改土歸流,昌都地區改稱川邊。
1950年10月19日后,成立了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并下設3個管轄區,即昌都解放委員會直轄13個宗、三十九族地區第一辦事處所轄10個宗和波密地區第二辦事處所轄3個宗及鹽井、察隅共28個宗,直屬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管轄。1955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后,昌都地區則劃規其管轄,1960年初設昌都地區行署,專署駐昌都縣。 1960年設昌都專區,專署駐昌都縣。以昌都宗與拉多宗合并設昌都縣;以江達宗與西鄧柯宗合并設江達縣(駐江達);以貢覺宗與三巖宗合并設貢覺縣(駐莫洛);以察雅宗設察雅縣(駐煙多);以左貢宗設左貢縣(駐亞中);以江卡宗(芒康宗)與鹽井宗合并設寧靜縣(駐嘎托);以桑昂曲宗設桑昂曲縣(駐吉公);以八宿宗設八宿縣(駐同卡);以洛隆宗與碩督宗合并設洛隆縣(駐洛隆);以邊壩宗與沙丁宗合并設邊壩縣(駐邊壩);以丁青宗與色扎宗、尺牘宗合并設丁青縣(駐甲木塘);以類烏齊宗設類烏齊縣(駐類烏齊)。將嘉黎宗及傾多宗、易貢宗、曲宗劃歸林芝專區;巴慶宗(巴青)、比如宗、聶榮宗、索宗劃歸那曲專區。撤銷第一辦事處與第二辦事處。昌都地區轄昌都、江達、貢覺、寧靜、洛隆、丁青、邊壩、察雅、桑昂曲、八宿、類烏齊、左貢等12縣。
1961年八宿縣由同卡遷駐白馬。1962年9月,昌都專員公署辦公會議對各縣行政區劃作了調整,全地區12個縣劃為94個區、1個鎮(昌都縣城關填),472個鄉。
1964年原林芝專區所屬波密縣(駐扎木)劃入昌都專區。轄13縣。
196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將寧靜縣改名為芒康縣(為尊重群眾原有的習慣稱呼)。1966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將桑昂曲縣改名為察隅縣(駐吉公)。
1970年昌都專區改為昌都地區,地區駐昌都縣。洛隆縣由洛隆遷孜托;邊壩縣由邊壩遷駐草卡區的東馬司(距草卡區6千米)。昌都地區轄昌都、貢覺(駐莫洛)、左貢(駐亞中)、察隅(駐吉公)、洛隆(駐孜托)、丁青、波密(駐扎木)、江達、察雅(駐煙多)、芒康(駐嘎托)、八宿(駐白馬)、邊壩(駐東馬司)、類烏齊等13縣。
1971年左貢縣由亞中遷駐汪達。
1975年類烏齊縣由類烏齊遷熱扎卡。昌都地區轄昌都、貢覺(駐莫洛)、左貢(駐汪達)、察隅(駐吉公)、洛隆(駐孜托)、丁青、波密(駐扎木)、江達、察雅(駐煙多)、芒康(駐嘎托)、八宿(駐白馬)、邊壩(駐東馬司)、類烏齊(駐熱扎卡)等13縣。
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將昌都專區的波密、察隅兩縣劃歸林芝專區。昌都地區實際轄11個縣,90個區(鎮)。
1987年3月始,實行撤區并鄉,調整鄉鎮行政區劃,保留13個區,全地區轄159個鄉,9個鎮,1622個行政村。
1997年,面積10.8萬平方千米,人口55.8萬,地區行署駐昌都縣城關鎮。轄昌都、芒康、貢覺、八宿、左貢、邊壩、洛隆、江達、類烏齊、丁青察雅11個縣。(數據來自《政區大典》)
1999年5月,昌都地區再次對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作了調整:撤銷原保留的13個縣轄區,共設立24個鎮、118個鄉(含民族鄉1個)。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昌都地區總人口586152人。其中: 昌都縣 94419人、江達縣 68993人、貢覺縣 43160人、類烏齊縣 40895人、丁青縣 60586人、察雅縣 53009人、八宿縣 38170人、左貢縣 41803人、芒康縣 73155人、洛隆縣 41144人、邊壩縣 30818人。
2010年,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昌都地區總人口約為60萬人。
昌都市地理環境
昌都地區行署住所地:昌都縣城關鎮,郵政編碼:854000,電話區號:0895。昌都地區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瀾滄江上游,是西藏自治區的東大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昌都地處三河一江地區(昂曲、扎曲、色曲、瀾滄江),藏語意為“水匯合口處”。
昌都地區位于東經93°6′-99°2′,北緯28°5′-32°6′之間,東與四川省的德格、白玉、石渠、巴塘四縣隔江相望,東南與云南省的德欽縣接壤,西南與林芝地區毗鄰,西北與那曲地區相連,北面與青海省的玉樹州交界。總面積為11萬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區總面積的8.9%。現有昌都、江達、貢覺、類烏齊、丁青、察雅、八宿、左貢、芒康、洛隆、邊壩等11個縣,居住著藏、漢、回、維吾爾、布依、侗、黎、哈薩克、烏孜別克、壯、納西、珞巴、門巴、白族等21個民族,總計人口55萬余人,其中藏族占98.26%。經濟以農業為主,牧業也占有相當比重。
昌都地區總地勢西北部高,東南部低,最高海拔為5460米,最低海拔約3100米,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不少山峰聳立于雪線以上,其中邊壩縣邊界的念青唐古拉山峰高達6956米,萬丈冰峰,銀裝素裹。昌都地區屬藏東南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夏季氣候溫和濕潤,冬季氣候干冷,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年平均日照數為2100-2700小時,年無霜期46-162天,年降水量為477.7毫米,集中在5-9月。常見的自然災害有霜凍、雪災、冰雹。
由于三江水系的切割作用,昌都地區形成了多層次高原特征,有著復雜的地貌結構和不同的地形、氣候類型及植物生長層次,在這里有水草肥美的遼闊牧場,麥浪起伏的千頃良田,一望無際的翠峰林海,豐富的礦藏、水利和光能資源,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也有桔柑滿枝的亞熱帶風光。在這里,山、水、林、鳥、獸、蟲、魚、花、草同生共榮,繪織了昌都高原雄偉綺麗,多姿多彩,幽靜原始而又瑰麗無比的自然景觀。
西藏東部重鎮——昌都。唐代,昌都地區為吐蕃王國的一部分,明清以后統稱此地為康藏地區,原西藏政府稱它為“朵康木”地區,現為西藏自治區所屬一個專區。昌都是西藏東部橫斷山脈中的一個鎮,恰好是川藏公路的中心點。從川藏公路的西端拉薩或它的東端成都乘客車,都是五天左右便可抵達這里。
昌都舊名察木多,在西藏自治區東部瀾滄江谷地中。昌都地區行署所在地,川藏公路經此。瀾滄江上游支流雜曲、昂曲穿越其中,將縣城分割成加惹壩、四川壩、云南壩、馬草壩四個壩子(即臺地)。加惹壩是老城區,四川壩設有醫院,云南壩為行政機關駐地,馬草壩是新建文化區。登馬草壩東北坡,鳥瞰全城,古城猶如一個寶瓶,扎曲、昂曲、有如雄鷹展翅,景色壯麗。城鎮發展迅速,現有煤炭、水泥、制革、縫紉、農機、電力、印刷、建材等小型工業近30個,加之鄰近四川,商業活動繁忙,物資供應充裕。附近有卡若遺址、絳巴林寺等文化遺址。昌都作為康巴地區的腹心,有著亞洲第二大銅礦——玉龍銅礦和豐富的水能、森林資源;有著被人稱為“香格里拉”的多民族、多宗教以及人與自然相處和諧的人文勝景,有著毗鄰川、滇、青三省的獨特區位優勢和開發條件,青藏高原發育的大江大河如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流經此地,經過橫斷山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孕育、不僅哺育了長江文明和東南亞文明,為未來的南水北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造就了三江并流的奇絕風景。
昌都市旅游
昌都最佳旅游時間每年的5、6、9月是去昌都地區旅游的最佳時間。昌都地區總地勢西北部高,東南部低,最高海拔為5460米,最低海拔約3100米,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容易發生高原反應,如果你是平原人,又準備來昌都旅游或工作,那就要提前一周開始服用紅景天或者帶上速效的奧默攜氧片,來預防高原反應。
昌慶街
走近昌都市,一片氣勢恢弘的特色建筑群將首先進入您的視線,它就是“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的獲獎項目——昌慶街,它已經成為昌都建設特色城市的標志,成為了昌都市文化的代表。昌慶街位于昌都市昌都鎮的中心,是一個集藏漢建筑于一體、融古今建筑風格于一身的特色建筑群。從前的昌慶街人口稠密、住房破舊、垃圾遍地、污水橫流,人民的生活環境比較惡劣,有特色的古建筑也沒有得到保護。1998年,在當地政府的努力下,昌都市對昌慶街實施了舊城改造工程。改造后的昌慶街以保護民族文化,保留傳統民居類型和應用現代科技,保護生態資源為特點。大膽采用鄉土材料,就地取材使用昌都本地的砂巖石材,高標準地完成了道路、廣場的鋪裝,營造了符合當地民族文化特色的人居環境。目前,昌慶街參與了“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展現了一個開放的面向世界的新昌都形象。
民間藝術——昌都卓舞
昌都卓舞,又稱鍋莊,是藏族在遠古創作的主要以腳的動作為主的一種民間集體舞蹈。它不受時間、地點、人數限制,廣泛分布于昌都市的各縣。昌都卓舞一般來說被分為三大類,即農區卓舞、牧區卓舞和寺廟卓舞。其音樂以淳樸明亮、奔放流暢為特點,歌詞內容較為豐富。從動作上講,一首卓舞是由序舞、慢板、快板卓舞構成的。快板卓舞是最能體現康巴人粗獷奔放的性格特征的,舞蹈時而舞成一團,時而撒開騰旋,時而衣袖揮舞,奔放不羈,顯示出了一種力量的美,一種群體的氣勢,突出的代表了藏族文化特征,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之一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2919.html
昌都市在哪里?昌都市屬于哪個省?昌都市在哪個省?
相關昌都市,昌都市在哪里,昌都市屬于哪個省?昌都市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