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您當前位置:97616旅游網(wǎng) >> 旅游景點 >> 浙江旅游景點 >> 縉云縣

縉云縣,縉云縣在哪里,縉云縣在哪個省

    就去旅游網(wǎng)  最近更新:2023-11-19 11:29  瀏覽次數(shù):

縉云縣在哪里?縉云縣屬于哪個省哪個市?縉云縣在哪個省?

縉云縣旅游,縉云縣在哪里,怎么走?

縉云縣,浙江麗水市轄縣,位于浙南腹地、中南部丘陵山區(qū),麗水東北部,地勢自東向西傾斜,山脈大致以好溪為界,屬中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區(qū),總體上熱量充足,降水充沛,溫暖濕潤,冬夏略長,春秋略短,四季分明;截至2022年,全縣轄7個鎮(zhèn)、8個鄉(xiāng),3個街道,總面積1503.52平方千米。

縉云縣簡介

縉云簡稱縉,隸屬浙江省麗水市,是“革命老區(qū)縣”、“中國麻鴨之鄉(xiāng)”。位于浙南部腹地、中南部丘陵山區(qū),麗水東北部,距杭州175公里)。位于北緯28°25′-28°57′,東經(jīng)119°52′-120°25′之間,東臨仙居縣,東南靠永嘉縣,南連青田縣,西接麗水市,西北界武義縣,東北依磐安縣,北與永康市毗鄰。東西寬54.6公里,南北長59.9公里,縣界全長304.4公里。總面積1503.52平方公里,建城區(qū)面積為4.6平方公里。轄9鎮(zhèn)15鄉(xiāng)642個行政村。

縉云縣
縉云縣

縉云縣地處武夷山--戴云山隆起地帶和壽昌-麗水---景寧斷裂帶的中斷。地貌類型分中心 、低山、丘陵、谷地四類,其中山地、丘陵約占全總面積的80%。地勢自東向西傾斜。由于地勢起伏升降大,氣溫差異明顯,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分明山后不同天”的垂直立體氣候的特征。南部的大洋山主峰海拔千米以上主峰3座。2010年,浙江省縉云縣申報的“迎羅漢”,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項目類別,序號10。

縉云縣地理位置

郵編:321400 代碼:331122 區(qū)號:0578 拼音:Jìn Yún Xiàn,縉云縣位于浙江省南部,東經(jīng)119°52′-120°25′,北緯28°25′-28°57′。總面積1503.5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5.89萬人(2010年底)。全縣有3街道7鎮(zhèn)8鄉(xiāng):五云街道、新碧街道、仙都街道、壺鎮(zhèn)鎮(zhèn)、新建鎮(zhèn)、東渡鎮(zhèn)、舒洪鎮(zhèn)、東方鎮(zhèn)、大洋鎮(zhèn)、大源鎮(zhèn)、前路鄉(xiāng)、三溪鄉(xiāng)、雙溪口鄉(xiāng)、溶江鄉(xiāng)、胡源鄉(xiāng)、石覽鄉(xiāng)、方溪鄉(xiāng)、七里鄉(xiāng)。縣人民政府駐五云街道黃龍路38號。唐武德四年(621)初置縣,武周萬歲登封元年(696年)再置縣。年均氣溫17.2度,年降水量1450毫米。仙都是國家4A風(fēng)景名勝區(qū),由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姑婦巖、鐵城(芙蓉峽),鞍山、石門、黃龍、小仙都、大洋湖、巖門和獅子巖等12個主要景區(qū)和數(shù)百個景點組成,景區(qū)總面積116平方千米。其中。

縉云縣地形地質(zhì)

縉云縣地處武夷山--戴云山隆起地帶和壽昌-麗水---景寧斷裂帶的中段。地貌類型分中心、低山、丘陵、谷地四類,其中山地、丘陵約占全總面積的80%,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qū)縣。地勢自東向西北傾斜。山脈大致以好溪為界,東部為括蒼山脈,西部為仙霞嶺余脈。東半部群峰崛起,地勢高峻,海拔千米以上山峰343座。其中東北部為大盤山所延伸,以低中山地貌為主;東南部為括蒼山盤踞,為中山地貌,南部的大洋山主峰,海拔1500米,海拔千米以上主峰3座。北部地層陷落,構(gòu)成壺鎮(zhèn)、新建兩塊河谷盆地。中部丘陵廣闊綿延,為仙霞嶺與括蒼山的過度地段。全境地形具東南西三面環(huán)山,北口張開呈“V”型特征。

縉云縣氣候特點

全縣大部屬亞熱帶氣候 ,四季分明,溫暖濕潤,日照充足。冰雹災(zāi)害主要出現(xiàn)在3--8月間,為全省多雹中心地帶之一。由于地勢起伏升降大,氣溫差異明顯,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山后不同天”的垂直立體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17℃,7月平均氣溫29.2-24.5℃,極端最高溫達41.9℃,1月平均氣溫5-2.3℃,極端最低溫達-13.1℃。年平均降水量1437毫米,無霜期245天。

縉云縣水文特征

全縣河流均為山溪性河流。主要有好溪、新建溪、永安溪三條,分屬甌江錢塘江靈江三個水系。其中好溪為縣內(nèi)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磐安縣大盤山,自東北向西南斜貫穿境入麗水,干流在境內(nèi)長66.11公里 ,流域面積791.8平方公里。全縣水資源豐富,年平均徑流量13.69億立米方,人均占有水資源3321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總蘊藏量8.3萬千瓦,人均0.2千瓦。水和水力資源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盤溪電站為“一水多用,梯級開發(fā)”的典范,為聯(lián)合國指定的亞太小水電技術(shù)培訓(xùn)實驗基地。

縉云縣自然資源

縉云縣境內(nèi)非金屬礦產(chǎn)極為豐富,已發(fā)掘的有沸石、凝灰?guī)r、珍珠巖、澎潤土、石英砂、螢石等。其中,沸石貯量約3億噸,居全國第四,質(zhì)量第一。建材礦產(chǎn)以凝灰?guī)r、花崗巖為主。主要農(nóng)作物是水稻,為麗水市主要產(chǎn)糧區(qū)之一。

縉云縣歷史沿革

現(xiàn)縉云縣建于武周萬歲登豐元年(公元696年),以境內(nèi)古縉云山而得名。縉云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號名。置縣后,屬括州。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改括州為處州,沿屬處州,1949年5月,縉云解放,屬麗水專區(qū)。1952年改屬金華專區(qū)。1963年復(fù)屬麗水專區(qū)。1968年麗水專區(qū)改為麗水地區(qū),隸屬不變,2000年麗水地區(qū)改為麗水市,隸屬不變。縣人民政府駐地是五云鎮(zhèn)。

今縉云地,《禹貢》 “ 揚州之域 ” ,春秋戰(zhàn)國時屬吳越,秦代分屬會稽郡、閩中郡。西漢時為會稽郡地,分屬烏傷縣,東漢初改回浦為章安。漢末建安四年(199),分章安縣南鄉(xiāng)置松陽縣,縉云地分屬烏傷和松陽兩縣。

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分烏傷縣南境上浦鄉(xiāng)置永康縣,今縉云北部為永康縣一部分。吳太平二年(257),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松陽屬之:吳寶鼎元年(266),又分會稽郡西部置東陽郡,永康縣屬之。縉云地分屬臨海郡之松陽縣和東陽郡之永康縣。

東晉太寧元年(323),分林海郡東部置永嘉郡,松陽縣屬之。隋開皇九年(589),分松陽縣東部置括蒼縣,廢永嘉郡置處州。開皇十二年,又改處州為括州。隋初廢東陽郡置婺州,大業(yè)初復(fù)改婺州為東陽郡,括州為永嘉郡。今縉云地北部仍屬東陽郡永康縣,南部屬永嘉郡括蒼縣。

唐武德四年(621),李子通改東陽郡為婺州,升永康為麗州,分置縉云縣,屬麗州。八年,廢麗州及縉云縣,仍屬永康縣。萬歲登封元年(696),分括州括蒼縣東北界及婺州永康縣南界再置縉云縣,因境內(nèi)縉云山而名,屬括州。天寶元年(742)改括州為縉云郡。乾元元年(758)復(fù)為括州。大歷十四年(779)因避德宗諱(名適,音 kuò),改括州為處州,縉云縣屬之。

五代時,縉云縣為吳越國之地,仍為處州屬縣。宋時亦屬處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蒙古軍攻占處州,改處州為處州路。至正十九(1359),朱元璋占處州,改處州路為安南府,旋改處州府。縉云縣屬之。

明、清時,縉云縣屬處州府。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十月光復(fù)處州,處州成立軍政分府,縉云縣屬之。

民國三年(1914),設(shè)錢塘、會稽、金華、甌海4 道,縉云縣屬甌海道。十六年廢道制,實行省縣兩級制,縉云縣直屬浙江省。1930年,浙江省實行縣政督察專員制,全省分為12個區(qū)域,縉云縣屬第二特區(qū)。1935年,全省分為9個督察區(qū),屬第九行政督察區(qū)。1948年4月,全省裁并為 6 個行政督察區(qū),7月又改為7個,縉云縣先后屬第六區(qū)和第七區(qū)。

1949年5月,縉云解放。9月,浙江省分為7個專區(qū),縉云縣屬第七專區(qū)。10月,第七專區(qū)改為麗水專區(qū)。1952年1月撤消麗水專區(qū),縉云縣屬金華專區(qū)。1963年5月恢復(fù)麗水專區(qū)。1968年11月麗水專區(qū)改稱麗水地區(qū),縉云縣屬

之。2000年7月,撤消麗水地區(qū),建地級麗水市,地域不變,縉云縣屬之。

縉云縣縣界四至

1990年6月至1993年3月,縉云縣土地管理局、土地詳查辦公室與相鄰7縣土地管理局、土地詳查辦公室簽訂縣境界、土地權(quán)屬界接邊協(xié)議。協(xié)議后縉云縣級土地權(quán)屬界(含行政界)共長304.4公里,比行政界長2.1公里。縉云一永嘉界縣境界、土地權(quán)屬界先南北后東西走向,北從南溪鄉(xiāng)黃寮村大巖坑尖與仙居交界處起點,由北向南沿大巖坑中心線,過南溪公路,經(jīng)上小牛塘山拗,沿山脊線過葛藤山、大風(fēng)尖,后轉(zhuǎn)東西走向,沿水坑、羊皮坑,至木栗鄉(xiāng)外前村麻地岙與青田交界止。縣境界、土地權(quán)屬界長16公里,比行政界短1.7公里。

縉云一青田界縣境界、土地權(quán)屬界為東西走向,東從木栗鄉(xiāng)外前村麻地岙與永嘉交界處起點,由東向西沿山谷線,經(jīng)高尖頭、火路、坑,至筆架山腳后,沿山脊經(jīng)大貓崗、界牌山,到石筧鄉(xiāng)桃坑村茶園岙尖與麗水交界止。縣境界、土地權(quán)屬界長30.3公里,比行政界短3.6公里。

縉云一麗水界縣境界、土地權(quán)屬界為東南西北走向,東南從石筧鄉(xiāng)桃坑村茶園岙尖與青田交界處起點,由東南向西北沿山坑,過石筧公路、山脊,過墳攏尖、公鵝頭趙卜坑頭岙門、鄭場尖、南坑尖,過好溪、金溫公路,沿山脊經(jīng)湖田山尖、大母山,過公路、騎馬岙切、大尖山頂雪峰嶺頭,至雙川鄉(xiāng)雪峰村大黃坑尖(老坑尖)與武義交界止。縣境土地權(quán)屬界長63.7公里,比行政界長0.3公里。

縉云一武義界縣境界、土地權(quán)屬界為南北走向,南從雙川鄉(xiāng)雪峰村老坑尖與麗水交界起點,由南向北沿山脊至雪峰山、大竹園、墳山尖、夏嘉版公路停靠站,從兩個縣的嘉豐、合群村界中穿過,沿山脊線經(jīng)上定坑,至新川鄉(xiāng)夏群村山弄堂與永康交界止。縣境界、土地權(quán)屬界長13.2公里,比行政界短0.1公里。

縉云-永康界縣境界、土地權(quán)屬界為西南東北走向,西南從新川鄉(xiāng)夏群村山弄堂與武義交界處起點,由西南向東北沿山脊線經(jīng)牛角尖、歷山、烏巖洞背,過新建溪、金溫公路、下東山,沿山脊線經(jīng)高山過胡宅口打虎嶺,沿丘陵山地過子草坑,沿山脊線經(jīng)西大坪尖、尺頭尖,從兩個縣的道門村界中穿過,沿山脊線至白竹鄉(xiāng)包坑村小山與磐安交界止。縣境界、土地權(quán)屬界長71.5公里,比行政界長1.1公里。

縉云一磐安界縣境界、土地權(quán)屬界為西北東南走向,西北從白竹鄉(xiāng)包坑村小山與永康交界處起點,由西北向東南沿山脊線經(jīng)東高嶺過公路、好溪、上東岸后,沿山脊線、火路,經(jīng)黃嶺頭、如公尖,至縉云縣括蒼山林場大水湖林區(qū)三火路與仙居交界止。境界、土地權(quán)屬界長29.2公里,比行政界長1.3公里。

縉云一仙居界縣境界、土地權(quán)屬界為南北走向,北從縉云縣括蒼山林場大水湖林區(qū)三火路與磐安縣交界處起點,由北向南沿山脊線,經(jīng)巖老鷹尖、海臨尖、臨石公路、十大尖、平頭沿崗至永安溪后,沿山脊線經(jīng)黃墳、大青山、仙桶尖、天堂尖、四方巖至南溪鄉(xiāng)黃寮村大巖坑尖與永嘉交界止。縣境界、土地權(quán)屬界長80.5公里,比行政界長4.8公里。

縉云縣文物古跡

倪翁洞

倪翁洞,又名初陽谷,位于鼎湖峰西練溪邊初陽山上,相傳老子學(xué)生,越國大夫范蠡的老師計倪,嫉俗遁世,隱居于此而得名。洞中留有唐、宋、元、明、清、民國和現(xiàn)代文人摩崖石刻達 60 多處,是仙都風(fēng)景區(qū)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現(xiàn)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倪翁洞中的“倪翁洞”三個篆字,是由時任縉云縣令、著名小篆書法大家李陽冰所題。此外,還有米篩洞、問漁亭、仙女照鏡、老鼠偷油、獨峰書院等景觀。

鐵城

鐵城摩崖,在鐵門峽內(nèi),“鐵城”兩字,字徑320cm,它和初陽山上的旭山題刻、鼎湖峰下的“鼎湖勝跡”題刻、玉甑巖上的“玉甑巖”題刻,黃龍山中“佛”字題刻,是仙都五大摩崖石刻。鐵城兩字,明縉云知縣書法家郝敬書。明萬歷年間,處州推官顧憲成調(diào)吏部任職。調(diào)職前專程到縉云,和丁憂在家的福建右參議鄭汝璧同游仙都。顧憲成是明末著名的東林黨創(chuàng)始人,關(guān)心國家興亡,公開評議朝政。受顧的影響,縉云當時受排擠的官員除了鄭汝璧外,還有李鍵、李逢雷、樊向朝三人。他們分別化名谷潭逸客、小仙山人、禹門子、賓陽道人,在荒無人煙的芙蓉嶂鐵門峽內(nèi)筑紫芝山房(俗稱鐵城書院),吟詠唱酬、借酒消愁。消息傳出,萬歷十八年(1590),朝廷命縉云知縣郝敬偵查。郝敬,字仲輿,號楚望,京山人。擅長書法,為人耿直,但任事浮躁,仕途同樣不順。他和李鍵四人很快唱和為友,并從優(yōu)上報,稱四人是“商山四皓”式的人物。鄭汝璧、李逢雷、樊向朝三人不久先后出山,其中鄭汝璧官至宣大山西總督,為保障明末北方邊防的安定,作出重大貢獻。而李鍵,執(zhí)意不仕,甘為山人,真的如鐵城一般堅定。為了表彰李鍵的高風(fēng)亮節(jié),郝敬在鐵門峽谷內(nèi)刻“鐵城”兩大字以紀念。

縉云縣風(fēng)景名勝

概述

旅游資源得天獨厚。1994年,仙都被國務(wù)院批準為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2000年被評為4A級旅游區(qū)。旅游業(yè)年總收入3億元左右,旅游業(yè)已成為該縣三產(chǎn)的龍頭。

仙都

仙都,在麗水市縉云縣境內(nèi),是一處以峰巖奇絕、山水神秀為景觀特色融田園風(fēng)光為一體的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境內(nèi)九曲練溪、十里畫廊、山水飄逸、云霧繚繞。有奇峰一百六、異洞二十七,有“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的美譽。仙都風(fēng)景名勝區(qū)由小仙都、黃龍寺風(fēng)景區(qū)、鐵城、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六大景區(qū)組成,由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芙蓉峽、黃帝祠宇等三百多個景點組成,總面積為166.2平方公里。

鼎湖峰

鼎湖峰,狀如春筍,直刺云天,高170.8米,是世界最高大柱石,堪稱“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筍”。峰巔蒼松翠柏間蓄水成池,四時不竭,相傳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架鼎煉丹,跨龍升天時,鼎塌成湖,故稱“鼎湖”。

黃帝祠宇

作為仙都風(fēng)景名勝區(qū)最主要的人文景觀,與陜西黃陵遙相呼應(yīng)構(gòu)成了“北陵南祠”的格局。

步虛山

步虛山是鼎湖峰的后山。它東西走向,東接高天坪,西為石筍漏,南為下官坑,北俯板堰,海拔高364米(步虛,道家名詞,道教齋醮中道士在醮壇上邊贊誦邊步行的儀式動作)。它的西頭原與鼎湖峰為一體,形成于白堊世晚期,后經(jīng)流水的沖刷和寒暑風(fēng)化(垂直節(jié)理),才慢慢自然崩塌分離,形成許許多多尖柱狀的石柱。 鼎湖峰就是其中最高最大的石峰,故步虛山,西端俗稱石筍漏與石側(cè)漏。元《仙都志》云“步虛山,在仙都山前,正與玉虛宮相對,疊嶂倚空,群峰掩映,……古老云黃帝嘗煉丹之所。<;;輿地志>;;云‘縉云堂,即三天子都’。山巔平敞,有若壇,是其地也。”北宋鐵面御史衢州趙忭有詩云“妙峰高處即仙居,多為朝真作步虛。卻是清風(fēng)明月夜,一聲傾聽屬樵夫。”

仙水洞

自鼎湖峰沿溪上溯百步,步虛山麓有一石洞。 洞中泓泉出自崖逢間,如懸珠垂露,滴于石池,味清涼甘醇。大旱不竭。據(jù)傳,飲此水可延年益壽,成為神仙。故名仙水洞,亦名鏡巖。昔有道士周景復(fù)遍游名山,遇名師傳授吐納之術(shù),后回仙都,居此洞中,以竹梯為級,辟谷晏坐,每日焚降真香一柱讀《靈寶度人經(jīng)》,飲服泉水,步履矯健,形神鶴立百有余年仙去。著名詩人陸龜蒙《題鏡巖周景復(fù)尊師所居詩》:“見說身輕鶴不如,石房無侶共云居”。周景復(fù)飲服此水修煉成仙。

倪翁洞

倪翁洞又名初陽谷,相傳是老子學(xué)生、越國大夫范蠡的老師計倪,嫉俗遁世,隱居于此而得名。洞中留有唐、宋、明、清等歷代摩崖石刻達60多處,是仙都風(fēng)景區(qū)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于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倪翁洞中的“倪翁洞”三個篆字,是出時任縉云縣令、李白族叔、著名小篆書法大家李陽冰所題,最負盛名。

仙女照鏡

倪翁洞南面好山上有一個圓形的窗口象面鏡子稱月鏡巖,北面有一簇巖石,酷似一群玉立的仙女,叫美女峰。此景稱仙女照鏡。傳說玉皇大帝的大女兒出嫁,要尋覓稀世之寶作為嫁妝。仙都土地神稟報仙都月鏡巖的神奇,只要在鏡前一照,可使丑陋變俊俏,愚笨變聰明,衰老變年輕。玉帝女兒喜歡月鏡巖,要求父皇準其下凡去仙都照一照,眾仙妹也要跟大姐下凡去照月鏡。玉帝無奈,允許女兒下凡一天,十仙女下凡到仙都,擠在群玉臺上爭照月鏡,誰知天上一日等于凡間十萬年。至今仙女還爭照月鏡,十萬年過后,仙女將帶著月鏡回天廷去了。

老鼠偷油

在倪翁洞后,清玉塘畔,有一山壟狀如老鼠,鼠頭伸進塘里,稱老鼠偷油。傳說這里是風(fēng)水寶地,若墳葬在鼠頸上,塘中放養(yǎng)十八條鯉魚,可應(yīng)驗十八位進士。一天有個財主請風(fēng)水先生選擇墳地,先生自知如泄寶地機密將雙目失明,拒絕財主請求。財主應(yīng)允頤養(yǎng)先生終年,才為其踏定墳地。財主將祖墳遷葬于此,家中十八個兒孫,果然——得中進士。先生雙目失明后,被財主遺棄,先生懷恨財主,進行報復(fù)。誑說墳前鼠頭如建一亭子,還能出真命天子,財主依言。誰知這亭子似老鼠夾將老鼠夾死,塘中鯉魚紛紛跳出塘堤,游入河中,最后留下一條鯉魚還是風(fēng)水先生手下留情,用手杖打回塘中,鯉魚受傷。不久財主家進士有的坐牢、有的殺頭,只留下一個,還是個瘸腳進士。

獨峰書院

原在仙都山鼎湖峰前。南宋教育家朱熹持常平節(jié),二度來仙都講學(xué),曾憩于此,見峰巒聳秀、泉石天然、高峰入云、清澈見底。愛其山水似武夷,有“碧澗修筠似故山”之句。嘉定間郡人葉嗣昌創(chuàng)禮殿為講學(xué)之所。咸淳七年邑人潛說友于舊址廣而新之。明初毀于戰(zhàn)亂。清同治十二年募捐移址重建于好山腳下,倪翁洞旁。書院建筑寬敞、古樸,至今保存完整,是浙江現(xiàn)存古書院之一,正廳端坐朱熹雕像。先賢遺跡,堪為游人瞻仰。

姑婦巖

姑婦巖,俗稱婆媳巖,在仙都主景區(qū)人口處水南的子母山上。嘉靖(浙江通志》載:“在小蓬萊之東五里,上有二石相上下,又名子母山。”當人們走出縉云火車站,向東,就可望見姑婦兩巖:那低者,龍鐘靜坐是婆婆;高者,亭亭玉立是媳婦,興許是大自然的疏忽,有給這位媳婦造出一個漂亮的臉蛋。數(shù)千年來這里的人們相傳:這位媳婦心腸狠毒,常常殘酷虐待年邁的婆婆。天理不容,于是天雷劈掉了她的頭顱。巖下有口山塘,塘中的水,至今還是鮮紅的呢。元趙拱辰有詩云“古貌蒼頭迥不殊,天上偶爾賦形軀;頑石本是無情物,卻娛行人望姑。”

小赤壁

小赤壁懸崖陡壁上,斷斷續(xù)續(xù)地橫亙著一條天然棧道,離地面幾十米,長數(shù)百米。棧道高二三米,最寬處三米,最窄處一米。人們在虎跡巖處,從古人鑿成的石級攀援輾轉(zhuǎn)而上,然后沿棧道緩步前行,其險無比,其趣無窮。坐憩其中,只見對岸山村,華屋農(nóng)舍,鱗次櫛比;炊煙裊裊,雞犬相聞;轉(zhuǎn)而引頸俯視,那練溪昆潭,瀑謾濤細;數(shù)那奇峰異石,如龍首峰、姑婦峰、螺嚳峰、插劍石、舅轎巖、 好山、玉甑巖、仆頭石、青蓮石,盡收眼底,分外妖嬈。下洋村劉姓居多,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不滿王莽篡奪劉家江山舉兵起義。開始時寡不敵眾,一天,逃至仙都。在懸崖陡壁下,襄看無路可走,又聞追兵將至,危急萬分。忽然狂風(fēng)驟起,飛沙走石,暴雨傾盆。只見南面山上巨龍倏然而至,從這巖壁間耕出一條路來,讓劉秀脫險。于是這棧道,就被叫做了龍耕路。這龍耕路和上下峭壁比起來,顏色較白,因此也有許多人說是白蛇路。相傳善良的許仙中了法海奸計,端午節(jié)上讓妻子喝雄黃酒,白蛇現(xiàn)形嚇死丈夫。白素貞悲痛萬分,為救夫君,翻越山山水水到仙山采藥。在仙都山口:她打敗獅童,沖到二關(guān),又被守候水邊的虎將攔住,只好和獅虎大戰(zhàn)。它們從水中打到空中,從空中打上峭壁。白蛇情急之下,頓發(fā)神威,從巖壁中間硬穿而過。最后在鼎湖峰后的玉虛宮中,是南極仙翁讓她采去靈芝草。龍耕路中有丹室、超妙軒遺址,相傳是明吏部天官鄭汝壁和狀元張懋修(張居正三子)隱居之所。

大肚巖

大肚巖東北,是一鼓形巨崖,且頂部尚有一扁石覆其上。從隔溪好山腳,遠遠看去如人之大肚,故稱大肚巖。由此,古人演繹說:當年軒轅黃帝東巡,在縉云山觴百神。大肚神仙貪吃了飯甑巖中的飯娘,肚子越來越大。他勉強走過好溪,走出密林,肚子已漲到把他的眼睛、嘴巴、鼻子都遮住,再也走不動了。黃帝見了好氣又好笑,只好命他和南海龍王一起,守住南天門。大肚巖,它上部有億萬年雨水下流痕跡,呈棕黑色,像江南農(nóng)民下雨時,所穿的蓑衣下擺一樣,又叫它為雨蓑巖。(仙都志》也云“大組巖,其東復(fù)聳一巖,上廣下欽,曰雨蓑巖。”清王誥有詩云“垂綸仙子愜春和,春水鸕鶿仙筏多。愛向下洋沽昔酒,時升靈石出高歌。三千丈發(fā)莖將白,五十九灘瞬又過。釣盡惡魚溪不惡,至今巖跡隱煙蓑。”

芙蓉峽

從鼎湖峰沿好溪上行三四公里,渡溪入山谷,兩側(cè)峭壁通體漆黑,整座山體又如鋼鐵鑄成的石城堡。越往里走,峭壁愈高,山谷愈窄。最狹處,中裂如門,僅容一人穿過,大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故叫鐵門峽。電影《阿詩瑪》中,阿黑張弓射穿山崖的鏡頭就取于此。入內(nèi)又是一洞天,四周高崖圍立,中間綠草成茵,叫紫芝塢,相傳是東海八仙飲山泉嘗紫芝之處。塢內(nèi)有屋基一座,是明代四位高人結(jié)廬隱居的遺址。 紫芝塢 芙蓉嶂的中心點,四周山崖高聳,呈黑色;中間低凹,長滿草木,呈綠色。山中水從鐵門峽流出,峽口僅容一人過往,且峽高百丈,是縉云仙都著名峽谷;更是傳說中神仙的種芝田、嘗紫芝的地方,故名叫紫芝塢。明吳觀有詩云“山中白云多,塢內(nèi)紫芝少;紫芝不可尋,白云為誰好。”李淑又云“不見茹芝人,只聞紫芝塢。我來醉白云,枕石欹芳杜。” 鐵門峽 內(nèi)狹外寬,直至好溪邊的孔雀巖、仙掌巖之間。內(nèi)有類似葫蘆谷數(shù)處,是芙蓉嶂的精華所在。明李鐵城有詩云:“鴻蒙古峽悶仙巒,道眼探幽集大觀。夾峰芙蓉通石室,蟠龍杞菊老嚴湍。馮將世事忘吾我,恍有天風(fēng)挾羽翰。如遇浮丘攜手去,更于何地煮金丹。” 螺絲巖 從芙蓉峽口向紫芝塢內(nèi)眺望,其中心,上有一巨石凌空而立,形似田螺,俗稱螺絲巖;如果登上芙蓉嶂之巔,向紫芝塢俯視,此巖又像獅頭糜身狼蹄牛尾的玉麒麟。古人信神,稱它為丹鼎。明鄭汝璧《游仙都記》“凡數(shù)轉(zhuǎn),徑逾窄。徒擁一峽,谽蚜相向,石門中開,可丈許。稍進,則二柱聳峙,忽辟而峭,兩山抱之。中見一石如丹鼎,上員下洞,可坐百人”。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nèi)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wǎng)!請繼續(xù)關(guān)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wǎng)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3049.html

縉云縣在哪里?縉云縣屬于哪個省?縉云縣在哪個省?

上一篇:泉坑廊橋
下一篇:倪翁洞

相關(guān)縉云縣,縉云縣在哪里,縉云縣屬于哪個省?縉云縣在哪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