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縣,嵊泗縣在哪里,嵊泗縣在哪個省
嵊泗縣在哪里?嵊泗縣屬于哪個省哪個市?嵊泗縣在哪個省?
嵊泗縣旅游,嵊泗縣在哪里,怎么走?
嵊泗縣是浙江省舟山最東部、舟山群島最北部的海島縣,為我國14個海島縣(區)之一。全縣共有404個島嶼,其中住人島嶼16個,總面積8824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86平方公里,2012年末戶籍人口78630人。全縣轄3鎮4鄉,縣政府駐地菜園鎮。
嵊泗縣簡介
嵊泗縣又稱嵊泗列島,位于杭州灣以東、長江口東南,是浙江省最東部,舟山群島最北部的一個海島縣,全縣海域面積8738平方公里,陸域面積86平方公里,是一個典型的海洋大縣,陸域小縣。嵊泗共由404個島嶼組成,其中住人島嶼16個,泗礁島是最大的島嶼,也是縣政府所在地。全縣現轄4鎮10鄉,2012年末戶籍人口78630人。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91億元,比上年增長11.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3608元,折合13415美元。全縣海洋經濟總產出119.97億元,海洋經濟增加值52.2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9%和15.3%,海洋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79.3%。全年實現一般預算財政總收入5.89億元,比上年增長8.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86億元,比上年增長11.2%。
嵊泗縣
嵊泗列島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一處國家級列島風景名勝區,西與上海蘆潮港隔海相望,南臨普陀山,東臨浩瀚的太平洋,北接黃海。嵊泗海域廣闊,島嶼密布,有沙灘、海礁、奇洞、懸崖、險峰等自然景觀,以碧海、奇礁、金沙、漁火為特色,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所以又被稱為海上仙山,是旅游、觀光、度假、休閑、品嘗海鮮和海上運動的好地方。嵊泗列島面積35平方公里,由錢塘江與長江入海口匯合處的數以百計的島嶼群構成,包括大洋山、小洋山、沈家灣島、薄刀嘴島等400多個大小島嶼,最大的島嶼泗礁山,面積21.2平方公里。8個大島有人居住,基湖、南長涂兩個姐妹沙灘相背而依,金沙綿延2000余米,灘緩沙凈,風平浪靜,海天遼闊,山水奇美,礁石星羅棋布,風景獨特。嵊泗仿若海中明珠,鑲嵌于碧波之上,陽光、海風、海灘創造了良好的避暑休養的環境,金色沙灘,湛藍海水,海島奇觀,奇峰異石,漁港景色等,會使人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基湖大沙灘,背靠松林,沙質堅硬潔凈,沙域開闊,沙坡下海域平坦,海水清澈,為理想的天然海濱浴場,享有“南方北戴河”之盛譽。
嵊泗縣區位
嵊泗縣位于杭州灣以東,長江口東南,即北緯30°24′~31°04′、東經121°30′~123°25′之間,是浙江省最東部、舟山群島最北部的海島縣,由404個大小島嶼組成,其中有人居住的島嶼16個。縣境西起灘滸黃盤山,與上海金山衛相望;東至童島(海礁)的泰礁;北迄花鳥島,連接佘山洋;南到浪崗的南北澎礁、馬鞍山—白節山一線,與岱山縣大衢島隔水為鄰。東西長180千米,南北距23千米~91千米,海陸總面積8824平方千米,其中陸域面積86平方千米,海域面積8738平方千米,分別占總面積的0.97%和99.03%,故有“一分島礁九九海”之說。嵊泗居于東海北端,是我國1.8萬千米海岸線的中心點。是滬、杭、甬的東大門和天然屏障,歷來是軍事要塞,又是國際海輪進出長江口的必經之道。嵊泗距上海市146.31千米,與長江三角洲各地區特別是上海市有著密切的聯系,特殊的區位優勢是嵊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
嵊泗縣地理
嵊泗是我國14個海島縣(區)之一,全縣共有404個島嶼,其中住人島嶼16個,海陸面積8738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86平方公里。
嵊泗列島由錢塘江與長江入海口匯合處的數以百計的島嶼群構成,包括大洋山、小洋山、沈家灣島、薄刀嘴島等400多個大小島嶼,最大的島嶼泗礁山,面積21.2平方公里。8個大島有人居住,基湖、南長涂兩個姐妹沙灘相背而依,金沙綿延2000余米,灘緩沙凈,風平浪靜,海天遼闊,山水奇美,礁石星羅棋布,風景獨特。嵊泗仿若海中明珠,鑲嵌于碧波之上,陽光、海風、海灘創造了良好的避暑休養的環境,金色沙灘,湛藍海水,海島奇觀,奇峰異石,漁港景色等,會使人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基湖大沙灘,背靠松林,沙質堅硬潔凈,沙域開闊,沙坡下海域平坦,海水清澈,為理想的天然海濱浴場,享有“南方北戴河”之盛譽。嵊泗縣境山脈以內花鳥山主峰前坑頂最高,海拔236.9米。
地理位置介于北緯30°24'~31°04'、東經121°30'~123°25'之間。是浙江省最北部的一個海島縣。嵊泗列島東臨大海,南與佛教勝地普陀山相峙,西與上海金山衛相望 ,北接黃海,扼長江、錢塘江之咽喉,是國際遠洋輪船出入長江、吳淞口的必經之路。全縣404個島嶼,其中16個大島有人居住,設3鎮4鄉,海陸總面積8824平方公里,陸地面積86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八萬余人。泗礁島是全縣最大的島,25.88平方公里,菜園鎮是縣委、縣府駐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距上海蘆潮港31海里、寧波75海里、舟山74海里。
嵊泗縣氣候
嵊泗列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姝麗迷人、獨具魅力,素有“海上仙山”之稱,是旅游、觀光、度假、休閑、海釣、嘗購海鮮和海上動動的理想場所。常年平均氣溫為15.8℃。年均降水量973.3毫米,降水期較集中于春、夏。日照充足,年均日照達2118.2小時。年無霜期在300天以上。7、9月有臺風,對本縣交通運輸和經濟建設有一定影響。
嵊泗海域處于長江、錢塘江兩大水系的入海口外的交匯點,海域遼闊,水質肥沃,餌料豐富,盛產大小黃魚、烏賊、帶魚、海蜇等等。據史料記載,早在明代,洋山洋面已形成漁場,以后漁場逐漸東移,形成了全國著名的嵊山漁場。蘇、浙、閩、滬等大批漁船來此生產。漁業也是本縣國民經濟的基礎,在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嵊泗縣歷史沿革
今嵊泗縣,唐宋時稱為北界。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昌國縣和蓬萊鄉、北界村等一并廢置,北界村這一地名亦廢棄。清同治九年(1870年),英國人在花鳥島上建造燈塔。因島上兩峰對峙形似馬鞍,故稱崇明縣外海諸島為馬鞍群島,包括嵊山、泗礁、小洋,及其附近的島嶼。上述北界村和馬鞍群島,為舊時對今嵊泗列島的稱呼。
民國21年,即1932年8月7日,崇明縣官方報——《新崇報》第四版《學術評論》欄,刊登了周會《開發泗礁、嵊山之商榷》一文。其云:“蓋定海、嵊泗間交通,實較與本邑?按:指崇明 為便。”于此,首先使用了“嵊泗”這一地名。1934年3月,崇明縣頒發了嵊泗設治的官方文書。嗣后,嵊泗遂為江蘇省崇明縣之第五區。此乃“嵊泗”這一地名,見諸于官方記載的最早記錄。
自1932年至今,已有70年。嵊泗之“嵊”和“泗”,取自嵊山和泗礁。原均無偏旁,為“乘”和“四”。“乘四”嵊泗者,一乘四馬,為島嶼圍拱之意。嵊泗列島,意即島嶼眾多的列島。然而,當時所指的嵊泗,包括泗礁山及其附近的島嶼舊稱巴克列島 和嵊山及其附近的島嶼舊稱馬鞍列島,此即今嵊泗列島之雛形,亦可稱為狹義的嵊泗列島。廣義的嵊泗列島,應包括巴克列島、馬鞍列島和亂形列島即大、小洋山及其附近的島嶼,以及灘滸。即今嵊泗縣全境。1949年置縣時,命名為嵊泗,乃取列島之名。
據《史記》和《水經注》記載,上古時期,嵊泗地為南蠻、東夷其中島夷之地。
春秋、戰國時,為越國東境句章縣海中洲(亦稱甬東或甬句東)。今嵊泗縣為當時海中洲的一部分。戰國后期,楚滅越置江東郡,為楚國江東郡句(讀“gou” )章縣地。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遂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嵊泗地屬會稽郡貿縣。楚漢之際,屬西楚霸王項羽封地之東楚會稽郡鄮縣。
西漢高祖劉邦分封異姓諸侯王后,屬楚王韓信封地之會稽郡鄮縣。削平異姓諸侯王、分封同姓諸侯王后,嵊泗地域,先為荊王劉賈荊國之地,后為吳王劉濞吳國之地,均屬會稽郡鄮縣。景帝三年(前154 ),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吳王劉濞受誅,遂屬江都王劉非封地之會稽郡鄮縣。元封五年(前106 ),分天下為十三州刺史部。嵊泗地屬揚州刺史部會稽郡鄮縣。
據《漢書。地理志》,新莽時改鄮為海治。東漢時,仍屬揚州刺史部會稽郡鄮縣。三國時,屬吳國揚州會稽郡鄮縣。晉因襲東漢州制。西晉初至東晉太寧二年(265--324),嵊泗屬揚州會稽郡鄮縣。太寧二年,改會稽郡為會稽國。
東晉隆安三年至元興元年(399--402),孫恩率領20余萬起義軍,曾一度占據鄮縣諸島(今嵊泗列島和舟山群島)。
南朝宋時,屬揚州(或東揚州)會稽郡鄮縣;齊時,屬揚州會稽郡鄮縣;梁時,與宋同;陳時,屬東揚州會稽郡余姚縣。
隋文帝平陳后,置吳州總管府,嵊泗地屬吳州總管府句章縣。大業元年(605 ),屬越州句章縣,大業三年,改越州為會稽郡。
唐武德四年(621 )平李子通,置越州總管(府)和鄞州,不設縣。嵊泗縣地屬越州總管(府)鄞州。武德八年,屬越州都督(府)越州、縣。貞觀元年(627 ),分天下為十道。嵊泗地屬江南道越州鄮縣。 開元二十一年(733 ),增至十五道,遂屬江南東道。開元二十六年,于鄮縣置明州并析翁山縣,嵊泗地屬明州翁山縣。天寶元年(742 ),改明州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 ),置浙江東道節度使,郡復為州,遂屬浙江東道明州。大歷六年(771 ),因 “ 袁晁之亂 ” 廢翁山縣,屬鄮縣。
五代梁開平三年(909 ),鄮縣復析翁山縣,嵊泗地屬吳越國明州翁山縣。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 ),吳越國納土歸宋,翁山縣復廢。嵊泗地屬明州鄞縣。淳化四年(993 ),分天下州縣為十道。嵊泗地屬浙東道。至道、天圣、元豐年間,嵊泗地域均屬兩浙路。熙寧六年(1073 ),析鄞縣地置昌國縣,遂屬昌國縣。南宋紹興元年(1131 ),兩浙分東、西路。嵊泗地屬兩浙東路。紿熙五年(1194 ),升明州為慶元府。
元朝至元二十一至二十七年(1248?1290 ),屬江浙等處行中收省浙東道宣慰司慶元路昌國州昌國縣。
明初,因襲元行省制,后改行省為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 ),嵊泗地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明州府昌國縣。洪武十四年,改明州為寧波。洪武二十年,昌國縣廢,遷其民于內地,夷縣為中中、中左兩千戶所。嵊泗地域,屬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寧波府定海縣(即今鎮海)。洪武二十九年,于布政使司下設浙東道,管轄所屬府、縣。據《明史。職官志》,今嵊泗縣境明時屬寧紿分巡道。
清初因襲明制。嵊泗地屬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寧紿道寧波府定海縣(今鎮海)。尋改屬閩浙總督浙江省(巡撫)寧紹臺道。不久廢閩浙總督而設浙江總督。康熙二十七年(1688 ),于舟山置定海縣。嵊泗地屬定海縣。康熙二十九年,分定江、浙洋汛。嵊泗地域劃歸江蘇省(布政使司)蘇松太道蘇州府太倉州崇明縣。雍正二年(1742 ),升太倉為直隸州。
民國元年至5年(1912-1916 ),屬江蘇省崇明縣。民國5年,在清蘇松太道的基礎上,設滬海道尹于上海。民國5-7年,屬江蘇省滬海道崇明縣。民國7年,滬海道廢,由江蘇省水上第一警察廳負責崇明縣外海諸島的治安和防務,行政上屬崇明縣。
民國23年3月,崇明縣于嵊泗列島設第五區。“ 八。一三 ” 淞滬事變前,為侵華日本海軍舟山基地司令部占領。汪偽政權劃為浙江省定海縣之第十區(亦稱嵊泗特別區)。抗戰勝利后,與戰前同。民國35年11月,改崇明縣第五區為江蘇省直屬區。民國36年9月,改直屬區為設治局。民國37年10月,設治局改由海軍管轄。
1949 年10月,置嵊泗縣,屬由大陸流亡本縣枸杞島的江蘇省政府管轄。1950年7月,嵊泗解放,設特區和軍管會,屬蘇南松江專區。 1951年3月,特區和軍管會均撤銷,復置縣。隸屬不變。1952年,蘇南、蘇北行政區合并為江蘇省,嵊泗縣屬江蘇省松江專區。
1953 年6月,嵊泗縣劃歸浙江省舟山專區。1958年10月,舟山專員公署和嵊泗縣均撤銷,遂為寧波專區舟山縣嵊泗人民公社。1960年11月 -1962 年4月,嵊泗人民公社劃歸上海市。
1962 年4月,恢復縣建制,嵊泗縣仍歸浙江省舟山專區。1970年4月,改舟山專區為舟山地區,嵊泗縣屬舟山地區。
1987年3月,改舟山地區為舟山市,嵊泗縣屬舟山市。
嵊泗縣旅游
嵊泗列島風景區
嵊泗列島風景區是以“碧海奇石,金沙漁火”為主要景觀特色,融海洋文化與海島民俗風情為一體,以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和科教活動為主要功能的列島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有泗礁、花綠、嵊山、洋山4個景區,總面積為37.35平方千米,其中陸域面積32.39平方千米,海域面積4.96平方千米。
主要景點
基湖沙灘 位島北側中部海灣,有"南方北戴河"美譽,亦可與美國的夏威夷相媲美。灘長2200米,寬約250米,點輟兩座暗紅色小嶼。灘石寬廣潔凈,沙質細軟,人行其上,如履地毯,兼之空氣清新異常,使游客頗感舒適愜意。沙灘為黑松翠竹環擁,一抹茂林長達10余里,漫漫碧海金沙,水天空闊,景色四季各異,組成極佳的視覺效果,為一難得的海島旅游勝地
嵊泗原生態藍色海岸休閑旅游度假帶景區嵊泗原生態藍色海岸休閑旅游度假帶景區位于嵊泗縣城所在地泗礁島的最東端,由北朝陽海釣基地景區、六井潭景區、和尚套景區組成。 嵊泗原生態藍色海岸休閑旅游度假帶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從棧道上放眼整個海岸,心曠神怡,嵊泗觀海景最佳之處。
大悲山,以佛教觀音文化中的大慈大悲而得名。位于泗礁本島東部,泗礁山島東部田岙村,山體秀美,視景極佳,為嵊泗列島第三高峰。其西連群峰,東濱大海,與基湖沙灘、南長涂沙灘形成等邊三角。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3156.html
嵊泗縣在哪里?嵊泗縣屬于哪個省?嵊泗縣在哪個省?
相關嵊泗縣,嵊泗縣在哪里,嵊泗縣屬于哪個省?嵊泗縣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