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羅浮山,惠州羅浮山在哪里,惠州羅浮山在哪個省
惠州羅浮山在哪里?惠州羅浮山屬于哪個省哪個市?惠州羅浮山在哪個省?
惠州羅浮山旅游,惠州羅浮山在哪里,怎么走?
廣東惠州羅浮山,是羅山與浮山的合體,在博羅縣西北境內東江之濱,距博羅縣城35公里。西北分別與增城、龍門接壤,方圓260多平方公里。羅浮山山區廣大,峻拔奇峭,是7000萬年前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時燕山運動形成的。大小432座山峰,峭壁危崖,980多道瀑布流泉,“山山瀑布,處處流泉”。尤以白石漓、白水門、黃龍洞3處瀑布為著。羅浮山地處北回歸線,屬南亞熱帶氣候區。高溫、多雨、土層厚,形成南亞熱帶的天然植物園。常綠喬木與闊葉林和眾多的藤本、草本等植物,計有3000多種,其中中草藥即有1240種。山中盛產柑、橙、桔、柚、龍眼、荔枝。713~741年(唐開元間),山僧即以柑甜味美的柑子作為貢品,并被皇帝命名為御園柑。羅浮山道、佛兩教外,儒學也很發達,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游覽并留下無數文化遺存。山區被開發為“羅浮山風景名勝區”,并獲第五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惠州羅浮山
惠州羅浮山簡介
羅浮山位于廣東惠州博羅縣境內,距離惠州市區70公里,距離廣州110公里。是中國道教十大名山之一。 羅浮山又名東樵山,國家4A級景區,為道教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嶺南第一山,以藥市而聞名于世。司馬遷曾把羅浮山比作為“粵岳”,所以羅浮山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美稱。羅浮山的主峰是飛云頂,海拔1296米。其山勢雄渾,風光秀麗,四季氣候宜人,蘇東坡寫下“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
內有大小山峰432座,飛瀑名泉980多處,洞天奇景18處,石室幽巖72個。葛洪、黃大仙、鮑姑、呂洞賓、何仙姑、鐵拐李等神仙都曾留過勝跡。 十大洞天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據《云笈七簽》卷廿七所載是:第一王屋山洞。第二委羽山洞。第三西城山洞。第四西玄山洞。第五青城山洞。第六赤城山洞。第七羅浮山洞。第八句曲山洞。第九林屋山洞。第十括蒼山洞。
惠州羅浮山地理
廣東博羅的羅浮山,是羅山與浮山的合體,在博羅縣西北境內東江之濱,距博羅縣城35公里。西北分別與增城、龍門接壤,方圓260多平方公里。向來稱為百粵群山之祖。《后漢書·地理志》劉昭注:“有浮山自會稽浮往傅羅山”。《太平御覽》引南朝宋懷遠《南越志》云:“此山本名蓬萊山,一峰在海中與羅山合而為一”。袁宏《山記》稱:“羅山自古有之。浮山本蓬萊之一峰,堯時洪水泛海浮來傅于羅山”。這些都是羅浮山得名的傳說。
羅浮山山區廣大,峻拔奇峭,是7000萬年前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時燕山運動形成的。大量花崗巖侵入,擠壓地殼使地層褶皺形成穹窿構造山地。主峰飛云頂是花崗巖山體,屹立于珠江三角洲邊緣;南來的海風與北來的氣流在此交匯,常年云霧繚繞。1408~1423年(明永樂年間)東莞陳璉所撰《羅浮山志》云:“晨起見煙云在山下,眾山露峰尖如在大海中,云氣往來,山若移動,天下奇觀也。”這種情景與《史記·封禪書》對蓬萊的描述:“三神山未至,望之如云;及至,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有相似之處,這或許是“蓬島浮來傅于羅山”的傳說之所本。
羅浮山由不透水的花崗巖地層組成,山體切割程度大,大小432座山峰,峭壁危崖,980多道瀑布流泉,“山山瀑布,處處流泉”。尤以白石漓、白水門、黃龍洞3處瀑布為著。羅浮山地下水也很豐富,從巖層深處噴涌而出的礦泉水如長生井、卓錫泉,都是上乘的名泉,現已開發的出露于羅浮山斷裂帶北側的礦泉水,是含鋅的健康飲料。
羅浮山地處北回歸線,屬南亞熱帶氣候區。高溫、多雨、土層厚,形成南亞熱帶的天然植物園。常綠喬木與闊葉林和眾多的藤本、草本等植物,計有3000多種,其中中草藥即有1240種。山中盛產柑、橙、桔、柚、龍眼、荔枝。713~741年(唐開元間),山僧即以柑甜味美的柑子作為貢品,并被皇帝命名為御園柑。北宋蘇東坡被貶嶺南,滿腹惆悵傷感。但在安置惠州來游羅浮之后,卻愛上了“四時春”的羅浮,在“蘆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的生活中,“不辭長作嶺南人”了。羅浮山的森林動物資源也很豐富。已知的有名貴的飛禽五色雀等40多種。有睡豬等走獸36種和爬行類、魚類15種,其中蚺(蟒)蛇曾是唐時貢品。還有昆蟲類70多種,被稱為“小鳳凰”、“渾身披五采,光散金芙蓉”的蝴蝶尤為珍貴。
羅浮山為南藥基地。在宋代廣東有珠、香、花、藥四大市場。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粵中有四市:一曰藥市,在羅浮山沖虛觀左,亦曰洞天藥市。”(其余三市為廣州芳村花市、合浦廉州賣魚橋珍珠市和東莞寮步沉香集市)“羅浮生百草棵棵有奇效”的百草油,遠銷國內外。
惠州羅浮山歷史沿革
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元年),陸賈奉使南越,說服趙佗去帝號,稱臣奉貢。陸賈回朝復命后撰《南越行紀》,稱“羅浮山頂有湖,楊梅山桃繞其際。”(見清四庫書《唐書·經籍志》中嵇含《南方草木狀》及屈大均《廣東新語》)。這是羅浮山為中原人士所知之始。至于《山志》所引《神仙傳》謂秦時“安期常游羅浮”,“安期授陰長生”等,為方士所言,不可信。
最早開辟羅浮而有實物遺跡者為漢代朱靈芝(青精先生,祖籍大宛)。他在朱明洞建一庵(朱子庵)一壇(朱真人朝斗壇),且服食山中人至今猶存的“青精飯”。331年(晉成帝咸和六年)葛洪到羅浮山,先后在山中建了東、西、南、北4庵。葛洪及其妻針灸名醫鮑姑煉丹、傳道、行醫。葛洪著述宏富,闡揚道教理論,為道教南宗靈寶派之祖。357年(東晉升平元年)佛教徒單道開進入羅浮山面壁。502 年(梁天監元年)天竺僧智藥入羅浮山,是為印度僧人進入羅浮之始。535~545年(梁大同中),頭陀僧景泰禪師結茅庵于小石樓峰下,廣州刺史蕭譽常與他往來,因而改建茅庵為南樓寺,這是羅浮山興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道教和佛教同在羅浮山興旺發達,這在全國名山中并不多見。博羅縣委和人民政府著力營建羅浮山為宗教旅游勝地,是適宜的。
羅浮山除道、佛兩教外,儒學也很發達。葛洪本人原來就是儒家。羅浮山中,在南宋時即有官立的豫章書院、靜觀書院(均在黃龍洞)和私人設立的張(宋卿)留(正)書院。其后有不少私人講學讀書的精舍、書堂,如鄭公書堂(在幽居洞)、弼唐精舍(龐子講堂,在黃龍洞)、甘泉精舍(一在幽居洞、一在青霞谷)、冼子讀書臺(在青霞谷)等。還有專祀儒學大師的四賢祠(南漢天華宮故址,祀周廉溪、羅豫章、李延平、陳白沙)。儒學也是羅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忽視。
羅浮山有瑰麗的山川勝景,有優美的神話傳說,有道教稱許的天下第七洞天朱明洞(全稱朱明曜真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泉源洞。自陸賈之后,羅浮山即成為國內騷人墨客、高官名士所向往和覽勝之地。其中未游羅浮而慕名賦詩的如南朝宋代陰鏗(子堅)《羅浮》,同時期的謝靈運《羅浮山賦》和徐陵《奉和山池》等。唐代詩人李白、杜甫、劉禹錫、李賀,雖未至羅浮而賦詩詠羅浮,其他人如楊衡、張又新、施肩吾、李群玉、呂洞賓、曹唐、黃滔、許渾等均有言志或贈別等有關羅浮山的詩篇,見于《全唐詩》的還有奉旨往羅浮采藥的司馬退之《洗心》詩以及曹松、陳陶、祖無擇等的詩作。唐代以后,水運逐漸發達,嶺南與中原交通頻繁,省內外人士來游羅浮者絡繹于途,留下吟詠較著名的有宋代的陳偁、林俯、古成之、盧大年、蘇軾、蘇轍、祝枝山、湯顯祖、楊萬里、鄭玠、留元崇、王胄等。元代有趙孟杰、甘虛亭。明代有王佐、孫蕡、黃哲、陳璉、李亨、李顒、張鐸、陳獻章、湛若水、王守仁、張度、習韶、劉存業、林光、經彥采、涂相、李云龍、屈大均、陳恭尹、袁崇煥等多人。清代有梁佩蘭、潘耒、趙執信、王煐、徐杞、顧嗣立、王炳、張九鉞、江逢辰、丘逢甲、康有為、吳道熔、潘飛聲等。
民國時期孫中山、宋慶齡、廖仲愷、何香凝、陳濟棠、蔣介石、林森、抗日名將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等均曾游覽羅浮山。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總理曾親到羅浮山,對羅浮山建設作具體指示,批準用20兩金箔包裝沖虛觀的三清神像。“文化大革命”期間,經廣州部隊請示,周總理明確指示保護好沖虛古觀,使這座具有1600多年歷史的古建筑保存下來。此外,新中國10大元帥中的葉劍英、陳毅等7位元帥均曾游覽羅浮山,為名山生色不少。
惠州羅浮山文化遺存
有關羅浮山的文獻典籍十分豐富,僅山志類的,明代有永樂年間東莞陳璉《羅浮山志》及明成化年間羅彥通等根據此書所撰的《羅浮志補》,增城湛若水《羅浮志》,順德梁億《羅浮山志》,從化黎民表《羅浮山志》;清代有康熙間上元江寧縣(今江蘇省南京市郊)陶敬《羅浮山志》,等多篇。既可與山志互為經緯,且為名山添姿增彩。
俚語有云:“羅浮,羅浮,滿山石頭。”正因為如此,羅浮山的摩崖石刻遍山皆有,舊志載有2000多處,然因風雨剝蝕,人為損壞,漫漶很多。80年代經縣博物館勘察核實,全縣現存的150處摩崖石刻中,羅浮山即有136處。以景區劃分,朱明洞區最多,有32處,其次為黃龍洞區29處,酥醪洞區和華首臺區分別為22處和23處,其余白鶴觀、九天觀、寶積寺、朝元洞等景區共30處。書體有篆、隸、行、楷、草5種。其中規格最大的為白鶴洞景區篆體“羅浮”二字,舊志云丈許,實測規格150×120(厘米),落款為“淳熙已亥(1179年)郡守洛陽吳 男有書”。摩崖石刻書法琳瑯滿目,令人嘆為觀止。
羅浮山有很多美妙的神話故事,僅《羅浮傳說》一書,即收集40多篇。這些故事雖多荒誕不經之說,充斥著神佛仙道離奇遇合、輪回報應的內容,然而從另一角度來審視,則這些大多數出自民間的口頭文藝,體現了人民群眾憎惡假丑惡、頌揚真善美的審美觀點,使名山平添不少浪漫色彩,不必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
惠州羅浮山主要山峰
羅浮山(《太平寰宇記》稱為博羅山)矗立于南粵大地之上,氣勢恢宏,儀態萬千;有大小山峰432座,飛瀑流泉980多處,洞天美景18處,石室幽巖72個,山中景色如畫。
羅浮山最高峰為羅山的飛云頂(峰),海拔1296米,其次為浮山的上界峰,海拔1276米。[3]飛云頂為頂點,向南、東南、東北、西、西南輻射,結合山勢走向,列述主要山峰如次。
飛云頂,正尖圓,四望洞達,云常起足下。山頂有“羅浮君之神”石壇。聯曰:“斗南一岳,天外三峰”。東面不遠處,雜樹叢生滿谷,有宋代趙汝馭所建子日亭故址,為登飛云頂觀日出的最佳地點。山頂是一塊約100平方米的草地,花香草密。從飛云頂上眺望,四百峰巒隱現于云海中,正如前人所謂“四百峰巒江海上”。東望惠州、博羅,東江如練;南望石龍、東莞,阡陌縱橫,平疇沃野;西側上界三峰,如巨人矗立,峻拔雄偉。子日亭下為阿耨池,亂石叢中,水碧如玉。池側,故有阿耨塔,久廢。每年重陽節登飛云頂者少則3萬人,多則10萬人以上。飛云頂前有聚霞峰,常有紫霞聚其上,時有碧雞群飛或獨鳴空林。清代陳伯陶《羅浮志補》以為即飛云頂,實誤。
飛云頂東南下,經鳳凰臺至分水坳約2.5公里,是為羅山浮山接合處。坳上有鐵橋,一石飛空,兩端各峙砥柱,長數十丈,上橫絕 ,下跨懸崖,橋色蒼黑,名為鐵橋,實為石梁。玉鵝峰為羅浮山南面諸山之祖。巖壁陡峭,有明學士趙志皋摩崖石刻“千丈巖”。此處產龍須草,故又名龍須崠。傳說葛洪之妻鮑姑在此采藥墮崖而亡。故有大慈寺,久廢。玉鵝峰分東西兩大支,如巨人舉兩臂。分水坳水東流,循左臂而東南注于羅水;坳水西流,循右臂西南流注坳嶺。其間有石洞、青霞谷、朱明洞、幽居洞、白云洞、龍王坑、黃龍洞、華首臺及大洞諸山,其結頂皆為玉鵝峰。近人比擬為“倒垂折扇”,形象而生動。玉鵝峰下大慈洞有風洞、云洞和雨洞3處洞穴。
玉鵝峰東南為云峰(云峰巖),峰頂奇石昂首如蝦蟆,亦名蝦蟆峰 (蟾蜍峰)。云峰東南為玉女峰(美人峰),峰頂有瑤石臺,巖臺紋石光潤如瑤(美玉),下為燕子巖,旁為香臺峰和會真峰。這一帶石壁摩空,多石刻。又東下為朝真石,朝真石拱立巖際,內向如朝真狀,有宋代惠州趙汝馭所建拂松亭故址。約半里為伏虎巖(鷹嘴巖)。因其峻峭雅麗,古代士大夫多登覽,亦名君子巖。自伏虎巖至燕子巖約2.5公里皆斬崖為路,下臨深溪,怒石逼仄,迤邐不絕;土人呼為大石堆。由此處南下,分東、西、中三支。
東支青霞谷(洞)。洞中原有隋代蘇元朗修煉之所、明代湛若水(甘泉)講學之地甘泉精舍,冼桂奇書堂等,今皆廢為田。冼子讀書臺下清流涓涓,即通靈泉。臺南為朱明洞,洞口有古刻“朱明洞”三字,無款識,下有“甘泉”二字,但非湛若水(甘泉)所題刻。洞東當青霞谷口有葛洪衣冠冢。
西支幽居洞,宋代博羅縣令與逍遙子結廬講道處,有滴水巖,高六、七尺,泉聲清越,逍遙子詩有:“陸顛所在閑題品,未試羅浮第一泉”。有石刻“泉源洞”三字于巖側,但此地并非泉源洞。巖后逾坳而西有書堂坑;其東南有石嘴突起如獅子昂首,是為麻姑峰,或稱獅子峰。
中支為葛洪南庵,即今沖虛觀。觀前兩山環抱,為白蓮池,池西有宋肇慶太守縣人張宋卿之墓。池南麻姑洞,中有麻姑壇、紅花坑,坑口賣酒田。自伏虎巖至沖虛觀7.5公里,至賣酒田9公里。云峰巖南下有天漢橋,其實不是橋,而是懸崖下殺,有泉涌出,故謂為橋。其下磐石平衍,花藥成列,多蝴蝶,是為蝴蝶洞。南下水流經橫亙的磐石,布列10丈如簾,故名水簾洞。宋代張宋卿、留正讀書的張留書院,即在此地,洞口為白鶴觀。洞東有穹隆巨石壓路而中空有門,石刻“蓬萊門”。其西為月巖,巖下流杯池,可坐百人。水注成槽,稱藥槽。又南為東龍潭(五龍潭)。五龍潭一帶多摩崖石刻,其中有保存完好的,如著名的字高丈許的石刻“羅浮”(篆體)等。溪邊一泉書石刻,文曰:“飛鳥唱隨情同人類勿動殺機各舒天趣”,已具有今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五龍潭西為菖蒲澗,水簾洞口為白鶴觀,自云峰巖至白鶴觀10多公里。
玉女峰東北,五峰嵯峨,土人稱為石筍。其下為白水寨,即小水簾洞。洞西巨壁形如削瓜,俗稱企溜山,產茶特佳。洞東北山勢斜矗而東下,分水坳東流之水流經于此,是為新溪坑。小水簾洞東偏南為石洞,有鄺仙石。為神話傳說中的鄺仙騎牛入石處。明尚書葉春及講學于此,有石洞山房遺址,石門尚存,土人呼為尚書房(后建為西華道院),葉春及獲罪逃隱于此,筑逃暗居之。暗左石壁有南海朱完隸書石刻字,其大如斗的《逃暗記》,宋元時人登飛云頂者多經此地。自玉女峰至石洞7.5公里。
石洞之南為明福洞,平疇彌望,陂流交錯。589~600年(隋開皇年間)趙師雄醉夢的梅花村即在此間。宋趙汝馭建有仙春亭,久廢。村中有亭子角,今人于此建有光華度假村。明福洞西有白云下山 (有人稱白云下,誤)。中有葛洪北庵故址古酥醪觀。洞東九天觀亦曰明福觀,觀后崗巒起伏,南抵羅陽溪,水石均佳;有釣魚臺,土人呼為瀾石,臺南觀源洞,有稚川(葛洪)藥院。舊為唐王體靚茶園。自石洞至觀源洞5公里。[4]玉鵝峰西南5公里為大石樓(亞公髻),柱立如積鐵。再南行2.5公里為小石樓。小石樓石坡斜出如鷹嘴,上插二石筍,傴僂如老人執笏內向,故又名老人峰,俗稱亞婆髻。大小石樓皆孤峰高峻,重檐四注有如樓閣。大石樓頂平如臺,這是1620年(明萬歷四十八年)六月,峰崩而造成的。自大石樓至小石樓,道中有石,光滑如鏡稱為石鑒。旁有白石子28枚有如棋枰,是為仙弈石,有石脊如梁,名為度仙橋。這一帶山石形狀奇特而且多姿多彩,與玉女峰、君子巖東西相望,煙云出沒,風雨離合,蔚為奇觀。
小石樓東側為龍王坑。其北石壁撐空如巨甕,上有谷,稱為鳳凰。下有巖稱為羅漢、伏虎(另一伏虎巖)。巖左有新寶積寺,有御書閣,亦有卓錫泉(不是景泰禪師遺跡)。道光中縣令熊炳離建味泉亭于此,今廢。寺外原有南漢乾和尊經石幢,亦不存。寺西有黃野仙洗藥池,池水經寺前注下為小瀑,下成小潭即錫杖潭。寺東峻嶺連綿而下,如瓜蔓結瓜,長蛇入谷,有新延祥寺建于山麓。故延祥寺有御園、明月戒壇皆廢。寶積寺至延祥寺約1.5公里。
小石樓西下為黃龍洞,洞口有巨石,刻明湛若水書“黃龍洞”三字。此洞原名金沙,南漢主夢黃龍起于此,故改名。大寶年間劉 于洞中建天華宮,蘇東坡稱為“稚川西庵”,湛若水于此處建四賢祠。其門人龐弼唐又建為天華仙洞(龐嵩精舍)。清康熙中,沖虛道士張云仙始結庵于祠旁,名黃龍觀。洞后頑巖怒濤相激漱。沿千百級磴道盤旋而上為八卦臺,中有巖洞,石刻八卦洞。此處多桂樹桃梅玉蘭五色竹,景色深幽。黃龍洞前山勢突出,豁然開朗,可以眺遠,是為龍珠臺,臺下龍珠潭。臺東流杯池,石底,旁多石甕,架橋通往來,橋名滌塵。橋西斷崖千尺,大石側立,上廣下狹而不顛墜,水從老人峰下西來,落為巨瀑,橋南有半山亭,又南洞口有群牛石,撒開數里,泉石清峭,崖壑幽閉,有上中下3龍潭,是為西龍潭,為黃龍洞瀑布。
出黃龍洞口西行,過黃牛徑,折北而上度雨花橋,直上為華首臺。黃龍洞口至華首臺約3公里。華首臺于唐開元間建寺,明末中興。巖上側為怒泉噴薄的躍雪潭。臺西溪上有竹篙嶺、文殊峰、大小尖峰、百花徑。臺后為錦屏峰。由華首臺登飛云頂,經錦屏峰至杜鵑峰,峰多杜鵑,有長丈余,大合抱者。臺南洞口往西約3公里為大洞(大坑 洞),舊有花手寺,寺西有繡花針大王祠,祀明永歷虎賁將軍王興,俗稱公王壇。自新溪坑至大洞25公里。其間峰嶺縱橫交錯,貫以沙河上游水達泊頭而注入東江,皆為玉鵝峰支脈。
分水坳北與坳南玉鵝峰并峙的為泉源山,因石壁出泉而得名。泉流經羅、浮二山相接處分水坳而分流。泉源山上偏西有神湖,廣30多米,深17米余。泉源山西南為鳳凰臺,東北一峰聳立與玉鵝峰相對峙的為鐵橋峰。峰頂有石崛起如柱,土人呼為鼎鐘蓋。峰下新溪坑上有仙女巖,面南背北,冬暖夏涼。內外寬廣或稱為石屋,疑為單道開石室。新溪坑上下多石潭由分水坳東流之水匯成。坑口多稻田,羅陽溪在其前面流過,為古白角洞。
飛云頂東南,泉源山、鐵橋峰之北有石塔。山脊上崛豎13石,玲瓏峻偉如刀劈斧削,兩山夾之,急趨直下,可望而不可即,景象奇特。舊時山民作水碓造香粉,水聲猶如音樂。坑口法云寺,原為晦杲禪師所建云水庵,清光緒年間朗頭鄉人延請僧人主持,改為觀音堂。寺后有晦杲塔。向南跨鹿角坑為玉洞,原名柚子坑。明趙志皋因韓日纘之父伯儀居于此,取“生芻一束,其人如玉”之意而改名玉洞。
飛云頂西1.5公里為浮山絕頂與羅山并峙的上界三峰。屈大均稱“飛云西有三峰,亦峭絕鼎峙,午夜可候日,每當雨霽,白云洶涌而出,大風蕩漾,乍往乍回,若尚在大海之中浮而未定”。潘飛聲《登分霞嶺望上界三峰詩》:“飛云崢嶸出天外,上界尚有三高峰”。羅浮仙《題上界三峰》詩:“千徑嵐光濕不開,洞中樓閣鎖瓊瑰。羅山萬仞云中出,浮島一峰天外來。五岳神仙多往復,九霄云鶴自徘徊。葛洪高隱丹爐畔,掩映麻姑錦繡臺。”上界三峰中,上界峰(上界第一峰)最高1276米,其西北五百丈仙女石為上界中峰,又西北為磨石、穿腰石、青羊石為上界第三峰(蓬萊峰)。前人誤以為432峰中最高者為上界三峰,這是由于只憑目測而出現視差之故。
飛云頂北下2.5公里上界三峰下有東西長約500米的杜鵑徑。開花時五色紛披,燦爛如同霞錦。徑間崗阜盤互交錯,俗稱五馬歸槽。清同治間,花手寺僧嚴光建撥云寺。30年間鐵瓦傾墜。再北行2.5公里,有白水門。此處山石黝黑,樹高不過4尺,枝干奇古,葉細如九里香,參差錯落有致,有如天然公園。其東南一峰為仙女峰,嫣然娟秀,微云環繞如披水綃。
鹿角坑東北有坑,沿坑深入為白石漓。五馬歸槽東南諸水匯泄于此。為羅浮山南面諸瀑之冠。此處后倚危崖,前阻重嶺,從內望外不知來處,從外望內不知去處,因而《羅浮山志》沒有記載。由此逾山往北為古桃源洞,即《山志》所稱白角洞東北的桃源洞。有桃(子)園鄉。昔人稱:“其洞幽邃,無游(人)蹤。僅白玉蟾訪癯仙曾一至”云。
上界三峰北下六七公里,有四方山。山高1011米,高聳而圓秀,上有劉仙壇,旁有石高六七尺,上圓下狹而中四裂,相傳為劉高尚真人試劍石,又名劉仙趺坐處。其旁生竹葉符,傳說可以鎮壓龍虎,故又名符竹峰(洞)。舊志多有記述,認為竹葉符、五色雀等為羅浮山的神異之物。四方山東北有雙峰名丫髻峰,亦名雙髻峰,高796米,人稱小羅浮,與龍門縣界的丫髻山相接。丫髻峰東南有七星崗,中有單道開石室,舊志稱七星崗即白面石。四方山東南為白水門,其間有寬約30米的石池。五馬歸槽水向東北流匯池中而下瀉,與白石漓三疊泉同為山中巨瀑。只不過白石漓直落,白水門稍有傾曲而有所差別。沿瀑布而下約6公里,有3米多高的大石橫蓄水勢,其上可坐臥觀瀑,稱為忘機石。循溪北上,山水幽深,順德黎楷平稱之為艮泉。再出為酥醪。從白水門山麓至酥醪約5公里。
酥醪洞周圍15公里,形如釜底,為羅浮山深處。屈大均詩云:“社日家家南燭飯,青精遺法在蘇羅”,自注,蘇羅,羅浮最深處。1721年(清康熙末年)道士柯楊桂于洞中建酥醪院,1742年(雍正元年)改為觀。其后此洞亦名酥醪。酥醪觀前東北3.5公里為山豬坳,與龍門接壤。西北10余公里與增城接壤。觀西為下陂,此間泉石草木如畫。觀東為流云斜(小蓬萊洞),幽谷深遠,外重阻而內曠平,有飛瀑、澄潭,長林修竹左右映帶。石刻“何須別問津”5字,名為小蓬萊。又東為茶山(另一茶山)。懸崖壁立,木石佳致。有上下二瀑,下瀑勝于上瀑,為浮水一源。澗邊多墨蘭,小徑多桃梅,谷中有高30多米的蒼松。清嘉慶間有道士建庵祀黃野人,遂名黃仙洞。中有茶山坳,建有佛祖寺。坳上有雙石峙立如門,伊秉綬題“蓬萊門徑”4字。自酥醪至茶山坳5公里。茶山坳東南下如落深井 ,高下急促往復曲折數十折,俗名風車紐。紐下逾澗有石刻“下鐵橋”三字,是為羅陽溪水發源處。自茶山坳頂至七星崗4公里。
上界三峰西北為長沙巊。因其多粗沙而得名。有云母峰,其西有道姑田,石豎潭清,松蔭杉綠,有人認為是何仙姑遺跡。其前為八仙觀,東南方為跳魚石。清《一統志》稱為山中奇勝處。浮水自酥醪來,流出增城界水口峽,轉南入博羅縣境道姑田至大石圳,凡三級注于潭,游魚溯流而上,躍波激水,跳入石甕中,故稱跳魚石。有白玉蟾“十丈暗波何凈明,百尾巨魚自跳擲”句刻于石上。跳魚石西南為歐陽嶺(洞),自上界峰至此30余公里。雙髻峰群山連綿,東北界河源,迤向西北界龍門,為羅浮山脈來處,此后山脈繼續向西北延伸,折而南為歐陽嶺,其后為界于增城的牛嶺。牛嶺有荔枝坳,坳上立增城博羅界碑。此外距歐陽嶺10余里,為羅浮山脈去處。再從飛云頂南下,山裂為深谷,中有四棱石柱,望之如糧倉,是為神倉。其東即聚霞峰,下為玳瑁、雞鳴諸峰。神倉在朝元洞內,下有藍寮,明代福建流民曾在此種藍,土人稱為南寮。清同治間,先天教徒林東來此,斬山開道,其徒沈道文建朝元院,并祀孔子、老子、釋迦,三教合一,黨徒散布南洋(東南亞)各處。朝元洞后溪澗高而流急,出峽,湍急撼崖為瀑布,其源出于飛云頂下分水坳。寮前平坦寬廣。隔水而西,黃旗、銀瓶諸山匍伏足下,此間多畫眉鳥、金鯽魚、杜鵑花;溪間之石,千奇百怪,嵯峨紆郁,起伏逶迤,于東南諸勝景中別開一面。沿洞前南下,溪流曲折,次第有3道石梁,至石崗口即為朝元洞門戶。此間高崖束壑,飛流噴薄,大有一落千丈之勢,與黃龍瀑布相伯仲。又下為坳嶺。自飛云頂至坳嶺約15公里。山勢再南止于第一嶺。《南越志》云:“羅浮有嶺十五,此為入山初地,故名。”
朝元洞西,數峰疊出為黃猿、櫻桃、刀子諸峰。下為橫磐石,其南為單家村,村后群峰摩天,空潭瀉瀑,郁郁蒼蒼。村西崗阜皆赭色,名丹霞谷。橫磐石水流南瀉,入石池。沿溪南行,深林巨竹,竹梢高出山谷,是為瀾門洞。洞東有土山,隆起而中空,臨溪有一米高的洞門,被一棵大樹遮掩,須持火低頭進入。洞為穹形,直徑17米,高一米多,內復有門,洞之大稍遜。其四壁似土非土,似石非石,堅滑如人工磨制。洞多蝙蝠,俗稱銀窿。羅浮各洞實際上是谷,而此洞則是名符其實的洞,又不以洞為名,且為游人不到,知者極少。自單家村至此7.5公里。
黃猿峰西有白鶴水,有巨石突出山脈而矗立,下殺至麓,涌泉下瀉而落,形如白鶴。其東南峭壁亦高數十丈,斑駁黝黑如魚網,被稱為曬網石,石中腰有巖,巖深而遠,旦黑色,是為猿猱之宮。巖壁罅隙生長羅漢松、石仙桃、紫背天葵等藥物,只有采藥的人至此。下為牛百葉,縱橫數十畝,眾流沖擊,亂石環繞。其西北面山脊、石塢連亙數百丈,屹立如城墻,土人稱為爛城墻,景色獨特。再往西為大鳳凰崗,其西即增城縣界。鳳凰崗南為鐘鼓洞。俗訛為獐牯窿。崗上小瀑布,降大雨時聲如鐘鼓,南出為山西園,有福田圩。自鐘鼓洞到山西園5公里。白鶴水和橫盤石水匯流南下為石池,再南下為瀾門,其西為瀾門洞。自飛云頂西北至五馬歸槽有小山徑,折而南通瀾門。兩者恰如羅浮山之腹背。鐘鼓洞西5公里為浪來山,有瑤族村落土瓜坪(瑤民于清末他徙)。坪南有歐陽洞、長安塘。此地原有南漢劉 奉宸橋,久已荒廢。其西北即為與增城交界的牛嶺。有荔枝坳,立有增城博羅兩縣界碑。新中國成立前,每月初一,兩縣營弁(武官)在此會哨。荔枝坳東南一峰,高聳幽秀,因其狀尖銳,俗稱尖峰山。黃佐《羅浮圖經》稱為小羅浮。浮水自跳魚石南來,經尖峰山下折而南流,經鐵場而注入東江。尖峰山有谷,雍正間,華首僧今旦建太平寺。南麓有古資福寺。寺南山脈蜿蜒抵鐵場,有明月寺、擢桂書院,皆宋代建。自歐陽洞至鐵場約5公里。自丫髻峰(東)小羅浮至尖峰山(西)小羅浮35公里。
此外,尚有景色獨特的山峰如瑤石臺東南的香臺峰、會真峰,玉女峰東的華山、黃龍觀與小石樓之間的拋球峰及其對面的賽寶峰,小石樓東南的孤青峰及浮山北面的云母峰與沖虛觀右的麻姑峰(獅子峰)等均為尋幽探勝之地。
惠州羅浮山主要水體
羅浮山最大的水流為羅水與浮水。羅水源自佛子坳東丫髻山下,東南流4公里合桃子園水。又東南3公里合鹿角坑水,流1公里合分水坳東流諸水合石洞水,折西南流至瀾石圩,東過釣魚臺,東南至大田,合橫河。是為羅水。浮水自佛子坳西茶山(不是橫河茶山)西流,合流云斜、白水門諸水過酥醪觀前至下陂出水口峽入增城縣界,曲折而西南復流入縣界,經道姑田至跳魚石,復西南流至歐陽洞,折東而西南分為二支:一南流至紅花地經石灣尾入東江(府志稱為龍地水);一南流過鐵場入里陂水合西沙河至石灣入東江,這支水流繞羅浮山北面而達羅浮山南面,清《一統志》所謂:浮水在縣西者,即此。
羅浮山最著名的泉水當推卓錫泉(錫杖泉)。泉在羅浮寶積寺、梁景泰禪師駐錫處伏虎巖(小石樓南的伏虎巖)下,味極甘冽。泉在長方形的石盆中,石盆長5.2米,寬2.2米。其泉“汲之隨涌,竭之隨注,積雨不盈,大旱不涸”,蘇東坡題卓錫泉云:“余來嶺外,自揚子江始飲江水,及至南康,江益清、水益甘,則又知江南賢于江北也。逾嶺入清遠峽,水色如碧玉,味亦益勝。今日游羅浮,酌景泰禪師卓錫泉,則清遠水又在下矣!”此泉歷代均有名人品題,認為是嶺南第一泉。其后原寶積寺遷古延祥寺址,泉廢。因明代有僧人曾結茅庵于今寺(毀于1955年)前,看見前崖大石白氣縷縷,以火焚燒而泉涌出,亦名卓錫泉。
釀 泉 酥醪觀朝斗臺(或作禮斗臺,誤)下,山勢龜裂,水流出,名為釀泉。易順鼎有詩云:“北有酥醪觀,南有賣酒田,我疑羅浮君,乃是古酒仙,靈山能醉人,與酒同芳鮮。”釀泉水所釀的酒,醇香味美,有關的神話傳說不少。
艮 泉 在白水門下,原名山背水。因其在浮山東北,《易·說卦》:“艮,東北之卦也。”道士黎應鐘遂稱之為艮泉。《浮山志》云:“循舊鑿路崎嶇而下,明潭凈綠、洞照肺腑,詫為奇特,上潭即艮泉。”
此外尚有在上界峰側夜樂洞中的瀑布泉,鄒師正《指掌圖記》稱其“飛泉30仞”;有青霞洞的通靈泉,有麻姑峰下的酒泉,有源出夜樂洞的洗耳泉和黃龍洞的交飛泉等。[7]泉流奔注為澗、為溪,匯流下瀉為瀑布。長壽澗 在五龍潭。五龍潭多石刻,舊志列舉者多處,多漶滅。保存的有:枕流橋、會龍橋、長壽澗、天風海濤、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等。
菖蒲澗 在水簾洞西。澗在石上多菖蒲。黃佐《圖經》云“一寸二十節,芬芳天下無。”
杜鵑澗 在飛云頂西,長1公里。夾澗皆紅杜鵑。開花時花團錦簇,一名紅花溪。
白花澗 在泉源山下。彌望皆山茶,開花時猶如積雪覆蓋,故亦稱白花溪。白水巖長澗 在白水山瀑布上源。
石 澗 道姑田水下游,石底。有長3~4米的橋架于其上,松杉掩映,煙嵐四合,下流有浴象峰,峰下有深潭,水流石峽,寬7米左右,長數公里,土人稱為大石圳,圳口為跳魚石。
夜樂池 在飛云頂側,人以為即撥云寺址。池中有夜樂聲。明人有詩云:“玉樓天上看群仙,水上分明別有天。冷浸一池寒月影,何人和月理云弦。”撥云寺原為僧人靜心養性之所,兼作游人登飛云頂望日出歇宿之地,早已全部崩壞。
黃野仙洗藥池 在寶積寺東。
白蓮池 在麻姑峰下,沖虛觀前300米。 蔡元厲詩云:“麻姑曾駐五云車,猶有白蓮開舊花。”朱明洞水流于此池。池中多白蓮。祝枝山《游記》稱:“(白蓮)千萬計,花甚巨,葉大如車蓋。微風吹之,撼撼如玉石之聲。”清末已廢為田。1959年,人民解放軍重新開辟,并在池中建了橫跨兩岸的長橋和玲瓏別致的湖心亭,成為優美的景點。池側距沖虛觀百米有會仙橋,傳為蘇東坡遇何仙姑處。1911年(清宣統三年)愛國詩人丘逢甲來游時有詩云:“我行會仙橋,有女來躊躇,未敢輕吟詩,恐或何仙姑。”
碧 溪 在羅水入橫河的中段。
西 溪 一在華首臺西,登飛云頂的路旁,有空隱獨禪師塔。一在符竹峰下。楊應琚《游符竹洞下西溪詩》:“符竹峰頭云半遮,杖藜先去水西涯。一彎折處成幽壑,幾道飛來濕落霞。傍澗石窩如井臼,縛松藤蔓似龍蛇。羅浮此是最深處,更有深山山外斜。”
水晶溪 即瀾門河,以產水晶得名。
犀牛潭 (鳳浴潭) 在夜樂洞中,水清見底。傳說昔人遇騎犀牛者于潭上,不知所往。又傳,武則天曾派人在此采藥。
東龍潭 亦名五龍潭,在水簾洞中,境幽深。明何嵩有句云:“琪花萬種開闃寂,間關好鳥鳴空寥。琳宮梵宇倚長道,瀑布懸崖滋瑤草。”
西龍潭 在黃龍洞,其間有小山稱為龍珠。瀑布從高處向龍珠噴射,景致奇特。
躍雪潭 在華首臺。臺東面巖上側,溪流從30多米高處急瀉而下,旁刻“飛云濺雪”4個大字,瀑下深潭即躍雪潭。潭口泄水處有大石橫阻,刻“洗衲”2字。韓珠船詩有句云:“百尺泉濺洗衲石,萬株松鎖雨花臺。” 下 陂 在酥醪洞。酥醪觀前半公里處有石陂。上游白水寨,多巨石,平廣瑩潔,生菖蒲。大石橫截溪流如門檻,瀑泉曲折,下為水潭,潭中有石隆起,寬平如亭臺,為向下生長的小樹所覆蓋,猶如圖畫。潭水從罅奔注,淙 如奏樂。
羅浮山自古有“山山瀑布,處處流泉”之譽。其中最著名的瀑布為白水門瀑布、白石漓瀑布和黃龍洞瀑布。白水門瀑布是廣東最大的瀑布。五馬歸槽撥云寺北2.5公里為白水門。有石池寬20米。五馬歸槽水流匯于池,再從100米高的崖頂直瀉騰飛三級而下,“飛泉直下三千尺,十里吹來毛骨寒”。《太平御覽》云:“羅浮山有石鍋,容千余斛,溢為瀑布。”就在這里。
白石漓瀑布是嶺南最奇麗壯觀的瀑布,這座瀑布深藏于桃子園大坑盡頭。五馬歸槽諸水流經于此。巨石壁立千百尺,兩岸夾峙,巨藤灌木叢生,遮天隔日,石氣森然。飛瀑從87米高的懸崖飛瀉而下,冒石落為三疊,一疊一噴,一噴一瀑;飛灑漂霄,如銀河落天,白虹飲澗。水花怒發,散為煙霏,空空蒙蒙,隱隱隆隆,百步之外,衣履欲濕。土人稱為上中下水 。
黃龍洞瀑布在黃龍洞。黃龍洞地勢高險,大石樓、獅子、孤青諸峰,連峰急下,東澗、西澗從洞后陡落數十米,交注于山足,從滌塵橋流過,在流杯池稍一停頓,隨即瓢潑撒灑,直下百尺斷崖,猶如從天而降,蔚為奇觀。觀賞黃龍瀑布,有流杯池、觀瀑亭、“仁者壽”石刻下方及汽車道第二彎道處,均為最佳眺望點。與黃龍洞瀑布齊名的水簾,舊志稱其“布水闊十丈”,但地勢較平緩,水流沒有那么急促。此外,茶山瀑的下瀑為浮水發源處,亦很有名。
惠州羅浮山道教建筑
羅浮山為道教南宗的發祥地,在此山修煉的道士眾多。洞天是道教用以稱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謂洞中別有天地。實際上是一處三面環山,只有一徑可通的峽谷。羅浮山的寺觀庵廟多建在洞天中,大者有18處,小者數百處。
朱明洞
朱明洞位于羅浮山南麓,為羅浮最佳景區之一,其全稱為“朱明耀真洞天”。何謂“朱明耀真”?有二種說法,一說根據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爾雅》而詮釋的《廣雅》謂:日曰朱明,亦曰耀真,故兼名朱明耀真。另一說稱:洞向南,南屬陽明,于色為赤;東西南北四方的南與春夏秋冬四時的夏相稱。《爾雅》稱夏為朱明云云。南朝宋謝靈運(385~433)的《羅浮山賦》中有“洞穴有九,此為其一。潛夜引輝,幽境朗日。故曰朱明之陽宮,耀真之陰室。”這是朱明洞正式得名的開始。742年(唐天寶元年)朝廷命有司筑百尺壇于羅浮祀山神,遣道士申太芝祭羅浮。據道書載:“申太芝找到朱明洞口,下視無底,云彩爛漫。”宋蘇東坡詩:“羅浮高萬仞,下看扶桑卑。默坐朱明洞,玉池自生肥。”朱明洞最初為漢代朱真人修煉之地。宋代題有石榜曰朱明耀真之天(今佚)。
朱明洞景區由象山、獅山、梅花山、馬山環抱而成。洞境林木蒼郁,植被覆蓋率90﹪,而且洞內有洞,大洞套小洞,朱明洞內套桃源洞、蓬萊洞、蝴蝶洞、青霞洞、兩儀洞、泉源洞、梅花洞共7個小洞天。石刻題詞,所在多有。洞內建有沖虛古觀、朱明亭、東坡亭、曠心亭;還有遺履軒、仙人臥榻、飛來石、蓬萊徑、洗藥池、煉丹灶、元帥樓、白蓮池、會仙橋等名勝古跡。
沖虛古觀
沖虛古觀在朱明洞口。326~334年(東晉咸和年間),道教理論家、化學家、藥物學家葛洪(284~364年)來羅浮山選擇了這個地點建庵修煉、筑灶煉丹,著書講學,創道教南宗靈寶派,于是聲名遠播,前來學道的人眾多。葛洪分別在羅浮山東西北三面增建3庵,往來講學,著書立說,留下了《抱樸子》內外篇116卷、《肘后備急方》、《神仙傳》、《集異傳》、《金匱藥方》等著作。朱明洞南南庵稱都虛,又名玄虛。葛洪逝世后的405年(東晉義熙元年)改建稱祠,詔賜祭祀。714年(唐開元二年)明皇遣道士到羅浮山求雨。742年(天寶元年)筑壇百尺以祀山神,不久又派申太芝祭山。期間還下詔循州(今惠州)長官來此祭祀并改祠為觀稱都虛觀。設置10家人看守并安排道士2人專職祭祀。809年(唐元和四年)韓愈的得意門生李翱任循州知府時亦曾到沖虛觀祭山。北宋沖虛觀道士南宗七祖之一的白玉蟾稱“此時大顯,遂興觀像”。1087年(宋元 二年)詔賜額,都虛觀改名沖虛觀,這個觀名一直沿用至今。至于今日沖虛觀大門清代督粵使者瑞麟所書的匾額,則多一“古”字,成為沖虛古觀。
沖虛觀坐北向南。主體是一套四合式庭院木石建筑結構,包括山門、正殿和兩廊。主體建筑兩旁為百余間平房和兩層樓的道士宿舍、膳堂、庫房等附屬建筑物。總建筑面積4400多平方米。觀宇大門正中上方為“沖虛古觀”石牌匾。匾下兩側對聯“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為明代天啟年間袁崇煥幕僚番禺人李云龍所書。“典”與司同義,“午”于十二生肖中屬馬,“典午”即司馬亦即晉朝。正殿供奉“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尊神,屋脊鑲嵌一排石灣名匠吳奇玉塑制的雙龍戲珠及花木樓閣大型彩繪陶塑。大殿左側為葛仙祠,右下側為黃大仙祠。觀內有長生井,由康熙年間道士張妙升(云仙)所鑿,為羅浮三大名泉之一(其余為卓錫泉、釀泉)。1985~1987年,國家地質礦產部和綜合利用研究所及省地礦局專家,反復進行化驗的結果說明:長生井泉水出露于羅浮山斷裂帶北側,屬含鋅重碳酸鈣型水的優質飲用天然礦泉水,不少港澳同胞和東南亞華僑參拜沖虛時,都以能帶回一點“神仙水”為幸事。觀后右側有葛洪煉丹灶、洗藥池等古跡以及后人所建的東坡山房、丹石祈壽世石刻等。沖虛觀是杭州黃龍觀、香港黃大仙觀的祖庭。 1945年春夏間,中共廣東區黨委、廣東軍政委員會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司令部均設在沖虛觀。沖虛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道教活動基地之一。亦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沖虛觀由政府撥款、香港圓玄學院及各界人士贊助精工修葺,古觀面貌煥然一新。
黃龍洞黃龍觀
黃龍洞位于羅浮山大石樓、獅子峰之南,小石樓西側。此洞以山水佳勝著稱。洞內有黃龍觀、八卦臺、獅子洞、七星壇、滌塵橋、流杯池、隱翠巖、觀瀑亭、黃龍瀑布等景點。黃龍觀原為葛洪西庵故址。唐末群雄割據,917年(后梁末帝貞明三年),占據今廣東、廣西的靖海軍節度使劉隱之弟劉 ,稱帝于廣州,改國號為越,再改為漢,史稱南漢,改紀元為乾亨,乾亨元年即為貞明三年。劉 自命為真龍天子,根據易經“飛龍在天”卦詞,自造于一個“䶮”字作為名字。又稱:夢見仙人把他帶到一處(實際上是他預先物色的)“兩峰相疊,一水對流”的仙境,還說夢見黃龍起于此地。“兩峰”是指大小石樓,“一水”就是黃龍瀑布,于是將原來的金沙洞改為黃龍洞。劉 在黃龍洞建行宮,而建造天華宮的則為劉 。劉 于959年(大寶二年)建天華宮,宮左側建含陽門,右側為起云門、云華閣、甘露亭、羽蓋亭、龍穴石跡等。明代湛若水(一說巡按洪覺山)曾于此建四賢祠。清康熙中,沖虛觀道士張云仙(妙升)建黃龍觀于祠旁。此觀于1958年毀壞,僅在亂石中找到一塊石匾,刻有“黃龍觀”觀名,右側刻“嘉慶壬申(即1812 年)仲秋吉旦”左側刻“住持蘇空施重建 莞邑謝鷹書”。 90年代新建的黃龍觀,擁有原來山中佳勝的泉石天然風景。“黃龍洞口松千樹,滿徑蒼苔落鳳毛”,令人有超塵脫俗之感。90年代初,香港青松觀全力重建黃龍觀,新建的黃龍觀規模宏偉,建筑面積遠遠超過沖虛觀。未進觀即有二座典雅的牌樓。觀內有三師大殿、三清大殿、妙蓮池等富麗堂皇的殿宇觀舍。黃龍洞距沖虛觀5公里,距華首臺2.5公里,有公路可通。
酥醪洞酥醪觀
酥醪洞在羅山之北、浮山之南的深山幽谷中,舊志稱為羅浮最深處,“棲靈之奧區,修養之福地。”據《集仙傳》稱:“安期生與神女會玄丘,酣玄碧香酒,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醪。”洞由此得名。洞中名勝古跡有酥醪觀、小蓬萊、白水門、撥云寺、忘機石、七娘潭、煮石處、凝碧潭等.
酥醪觀原為葛洪北庵。前有荷池(今廢為田)后倚青山,觀總面積2700平方米,大殿內供奉的:中為靈祖,左為呂純陽,右為葛洪共3尊泥塑,因年久失修,塑像已毀。大殿天井有一亭臺伸出,飛檐高柱,臺高7.4米,面積約26平方米,亭蓋為琉璃綠瓦,原是觀內訓示徒眾、打醮傳經的地方。亭側有樹齡百年的茶花。天井兩旁有配殿,正殿左側有一座小樓閣,原為道士江瀛濤所筑。香山黃培香題匾曰:“浮山第一樓”。此樓在新中國成立后曾重修。觀內存有鐵香爐、青瓷花盆墩等古物,還有一張尚算完整的道床----混元床,據說蔣介石、蔡廷鍇均曾在此床就寢。
酥醪觀原有舊觀在石洞東1.5公里,今觀是康熙末年道士柯陽桂所建的酥醪院,雍正初改為觀,亦稱稚川北庵。同治、光緒年間陳銘圭住持講學于此。1929年(民國18年)住持張永豫、陳永燾、何明衍募資重修。陳濟棠主粵時,曾于酥醪觀后山建駐鶴亭,亭中可觀賞白水門瀑布。1968年酥醪村民重修大殿后作為學校,正殿兩旁套間則作為大隊倉庫。古代道士憑借酥醪優越的種植條件和釀泉水澆灌,培植和加工制成的酥醪菜干,被稱為神仙菜,是縣內出口商品之一。
明福洞九天觀
石洞之東,距朱明洞沖虛觀2公里處有明福洞,洞中九天觀。九天觀原名明福觀。最初,明福觀在泉源福地,南漢時建觀。宋賜額,由蘇東坡書寫觀名(已佚)。《明一統志》載:其內有西華道院,乃張元庵退居之所。觀在宋元明各代俱存。明末,鄺露讀書觀中,自號明福洞主。明陳攸《題明福觀》詩云:“狂歌白鹿興悠然,來訪羅浮洞里仙。金塔易攀天咫尺,鐵橋難覓語迷玄。晴煙暖鎖燒丹灶,山澗香沉洗藥泉。堪笑秦人惑方士,海中三島只虛傳。”
清初,觀漸圮,西華道院亦廢。乾隆間,住持莫明星重修,名九天觀。現存的九天觀為民國時重修,建筑面積532平方米。正殿金闕寶殿,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側殿有祿位堂、八仙殿、呂祖殿。1985年人民政府撥款與香港圓玄學院贊助修葺,列為博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門前池塘中有數株水蘿松。舊志稱:“甚奇古,殆千百年物。”觀側有著名的九天觀礦泉水廠。距九天觀西1公里處有梅花村、洗耳泉、石洞山房、逃暗石刻、西華道院等古跡。九天觀東南2.5公里為瀾石圩,其東有釣魚臺、訪仙橋、葛洪藥院和觀源洞。
白鶴洞與白鶴觀
白鶴洞在羅浮山東側,洞中松林常棲白鶴,故名;或以為白鶴觀后有形如白鶴展翅的白鶴峰,故名白鶴洞云。葛洪東庵即建于洞內,白鶴洞旅游風景點有白鶴觀、五龍潭、水簾洞、八仙石、桃源洞、百花徑等名勝。古白鶴觀原在葛洪東庵,址在石洞西觀場浦,明萬歷間已開始頹壞。清康熙間道士孫天杖在沖虛觀西水簾洞口另建白鶴觀。此觀于抗日戰爭時為東江縱隊政治部。1955年拆毀后建松鶴軒賓館。其旁有3株古榕,濃蔭蔽日。榕下大石上刻當代書法家惠州人秦咢生題詞:旖旎雙人峰,纏綿連理枝,羅浮真勝地,仙蝶也迷離。
惠州羅浮山佛教建筑
朝元洞與南樓寺及延祥寺
朝元洞在神倉西南距華首臺2公里處。南樓寺于元末遷來此間。“朝元洞”石匾為祁玉開題寫。大門刻“石洞云封自古無人開秘竅,天門霧鎖我今有鑰透玄關”。門前有“云深處”石刻和“欽加同知銜賞戴花翎特授博羅縣正堂加七級記錄十次張關于嚴禁砍伐樹木事告示”碑文。石刻“云深處”源于宋吳與詩:“靈鷲飛來處,南樓敞梵宮。僧歸明月下,人在白云中。”由福田至朝元洞途中有接仙橋,橋下有仙人腳印、仙人手爪、仙人鍋頭等。1945年東江縱隊前進報社北撤時,報社的印刷機就隱藏在朝元洞前一個山洞里。南樓寺原在小石樓南。梁大同中頭陀僧景泰,結茅庵于此,“其徒苦無水,景泰卓錫于地,泉涌數尺,號為卓錫泉”(見《唐庚游記》)。
廣州刺史蕭譽建南樓寺,743年(唐天寶二年),寺僧托請迎釋迦像的權貴宦官何行成以珍柑入貢,因得御署寺名為“延祥之寺”。仍開明月戒壇于寺之右,凡嶺南落發為僧者,全部在此受戒。著名的梵文佛經翻譯者懷迪,即為南樓寺僧人。861年(唐咸通二年),南樓寺地劃歸中閣禪院(懷迪建),另建南樓寺于山之西麓。宋時猶存,元末遷走。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下詔大毀寺觀。南樓寺歸并延慶寺(在浮碇崗西麓,已毀)。光緒年間重建南樓寺于朝元洞。
延祥寺前身原為南樓寺,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西域僧乾末多羅將鐵鑄釋迦真像船運至番禺,船不動。743年, 宦官何行成奉命于南樓寺筑祠,迎來釋迦像供奉(博羅縣志編者按:其像為人所毀,以鑄農具)。事成后,何回朝復命時,攜南樓寺僧所植珍柑入貢。唐玄宗乃將南樓寺賜名延祥寺,柑園為御園。宋余靖(1000~1064年,曾任工部尚書)《延祥寺記》稱:“茲山(羅浮山)精藍(佛寺迦藍)十余而延祥之基最古”的“基”即指南樓寺址。延祥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歸并延慶寺。康熙、雍正年間,復建延祥寺,但已非原址。現存的延祥寺重建于1931年(民國20年),位于沖虛觀西南3.5公里,距白鶴觀1公里,建筑面積288平方米,寺門有“延祥古寺”石匾額。該寺長期為部隊教導隊使用。
華首臺與華首寺
華首臺位于羅浮山西南麓、黃龍觀西的孤青峰下。臺地海拔300米、方圓16萬平方米。周圍山環水繞,危崖峭壁,林木蒼郁,臺側東溪旁有蝙蝠、半月、合掌諸巖,以合掌巖最奇。巨石中空,下廣上銳,形如僧人合掌。巖上側為巨瀑“飛云濺雪”,臺前有“嶺南第一山”石刻。華首臺周圍巖洞有10多處,其中逍遙洞最佳。“天然禪宇,不假修治。”各無名洞均有石門石柱、石桌石凳;還有聚瑤池、積泉池、濯垢池、鳳浴潭、水簾洞、羅漢洞、石渡船等景點,有摩崖石刻多處。臺側有一棵千年古銀杏,樹身已中空,然猶花繁葉茂,生機盎然。臺南4公里處為“華首碧湖”大洞水庫。水庫中淹沒有崇禎末年華首寺僧宏源重修的花手寺。華首臺植被茂密,產首烏、巴戟、黃精、黨參、雞血藤等多種中草藥材。
華首寺建于華首臺后。《羅浮靈異記》稱:“其處常有五百華首真人游會”,故稱華首臺。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 奉玄宗詔令建寺,寺久廢。明崇禎中,空隱(道獨)禪師與其徒函是、函可重建華首寺。原寺山門聯:“一門深入羅浮路,五百重登華首臺”即空隱手筆。于是“大闡宗風,十方云水,聞風踵至”(見《博羅縣志》)。函可(剩人)是博羅名宦禮部尚書韓日纘長子,為清廷入主中國后第一個文字獄受害者。其時當改朝換代之際,不少明朝士大夫出家為僧,華首臺(寺)不斷拓充、改建,華首古寺遂成為羅浮山第一禪林。古寺規模宏偉,為3棟橫列層疊圍龍式建筑,有殿堂房舍計100多間,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1964年,華首寺大雄寶殿、鐘樓等被毀,隨之而來的“文化大革命”,使華首寺被夷為平地,片瓦不存。
1986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修復華首古寺。翌年香港同胞關耀昌集資重建華首臺,在鐘樓舊址上建有9米高的望海觀音以及雙龍戲珠、鯉魚跳龍門等雕塑;大雄寶殿及釋迦和十八羅漢等塑像亦已次第竣工。大殿兩側建有姑太房和齋堂,另外還建有可供放3000個神龕的普同塔,以及放生池等配套建筑,古寺重放異彩。
羅浮初地明月寺
民國《博羅縣志》載:華首臺西南山麓為大洞。中有古寺曰花手,形勢壯麗,游山者從此入。門首顏曰:“羅浮初地”。此寺至清末猶存。新中國成立后,大興水利,大洞筑起水庫,稱華首碧湖,花手寺被淹沒。這是一處從陸路入羅浮的羅浮初地。
另據《羅浮山志》載:古時由水路到博羅游羅浮者,先到泊頭(今九潭鎮義合泊頭村),然后肩輿經鐵場明月寺入羅浮。明月寺前原建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羅浮初地”4字(已廢),故明月寺亦稱羅浮初地。蘇軾于1094年(宋紹圣元年)貶惠州與其子蘇過第一次游羅浮,就是從這條路入山的。
明月寺建在鐵場圩一座小山坡上,座北向南,長60米,寬80米,倚山勢逐漸增高,布局為三進院落,建筑面積4800平方米,第一進為大雄寶殿,右側有客堂;第二進東側為觀音堂,西側為關帝天;第三進為大佛殿。明月寺為985年(宋雍熙二年)僧人守容創建。因掘地得“明月戒壇”石刻,故名明月寺。明洪武末年明月寺歸并于博羅縣城所在地浮碇崗西麓的延慶寺。但原寺一直保存。延慶寺是官府僧會司所在,大概是明月寺田產歸官,明月寺自供自給。1867年( 清同治六年)重修。1978年,明月寺列為第一批縣文物保護單位。翌年,鐵場公社修葺了寺的主體。
明月寺前原有石刻“梅花故地”,今已亡佚。有人以為此處原是《龍城錄》所載的隋開皇間趙師雄醉臥之處的梅花村。
惠州羅浮山其他觀寺
羅浮山風景名勝資源十分豐富。根據衛星圖像顯示,山中景點資源的綜合密度是黃山的1.1倍,是九寨溝的1.3倍,是張家界的1.4倍,與桂林山水的綜合資源密度持平。羅浮山的宗教建筑原有九觀十八寺之多。其中以五觀五寺較為著名。五觀即沖虛、酥醪、白鶴、九天和黃龍。五寺為華首、寶積、延祥、明月和撥云。
長壽觀 本名孤青觀,在黃龍洞內孤青峰下。唐改長春觀,遷于君子巖后。宋代復建,更名為長壽觀。今黃牛徑有卵石墻基即其遺址。南漢又改建于幽居洞。鄒師正《指掌圖記》云:“沖虛觀西北曰幽居洞長壽觀(注云:本南漢天華宮今呼為南天華)。宋末毀,遷建于縣城榕溪旁。已廢。叢林觀 在延祥寺左。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詔拆掉一些道觀,將建筑材料搬遷至此建叢林觀,內有丹房,便于云水游方之士居留。今不存。
黃仙觀 在茶山,亦名茶山觀。乾隆末年道士曾復高創建,祀葛洪之隸(一作徒)黃野人,其地因名黃仙洞。羅浮山居留的黃野人有三:其一即東晉葛洪之隸,其二為居所在水簾洞的南漢禎州(今惠州)刺史黃勵,其三為居所在觀源洞的唐代處士黃體靚。黃體靚在觀源洞開辟茶園,使原來荒無人煙之地,聚居了300戶人家。 傳說他死后成仙,棺中只有空衣。810年(唐元和五年)李翱按規定祭羅浮山時,下令改葬黃體靚,開棺有遺骨,并非空衣。乃“削去(成仙)謬說”,作《辨惑》一文。葛洪之隸黃野人居所的茶山之西第二谷為小蓬萊,第三谷為艮泉,均為幽僻之地。
梅花觀 在小石樓下,亦名梅花仙院。咸豐間,陳銘圭募建。原以為此地為梅花村舊址,后知其誤而作梅花村事跡考證。光緒中,觀漸毀,其子伯陶遷建于山左麓,今俱廢。
寶積寺 在羅漢巖左,小石樓東,距延祥寺1.5公里,據《羅浮山志》載:“唐中宗時(683~684年)僧人懷迪創建于卓錫泉旁,名中閣禪院,宋仁宗趙禎賜額‘寶積寺’御書中閣,藏宋太宗、真宗、仁宗賜書及真宗賜佛衣,仁宗賜《藏經》(均亡佚)。1094年(宋紹圣元年)蘇軾曾在寶積寺祀天竺瑞像(印度傳來的銅佛像)”。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寶積寺與中閣禪院同時并入延慶寺。崇禎中,僧十虛復建寶積寺,掘地得智藥、景泰二禪師鐵像。歷代香客、游人到此者甚眾。1955年寶積寺被毀,至今尚未修復。
資福寺 在華首臺前,唐末毀,宋初復建。今山下歐陽洞有資福寺,內有“天在山中”、“大雄寶殿”、“資福古寺”匾額,為乾隆中莊有恭書,不知何時遷建于此。
撥云寺 撥云寺建于1869年(清同治八年),由花手寺僧嚴光始建。寺所位于羅浮山飛云頂西北2.5公里處的五馬歸槽。寺面向東方,背后為上界三峰。左右層巒環衛,前有猶如案幾狀的平崗,地形酷似五匹駿馬同在一槽進食。此間氣候高寒。此后屢修屢毀。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惠州太守王瑛又于此地建子日亭,旋被颶風所毀。180年后,嚴光為便于游客、僧人從容登飛云頂望曉日,乃在廢圩上建撥云寺,作為隔夜留宿之所。該寺于光緒末年毀廢。民國初年,曾于此處建飛云精舍,但卻被盜賊盜鐵壞室,不久即全部毀廢。原址僅留古木數棵,仍生機勃勃。
此外尚有鹿角坑口原為晦杲禪師云水庵。崇禎末年重修的法云寺。除道觀、佛寺之外,羅浮山還有數量眾多的宗教與非宗教的文化古跡,遍布山中各處,計有院、臺、亭、堂、軒、閣、祠、壇、門等,有的久已湮沒,有的遺址尚存,有的保留至今。這些建筑物都座落在優美的風景點上,極有開發利用價值。
惠州羅浮山旅游指南
景點級別:AAAA
門票價格:60.00元
開放時間:08:00~18:00
地址: 廣東省博羅縣境內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3905.html
惠州羅浮山在哪里?惠州羅浮山屬于哪個省?惠州羅浮山在哪個省?
相關惠州羅浮山,惠州羅浮山在哪里,惠州羅浮山屬于哪個省?惠州羅浮山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