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益縣,沾益縣在哪里,沾益縣在哪個省
沾益縣在哪里?沾益縣屬于哪個省哪個市?沾益縣在哪個省?
沾益縣旅游,沾益縣在哪里,怎么走?
沾益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云南省曲靖市管轄縣區之一,位于云南省東部,曲靖市中部,東經103°29′-104°14′,北緯25°31′-26°06′,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如春,平均海拔2000m,壩區占14%,年降雨量1000㎜,年平均氣溫14℃。全縣人口43.1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8萬。2012年GDP完成132億元,2012年地方公共財政總收入18.4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9億元。在云南省縣域經濟排名中靠前,是西部經濟百強縣之一。著名景點珠江源、海峰濕地、五尺道,著名特產沾益辣子雞,著名人物作曲家桂濤聲、優秀黨員陳家順。
沾益縣
沾益縣簡介
沾益縣是珠江源頭第一縣,位居長江、珠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地帶。境內320、326國道縱橫相交,貴昆、昆柏鐵路橫貫南北,滬昆高鐵(在建)從境內通過。珠江源馬雄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和海峰濕地自然保護區引人入勝,萬畝菊花景色誘人,古鎮民風獨具一格,沾益辣子雞名聲遠播。是云南省烤煙主產縣之一和重化工業區。是中共云南省委批準的“革命老區縣”。
沾益縣地理位置
沾益縣位于云南省東部,曲靖市中部,地處東徑103°29′~ 104°14′、北緯25°31′~26°06′之間。東與富源縣相伴,南與麒麟區、馬龍縣接壤,西與尋甸、會澤兩縣毗鄰,北與宣威市交界,沾益縣東西最大橫距73千米,南北最大縱距64千米。最東為播樂鄉奴革大箐村,最南為白水鎮崗路甘塘村,最西為大坡鄉河尾魯子背村,最北為德澤鄉小柳樹大田口子村。縣城西平鎮,距昆明市143公里,距曲靖市區13公里。總面積2801平方公里。
沾益縣地形氣候
沾益地貌以滇東高原丘陵為主。最高點為菱角老黎山海拔2678米,最低點為德澤熱水村牛欄江河谷海拔1650米。較大的山有馬雄山,東北—西南走向,是南、北盤江和牛欄江的分水嶺,珠江的發源地。主要河流有南盤江、北盤江、西河,屬珠江水系;牛欄江為金沙江支流。全年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干濕季分明,屬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3~18.6℃,極端最高溫33.1℃,極端最低溫一9.2℃,年日照時數2098小時,日照率47%,全年無霜期255天左右,年均降雨量1002毫米,每年5一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89%。
沾益縣歷史沿革
秦漢唐宋時期沾益,自古便有“入滇鎖鑰”、“入滇門戶”、“入滇第一州”之稱,是一戰略要地。秦修五尺道即經沾益,境內有七八十公里。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主戰場就在南盤江兩岸。沾益城北九龍山深溝五尺道外一山石上,仍存諸葛亮所刻“毒水”二字。
唐置西平州,治今沾益。州志載:“西平廢州在城東二里。”這西平州城即為沾益州城之始,僅存13年就改為盤州,西平州廢。西平州城至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其址已無從查考。
沾益老城系宋朝大理國磨彌部蠻蒙提所建,名易陬籠。至元,置沾益州,領交水縣(今沾益縣),治易陬籠,更名交水城。明天啟三年(1623),選新址筑“城交水,以磚石。高一丈四尺,厚丈,周圍六百丈,徑一里三分,垛口一千二百零,雉堞高六尺,開四門,東曰太平,南曰河清,西曰覲華,北曰拱辰,城樓四,久圮。”此城池約0.4平方公里。
明清時期
沾益城池曾于清雍正十年、嘉慶七年、道光二十年、同治三年和光緒二年修葺,設正街4條,中有直街l條,“各以所在方向名之曰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其交會之地則曰十字街”,幾條大街皆寬6米,泥石路面。
民國時期
民國年間,沾益交通漸發達,城池隨之向西北延伸。民國21年(1932),由云南全省公路總局組織測設修建的滇黔公路(土路)通至沾益。民國30年(1941),沾益縣成立的新市場建設委員會規劃城區向西門外擴展,即沿民國25年(1936)鋪筑為泥結碎石路面的滇黔公路過境路段新建龍華路。龍華路長1700米,寬20米,用“坦克石”鋪砌路面。同時另建中山路一條。
抗日戰爭時期,由美國人修建的沾益軍用機場,位于沾益主城區外三公里處,曾經作為“駝峰航線”的卸貨點之一,為中華民族的抗戰勝利做出的巨大貢獻,機場至今猶在。 1949年建國后,城墻拆毀。今中街東端北側存有城墻遺跡,東門街、西門街、中街、北門街、南門街仍有舊時風貌。
沿革特征
在歷史上曾有三個沾益州城:元置沾益州治今宣威城東之河東營(東山下),此為第一個沾益州城,這個州城歷時107年。至明初洪武十六年(1383)移至烏撤衛所所城(今宣威城),是第二沾益州城。明天啟二年(1622),土婦設科陷州城,流官知州流亡至交水,于天啟三年筑新交水城,并于天啟五年正式移州治于此,這就是第三個沾益州城,即今沾益城,至今已370多年。
沾益縣建筑風貌
作為舊州地的沾益,城內土木建筑甚多。據《沾益州志》載,除州署、吏目署、學正署、訓導署、巡檢署、交水泛署等衙署和大量民居外,城內外還建有祠廟、寺觀和書院60余座。這些建筑,始建于唐代,盛于明清兩代,但建筑規模都不大。
民國時期,城內還在原吳公祠地建西乎公園,在文廟舊址建中山堂。據記載,西平公園內,“西南鑿月牙池,池旁建一六角亭,亭后設衛生院,將祠三間開高加樓……中間廣場”。中山堂則由空軍總站修建,成為各類紀念日舉行典禮的場所,平時則可跳舞,放映電影,故又名俱樂部。中山堂前的空地,被當作體育場。這些建筑雖經歷代修葺,但經年已久,至解放韌多已倒塌或被拆除。新中國建立后,沾益城的工業與民用建筑從結構、材料使用、造型到建筑施工均有了大的發展與變化,從土木結構逐步過渡到了磚木、磚混結構,且有了5層、6層的建筑。到1993年,西平全鎮房屋建筑面積已達93萬平方米,城鎮人口也有大的增加。
1958年8月,沾益、曲靖兩縣合為曲靖縣,機關駐沾益。11月,馬龍縣并入。1961年3月,析馬龍縣。1965年8月,沾、曲分為兩縣。1983年8月,合曲、沾兩縣為縣級曲靖市。1997年5月,析縣級曲靖市為麒麟區、沾益縣。1998年1月,沾益縣縣級機構開始運轉,沾益縣治地位正式回復。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60年代初,隨著貴昆鐵路和昆柏鐵路(盤西支線)的開通,沾益的城市面積不斷擴大,建起了汽車運輸總站,毛紡廠、機械廠、磷肥廠、造紙廠、發電廠等企業也先后建成投產。 1983年,沾益城區面積擴大到5.14平方公里,人口至今已有7萬人。至2010年,全縣城鎮人口接近20萬,為今后升格為曲靖第二區立下基礎。
沾益縣人民政府(人委會、革委會)一直駐沾益城(西平鎮)中。1989年,原縣級曲靖市人民政府為實現地名標準化,在原有16條街巷的基礎上,又新命名街、巷(道)9條,更名1條。至1993年,沾益城內共有街、巷(道)28條,總長24926米,面積274511平方米。
沾益縣行政區劃
沿革 1997年5月6日,國務院(國函[1997]32號)批準:(1)撤銷曲靖地區和縣級曲靖市, 設立地級曲靖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麒麟區城關鎮文昌街。(2)曲靖市設立麒麟區和沾益縣。麒麟區轄原縣級曲靖市的城關、三寶、越州、東山4個鎮和環城、珠街、沿江、茨營、瀟湘、西山6個鄉。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南寧東路。沾益縣轄原縣級曲靖市的西平、花山2個鎮和沾益、盤江、白水、大坡、菱角、德澤、炎方、播樂8個鄉。縣人民政府駐西平鎮龍華新路。 2000年,沾益縣轄3個鎮、7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8983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西平鎮 41091、花山鎮26914、 白水鎮 34991、 沾益鄉 66771、盤江鄉43581、 炎方鄉 39848、 播樂鄉 32616、 大坡鄉 42453、 菱角鄉 43660、 德澤鄉 17913。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2005年,沾益縣撤銷西平鎮和沾益鄉,合并設立西平鎮,鎮政府駐原沾益鄉政府駐地。2006年,撤銷盤江鄉和花山鎮,設立盤江鎮,新設立的盤江鎮管轄原盤江鄉和花山鎮管轄的行政區域范圍,鎮政府駐原盤江鄉政府駐地。至今轄西平鎮、白水鎮、盤江鎮、大坡鄉、菱角鄉、德澤鄉、炎方鄉、播樂鄉,共三鎮五鄉,2010年總人口43.1萬(第六次人口普查)。
沾益縣現行區劃
下轄三鎮五鄉,西平鎮、白水鎮、盤江鎮、大坡鄉、菱角鄉、德澤鄉、炎方鄉、播樂鄉。總人口43.1萬,其中農業人口約36萬。[2]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西平鎮 面積:268平方千米 人口:10.89萬人 郵編:655331 代碼:530328101 轄8個居委會、13個行政村:玉龍、紅星、文藝、文昌、望海、玉林、光華、黑橋;龍華、玉光、大營、新海、石羊、雙河、龍泉、太平、莊稼灣、金龍、軒家、桃園、清水溝。鎮政府駐龍華。
西平始于唐初的西平州。據新唐地理志記載:“盤州、本西州、武德四年置,貞觀八年更名”。韋仁壽檢校南寧州設西平州,取西部邊陲平安之意,故名。1949年建鎮,屬沾益縣西平鎮;1958年沾益、曲靖、馬龍三縣合并為曲靖縣,更名為沾益鎮;1965年曲靖析出,屬沾益縣,1981年恢復西平鎮;1984年曲靖、沾益兩縣撤銷建縣級曲靖市,為市轄,沿用西平鎮名至今,1997年地改市,恢復沾益縣,屬沾益縣。原沾益鄉1950年屬沾益縣一區,1952年為城關區,1958年為曲靖縣沾益公社,1963年屬沾益區,1969年改公社,1984年改為曲靖市沾益區,1988年設鄉,1997年改為沾益縣沾益鄉。2005年撤銷沾益鄉和西平鎮,成立新的西平鎮。
白水鎮 面積:353平方千米 人口:3.38萬人 郵編:655335 代碼:530328103 轄13個行政村:白水、尖山、新排、小塘、勺達、中心、座棚、大德、王官營、馬場、崗路、下坡、潘家洞。鎮政府駐白水。
相傳,明末平定土宮叛亂后取名“南定堡”,設過驛站;后因村南1千米處有一股清泉從水簾洞流入村內,遠遠望去,宛如玉帶,故稱“白水”,后一直沿襲至今。民國初年屬曲靖。1949年前屬沾益縣為白水鎮;1950年為二區;1958年為曲靖縣白水公社;1963年為白水區,1965年屬沾益區,1969年為白水公社;1984年屬曲靖市白水區;1988年為白水鄉,1997年復屬沾益縣。2000年撤鄉設鎮,設立白水鎮。
盤江鎮 面積:332.8平方千米 人口:7.19萬人 郵編:655336 代碼:530328104 轄2個居委會、16個行政村:湖濱、興源;大樹屯、迤堵、十里鋪、遵化鋪、方城、松林、河西、中村、施家屯、小后所、譚家營、大興、芹菜溝、吳家莊、榮興、龍鳳。鎮政府駐方城。
以轄區地處南盤江兩岸而得名。1949年前居沾益縣方城鄉;1950年居沾益縣第五區;1956年稱沾益縣方城鄉,1958年并入曲靖縣為盤江公社;1963年屬曲靖縣為盤江區;1969屬曲靖縣為盤江公社(中國政區大典:1963年分出沾益縣為盤江區,1982年改盤江公社);1984年屬曲靖市為盤江區;1988年屬曲靖市為盤江鄉,1997年復屬沾益縣。原花山鎮1950年屬第五區,1982年從盤江鄉劃出建鎮,1997年劃屬沽益縣。2006年撤花山鎮和盤江鄉,成立盤江鎮。
炎方鄉 面積:430平方千米 人口:4.06萬人 郵編:655339 代碼:530328203 轄15個行政村:炎方、西河、五拐、新屯、膩諾、磨腳、磨嘎、劉麥地、松韶、來遠、青山、麥地、母官、卡居、法灑。鄉政府駐炎方。
舊因東北方向麻塘海子周圍地片常遭水淹,取各“淹方”,后取諧間演變為“炎方”。1949年前屬沾益縣為炎方區;1950年為沾益縣第五區;1954年為第一區;1958年屬曲靖縣為炎方公社;1963年為炎方區;1965年歸沾益縣,1969年為炎方公社;1984年屬曲靖市為炎方區;1988年設炎方鄉,屬縣級曲靖市;1997年屬沾益縣。
播樂鄉 面積:280.3平方千米 人口:3.36萬人 郵編:655331 代碼:530328204 轄10個行政村:小海、羅木、樂利、奴革、大海、沙高、水田、偏山、鴨團、沙石嶺。鄉政府駐小海。
播樂,原意為螞蝗多的地方,原名菠羅地;1931年,當地紳士溫培群在人民群眾支持下,在此建蓋一所中學,取“菠羅”揩音“播樂”(播下幸福快樂的種子)稱“播樂中學”。為紀念播樂中學的革命業績,1958年始置播樂公社。1949年前屬沾益縣澤濟鄉;1950年為沾益縣第二區;1958年從炎方、白水劃分出,始建公社,1963年歸炎方區;1980年復析;1984年屬曲靖市播樂區;1988年設播樂鄉,屬縣級曲靖市;1997年屬沾益縣。
大坡鄉 面積:497平方千米 人口:4.42萬人 郵編:655333 代碼:530328205 轄21個行政村:大坡、耕德、土橋、威格、煙子沖、萬綠箐、亮泉、秧田沖、德威、法土、地河、巖竹、石仁、河勺、天生橋、妥樂、河尾、紅寨、麻拉、章溪、新莊。鄉政府駐大坡。
因村旁原有一棵大樸樹得名大樸,后諧音為大坡,以大坡村得名“大坡鄉”。1949年前屬沾益縣為大坡;1950年為沾益縣第四區;1958年分為大坡、江峰、海峰公社;1963年為大坡區;1969年為大坡公社;1984年建市稱大坡區,1988年設大坡鄉,1997年復屬沾益縣。
菱角鄉 面積:512平方千米 人口:4.50萬人 郵編:655337 代碼:530328206 轄13個行政村:菱角、赤章、水沖、劉家莊、聶子洞、舊屋魯、卜嘎、小卡郎、黎山、白沙坡、塊所、棚云、稻堆。鄉政府駐菱角。
以清朝初期,駐地村邊水塘中盛長菱角得名“菱角塘”,鄉以下去菱角塘得名。1949年前屬宣威縣第八區;1950年屬沾益縣塊所鄉;1952年為沾益縣菱角區;1958年屬沾益縣為菱角公社;1963年屬沾益縣菱角區;1969年屬沾益縣為菱角公社;1984年屬曲靖市為菱角區;1988年設菱角鄉,屬曲靖市;1998屬沾益縣。
德澤鄉 面積:146平方千米 人口:1.89萬人 郵編:655332 代碼:530328207 轄11個行政村:德澤、富沖、熱水、小柳樹、米支嘎、炭山、小米嘎、左水沖、老關云、后山、棠梨樹。鄉政府駐德澤。w
原名“歹扯”,彝語“歹”為狹窄的地方,“扯”為谷子,意即能產稻谷的山谷。1949年前為樂澤鄉,1950年為沾益縣德澤鄉,1958年為曲靖縣德澤公社;1963年屬沾益縣菱角區為公社;1969年屬菱角公社,為德澤大隊;1971年析為德澤公社。1984年為曲靖市德澤區,1988年設德澤鄉,1997年屬沾益縣。
沾益縣旅游景點
沾益縣地處珠江源頭,旅游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景區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馬雄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珠江源、花山湖、天生洞、七彩峽谷、德澤溫泉、大坡濕地(省級濕地保護區)、大坡天坑、大坡鄉至菱角鄉九龍峽谷、“九·五”播樂起義紀念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玉林公園烈士紀念園(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景點有北行古道(五尺道)、東行古道、黑橋、九孔橋、牛欄江大橋、青龍寺、大覺寺、播樂沙高舍得寺、松林古城、小柳樹蜂子洞化石遺址、白水鎮崗路村紅軍戰斗遺址等。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馬雄山,海拔2444米,面積30平方千米;省級風景名勝區珠江源,為珠江正源,全長2214千米,流域45.37萬平方千米[17]。
珠江源
珠江源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縣境內的馬雄山麓,距沾益縣城50公里,珠江源風景區占地面積為12.5平方公里,海拔2444米,屬喀斯特地貌,是著名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已建成了七大景區,即入口區、源頭區、休閑區、果園區、運動區、山林區和探源懷古區。七大景區各具特色,風格迥異,能夠滿足游客吃、住、娛樂、購物、游覽、觀光、探險、運動等需求。景區擁有山、水、樹、洞、花五大奇觀,珠江正源、大樹杜鵑花區、伏地松、龍溪澗、天下第一棋盤、天下第一羅盤、珠源禪寺、珠源第一瀑、霞客草堂等二十余個景點,組成了珠江源絢麗而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花山湖
珠江源頭第一湖──花山湖。湖區地貌屬喀斯特地貌,花山湖湖面寬廣,碧波蕩漾,山盤著水,水繞著山,寬廣的湖面和巖溶地貌交相輝映,形成山魂水魄的湖光山色,璀璨無比。湖中小島星羅棋布。群島周圍棲息著各種鷗、野鴨等。森林茂密、灌林叢生、野花、杜鵑、蘭花等競相開放,湖岸曲折,湖水清澈,稱為珠江源風景區的一顆明珠。
天生洞
天生洞是云南第二奇觀,是天然溶洞,風光奇妙,是大自然耗費三億五千萬個春秋而造就的地下迷宮。整個溶洞共分三層,主洞深邃,支洞交錯,乃珠江源頭的又一勝景。天生洞的景致以“奇”見長,洞中鐘乳石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有的像雄獅怒吼,有的似少女起舞,有的像瀑布飛流,有的似麒麟低吟。一排排擎天玉柱,高接洞頂,宏偉莊嚴。一片片森林,密密匝匝,枝蔓相纏。洞中有一大廳高30米,寬達百余米,能容納數百游客,仿佛進入“大雄寶殿”。
玉林山
玉林山人文歷史久遠,秀麗清雅,秦修“五尺道”沿山腳而過。山上林木蔥茂,林木覆蓋達90%以上,花香飄逸,品種眾多,具有趣、幽、奇、雅的特點。這里春可賞花、夏能拾菌、秋亦觀景、冬來堆雪,可謂四季自有四季樂。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第六支隊轉戰滇東北,玉林山建有邊縱紀念園,是新黨員宣誓和進行愛國傳統教育的基地。原有的自然景觀與人為的景點相得益彰,玉林山成為沾益人民假日休息的好去處。
七彩峽谷
從馬雄山往西,有一條至今很少有人涉足的七彩大峽谷。峽谷起自大坡,終至德澤,全長57公里。峽谷之內山高水長,鬼斧神工,一條萬丈深淵的大峽谷,兩岸石壁呈紅、黃、白、綠、藍、青、紫等各種色調,紅似火、白如霜、黃流金,七彩斑斕,如詩如畫,乃天然生成,一鳴驚人,無任何人工修飾雕琢痕跡。谷內祥云照頂,群峰聳翠,壁立千仞,江流谷底,跳躍歡歌,兩岸常有巖羊、山麂從彩巖上悠悠走過,有翠鳥亮著它銀鈴似的嗓子在江面翻飛。奔涌的大江、青翠的峰巒、藍天白云構成一種精美和諧的整體,既像水中畫廊,又似世外仙境,故名“七彩谷”。、峽谷兩岸懸岸高低差最大處達1500米左右,人行其中,一面觀景一面可以聽江水從石中穿過時彈奏出來的動人心魄的“樂曲”,急驟時如風雷灌耳,輕緩時如低聲吟唱,將你帶入天籟中,和諧完臻的大自然輕而易舉就使人如癡如醉,留連忘返,是漂流、探險的絕佳去處。
濕地天坑
山水相依沾益海峰自然保護區內典型的喀斯特濕地景觀以石坡子為核心,由干海子、背海子、黑灘河4塊濕地構成,面積達1005公頃,是目前我省海拔最低、緯度最低的濕地,像一塊蔚藍寶石,鑲嵌在群山綠海之中,風景綺麗。濕地里成群的小魚小蝦和大量的水草及多種植物根莖,為水禽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使濕地成為大批候鳥、留鳥的覓食和棲息地,棲息著黑頸鶴、斑羚等397種珍稀動物和50種水禽。海峰濕地山俊水秀、湖映峰影,每年汛期四周雨水匯集,萬畝壩子連成一片,山水相依,恰似桂林山水,有“云南小桂林”之譽。有全省獨一無二的大型豎井型、漏斗型塌陷天坑群,其中有3個至今還未被人為破壞過,最大的面積達0.85公頃,最深處184米。
德澤溫泉
沾益城北60公里的德澤鄉熱水村綠茵覆蓋的田園深處,有一處溫泉。德澤溫泉是硫磺泉,內含的化學元素比一般溫泉更多,這些元素起到對人體進行化學刺激和理療作用,增強人體器官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滌塵祛憊。如果再輔以中草藥,能治療神經、呼吸、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尤其是關節炎、腰肌勞損、皮膚方面的疾病療效十分顯著。
老區播樂
1948年9月5日發動了以播樂中學師生為主體的反蔣武裝起義,在滇東北地區堅持開展武裝斗爭,馳援全滇,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作戰,促進了云南的和平解放。“九五”播樂起義創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史上云南僅有、全國少見的壯舉,樹立了珠源大地上一座永恒的革命豐碑。為紀念“九五”播樂起義,教育人民繼承和發揮“九五”精神,各級政府建成了“九五”播樂起義紀念館、烈士陵園、“九五”起義紀念碑。1998年“九五”播樂起義50周年之際,省委、省政府批準沾益縣為革命老區縣,“九五”播樂起義紀念館、“九五”播樂起義紀念址為“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播樂鄉已成為沾益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發展“紅色旅游”的新亮點。
“五尺道”、“九孔橋”、“松林驛城遺址”“松林魁星閣”、“白水古驛道”、“泉關碑”、“大覺寺”。“五尺道”是秦代時期修建的一條四川宜賓至曲靖的古道,道寬2至2.5米,被稱為南方“絲綢之路”,是云南省連接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九孔橋”位于該縣西平鎮渾水塘村北500米處的南盤江上,因橋身九孔而名,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現今仍被使用;大覺寺是沾益知名度最高的寺廟之一,因陳曉旭與演志法師的對話名聲四起。據縣文化局有關人員介紹,沾益是云南省接受中原文化較早的地區之一。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3965.html
沾益縣在哪里?沾益縣屬于哪個省?沾益縣在哪個省?
相關沾益縣,沾益縣在哪里,沾益縣屬于哪個省?沾益縣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