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益陽在哪里,益陽在哪個省
益陽在哪里?益陽屬于哪個省哪個市?益陽在哪個省?
益陽旅游,益陽在哪里,怎么走?
益陽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南岸的湘北洞庭湖區域,地處湖南省境內,自古是江南富饒的“魚米之鄉”。益陽地理坐標為北緯27°58ˊ38″至29°31ˊ42″、東經110°43ˊ02″至112°55`48″,東西最長距離217公里,南北最寬距離173公里, 從地圖上看,像一頭翹首東望、伏地待躍的雄獅,威踞于湖南省中北部。它北近長江,同湖北省石首縣抵界,西和西南與本省常德市、懷化市接壤,南與婁底市毗鄰,東和東南緊靠岳陽市和省會長沙市。
湖南益陽
益陽簡介
益陽市屬于湖南省。益陽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南岸湘北洞庭湖區域,自古是江南富饒的“魚米之鄉”,地理坐標為27°58ˊ38″至29°31ˊ42″、東經110°43ˊ02″至112°55`48″,東西最長距離217公里,南北最寬距離173公里,從地圖上看,像一頭翹首東望、伏地待躍的雄獅,威踞于湖南省中北部。它北近長江,同湖北省石首市抵界,西和西南與本省常德市、懷化市接壤,南與婁底市毗鄰,東和東北緊靠省會長沙市及岳陽市[1]。全市轄桃江、安化、南縣三個縣,沅江一個縣級市和一個大通湖區,市區設赫山、資陽、高新區三個區。全市總面積12144平方公里,為全省總面積的5.83%,其中山地占39.71%,丘陵占10.05%,崗地占6.7%,平原占32.44%,水面占11.10%。總人口470.5萬,市區面積53平方公里,人口53萬。
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境內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具有氣溫總體偏高、冬暖夏涼明顯、降水年年偏豐、7月多雨成災、日照普遍偏少,春寒陰雨突出等特征。年平均氣溫16.1℃—16.9℃,日照1348小時—1772小時,無霜期263天—276天,降雨量1230毫米—1700毫米,適合于農作物生長,是一個山清水秀、環境適宜的風景勝地。益陽是遠近聞名的“小有色金屬之鄉”。主要礦藏20多種,銻、鎢、釩、石煤的儲量占全省第一。稀有金屬分布較多,尚有待勘探、開采。水晶礦、重晶礦、粘土礦、石英砂、螢石、高嶺土等非金屬礦藏,也有一定儲量。此外,山區的石料和湖區的潮土,資源較為豐富,是發展建筑材料工業的重要原料。益陽水資源豐富。山丘區有資江南北貫通,平原地帶河網縱橫、湖泊棋布,水路經洞庭湖外通長江,內聯湘、資、沅、澧水道,向有灌溉、航行之利。全市水資源總量為2779億立方米,其中年均地表徑流量約為91億立方米,平均每畝耕地擁有水量1770多立方米。另外,資水、沅水、澧水和荊江三口每年給我市帶來過境容水2200多億立方米,蘊含豐富的水能發電資源。據測算,僅資江可供發電貯量就達100萬千瓦,現因在其上游建了2個水電站(柘溪電站、馬跡塘電站),開發量已達50萬千瓦。
益陽野生動物資源,按經濟意義和生態地理分布,大致可分兩種類型。境內東北部的南縣、沅江市和赫山區東部,湖泊眾多,河港交織,水草豐茂,盛 產魚蝦和龜、鱉、鱔、螺等小水產。每年秋后,還有大批雁行目、鸻形目候鳥來此覓食越冬。陸棲脊椎動物較常見。
中部丘陵崗地,土壤多屬板頁巖風化而成,呈酸性,含養分較高,是南竹、油茶、茶葉、果木等經濟林生產區。益陽是全國有名的“竹子之鄉”,楠竹、茶葉產量居全省第一。西部中低山地,土質相對較差,但適宜多種林木生產,是主要林業生產基地。益陽水域廣闊,全市總水面215萬畝,可養面積80多萬畝,已放養面積72萬畝,其中精養面積33萬多畝。大通湖面積達12.4萬畝,是全省最大的內陸養殖湖泊。全市盛產烏鯉、鱖魚、大口鯰、優質鯽魚、優質鯉魚等名貴魚和甲魚、烏龜、河蟹、青蝦等特種水產品。
益陽農業發展得天獨厚。全市十大家產品產區中,有不少被定為國家級的商品糧基地、商品棉基地、商品魚基地、瘦肉型獲得基地及綜合商品基地。益陽工業已形成紡織、電力、化工、煤炭、機械、電子、建材、冶金、造紙、儀器等34個行業,以麻紡、造紙、食品、電子工業最著特色。主要名優工業產品有橡膠機械、柴油機、編織機、汽車燈泡、三氧化二銻、苧麻產品和肉類儀器等210多種。
益陽水陸交通十分便利。長益高速公路、石長鐵路、319國道穿越境內,是省會長沙通往大西南的要道。水路經洞庭湖、內通湘、資、沅、澧四水,外達長沙各口岸。湘黔鐵路穿越安化縣境,洛(洛陽)──湛(湛江)鐵路線在益陽設立樞紐站。
益陽投資環境日臻完善,海關、商檢、外運、國際保險、金融、法律等涉外機構均在建立,并努力提供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優質服務。
益陽簡稱:益
別名:銀城
市花:刺桐花
市樹:樟樹
電話區碼:0737
郵編區碼:413000
益陽歷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區境即有人類繁衍生息。出土文物證明,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安化縣馬路口、江南,南縣北河口,赫山區鄧石橋和沅江市漉湖等地,就已形成村落。進入青銅器時代后,在今桃江縣馬跡塘、灰山港,沅江市蓮子塘以及資陽區新橋河、長春,赫山區赫山廟、龍光橋、筆架山一帶,聚居村落已趨密集。 東周以前,區境屬《書·禹貢》所載九州中的荊州管轄。戰國時期為楚國黔中郡屬地。秦屬長沙郡。益陽之得名,據東漢時應劭說:“在益水之陽,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有“益陽賦”云:“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看來,經流益陽之大江資水,古或為益水。街市在江北向,故稱益陽。有趣的是,益陽的名字,幾千年來無論轄地怎么變異頻繁,它一直沒有改易過名稱,這在我國地名中是比較少見的。 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益陽新橋河、鄧石橋、舞嶺、蓮子塘、灰山港一帶,均有密集的聚居群體。
據《禹貢》載,今益陽地區遠古屬荊州。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隸楚黔中郡,公元前221年秦滅楚,立長沙郡,下設益陽等九縣。初置益陽縣包括今日之桃江、益陽、安化、新化各縣和益陽市、冷水江市的全部以及寧鄉、湘陰、漣源、新邵和沅江市的部分土方,范圍廣達18000平方公里。今益陽地區所轄縣、市,除沅江部分和南縣外,均在古益陽版圖之內。
西漢,郡縣與封國兩制并行。
今益陽地區分屬長沙國,武陵郡,統隸荊州刺史部。東漢,沿襲西漢州、郡、縣制,廢長沙國為郡。今益陽地區分屬長沙國,武陵郡、統隸荊州刺史部。
三國鼎力,吳、蜀分荊州。這一時期,荊州處于魏、蜀、吳逐鹿爭雄的疆場。赤壁之戰后,曹操退出南方,吳、蜀為爭奪荊州展開了一場錯綜復雜的爭斗。公元207年先為蜀劉備奪取。孫權索取荊州未成時,乃派呂蒙奪取長沙。劉備為救長沙,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令關羽屯兵益陽與呂蒙相拒。《吳志?甘寧傳》載:“寧隨魯肅益陽拒關侯,侯擇精銳五千投縣上流十余里淺瀨,云欲夜渡。肅選兵益寧,寧乃夜住,侯聞之,住不渡而結寨營。”魯肅則則率程普、甘寧據城東南龜山屯駐,于陸賈山溪口約會關羽。這次約會,便是名震千古的“單刀會”。而益陽城垣,即為肅筑土城屯兵所建。
三國吳太二年(公元357)分長沙西部都尉設置衡陽郡。益陽屬于衡陽郡。這時分置南部地方設新陽縣(即今寧鄉),公元266年又從西部地方分設高平縣(今新化和新邵縣的一部分),益陽縣疆域開始縮小。公元280年,晉滅吳后,分全國為20州,益陽屬荊州。南朝宋時(公元420年),改衡陽郡為國,益陽屬于衡陽國。又劃給湘陰一部分土地。南朝齊時(公元479年)復改為衡陽為郡,直到梁時仍屬于衡陽郡、藥山郡、武陵郡、巴陵郡、南平郡。隋朝時分屬潭州、岳州、朗州和澧州。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公全國為10道,開元中分為15道,道下州郡并稱。益陽隨潭州、長沙郡時更所屬,變遷不定四次之多。
五代,十國割據,湖南屬楚國。后梁(公元479年)益陽屬潭州。后唐(公元923年)馬殷為楚國,益陽屬長沙府。后周(公元951~959)益陽屬潭州府。[1]宋朝,初分天下為15路,后分23路,南宋為16路,路高安撫司,直隸京師,路以下置府、州郡、軍。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益陽屬湖南路潭州長沙郡。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以益陽梅山等地方分置新化、安化等縣。宋史神宗本紀載:五年章惇開梅山,置安化縣,取名為“歸安德化”之意。
公元1279年,忽必烈滅南宋建元朝,置路,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6年)以益陽縣有萬戶升為益陽州,屬潭州路。天歷二年(公元329年)隨潭州路改為天臨路屬。
明朝分全國為13省,省高布政使司(后改改承布政使司),省下置府、州、司,益陽屬湖廣行省,即湖廣布政使司(江夏,今武漢市)長沙府 。明代洪武初(公元1368年)復降益陽州為益陽縣。[1]公元1636年,愛新覺羅氏改國號為清。采用“省”、“道”、“府和直隸廳、直隸州”、“縣和散廳、散州”四級制,初分全國18省,后為23省,省高總督、巡撫、駐布政使司。益陽屬湖南省長寶道長沙郡。
公元1852年10月20日,洪秀全統率太平軍經長沙轉戰益陽,改益陽縣為“得勝縣”。這是益陽歷史上僅有的一次短暫更名。[1]民國初,分全國22省、4特區,后增至35省及西藏。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湖南廢府、廳、州,長寶道改為湘江道,轄益陽。民國十一年廢道,益陽屬于省。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全省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益陽屬第1區;后又調整為10個區。
民國29年(1940),湖南省府以原9個行政督察區轄境過廣和督察不便,將之調整為10個。同年4月,劃益陽、安化、湘鄉、寧鄉、漢壽、沅江等6縣,組成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益陽縣城,是為區境地區一級行政建置之始。南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常德)。
民國33年(1944),侵華日軍大舉進犯,湖南部分地域淪陷,各行政督察區的建置名存實亡。省政府遂設安化、沅陵、洪江3個行署,作為非常時期省政府臨時派出機關,分領各縣。安化行署是年10月18日于安化縣梅城建立。原第五行政督察區所屬各縣均為安化縣行署領轄。翌年7月31日,安化行署撤銷,恢復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湖南各地相繼解放,國民黨政府在湖南的統治宣告結束,各行政督察區的建置隨之瓦解。是年8月,成立新的湖南省臨時政府(1950年4月正式成立省人民政府)后,全省設1個省轄市、10個專區。專區設專員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關。益陽專區于1949年8月成立,專員公署駐益陽縣城關區,轄益陽、安化、湘鄉、寧鄉、沅江、漢壽6縣。
1950年3月,益陽縣城關區改為益陽城關區,升為縣級;同年9月,建立益陽市,直屬益陽專署領導。1951年4月,省政府執行中共中央關于“在100萬人口左右的大縣,領導困難,可以劃小”的指示,析湘鄉縣第九、十區,安化縣第三、四區和蘭田鎮,以及邵陽、新化縣部分地域,置蘭田縣;析湘鄉縣第三、六、七區,置永峰縣。同年七月,析益陽縣第六、七、八、九、十一區,置桃江縣,均屬益陽專區管轄。當時,全區共轄9縣、1市。南縣則屬常德專區。
1952年11月,益陽專區建置撤銷,原轄寧鄉縣劃屬湘潭專區,湘鄉、雙峰、漣源3縣劃歸邵陽專區,益陽、桃江、安化、漢壽、沅江5縣及益陽市劃歸常德專區,歷時10年。其間,益陽市于1953年4月改為省轄市,授權常德專署領導,1958年7月改為益陽縣領導,但1961年復改專區轄市,仍由常德專署領導。
1962年12月,恢復益陽專區建置,專員公署駐益陽市桃花侖,轄南縣、沅江、華容、益陽、寧鄉、桃江、安化7縣和益陽市。大通湖、千山紅、金盆、北洲子、茶盤洲、錢糧湖6個國營農場,同時劃歸益陽專區管轄。
1964年9月,華容縣及錢糧湖農場劃歸岳陽專區。[2]1968年,益陽專區改稱益陽地區。1983年7月,寧鄉縣劃屬長沙市。至此,全區轄益陽、桃江、安化、沅江、南縣和益陽市,及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紅、茶盤洲5個國營農場和大通湖漁場。[2]1994年3月,國務院批準撤銷益陽地區,設立地級益陽市;5月,新的中共益陽市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中共益陽市第一屆委員會和紀律檢查委員會;原益陽縣、益陽市分別以資水為界,以南改為赫山區,以北改為資陽區。7月1日,“益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益陽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益陽市委員會”正式掛牌。從此標志著地級益陽市的成立。全市轄3縣(南縣、桃江、安化)、1市(沅江市)、2區(赫山、資陽)、5大國營農場(大通湖、北洲子、金盤、千山紅、茶盤洲)和大通湖漁場。
2000年12月18日,中共大通湖區委員會、大通湖區管委會成立。5大國營農場撤銷。場部所在地改設建置鎮。大通湖區由大通湖、北洲子、金盤、千山紅4大國營農場合并而成;茶盤洲農場改茶盤洲鎮劃歸沅江市管轄。市轄境包括3縣、1市、3區(赫山、資陽、大通湖)。
益陽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益陽市位于湘中偏北,跨越資水中下游,處沅水、澧水尾閭,環洞庭湖西南,系由雪峰山余脈和湘中丘陵向洞庭湖平原過渡的傾斜地帶。全市地形西高東低,成狹長狀。地理坐標為東經110°43'02"~112°55'48",北緯27°58'38"~29°31'42"。東西最長距離217公里,南北最寬距離173公里,從地圖上看,像一頭翹首東望、伏地待躍的雄獅。四鄰東與岳陽縣、湘陰縣為界,東南與寧鄉縣、望城縣接壤,南與漣源市、新化縣相連,西與敘浦縣、沅陵縣交界,西北與桃源縣、鼎城區、漢壽縣、安鄉縣毗鄰,北與華容縣相連。
地形地勢
全市土地總面積12144平方公里,為全省總面積的5.83%,其中山地占39.71%,丘陵占10.05%,崗地占6.7%,平原占32.44%,水面占11.10%。境內由南至北呈梯級傾斜,南半部是丘陵山區,屬雪峰山余脈;北半部為洞庭湖淤積平原,一派水鄉景色。“背靠雪峰觀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南部山區最高處為海拔1621米,北部湖區最低處為海拔26米,南北自然坡降為9.5%。
氣候條件
市境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氣溫總體偏高、冬暖夏涼明顯、降水年年偏豐、7月多雨成災、日照普遍偏少,春寒陰雨突出等特征。年平均氣溫16.1℃—16.9℃,日照1348小時—1772小時,無霜期263天—276天,降雨量1230毫米—1700毫米,適合于農作物生長。
益陽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益陽礦藏資源豐富,是遠近聞名的“小有色金屬之鄉”。已知的礦床、礦點有140多處,已探明的礦床、礦點40余處,其中中型礦床5處,小型礦床15處,礦點和礦化現象120多處。主要礦藏40多種,銻、鎢、釩、石煤的儲量為湖南省第一。主要礦種中,具有工業開采價值的有錳、銻、金、釩、鐵、石煤、硫鐵礦、磷礦、石灰巖等10多種,其中,銻保有量達36萬噸,且品位高,開采價值較大,儲量亦豐。
水資源
益陽水資源豐富。據測算,僅資江流經市區河段可供發電貯量就達100萬千瓦,已在上游建了2個水電站,開發量達50萬千瓦。益陽中心城區礦泉水儲量豐富,且偏硅酸含量之高,屬國內罕見。
林業資源
境內西部和中部地域,包括安化縣、桃江縣、赫山區和資陽區西南部,山丘延綿,森林廣布,野生動物以哺乳類、爬行類和鳥類居多。主要為斑鳩、野雞、野豬、獾、貉和蛇等。全市植物資源有藻類、菌類、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六大類,廣泛分布在山地、平原和水域,直接或間接地為農業利用。
土地資源
全市土地質量較好,有林地56.27萬公頃,耕地24.54萬公頃,水面13.99萬公頃,草地8.2萬公頃,湖洲6.53萬公頃。濱湖平原由河湖沖積而成,土壤肥沃,適宜種植多種作物,是全國糧、棉、麻、油重要生產基地,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苧麻產量居全國首位,蘆葦、黃(紅)麻、糖料產量均居全省第一。中部丘陵崗地,土壤多屬板頁巖風化而成,呈酸性,含養分較高,是南竹、油茶、果木等經濟林生產區。我市是全國有名的“竹子之鄉”,南竹、茶葉產量居湖南省第一。西部中低山地,是主要林業生產基地。
益陽行政規劃
2009年,益陽市轄3縣(安化、桃江、南縣)、1市(沅江)、3區(資陽、赫山、大通湖區)和益陽高新區,15個鄉、70個鎮、11個街道,1781個村,215個社區。其中赫山區轄10個鎮、2個鄉、4個街道。資陽區轄5個鎮、1個鄉、2個街道。南縣轄10個鎮、2個鄉。桃江縣轄11個鎮、4個鄉。安化縣轄18個鎮、5個鄉。沅江市轄11個鎮、1個鄉、2個街道。大通湖區轄4個鎮、2個街道。益陽市高新區下轄1個鎮、1個街道。
益陽市行政區劃列表
名稱 郵編 面積(km²) 人口(萬) 政府駐地
資陽區 413001 680 41.05 五一西路
赫山區 413002 1379 86.12 赫山北路
大通湖區 413207 384 13.63 大通湖大道
沅江市 413101 2071 74.46 沅江大道
安化縣 413501 4950 95.10 東坪鎮
桃江縣 413401 2063 83.23 桃花江鎮
南縣 413119 1075 67.36 南洲鎮
益陽主要景點
《益陽市中心城區資江兩岸城市設計》已通過規劃局審查,新資江十景是這一設計的最大亮點。 在原十景的基礎上深化設計了“青洲煙雨”“古渡歸帆”“三臺晨曦”“古城堞影”“志溪疊翠”和“斗魁皓月”六處景觀,與現存的“會龍棲霞”“裴亭云樹”“白鹿晚鐘”“西灣春望”,構成新資江十景。隨著益陽創建國家級衛生城市和森林城市工作的不斷開展,益陽逐漸發展成為一座美麗的宜居城市,益陽的別稱正式定為“麗都”[19]。
會龍山
會龍山原名保泉寺,群山起伏,如驤龍蟠首,還有關瀨驚端,志溪帆落,西灣春望,鵝池飄香,十洲分張,諸葛泉水,魯肅金堤,建于明朝期間,山上古木參天,林蔭蔽道,曲徑通幽。
白鹿寺
建在益陽市城區資江南岸的白鹿山上,毗鄰會龍山,距離資江一橋僅200余米。它始建于唐代憲宗元和年間,距今約1200年。
周立波故居
位于益陽市赫山區謝林港鎮鄧石橋村。故居占地面積1510平方米,院落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土木結構,懸山小青瓦屋頂,土筑圍墻,屬于典型的洞庭湖區特色民居宅院。
碧云峰
碧云峰,位于湖南省益陽市赫上區滄水鋪鎮,距益陽市區25公里,沿319國道東行,在鎮東路口拐彎有水泥路可直達山腰。碧云峰,古稱熊湘山,又稱清修山、青秀山,是衡岳72峰之一,峰高海拔502米,周圍100余公里,真乃“一峰截天碧,云氣浸衣裳”。觀其全山外貌,形似九江匡廬,故自古有“小廬山”之稱。
桃花江洪山竹海
益陽桃江是國家命名的“中國竹子之鄉”,位于縣城近郊2公里處的桃花江洪山竹海就是這翠竹世界中一顆光彩閃爍的寶石。她以獨特的竹林自然資源為基礎,熔山水、佛教民情風俗于一爐,有三萬多畝翠綠挺拔的楠竹,山連山,坡連坡。從眼前伸向遠方,一眼望不到邊,組成了竹濤滾滾的海洋,是具有旅游、避暑、療養、野營、度假、科研等多種功能的旅游勝地。
紅巖森林公園
位于益陽安化縣城北8公里的紅巖省級自然保護區,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人工湖面、游艇飛馳;群山環抱,古木參天;峽谷中,索橋飛架;叢林中,亭閣隱現。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4189.html
益陽在哪里?益陽屬于哪個省?益陽在哪個省?
相關益陽,益陽在哪里,益陽屬于哪個省?益陽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