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陽縣,涇陽縣在哪里,涇陽縣在哪個省
涇陽縣在哪里?涇陽縣屬于哪個省哪個市?涇陽縣在哪個省?
涇陽縣旅游,涇陽縣在哪里,怎么走?
涇陽縣地處陜西省中部,“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所在地,素有關中“白菜心”之美稱。全縣轄13鎮,總面積780平方公里,耕地68萬畝。地形呈南北高中部低走勢,東西長37公里,南北寬27公里。
涇陽縣
涇陽縣簡介
涇陽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悠久,風光秀麗,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柳毅傳書》的發生地。其中涇陽話是標準的秦音,沒有怪腔怪調。凡是學習秦腔的演員都要學會涇陽話,這樣才能唱準、唱好秦腔,在秦腔界把涇陽話叫秦腔的“正音”。涇陽是國務院印發的《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三個重點經濟區之一“關中——天水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級新區“西咸新區”的戰略重地,屬“西安一小時交通圈”,為大西安北部中心,有力促成西安大都市圈。
涇陽縣建制沿革
夏、商(約前21世紀~前11世紀),涇陽縣屬雍州。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屬畿內。
東周(前770~前256),前770~前750年,為犬戎占據;前750~前646年屬東周地;前646~前256年屬秦國,其中前424~前415年為秦國國都。
戰國(前475~前221),晚期秦置涇陽縣。今縣域西北部為云陽縣轄地,東南部為弋陽縣轄地。秦(前221~前206),前221年,秦并六國,行郡縣制,京都咸陽所在地關中不稱郡,沿用周朝掌管京師的官名,今縣域涇陽、云陽、弋陽縣屬內史轄。前207年,項羽三分關中為雍(都廢丘,在今興平)、塞(都櫟陽,在今西安市閻良區)、翟(都高奴,在今延安),史稱“三秦”。涇陽縣地屬塞。
西漢(前206~8),高祖二年(前205)滅塞,設立河上郡,九年(前198),復設內史,今縣域涇陽、云陽、弋陽縣分屬河上郡、內史轄。惠帝四年(前191)改涇陽為池陽縣,景帝二年(前155)內史分為左、右內史,四年(前153)改弋陽為陽陵縣,池陽、云陽、陽陵縣屬左內史轄。元封五年(前106),加強中央集權,劃分全國為14個行政監察區域,在京畿范圍的稱為司隸校尉部。太初元年(前104),左、右內史分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史稱“三輔”,池陽、云陽、陽陵縣屬司隸校尉部左馮翊轄。新莽(9~23)撤銷司隸校尉部,天鳳元年(14)分三輔為六尉郡,二年(15)改陽陵為渭陽縣,池陽、渭陽、云陽縣屬烈尉郡。
東漢(25—220),沿襲西漢地方行政制度,渭陽復名陽陵縣。今縣域屬司隸校尉部左馮翊池陽、云陽縣和京兆尹陽陵縣。
三國(220~265),曹魏劃分全國為12個州,池陽縣(今縣域東南部陽陵縣轄地及西北部云陽縣轄地并入池陽縣)屬曹魏雍州馮翊郡。
晉及十六國(266~420),266年,今縣域屬西晉雍州扶風國池陽縣;316年起,屬前趙雍州扶風郡池陽縣;后趙因之;352年,析池陽復置涇陽縣(轄區為今縣域東南部和咸陽市渭城區東部),屬前秦司隸校尉部咸陽郡池陽、涇陽縣,后秦因之;419年起,屬西夏南臺。
南北朝(420~589),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并涇陽入石安縣,屬雍州咸陽郡(治所在今縣城)池陽、石安縣;太和十一年(487),分池陽縣北部置云陽縣,今縣域北部屬雍州北地郡云陽縣轄,東南部屬石安縣轄,余境屬池陽縣轄;景明二年(501)分石安縣復設涇陽縣,轄區為今縣域東部,西部屬池陽縣轄,北部屬云陽縣轄。西魏因之。北周建德三年(574),并池陽縣入涇陽縣,今縣域北部屬宜州云陽郡(治所在今口鎮長街村)云陽縣轄,南部屬雍州咸陽郡涇陽縣轄。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實行州、縣二級地方行政制度,撤銷咸陽郡及石安縣,轄地并入涇陽,直屬雍州。同年,撤銷云陽郡,今縣域北部屬宜州云陽縣轄。九年(589)涇陽縣改名咸陽縣,十一年(591)咸陽縣遷治咸陽故城西10.5公里,今縣域南部復設涇陽縣。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將咸陽縣廢入涇陽,屬京兆郡涇陽、云陽縣。
唐(618~907),初依隋開皇舊制,罷郡為州,改京兆郡為雍州。武德元年(618),屬雍州涇陽、云陽縣。貞觀元年(627),整治地方行政區劃,劃全國為十道,實行道、州、縣三級行政制度,今縣域南部屬關內道雍州涇陽縣轄;北部因云陽縣易名而改為池陽縣轄,八年(634)復為云陽縣轄。天授二年(691)設鼎州(治所在今口鎮長街村),云陽及今縣城南部屬鼎州轄。久視元年(700)鼎州廢,復屬雍州轄。開元元年(713),京都和皇帝幸臨的州改設府(相當于州),雍州因之改為京兆府,屬關內道京兆府涇陽、云陽縣。二十一年(733),增設京畿道,屬京畿道京兆府涇陽、云陽縣。
五代(907~960),道一級建置逐步廢除。后梁,今縣域屬大安府涇陽、云陽縣;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屬京兆府涇陽縣、耀州云陽縣。
北宋、金(960~1234),初襲唐制,分全國為13道,屬關西道京兆府涇陽縣、耀州云陽縣。至道三年(997)改道為路,路下設府、州、軍,府、州、軍之下設縣,府、軍非常制,故行政建置仍為路、州、縣三級,今縣域屬陜西路京兆府涇陽縣、耀州云陽縣。熙寧五年(1072),置永興軍路,屬永興軍路京兆府涇陽縣、耀州云陽縣。金皇統二年(1142)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屬京兆府路京兆府涇陽、云陽縣。
元(1206~1368),對行政區劃進行較大調整和改革,除首都周圍的縣由中書省統轄之外,將全國劃分為11個行中書省,形成省、路、州(府)、縣四級制。至元元年(1264),并云陽入涇陽縣,二年(1265)并涇陽入高陵縣,三年(1266)分出復置涇陽縣。皇慶元年(1312)直屬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
明、清(1368~1911),初分全國為12個行中書省,洪武九年(1376),行中書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直屬陜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清實行省、府、縣三級制,屬陜西省西安府。
中華民國(1912~1949),民國3年(1914),省縣之間設道,屬陜西省關中道;17年(1928)取消道制,地方行政區劃為省縣兩級制,直屬陜西省;20年(1931),為強化反動統治,鎮壓革命力量,國民黨設置行政督察區;28年(1939),屬陜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17日,涇陽縣解放,屬陜西省三原分區;1950年5月起屬陜西省咸陽專區;1953年1月起屬陜西省渭南專區;1956年10月起直屬陜西省;1958年12月與淳化、三原、高陵一起并入三原大縣;1961年9月恢復涇陽縣建制,屬陜西省咸陽專區;1969年10月屬咸陽地區;1983年10月屬咸陽市至今。
涇陽縣地理
位置
涇陽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涇河下游。縣境介于東經108°29′40″~108°58′23″,北緯34°26′37″~34°44′57″。東與三原、高陵縣交界,南與咸陽市渭城區接壤,西隔涇河與禮泉縣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與淳化、三原縣毗鄰。縣城位于西安市北偏西54公里,咸陽市北偏東28公里,距首都北京1290公里。
地貌
涇陽縣位于渭河地塹北緣中段,岐山至富平斷裂帶兩側。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西長37公里、南北寬27公里,海拔最高1614米,最低361米,垂直高差1253米。境內北部和西北部系嵯峨山、北仲山、西鳳山及黃土臺塬。涇陽縣南北寬27公里,東西長37公里,總面積780平方公里,有耕地67萬畝。山區面積97平方公里,占涇陽縣總面積的12.4%。中部為沖洪積平原,自西向東逐漸展寬降低,大部分海拔400米左右,地勢平坦,面積503平方公里,占涇陽縣總面積的64.5%。南部為黃土臺塬,位于涇河以南,塬面開闊,海拔為430~500米,面積180平方公里,占涇陽縣總面積的23.1%。
氣候
涇陽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暖、干濕分明。年平均氣溫13℃,冬季(1月)最冷為~20.8℃,夏季最熱(7月)為41.4℃。年均降水量548.7毫米,最多降水量829.7毫米,最少為349.2毫米。日照時數年平均為2195.2小時,最多(8月)為241.6小時,最少(2月)為146.2小時。無霜期年均213天。
涇陽縣區劃
1949年5月涇陽縣解放后,以民國時期12鄉為基礎,涇陽縣劃為12區、74鄉、8街、7鎮。12區為城關、大東、永樂、云陽、廣吉、千云、臨涇、石橋、百谷、冶峪、魯橋、敬中區。7鎮為城關、永樂、云陽、王橋、石橋、魯橋、口鎮。
建國后,1950年4月,并12區、74鄉為9區、60鄉,撤銷大東、千云、百谷3個區。9區為城關、敬中、臨涇、廣吉、魯橋、冶峪、云陽、石橋、永樂。 1951年3月,涇陽縣仍劃分為9個政區,區名改以序數代替,鄉減至50個。
1955年6月,政區仍為9個區,名稱改為原稱;鄉增至52個,名稱以序數代替。
1956年2月,撤區并鄉,涇陽縣劃為20個鄉,即:永樂、崇文、瀛洲、三渠、雪河、姚坊、城關、太平、中張、石橋、川流、王橋、興隆、白王、云陽、掃宋、蔣路、龍泉、口鎮、燕王鄉。
1958年9月,取消鄉建制,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涇陽縣建立9個人民公社,即:東方紅、太陽升、紅色、紅旗、紅衛星、超美、先鋒、東風、太平人民公社。
1958年12月,涇陽縣并入三原大縣,原縣轄區劃為4個人民公社、22個生產管區(簡稱管區)。涇陽公社(駐縣城)轄蔣劉、涇干、太平、中張、燕王5個管區,永樂公社(駐永樂鎮)轄高莊、姚坊、雪河、永樂、崇文、三渠6個管區,云陽公社(駐云陽鎮)轄掃宋、云陽、蔣路、龍泉、口鎮、張家屯6個管區,石橋公社(駐石橋鎮)轄白王、興隆、川流、王橋、石橋5個管區。
1961年4月,撤銷4個人民公社,涇陽縣劃為城中、中張、永樂、三渠、高莊、云陽、安吳、口鎮、白王、王橋、石橋、太平12個中型人民公社。
1961年9月,恢復縣制,涇陽縣劃為20個人民公社,211個生產大隊,1590個生產隊。20個人民公社是:城關、永樂、三渠、姚坊、崇文、雪河、龍泉、蔣路、云陽、掃宋、口鎮、白王、王橋、興隆、石橋、川流、中張、燕王、太平、瀛洲公社。
1962年,析瀛洲公社為蔣劉、高莊2個公社。涇陽縣轄21個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數依舊。
1964年,城關公社分為涇干公社和城關鎮,駐地均在北極宮。
1966年,川流公社并入石橋公社。涇陽縣轄1個鎮、20個公社,4個居委會,209個生產大隊,1529個生產大隊。
1981年,涇陽縣劃為1個鎮、20個公社,4個居委會,213個生產大隊,1591個生產大隊。
1984年5月,改變“政社合一”體制,實行政社分開,設立鄉鎮,人民公社事實上不復存在。鄉、鎮下設村(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下設村民小組。設立永樂、云陽、口鎮、橋底4個鎮。涇干公社并入城關鎮,更名為涇干鎮。涇陽縣劃為涇干、永樂、云陽、橋底、口鎮5個鎮和王橋、白王、興隆、太平、中張、掃宋、燕王、蔣路、龍泉、蔣劉、雪河、姚坊、崇文、高莊、三渠15個鄉,8個居民委員會,538個村民委員會。
1989年,轄6鎮14鄉,8個居民委員會,321個村民委員會。
2013年,涇陽縣轄涇干、永樂、云陽、橋底、王橋、口鎮、三渠、太平、高莊、中張、崇文、興隆、安吳13鎮。
涇陽縣旅游
漢陽陵
漢陽陵是西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前141年)和王皇后合葬的陵園,座落在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高莊鎮東南原上,是世界第九大奇跡。帝、后二陵并峙,呈西南—東北向排列,間距450米。封土呈四棱臺體,景帝陵高31米,陵墓周長680米,王皇后陵高25.2米,陵墓周長640米。兩陵各自圍以墻垣,形為陵園,又各具四門。門外“司馬道”兩側立“雙闕”,高4~5米。陵園內外有很多地面建筑遺址,在東南部形為半月形。在陽陵北部分布有大型的陪葬墓數座,而集中的陪葬墓區則位于陵園東。“陽陵邑”還遠在陪葬墓區東北的原邊。
張家山風景區
張家山自然風景區是涇陽三大風景區之一,位于涇陽縣城西北25公里,是九嵕山與北仲山交匯處,涇河由此出谷,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首的戰國秦修鄭國渠遺址就座落在此。由于河床逐漸沖刷下切,渠首逐漸向北遷移。秦鄭國渠后歷代又修了漢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宋代豐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廣惠渠、通濟渠、清代龍洞渠以至民國李儀祉先生修建的涇惠渠。在近十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帶里密布著從戰國至今二千二百多年的古渠口遺址四十多處,反映不同歷史時期引水、蓄水灌溉工程技術的演變,是中國的一座天然水利博物館。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壸寺大殿
太壸寺大殿于涇陽縣城二條街。1957年5月,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七架梁,抬梁式結構,歇山式屋頂,頂施灰布紋筒、板瓦,檐施溝頭滴水。柱頭斗拱為五踩重昂。轉角斗拱為七踩三層,補間斗拱為五踩重昂一朵。據《史記》記載,太壸寺為前秦苻堅(357—384)所建之行宮。北周時改作佛寺,名惠果寺。隋文帝時,改為中興禪寺。唐開元年間改稱為太壸寺。唐天寶年間救修,其時與西安青龍寺齊名。《續陜西通志稿》載:“惠果寺,即縣內大寺,唐日本太子留學于此”。金世宗、元世宗時皆重修。明正統年間重修。1932年,華洋義賑會朱慶瀾撥款維修。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4447.html
涇陽縣在哪里?涇陽縣屬于哪個省?涇陽縣在哪個省?
相關涇陽縣,涇陽縣在哪里,涇陽縣屬于哪個省?涇陽縣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