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里古鎮,上里古鎮在哪里,上里古鎮在哪個省
上里古鎮在哪里?上里古鎮屬于哪個省哪個市?上里古鎮在哪個省?
上里古鎮旅游,上里古鎮在哪里,怎么走?
上里古鎮是四川歷史文化名鎮,具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6處。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為“歷史文化名鎮”。這里是紅軍長征北上的過境地,也是昔日南方絲綢之路。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驛站,小鎮依山傍水,田園小丘,木屋為舍,現仍保留著許多明清風貌的吊腳樓式建筑。現在這里還是影視作品的外景地。掛牌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上里古鎮
上里古鎮簡介
上里東接名山、邛崍,西接蘆山、雅安,坐落于四縣交接之處,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所謂的南方絲綢之路,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已出現。它以四川為起點,經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騰沖,從德宏出境,進入緬甸、泰國,最后到達印度和中東。也稱“蜀身毒道”,總長200公里,與西北“絲綢之路”一樣,”南方絲路”對世界文明也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上里古鎮古時為南方絲綢之路。也是臨工古道進入的重要驛站。上里居于兩河相交的夾角內,民間傳為“財源”匯聚的寶地。古鎮依山傍水,田園小丘,木屋為舍,石板鋪街,還有“十八羅漢朝觀音”的18座山丘。以“二仙橋”為代表的8座古石橋歷史悠久、風格各異。
上里古鎮名稱含義
上里鎮古時有5家大姓聚居,俗稱“五家口”,即是:韓、楊、陳、張、許五大家族群聚。關于五大家族的傳說更是各有千秋:韓家銀子(官商錢多)、楊家頂子(官宦世家)、陳家谷子(屯糧大戶)、張家棍子(骨科習武)、許家女子(漂亮勤勞),其中的故事耐人尋味。
上里古鎮建筑格局
上里古鎮的建筑格局具有以民居為主的空間特色,建筑風格仍以明清時期的為主。古鎮的街道主要呈“井”子布局,且都不寬,兩邊全是老式的鋪面。古鎮以木結構為主要建筑,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鎮平安。
上里古鎮歷史沿革
上里鎮歷史悠久,根據境內尚存的文物記載,古鎮初名“羅繩”,是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驛站、關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 民族地區的關卡之一。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古鎮人口不斷增加,經濟日益繁榮,便以五大姓氏更名為“五家口”,至今仍流傳著這五大家庭的各自千秋,即:楊家頂子(官宦仕家)、韓家銀子(經商錢多)、陳家谷子(糧田眾多)、許家女子(長得標致)、張家碇子(習武賣藥)。
解放后,依據隴西河的流向,上游所在的鄉劃為上里。古鎮人口探源,據史書記載,這里漢以前為青衣羌人領地,漢至隋歸嚴道縣管轄,隋末唐初曾一度隸屬臨邛郡,爾后歸雅州府。古時的西蜀稱“西南夷”為開發這片寶地從先秦到明清間,曾有幾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如秦滅趙國后,徒趙國臣來巴蜀,漢代遷楚國臣民來青衣,明末清初又一次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移民。
上里早期為民族聚集區,民族中主要以本地土著的巴蜀民族——青衣羌人為主。由于南方絲綢之路的不斷繁華,常有外地民族來此定居,他們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境外文化同當地文化融合成了統一的漢文化,至今給我們留下遍及全鎮的文物古跡,使參觀者常常陷入史海沉鉤之中。 上里鎮
上里鎮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北部,是歷史上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亦是近代紅軍長征過境之地。古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淀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擁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共8處,先后被評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革命老區和“四川省十大古鎮”。
古有詩云:“二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正是對上里古鎮生動形象的總體描繪。二水環繞的古鎮內明清建筑錯落、古樹參天,茶馬古道上唐宋文物遺跡眾多,近代紅軍石刻標語隨處可見。讓往來游客踏石板道上體味歷史的滄桑,漫步于小溪流水邊享受怡人的田園風光,站在古老的石橋上領略自然的恩賜,沉醉在白馬靈泉邊聆聽古“羅繩”興衰的故事……
上里古鎮主要景點
文峰塔又稱字庫塔,建于清同治五年。塔下有字紙爐,為上里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燒字紙之用。
舍利塔
相傳是隋文帝楊堅為感謝尼姑智仙對自己的撫養之恩,詔令全國各座名山修建佛塔供奉智仙的舍利子。
清代立交橋
高橋建于清乾十四年。為三卷供橋,橋下東西兩端各有一人行道,橋上、橋下東西兩端各有一人行道,橋上、橋下皆可通行,又稱清代立交橋。
雙節孝牌坊
雙節孝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清廷為褒揚韓家姑媳二人守節,敕建旌表節孝牌坊。位于古鎮南四家村昔日古道上(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坊上橫額鐫刻“雙節孝”三字,脊頂下正中精調“圣旨”二字。該坊結構為四柱三間十二翼出檐多脊,鏤空石雕彩繪,采用當地優質石英紅砂巖石建造。通高11.25米,進深3米,基座寬7.8米,出檐1.1米。坊上圖飾花紋、歷史故事、戲曲坊面、匾額對聯等,自然古樸, 鐫工精細,造型靈巧,栩栩如生,一只只飛禽走獸揚威于坊上,一組組戲劇場景展現在畫壁之間。石坊建成后施石青、石綠、石紅、金箔等彩繪。坊前30米處左右豎立12米高六棱四方雙斗石桅桿一對,更顯得氣勢雄偉。 上里鎮
九世同居石牌坊
九世同居石牌坊建于清嘉慶六年,記載了陳氏家庭九代同居、人口逾千、共聚一堂的歷史,被譽為是漢族第一大家庭,因兩次受到朝廷嘉立家譜石坊。位于古鎮東陳家山犀牛望月處的“九世同居”和“陳氏節孝”石牌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九世同居石牌坊,系陳氏家族自五代遷居上里,一直延至第九代,一家人口逾千,共聚一堂,在當代被譽為是中國漢族最大一個家庭,曾兩次受到朝廷嘉獎而立家譜石坊。另一座因陳氏家族中一婦女守節,奉旨而建貞節坊。兩座牌坊呈一字型排列,坊前30米處立八輪雙斗雕花石桅桿一 對。
紅軍石刻
1935年6月至1936年2月,紅一方面軍經雅安在甲金山下的達維與紅四方面軍會師。上里古鎮境內尚存有紅軍石刻標語七十余幅,絕大部分集中在古場鎮內,是雅安市境內尚存紅軍石刻標語最多的一個鄉鎮,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方面軍繼續北上,四方面軍因受錯誤路線影響而南下。紅軍在上里境內駐扎期間,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成立名為 “認真、德誠、紫光、崇安”等四個代號的政治部,并刻下七十多幅標語,如: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共產黨是窮人的政黨、赤化全川、紅軍是窮人的軍隊、紅軍是北上抗日的主力軍等。紅軍離開后,當地群眾用石灰和泥土將其石刻標語覆蓋保護起來,解放后又將其覆蓋物去掉,使這批珍貴的革命文物又恢復原貌,成為今天對廣大群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實物教材,雅安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雅安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7月將紅軍石刻標語批準公布為雅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雅安市被命名為革命老區。如今,當年紅軍長征時留下的石刻標語仍保存完好,現已將散存的部份石刻標語集中在白馬泉院內,擬修建紅軍石刻陳列室,便于進行展示和宣傳教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韓家大院
上里古鎮保存完好的韓家建筑群有兩處,一位于四家村,一位于古鎮內。大院始建于清代嘉慶年間,院內雕刻歷經三代人方完成,雕刻內容以戲曲和歷史典故為題材,其獨特的鑲嵌式雕刻工藝,實為民間一絕。韓家大院位于上里鎮四家村,始建于清道光年前。該大院獨具地方建筑特色,采取穿斗式木結構青瓦屋面組成的四合天井古建筑群,接近地表處采用石墩做柱基,石板鋪地和嵌鑲地角坊。此種形式的建筑有較高的抗震和防潮性能,在雕刻裝飾上:以門窗、桌臺、墻壁隔板、欄板、檐枋、裙板、檐簾等,以變化無窮的民間雕刻藝術展現了淳樸的造型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通過匠人們豐富想象力以及獨特造型手法,創作了千余幅精品,裝飾在建筑物各個表面和室內陳設家具上。所有雕刻藝術品給人留下了民間裝飾美的享受。該大院已于1985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仙橋
二仙橋位于古鎮西約200米處的隴西河上,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初第一、二次建成后均被洪水沖毀,第三次再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該橋為高卷拱單孔石橋,橋面兩側有石欄,此橋與周圍山巒、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鄉美景之感。站立于橋上物影倒影水中,充滿著詩情畫意,橋南田野間聳立著數十座饅頭小山包,人稱“十八羅漢拜觀音”;橋北為天臺山,如遇晴天可觀嘗到天臺山脈由由山脊構成的巨型臥佛。二仙橋始建于清乾年間,二仙橋得名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建橋竣工之日,附近州縣名士前來祝賀,宴罷人們來到橋頭準備踩橋定名,不料有兩位乞丐坐在橋頭攔住踩橋人……眾人干,二乞丐躍入水中,及刻顯出兩個“石包”,眾人大悟,認定此二人并非乞丐,而是兩位神仙,于是便將此橋定名為“二仙橋”。
“二仙橋”由來
位于古鎮西約200米處的隴西河上的二仙橋,是單孔石拱橋,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此橋與周圍山巒、河 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鄉美景之感。該橋面兩側有石欄,正中雕刻龍頭、龍尾,橋頭堅一寶塔,正面浮雕神像和二仙橋三個大字,塔壁陰刻文字,記述了曾先后三次建橋過程。關于三次建橋,民間還流傳著這樣的傳說:清乾隆初,為方便兩岸居民生活交通,擬在隴西河上修建拱橋。前兩次均在建成之即遭洪災而沖毀。后經高人指點,得知是河內居住龍族肆意游走造成洪災,沖毀橋梁。于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居民再次修建,并在橋身兩側分別刻龍頭、龍尾,取“鎮龍”之意,示將龍壓在橋下,避免洪災發生。說來神奇,第三次建成后歷經一個半世紀,都未發生洪水毀橋的災害。
至于“二仙橋”名的來歷,民間相傳當第三次建橋竣工之日,附近州縣名士前來祝賀,宴罷人們來到橋頭準備踩橋定名,不料有兩位乞丐坐在橋頭上攔住踩橋人……眾人干涉,乞丐躍入水中,及刻顯出兩個石包,眾人大悟,認定此乃非乞丐,而是兩位神仙,于是便將此橋定名為“二仙橋”。
白馬泉
白馬泉始建于唐貞觀元年,宋乾道元年詔封泉池為“淵澤侯”。該泉是全國獨具特色的十大恒溫間隙泉之一,因起潮落潮潮均能聽見馬蹄的聲音而得名。白馬寺始建于唐代末年,位于龍頭山麓的南絲綢古道旁,與天臺山一脈相連。寺內現存的巨石石雕觀音、唐代鑿挖的古圣井尤為罕見,寺內還存有明代的鐘亭、照壁、石雕獸、佛道兩家的石刻香爐等。噴珠泉終年不枯,泉池隨時都可見串串珍珠般的氣泡從池底噴出。池邊立有清代雅州太守黃云鵠題寫的“噴珠泉”碑。
白馬泉的傳說
白馬泉所在地,歷史上的佛教圣地,該泉原名“龍淵”,僅是一灘水。相傳唐僧西去取經分南、北兩路,南路曾經過白馬泉。唐僧進廟膜拜,白龍馬等候于寺外,因口渴飲用泉水。此泉水與東海相連,見龍馬便漲潮朝拜。當地僧人見狀倍感神奇怪,唐僧一行離開后,立即圍泉水建池,原為解決生活用水,后住持高僧得菩薩點化,得知得知原委,將“龍淵”奉為圣泉,并改名“白馬泉”。現白馬寺內香爐上,仍雕刻有以唐僧取經為主題的浮雕裝飾。
眾所周知,白馬泉于宋乾道元年丁玄(公元1165年),因川西南連續三年大旱,附近州縣官民到此求雨。巧遇泉池漲潮,隨之風云交加,天降甘露,禾苗反青,皺章上述,封泉池為“淵澤侯”。傳聞當時觀音菩薩路徑此地,見當地百姓遭受旱災,大發慈悲,傾凈瓶之水降甘露三日,解除旱情。當時有一滴甘露灑落于白馬泉側,形成一泉,泉水清澈甘甜,長年不竭。后人為得知菩薩救助,于唐代永樂年間依托此泉靠山修建觀音殿,并將山巖雕刻觀音像供奉,將泉命名為“觀音泉”以表謝意。當今的白馬寺觀音大殿內所供“十八羅漢拜觀音”的摩巖雕像就是唐代所塑,殿內那口泉就是“觀音泉”,這也是中國佛教中唯一在大殿內有泉的建筑。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4488.html
上里古鎮在哪里?上里古鎮屬于哪個省?上里古鎮在哪個省?
相關上里古鎮,上里古鎮在哪里,上里古鎮屬于哪個省?上里古鎮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