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您當前位置:97616旅游網 >> 旅游景點 >> 江蘇旅游景點 >> 南京牛首山

南京牛首山,南京牛首山在哪里,南京牛首山在哪個省

    就去旅游網  最近更新:2023-11-12 11:22  瀏覽次數:

南京牛首山在哪里?南京牛首山屬于哪個省哪個市?南京牛首山在哪個省?

南京牛首山旅游,南京牛首山在哪里,怎么走?

牛首山位于南京市江寧區,由牛首山,祖堂山,將軍山,東、西天幕嶺,隱龍山等諸多大小山組成。牛首山屬于寧鎮丘陵西段南支,山高248米,因山頂南北雙峰似牛角而得名,《金陵覽古》曰:“遙望兩峰爭高,如牛角然。”

南京牛首山簡介

牛首山是中國佛教名山,文化底蘊深厚,是佛教牛頭禪宗的開教處和發祥地。山周圍有感應泉、虎跑泉、白龜池、兜率巖、文殊洞、辟支洞、含虛閣、地涌泉、飲馬池等自然景觀,及宏覺寺、弘覺寺塔、鄭和墓和抗金故壘等人文景觀。牛首山風景宜人,每歲屆春金陵百姓傾城出游,故有“春牛首”之稱。清乾隆年間“牛首煙嵐”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中。

南京牛首山

牛首山景區著名的景點有拱九峰、神蛇洞、摩崖石刻、舍身臺、岳飛抗金古戰場及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唐二陵與鄭和墓。此外,牛首山中還出產十分珍貴的硅化木化石,可與南京雨花石相提并論。

歷史文化:唐太宗貞觀年間慧能和尚來牛首山修行,法融曾在此談禪,創立了牛頭宗,這里便成了佛教南宗的發祥地。唐代大歷九年(774年),代宗李豫感夢,在東峰建造了一座七級浮圖,就是現在仍巍然屹立牛首山巔的弘覺寺塔。1130年,岳飛在牛首山大敗金兵,收復建康府,牛首山聞名遐邇。

游覽遺蹤:從山的東南坡上山,首先可見的便是岳飛抗金故壘遺址,昔日古戰場,今日已是草木青蔥綠樹掩映的林區。沿抗金故壘遺址循小路攀援上山,一路有清道人李瑞清祠遺址、玉梅庵、羅漢泉和摩崖石刻等名勝。從羅漢泉左轉,傍懸崖而上,將及半山,便是文殊祠,為天然石龕。向上便是兜率巖,一名舍身臺,這里為牛首東峰之陽。循石磴盤旋而上,原有石壘浮圖,今已蕩然。在懸崖的最高處便是牛首絕頂,下為牛鼻尖,其后怪石嶙峋,參差萬狀。從這里極目四望,百里景色盡收眼底。

南京牛首山歷史沿革

公元317年,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初建東晉王朝時,定都建康(今南京)。大興年間,元帝想在都城的正南門宣陽門外建立雙闕,以示皇權的至尊。當時眾官議論紛紛,都說義興(宜興)漢司徒許玉墓前的二闕高壯,可以遷到這里。丞相王導不同意,他清醒地知道,東晉政權草創,財力不足,連城墻都還用竹籬笆代替,哪有條件建闕。王導思索了幾天,有一天,他陪晉元帝乘輿出宣陽門,往南眺望,只見牛首山兩峰對峙,十分壯觀,便遙指山峰說:“此天闕也,豈煩改作!”元帝明白王導的苦心,就聽從他的意見,取消建立雙闕的計劃,稱牛首山為天闕山。《昭明文選》中陸倕的《石闕銘》里即有“乃假天闕于牛頭”的記載。唐朝天寶初,牛首山正式改名為“天闕山”。

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牛首山西峰南坡山洞里,曾住過高僧辟支和尚,他在此洞中“立地成佛,上天為仙”,因此住過的山洞稱辟支佛洞,又稱佛窟洞。牛首山一度亦稱仙窟山。

南朝梁代佛教盛行,牛首山南建有佛窟寺(今宏覺寺),唐代又添建宏覺寺塔。唐太宗貞觀六年(632),牛首山成了佛家“牛頭宗”(一名“牛頭禪”)的發祥地。佛家稱“江表牛頭”即指此。塔有碑,碑文《牛首山第一祖融大師新塔記》,為著名詩人劉禹錫所撰。自梁代到明代的千余年間,牛首山一直是僧人咸集,群賢畢至之地。余賓碩描寫它:“秀宇層明,松嶺森陰,綺館繡錯,漂渺玲瓏”。在牛首山東峰舍身崖的感應泉旁,有明景泰六年(1455)詩刻。鳳字形石壁上除有梵文和詩刻外,還有4龕石刻佛像,多者達75尊,大者近2米。足見明代佛教盛況之一斑。

1937年(民國26年)底南京淪陷后,侵華日軍將全山砍伐一空,歷代建筑付之一炬。

1957年因開采鐵礦又削平了西峰。文物古跡所剩無幾。直至1986年進行風景區規劃后,牛首山加強了保護和管理。滿山遍植蒼松翠柏和桃、李、蘭、杜鵑、迎春花等春花植物,修復了弘覺寺塔。

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森林公園,2002年4月正式掛牌運營。

2011年6月起,江寧區啟動牛首勝境創意策劃工作,確定了“天闕藏地宮,雙塔出五禪”、“一花五葉”的總體布局。規劃中的牛首山風景區中部地區總面積約9.51平方公里,由文化禪、自然禪、生活禪、生態禪、藝術禪等五大片區組成。整個牛首山風景區的目標就是打造成一個禪文化休閑度假區。[4]

2012年上半年《牛首山文化旅游區(牛首勝境)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已經通過專家評審,一期工程立項,環評、消防等相關手續正在報批中。大報恩寺塔也將在牛首山復建,按照規劃將于2014年青奧會前建成面對游客開放。

南京牛首山地理環境

牛首山山脈,屬寧鎮山脈西段三個中的南分支,屬沿江低山丘陵的一部分,山體多為三迭系黃馬青組砂巖。 牛首山地區共有高等植物618種(含種下等級),隸屬136科399屬,其中蕨類植物10科12屬15種,裸子植物6科14屬18種,被子植物120科373屬585種,雙子葉植物101科309屬499種,單子葉植物19科64屬86種。按植物性狀統計,木本維管束植物有238種,草本植物有300種,藤本植物有80種。 牛首山地區蕨類植物有10科12屬15種。在種的分布上,以北溫帶分布、泛熱帶分布為主,說明牛首山地區蕨類植物具有熱帶向亞熱帶、溫帶過渡的性質。 牛首山地區種子植物區系科的組成:牛首山地區共有種子植物126科,其中裸子植物6科,被子植物120科。含20個以上屬的大科有3個。具首位的為菊科,有30屬40種;其次為禾本科,有29屬37種,豆科有26屬39種。

牛首山地區種子植物區系屬的組成:牛首山地區共有種子植物387屬。從屬的數量來看,北溫帶分布類型和泛熱帶分布類型并列第一,均為70屬,世界分布46屬,居第三位,東亞分布38屬,居第四位,舊世界溫帶分布30屬,居第五位。屬于熱帶范疇的有109屬,屬于溫帶范疇的有121屬。因此,牛首山地區植物區系應屬溫帶和熱帶成分組成,地中海成分也有出現,但為數較少。

牛首山地區植物區系與周邊地區植物區系的關系:在屬的相似性上,牛首山與幕府山的相似性最大,與黃山的相似性最小,而在種的相似性上,牛首山與鐵山寺的相似性最大,與黃山的相似性最小,這與牛首山與各植物區系之間的地理距離基本上是一致的。該區主要植被調查結果表明該地區主要植被由針葉林、闊葉林、山頂灌叢、竹林組成。

園林植物應用中,牛首山植物可作地被的野生植物資源有155種,隸屬45科87屬。可作行道樹的有80種,隸屬35科61屬。可作綠籬的有50種,隸屬23科37屬。可作垂直綠化的有77種,隸屬23科46屬。可作室內觀賞植物的有140種,隸屬56科99屬。其他經濟類的野生植物分為食用類、纖維植物類、油脂及芳香類、藥用植物類四大類。

南京牛首山人文景觀

宏覺寺

宏覺寺原名佛窟寺,司空徐度建于梁天監二年(503),位于牛首山南,后更名普覺寺。后梁武帝蕭衍又在佛窟寺下建仙窟寺。因此,牛首山又稱為“仙窟山”。唐法融和尚在此講經說法,創立了“牛頭禪”,名聲大振。[7] 南唐時,又在普覺寺基礎上擴建毗盧殿,辟支佛塔、天王殿、白云梯等,規模宏偉,香火盛極一時。明洪武初年,寺院大規模整修,復稱佛窟寺,后更名為宏覺寺。并在崖壁上雕鑿佛像、文字,形成摩崖石刻,然歷經兵燹和幾百年的侵蝕風化,如今寺廟僅存遺址,摩崖石刻字跡已模糊難認了。

弘覺寺塔

弘覺寺塔,位于牛首山東峰的西南坡,海拔標高180.50米。 據宋《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六記載:“唐大歷九(774年)代宗因感夢,敕修寺之東西峰頂七層浮圖。” 以后的歷代記載,如明《金陵梵剎志》卷三十三和清《同治上江兩縣志》卷三均沿用此說,但未提及任何有關塔的具體維修情況。

塔基地宮埋藏:1956年7月14日游人在弘覺寺塔底層發現地宮,地宮上圓下方,藏有文物,經南京博物院派人發掘,清理出鎏金喇嘛塔一座,塔高0.35米,須彌座高0.16米,塔底刻有“金陵牛首山弘覺禪寺永充供養”和“佛弟子御用監太監李福善奉施”題記。塔身有四個門,佛龕有釋迦、韋陀佛象。塔剎上置相輪十三天、寶蓋、葫蘆寶頂。同時出土的還有佛象、玉瓶等文物。

塔身歷代題刻: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對磚塔塔壁上題記進行了調查,發現了七十余條明清兩代游人題記。1991年9月市文管會對塔進行測繪與調查,這些題記仍保存完好,它們都是明刀或瓷片在門券洞壁的石灰粉刷層上刻劃的,分布在3-7層,年代從明正德五年(1501年)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最多為明嘉靖、萬歷與清康熙年間。說明這段時間寺廟香炎最盛,游人最多。同時還告訴我們,弘覺寺增重修或重建是在明正德五年(1510年)前,最后遭破壞是在清乾隆年間。從木結構的受損來看,弘覺寺塔似乎遭受雷擊,大火從塔頂燒到底層,塔內的各層樓板、塔心木,塔外圍的平座欄桿,腰檐、內外斗拱,底層附階所有木結構部分都不存在。它的磚石結構保存尚完整。

寶塔結構實測:弘覺寺塔的高度,從底層地平到塔頂復盆為36.65米,若加上原來培剎,高約45米。它的底層較高,為7.10米,二層以上各層高度遞減,在4.30米至4.13之間,塔的外圍為八角平面,底層邊長為3.35米,二層3.17米,三層3.00米,四層2.80米,五層2.64米,六層2.46米,七層2.22米。塔的內壁為方形空筒,底層內徑3.85米,二層3.60米,三層3.44米,四層3.299米,五層3.04米,六層2.87米,七層2.58米。

塔的底層有須彌座高77厘米,邊長3.85米,由紅色花崗巖加工拼制而成,有款圭角、束腰以及上下梟混曲線,為明初型制;四面何寬80厘米的踏步上下,周圍是寬2.18米的附階(回廊),四面開門。2至7層的平座(即外回廊)挑出約60厘米,由長68厘米、寬68厘米、厚9厘米的紅色花崗巖石塊鋪成,一端嵌入墻體。在塔的外壁腰檐、平座的斗拱下各有一層厚8至9厘米的與須彌座、平座相同質地的石枋,相當于塔身的圈梁。

弘覺寺塔的外壁轉角有倚柱。它是由特制的子母磚固定在轉角墻體內。各層的拱門,四實四虛,為壺門形式,用面磚嵌在拱門的表面,磨縫拼制。每層拱門的兩側有燈龕,內有一龕室與券門相通,可以從內部上油;2至7層燈龕計96個。 塔身用青磚砌筑,磚的規格有多種,長度有33.5、34、35、35.5厘米數種,寬度有16.5、17、17.5厘米,厚度7至8厘米。砌筑方法,均為上下皮一順一頂式,灰縫的粘結材料用白石灰,十分堅硬,估計加了糯米汁。

塔的各層平座和下檐,內層樓板下均有斗拱,有轉角和補間斗拱兩種。斗口寬度約3厘米,合清營造尺2.5寸(按清1營造尺=32厘米),相當于清制的八等斗口。斗拱的總高度70至80厘米,臺9至10斗口,當于清五踩斗拱的高度(9.2斗口)。各層的內外檐斗口相同,出跳均為五踩。 塔頂有磚砌的復盆,內部為磚疊沚砌出,塔心木固定在六層的橫梁上,上部穿出屋頂,形成塔剎。現塔心木已毀,但塔頂洞眼仍在。頂部屋面的瓦壟仍很清楚。 弘覺寺塔塔基位于巖石之上,十分堅固,數百年來,塔的主體未見傾斜,但上部外壁磚已有部分風化、脫落,除木結構彼毀外,磚石主體結構保存較好。 弘覺寺塔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江南樓閣式磚木塔。這種外八角。內四方、隔層錯角的空筒式結構,在江蘇古培中較為流行,最早見千宋代建造的蘇州羅漢院雙塔,八角七層;揚州文峰塔,建于明萬歷十年(1582年),也是八角七層;重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的金壇縣龍山寶塔以及歷史記載中的明代南京大報恩寺塔,都是這種結構。它克服了早期空筒式結構的弱點,外壁開門,隔層錯開,避免了從上到下在門(或窗)外的縱向開裂和破壞。

鄭和墓

鄭和墓位于牛首山南麓,南唐二陵西側,為明代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之墓。《上江兩縣志》載該墓系“永樂中賜葬山麓”,東、北、西三面有祖堂、牛首、翠屏、岱山、吳山環抱。墓前可眺長江滾滾東流水。1985年為紀念鄭和首航西洋580周年,由江寧縣文教局重建。在鄭和墓旁,還加筑了陳列室一座,展覽陳列有關文物。

抗金故壘

抗金故壘位于牛首山東側至將軍山、韓府山一帶。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兀術兵分二路渡江,連破建康等重鎮,在遭到江南人民英勇抵抗后于建炎四年(1130)北撤,途經鎮江復遭南宋名將韓世忠的水軍阻擊,金兀術率兵逃往黃天蕩,退路被封,只好取道建康,岳飛在牛首山到韓府山一帶筑壘伏兵,大戰金兀術,逼使金兀術退回黃天蕩。后來,太平天國與清軍作戰時也曾加以利用。 岳飛抗金故壘起自鐵心橋東500米處淮河邊的韓府山,至牛首山主峰,斷續殘存約4200余米。其中沿牛首山腳至山脊,長2000余米。石壘底寬1.5米至3米不等,高約1米。故壘是采用當地赤褐色石塊壘筑而成,蜿蜒起伏,高低錯落。有的地段人工痕跡明顯;有些地段因年代久遠,風雨侵襲,已散亂圮塌,難覓蹤影。岳飛大戰牛首山,距今已有860多年,故壘遺存至今,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春游牛首,人們在飽覽群山秀色的同時,既可以觀賞弘覺寺等佛教文化瑰寶,又可以親臨古戰場,憑吊當年岳飛抗金故壘,緬懷民族英雄,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

南京牛首山北部景區

南京市牛首山北部景區已于2014年8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景區內的圣象廣場上的12頭形態各異的石象創下“中國之最”,是目前中國國內單體最大的花崗巖整料雕刻石像群。 牛首山北部景區項目是南京市重點文化旅游項目之一,位于雨花臺區東南部、牛首祖堂風景區北部,占地約61公頃。項目分兩期逐步推進,截至2014年8月,北部景區一期項目已經建成,初步具備對外開放條件。一期項目中,景區入口設有星云法師親筆書寫的“萬象更新”景石,寓意佛法無邊、包羅萬象、吐故納新。連接景石的鏡面水池呈高低三疊,逐步抬升,水面清澈如鏡,頗具佛教倒影眾生、洗心除塵的禪意。圣象廣場是景區內的主要景點,主體由12頭形態各異的圣象背馱經幢圍合而成,金幢六面刻有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代表經文著作,氣勢宏偉,莊嚴肅穆,是經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定的目前國內單體最大的花崗巖整料雕刻石象群。廣場兩邊巖壁刻有12幅經變故事浮雕,均配有文字說明,分別講述了“感應舍利”、“甘露佳庭”、“一葦渡江”等與南京有深厚淵源的佛教文化故事,展現南京厚重的佛教文化底蘊。此外,一期還有景區水系、景點綠化、進山道路、臨時游客中心、臨時停車場等游覽內容。

圣象廣場

廣場上的12尊六牙白象,是釋迦摩尼乘坐的坐騎,每頭大象長度6米,寬度2.5米高度4米,再加上身上的經幢9米,總體高度13.9米。制作石象的花崗巖都是從福建泉州礦場開采而來。選擇12尊石象則代表著歲月輪回,生命不息。2015年8月,北部景區二期項目規劃設計的拈花微笑、六祖洞、禪宗文化藝術博覽館、萬花精舍等十余個主要景點也將陸續建成對外開放。

牛首山北部景區對市民免費開放,市民可乘車經繞城高速公路、寧丹公路、機場二通道等3條高等級公路抵達景區,也可以乘坐南京地鐵1號線、南京地鐵10號線及建設中的南京地鐵S3號線,再轉公交111路、155路等直達景區。

南京牛首山門票

牛首山景區門票160元,游覽車20元   

南京市物價局日前批復牛首山景區門票,該景區實行一票制,未經批準不得設置園中園門票。門票基準價160元/人次,上浮幅度在40%以內,下浮不限。開園初期執行票價為160元/人次。   

據介紹,牛首山景區時隔三年重新開放,10月28日到30日三天,市民可免費預約瞻禮。三天后就要收費了。根據南京市物價局的批復,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區門票價格基準價160元/人次,上浮幅度在40%以內,下浮不限。物價部門表示,景區可根據旅游淡旺季以及經營情況進行浮動,但浮動要向市物價局備案,價格調整時,要提前6個月向社會公示。開園之初,牛首山風景區執行基準票價160元/人次。此外,景區新型純電動空調游覽車收費標準,確定為20元/人次。

南京牛首山交通

公交:乘坐155路、712路或安丹線前往,在牛首山站下。

駕車:沿寧丹公路出城,過公路收費處走8公里,右側就是牛首山入口處。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4742.html

南京牛首山在哪里?南京牛首山屬于哪個省?南京牛首山在哪個省?

上一篇:蘇州怡園
下一篇:大報恩寺

相關南京牛首山,南京牛首山在哪里,南京牛首山屬于哪個省?南京牛首山在哪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