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陽古城,黔陽古城在哪里,黔陽古城在哪個省
黔陽古城在哪里?黔陽古城屬于哪個省哪個市?黔陽古城在哪個。
黔陽古城旅游,黔陽古城在哪里,怎么走?
黔陽古城位于沅水上游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黔陽古城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環水,是湘楚苗地邊陲重鎮,素有“滇黔門戶”和“湘西第一古鎮”之稱。比云南麗江大研古鎮早1400年,較湖南省內的鳳凰古城早900年。各種文化在這里交融。
黔陽古城簡介
黔陽古城位于沅水上游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洪江市黔城鎮。沅水干流上游的洪江是世界雜交水稻的故 鄉,是中國冰糖橙之鄉,是唐代“詩家天子”王昌齡的謫貶地。黔陽古城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環水,是湘楚苗地邊陲重鎮,素有“滇黔門戶”和“湘西第一古鎮”之稱。比云南麗江大研古鎮早1400年,較湖南省內的鳳凰古城早900年。各種文化在這里交融,“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經典詩句就是王昌齡寫就于該市芙蓉樓前。 古城歷史城區總面積0.8平方公里,城內青石街巷縱橫交錯,明清建筑比比皆是。原有五個城門今尚存四門遺址,其中西門又稱中正門,其城門及門樓保存完好,門上“中正門”三字系民國時期戴笠所書。 依附南北兩條主要街道而形成的魚骨狀道路系統保存完整,古稱九街十八巷,現存較完好的歷史街區有:以商業店鋪為主的省級文化保護單位南正街;以會館碼頭為主的上河街、下河街等。此外,縣衙、書院、文廟、武祠遺址、古客棧、亭臺樓閣、祠堂戲院等,羅列有致,功能齊全。
黔陽古城
黔陽古城歷史沿革
黔城鎮屬建制2200多年的歷史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鐔成縣,唐代易名龍標縣,宋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置黔陽縣。新中國成立前, 一直是黔陽縣治所在地。1949年縣治搬遷安江后,黔城改為鄉級鎮,1960年改為建制鎮。1997年國務院批準原黔陽縣與洪江市合并,成立新的洪江市,市治設黔城鎮。199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原黔城鎮與黔城鄉合并,設立新的黔城鎮。
黔陽古城
黔陽古城民俗文化
洪江市治所地黔城鎮,自漢以來,各朝均在此設立縣治,漢立鐔城,唐天寶初更為黔江、龍標。宋熙寧七年(1074年)復置黔江。宋元豐三年(1080年)始置黔陽。自漢立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黔城古城文化大致包括古建筑文化、古書院文化、古遺址文化、古廟宇文化、古碑刻文化、古墓葬文化、古名人文化、民族文化等。
黔陽古城
古廟宇文化
黔城古 城 廟宇眾多,尤為明清為盛。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縣治建有的著名廟宇有曾明寺、先龍壇、玉皇閣、城隍廟、東岳廟、將軍廟、馬王廟、龍王廟、文廟、山川壇等數十座,今尚存的有萬壽宮、先龍壇、文廟等。
古建筑文化
主要指至今保存下來的明清建筑群,包括"楚南上游第一勝跡"--芙蓉樓;明清古街--南正 街; 古龍標山鐘樓--鐘鼓樓;城西紅砂石拱門--中正門;高橋古塔--赤寶塔等。這些古建筑群,歷時數載,得以保存下來,或雄偉壯麗、氣勢不凡,或飛檐卷垛,朱欄白墻;或精致淡雅,清秀宜人,或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堪稱中國湘西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黔陽古城形成了獨特的建筑藝術風格。黔陽古城以明清建筑為主調,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紅砂石、青石板、小青瓦、杉木、石片等,并有機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筑特色,如窨子屋、曬樓等。古民居敞亮明凈,古宮祠華麗精致,建筑風格極具特色。
黔陽古城
古碑刻文化
黔城古碑刻眾多,歷代遺留下來的古碑刻數以千計,惜廢棄不少。今芙蓉樓內建有碑廊廳,刊有顏真卿、黃庭堅、米芾、岳飛、趙孟北頁、陳梅仙等歷代碑刻一百多塊,具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蔚為壯觀。
古名人文化
黔陽古城山水秀美,地靈人杰,蘊育了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他們在 這里留下了眾多神奇的傳說和紀念地。唐代“詩家天子”王昌齡在此為官七年,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尤以《芙蓉樓送辛漸》一詩最為世人所傳頌,詩人詠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以“玉壺冰心”明志,后人以千古絕唱。同時由于他為治以寬,政善民安,至今尚流傳有“苗女聽歌”、“遮道迄詩”、“佳句退兵”等傳說,史稱“王龍標”。他在黔城留下一批珍貴的詩篇和詩論。芙蓉樓碑坊刻留有他當年的酬唱詩。后人為紀念他,建 有芙蓉樓,芙蓉樓成為國內較完整的紀念王昌齡勝地。一代名宦高力士也流放巫州,州治即今之黔城。
黔陽古城
古墓葬文化
黔城春秋戰國古墓群、西漢古墓群分布在黔城鎮玉皇閣村南頭坡、牛頭灣山坡、汽車站北面的 丘陵地帶,墓葬密集,封土堆無存。1983年、1988年、1991年、1998年、2000年先后在這些地方挖掘古墓400多座出土各類陶器及銅劍、侗矛、銅鏡、銅鈴、琉璃珠、滑石壁等數百件,陶器組合有罐、豆、鼎、敦、壺等1000多件,為研究春秋、戰國時期和西漢時期沅水流域的淵源文化及五溪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2] [5]
古書院文化
寶山書院和龍標書院構成了書院文化的主流。舊縣志載: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初建學官于 縣治。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遷學宮于城東普明寺。寧宗嘉泰元年(1201年)又遷學宮于城西。南宋寶慶元年乙酉(1225年)縣令饒敏學建寶山收字于赤寶山麓,后遷于城東,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縣令陳鋼復修。清康熙五年(1666年),縣令張扶翼建于城北。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遷學宮于城西。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范德灝建排樓額曰:"龍標書院"(今洪江市第三中學),四十九年(1784年)建制一新,同治八年(1869年)復修。學院一時名流師生和韻成帙。寶山書院石碑一塊現立在黔城小學內。龍標書院石碑一塊原立在三中教師宿舍門口(已殘缺)。
古遺址文化
古鐔城遺址所在地,即今黔城鎮。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設立鐔成縣。明朝以前為土 城墻。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毀于苗。次年靖遠伯王驥軍重筑城墻270丈,高1丈7尺。成化八年(1472年)遇大水,城東南傾塌。隆慶五年(1561年)頹于水,僅存西、北兩偶,再復修。民國35年(1946年),遭土匪洗劫,城中受極大破壞,城址破敗不堪。文化大革命前后,城墻及五門樓被毀,現僅存西城門洞及部分城垣。
民族文化
在黔、湘邊陲民族矛盾激化時,黔城是少數民族反壓迫的首義地:唐建中二年(781),湖 南觀察使竇群建敘州城,逼使辰、敘苗、瑤族首領張伯靖聚眾反抗;后梁開平三年(909),瑤族首領潘全盛據黔城反梁;后周顯德元年(954),敘州瑤族首領彥通稱王于溪峒間,也以黔城為據點。黔城是湘、黔邊陲的軍事:元至正六年(1346),靖州零溪吳天保率部隊起義,明正統十四年(1449)貴州苗民起義,順治五年(1648)"臨濟會"人陳友龍抗清,均先攻占黔城。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師入川,在黔城擊敗清兵。同治二年(1863),翼王部李復猷回師,仍以黔城南上托口,取道會同返廣西。黔城古稱五溪蠻地,唐時,黔城為民族居住地,唐代大詩人王昌齡任龍標尉時,積極推行民族團結政策,他所作的《箜篌引》詩就表達了他的這 一愿望。至今仍有“苗女聽歌”、"苗女乞詩"之傳說,王昌齡也為少數民族人民所敬仰。 幾千年來,世居在此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有以目連戲、儺戲、陽戲為代表的民間戲曲;有以“沅江號子”、“漁鼓”等為代表的民間音樂舞蹈;有以“石刻木雕”、“竹編花籃”等為代表的民間工藝;有以“祭楊公”、“放歌燈”為代表的楚巫習俗;有以“春卷”、“綠豆粉”等為代表的地方風味小吃等等,其中集藝術、民俗、宗教于一體的黔城目連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黔陽古城風景名勝
黔城是全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2002年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嗣后又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F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跡有明清時期的南正街、鐘鼓樓、萬壽宮、狀元橋、老縣衙、寶山書院、龍王廟、老爺巷、赤峰塔以及被譽為“楚南上游第一勝跡”的芙蓉樓等40多處。其中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黔城古城有8大景觀,分別是龍標聳翠、赤寶晴霞、獅灘漁網、鸕鶿春限、蟠龍曉霽、虎山夜月、牛坡樵唱、柳溪煙雨。沅氵舞 水沿岸風光秀麗,每年有數萬游客前往黔城旅游。“北影”、“八一”、“上影”、“峨嵋”、“瀟湘”等6家電影制片廠和中央電視臺、湖南電視臺等8家電視臺多次在此拍攝電影、電視劇。新的市治城市建設規劃中,將黔城定位為生態、旅游、文化城。
芙蓉樓
坐落在沅、潕水匯流之處的湖南洪江市黔城鎮,為古典園林建筑,占地4250平方米,北廓臨江,依林踞阜。筑疊巧思、錯落有致,被譽為“楚南上游第一勝跡”,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畫之處。芙蓉樓一色青瓦屋面,屋頂泥塑豐姿多彩,地方風味濃郁,它雖無皇家園林之氣勢,蘇州園林之精致,卻也飛檐卷垛,儲蓄淡雅,清秀宜人。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4820.html
黔陽古城在哪里?黔陽古城屬于哪個?黔陽古城在哪個?
相關黔陽古城,黔陽古城在哪里,黔陽古城屬于哪個省?黔陽古城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