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島(海壇島),平潭島(海壇島)在哪里,平潭島(海壇島)在哪個省
平潭島(海壇島)在哪里?平潭島(海壇島)屬于哪個省哪個市?平潭島(海壇島)在哪個?
平潭島(海壇島)旅游,平潭島(海壇島)在哪里,怎么走?
平潭島(海壇島)福建省境內島嶼,我國大陸南部閩、粵、桂諸省第一大島。平潭島(海壇島)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境內,距離福州市區約128公里。它是一個南北走向的島嶼,東面是東海,西面是福建海岸。這里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如北島、皇帝洞等文化遺址,以及獨特的閩南文化和漁家文化。
平潭島(海壇島)介紹
平潭島(海壇島)是福建省第一大島,中國第五大島。 [57]該島系由島嶼相互連接而成的島連島。位于福州市東南部,東瀕臺灣海峽,西隔海壇海峽與長樂、福清相望、南北長30公里,東西寬約19公里,面積274.33平方公里。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地貌類型以丘陵為主,其次為平原和臺地。最高點君山海拔438.7米。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以夏長冬短、風大、雨少、蒸發強為特色。 河流短小,屬時令性溪流。海岸曲折,有娘宮、竹嶼口、蘇澳、澳前等港口。水產資源豐富,是福建海洋漁業基地之一。島上海蝕地貌豐富多姿,為國內所罕見,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平潭島(海壇島)
島嶼南北長29公里,東西寬19公里,面積為274.3平方公里,占平潭縣總面積的72%,以形似壇、兀峙海中得名。島上時常“東來嵐氣彌漫”,簡稱“嵐”,別稱“東嵐”,舊稱“海山”。 海壇島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觀有三十六腳湖、石牌洋礁、仙人井、一片瓦和殼丘頭遺址,有龍鳳頭度假村和壇南灣海濱浴場。
平潭島(海壇島)位置境域 海壇島又名平潭島,別名海山。為福建省第一大島,是全國十大島嶼中與臺灣島距離最近的一個島嶼。南北長29公里,東西狹窄,寬19公里。島上最高峰——君山插云峰,海拔434.6米。
陸域面積267.13平方公里,周圍灘涂面積38.39平方公里。地形以海積平原和丘陵為主。海岸曲折,岸線全長204.5公里。 主要港灣有娘宮港、竹嶼港、蘇澳、觀音澳。海壇島是平潭縣的主島。全島耕地約6000公頃,多是山坡地沙壤,易受風沙干旱威脅。大部分荒山、海灘營造防護林,防護林帶800多條,長200多公里。
平潭島(海壇島)海域環境
海域位置
海壇島,位于臺灣海峽與海壇海峽之間。臺灣海峽,位于北太平洋西側臺灣島與大陸之間,是中國最大的海峽。平潭處于臺灣海峽北端西側。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440公里,系亞洲大陸板塊的一部分,因第三紀末第四紀初斷裂陷落而形成。地勢大致自西向東傾斜,海底階地、峽谷、淺灘和水道等地貌形態多樣。
海峽南北端較深,北部一般在100米左右,南部可達400~600米;中南部(東山至澎湖一帶)較淺,約40米左右,有的僅10米。海峽底層蘊藏豐富的石油及砂礦資源。 海峽兩岸都有河川注入,水質肥沃,生物資源豐富,已查明硅藻類有594種、浮游橈足類211種、底棲生物約500種,為魚類繁殖和漁場形成提供優越環境。由于海峽地處太平洋西部北航線的要沖,交通方便,有利于兩岸港口的對外交往。
海壇海峽,在福州市東南,因處大陸與海壇島之間,故名。南北長約40公里,寬3.3~10公里。兩側海岸曲折,多港灣岬角。水深一般5~30米,中部有5米以下淺水區,可航寬度在300~3000米之間。 海峽沿岸溪河注入有機物和浮游生物,適宜于發展海上養殖。由于是閩中海上交通要道,兩側均建有港口碼頭。平潭的蘇澳港、竹嶼港、娘宮港以及金井碼頭憑借海峽與福清、長樂、福州及江蘇、浙江、廣東等省溝通。
海域水文
海域年平均海水表層溫度為19.4~20.1℃,以8~9月為最高,月平均26.3~27.0℃;2月最低為11.2~12.0℃。東澳最高水溫為31.6℃,出現于1960年7月;最低水溫為6.8℃,出現于1968年2月。冬季水溫比氣溫偏高0.9~3.1℃,夏季水溫比氣溫偏低0.8~1.7℃,春、秋季時高時低,差值很小。
海水鹽度年平均值為30.46‰~31.89‰,以7~8月為最高,11~2月為最低。夏季最高達34.87‰~35.87‰,冬季最低值為5.84‰。
平均海平面為3.77米(1933~1989年),最高7.80米,出現于1969年9月26日,因臺風正面襲擊,造成風暴潮。海域屬半日潮類型,每晝夜出現2次漲潮和2次落潮。一漲一落歷時12時24分,在正常條件下,每潮向后推遲48分鐘。潮汐活動每半個月輪回一次,即農歷初一與十六日略同;但潮汐的實際時間與水位高低,又因天文、氣候、風力、風向影響,致使每個輪回略見差異。
海域潮流變化較復雜,最大潮為7.517米,小潮為3.019米。淺海的漲潮由東向西,或東北向西南,落潮相反。主要是來復潮,個別是直線流。水深40米以內的沿岸海域的潮流為西北、東南流。南部受興化灣徑流影響,潮漲三分時為東北流,七八分時為西北流;退潮時為西南流,退五分時為南流。牛山島以北海域為東南流,流時長;牛山島以南為南流,流時短。水深60米以外的臺灣海峽漲潮為東北流,退潮為西南流。
據1961~1984年測定,淺海漲潮流速為21~66厘米/秒,落潮流速為30~70厘米/秒。1981年在8個鄉61個點測得平均流速為0.161米/秒,最小0.082米/秒,最大1.763米/秒。
平潭海域遠離大陸,海面水色多為藍色,清澄,透明度大。但近、淺海春季或因連續大南風,或因徑流量大,呈白米水色。來自閩江、木蘭溪、荻蘆溪、龍江的年徑流量約800億立方米。
海壇島海岸蜿蜒曲折,岸線長達408公里,其中100多公里為優質海沙灘。東臨臺灣海峽,西隔海壇海峽與福清市相望,為平潭縣主島,面積為267.13平方公里。
平潭島(海壇島)氣候特征
海壇島處在南亞熱帶北界,氣候溫暖,縣境內各地年平均氣溫19.0~19.9℃。最熱月7~8月,月平均氣溫27.0~28.2℃;最冷月2月,月平均氣溫9.7~10.8℃。歷年極端最低溫0.9℃,≤3℃日數平均僅0.5天;極端最高溫度37.4℃,≥30℃日數平均為20.9~68.4天(1960~1968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霜雪罕見。氣溫年較差17.0~17.7℃,日較差3.6~4.8℃,比內陸同緯度地區分別偏小2~3℃和4~5℃。春溫回升遲,秋溫下降慢,春溫低于秋溫,海洋性顯著。
在季風環流影響下,平潭冬季11月至翌年1月偏北風頻率占90%左右,夏季6~8月偏南風頻率占50%左右。春秋兩季風向多變,仍以東北風為主。全縣年平均風速6.5~8.5米/秒。君山頂年平均風速為13.9米/秒。全年≥8級大風日數,中部90天左右,沿海130天左右。影響平潭臺風每年3~5次,最多達11次,強度比內陸大,常達40米/秒以上。一年四季幾乎都有大風出現。
各地年降水量在900~1200毫米。全年82%的降水集中在3~9月,其中5~6月梅雨占34%,而10~2月5個月降水量僅占18%。多年平均7~9月降水量約占全年三分之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夏秋旱十分突出。其中連續30天以上無透雨的大夏旱,約占總年數的60%;連續40天以上無透雨的大秋旱,約占總年數的40%。
平潭島(海壇島)交通
公路
清末,以城區為中心的道路網已經形成。其主要路線有:東南至觀音澳8公里;東北至流水8公里,至大富10公里;南至芬尾12.5公里;
西南至娘宮15公里;北至青峰20公里;西北至蘇澳17公里。除田間小路外,主要是沙荒路、嶺路、海灘路。 民國24年(1935年),縣長賴惟勛倡修縣城至蘇澳公路。是年秋公路破土動工,至年末,僅修縣城至正旺路基3公里。12月,賴惟勛離任,公路停建。民國25年李為公接任縣長后,鑒于正旺至后旺路段征地困難,改建縣城至東昆(原二區區署所在地,今屬敖東鄉)公路9公里,次年7月完成路基后,抗日戰爭爆發,公路停建。民國27~29年,縣長羅仲若在征集民工改造蘆洋埔的同時,修建蘆洋一段路基4公里。后來,路基因風雨侵蝕,挖墾種植,殘損不堪。
民國38年,國民黨第七十三軍為防務需要,強迫民工搶修縣城南北公路,未待修成,平潭解放。由于海防建設需要,1956年省支前委員會撥款修建支前公路79.25公里,總投資15.538萬元。此后,隨著海島建設發展,至1995年,全縣有縣道6條,全長79.35公里,分為娘蘇線(30.6公里)、娘蘇附線(7.08公里)、潭東線(11.58公里)、上流線(6.47公里)、流大線(6.3公里)、南大線(9.2公里)、官青線(8.12公里)。
航線 境內,環繞主島海壇島周圍,常年有人定居的島嶼有9個,島與島之間通航往來甚為頻繁。主要航線有竹嶼—蘇澳、竹嶼—娘宮、蘇澳—伯塘、西樓—東澳、東澳—芬尾、伯塘—東庠、芬尾—娘宮、東庠—流水、伯塘—流水、東庠—西樓、娘宮—蘇澳等11條,通航里程共81海里。
與省內各港口通航,歷來以潭城港、蘇澳港為主要門戶。1959年12月,竹嶼筑堤堵口后,潭城港遂廢,竹嶼港成為糧食、燃料等物資的主要轉運港口。蘇澳港主要直航福清海口與長樂松下,航程分別為14海里與8海里;竹嶼港北航福州、連江、羅源、寧德、三沙、賽岐等港口,南航涵江、崇武、泉州、同安、廈門等港口。
宋代,蘇澳、鐘門、連街就與外界通商。清咸豐年間,觀音澳成為福建省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之一。民國時期,平潭商船直航臺灣的基隆、廣東的汕頭、浙江的溫州等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海峽兩岸對峙,航運禁絕。80年代以來,兩岸情勢漸趨緩和,彼此已有漁船相互往來。隨著海運業的發展,北上航線已達寧波、上海、大連等港口;南下航線已達黃埔、廣州、香港、海南島等地。
碼頭
海壇島上碼頭很多,主要有——竹嶼口碼頭,位于竹嶼口港南堤。娘宮碼頭,1963年12月建成。
小山東碼頭,1964年修建小山東客貨運碼頭,碼頭東西兩側均為斜坡式。
金井碼頭,1991年12月建成,港區面積6.548公頃,設計年貨物吞吐量20萬噸。
蘇澳碼頭,客貨運碼頭位于蘇澳鎮西澳。1981年7月完成。流水碼頭,流水客貨運碼頭是溝通東庠、小庠兩島的主要客貨運輸碼頭。1966年始建,1977年續建,次年竣工。
南江碼頭,建于1979年11月,設計年客運8.5萬人次,年貨物吞吐量3.5萬噸。
錢便澳碼頭,位于錢便澳港防浪堤東北內側,1983年修建。碼頭為重力式斜坡結構,道面寬4米,前沿低潮不露,頂部高出高潮位0.5米。碼頭沿防浪堤與岸上接通。
1956年4月修建娘宮駐軍渡運碼頭,供登陸艇渡運。碼頭為重力式斜坡結構,長51米,上部高3.5米,前沿高0.5米,道面寬7米,條石和方整石鋪砌。1976年輪渡碼頭建成后,車輛改由輪渡碼頭渡運,該碼頭成為當地漁商船靠泊裝卸碼頭,不久廢棄。與此同時,在竹嶼口南岸,建有躉船浮碼頭3座,專供各類艦艇使用。
平潭島(海壇島)旅游資源
人文景觀
寺廟
寺廟多建在鄉村附近的山頭、海濱,依山朝水,環境清幽。石木結構,以石為主,古樸穩重,頗有特色。主要寺廟有:始建于元代的霞海寺(敖東鄉蒼霞村)、龍興寺(中樓鄉田中村),建于明代的五福廟(潭城鎮),以及建于清初的霞嶼天后宮(嵐城鄉霞嶼村)等。其中,龍興寺于1994年開始大規模重建。
海壇島上寺廟多是明清時代建造的,石構為主,簡單粗樸,不雕不藻。主要有:五福廟,又名威靈公廟,在潭城鎮五福廟街西側。西轅門上石匾刻“五福境”,外有24級階石。門內楣處書“平潭古跡”,門立于已隱蔽的平坦巨巖上,為“平潭”地名之來源。1982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泉寺,位于平原鄉東梧鳳村龍泉山。三彳令亍寺,又名將軍宮。位于澳前玉樓堂村西。
霞海寺,又名金山寺。在敖東鄉蒼霞壟村東南,位于蒼霞壟、東海兩村之間,故名霞海寺。元代創建。198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峰寺,位于中樓鄉鳳樓村南。仙埕宮,位于白青鄉仙埕村東臨海處。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始建。
霞嶼天后宮,在嵐城鄉霞嶼村東。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建。198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福恩境,俗稱后圍廟,位于潭城鎮后圍村北。觀音井觀音堂,坐落在潭城鎮觀音井街中心,清咸豐五年(1855年)建。
古遺址
古人類遺址平潭歷史悠久,保留著多處古人類遺址,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平原鄉殼丘頭遺址、敖東鄉南厝場村西瓷園頭遺址、北厝鎮北厝村祠堂后遺址等8處;商周時期遺址有白青鄉伯塘村北的馬鞍山遺址等6處。殼丘頭遺址是福建境內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之一。 軍事遺址多為明清時期抗倭抗清的古營寨及煙墩、烽火臺。古營寨有10余處,分布于平原、蘇澳、北厝、敖東等鄉鎮,多數已毀,殘址猶存。主要營寨遺址有龜山古營寨、芙蓉寨、南寨、桃花寨、小雄寨等。烽火臺、煙墩均坐落臨海山頭,用作海防報警。主要遺址有鳳髻山煙墩、五皇山煙墩、大寨烽火臺等。
石刻
最早的摩崖石刻是鐫刻在蘇澳鐘門山上的“梯云嶺”3字,據《平潭縣志》記載:“徑數尺,規畫蒼古,未載年月”。
道彰巖石刻位于平原鄉白沙垅村西北山麓,巨巖重疊斜靠,構成上下二狹洞,深如屋,夏涼冬暖。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僧人璋公募緣至此,見巖洞深幽,綠林環抱,景物不凡,就在此地建廟定居,并在上洞西壁橫刻“道彰巖記”4字,豎刻“巖本元有,道假人弘。熙寧已酉,興自璋公。”清光緒年間,副貢游騰輝在下洞東壁題刻“洞天一品”4字,又在西壁豎刻“巖本天成,道彰其名,興自宋代,迄我大清”4行16字。洞外巨巖上刻有二尺見方的楷書“福”字,字體豐滿剛勁,不知出于何人手筆。
“明鏡”石刻在北厝鄉小灣山上,有一塊橢圓形巨巖突兀山巔,高5米,寬3.4米,上刻楷書“明鏡”二字,每字大0.64平方米,系民國4年(1915年)6月福建巡按使許世英題刻。右側有縣長戈乃康記事石刻10行,每行12字。此巖平圓光亮,古稱石鏡,與西邊竹嶼港中的美人礁遙遙相對,構成“美人照鏡”,為平潭舊時十景之一。
龍嶼石刻位于三十六腳湖龍嶼上,巨巖聳立,蔚為壯觀,上刻“神龍”、“好湖山”等字,字跡蒼勁有力。巖上還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平潭同知李煐等人游湖時留下的題刻,保存完好。
?兩绞涛挥诎綎|鄉安海村,景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原有摩崖石刻2處:一為“望耕亭”,二為“榕石”,不知為何人手筆。1994年,縣旅游局在景區內鐫石5處,分別是“神游”、“石景大觀”、“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新縣古東嵐”、“牛”等皆出自省內外著名書法家(朱以撒、舒展、張怡、徐昭、高青)的手筆。
舊式民宅
海壇島上,民宅單體模式主要有竹篙厝和四扇厝兩種。竹篙厝,始于唐初,原為屯兵營房,后被群眾沿用,成為平潭民宅主要模式之一。硬山屋頂,石墻結構,魚眼天窗。屋式為木石平房,進門依序為前天井、廳堂、住房、后天井、小門。天井通風、采光良好,四周有門出入方便,適用于當時駐兵戰斗。四扇厝多無書院,亦無天井,其構式為兩房一廳,左右兩房又分前后房,廳分大廳與后廳,四周與中間隔墻均為石構,硬山屋頂,木石結構。廳堂明亮,住房較暗,僅用小窗采光。
舊式民宅多用當地潔白的花崗巖和優質的海砂為建筑的主要材料,顯得堅固、樸實、大方。左鄰右舍門不相對,互不干擾,甚至在門前空地建一排屏墻,堵住外來視線。多數民宅在屋前或廳中安置石舂臼,作為民宅附屬物,為全國罕見。
自然景觀
主要是蝕余景觀、象形山石和沙灘洞穴等。其中,海蝕地貌、海濱沙灘獨具特色,可以誘發游人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一)蝕余景觀。由于長期的海水侵蝕和風砂磨蝕,花崗巖體形成參差不齊、形態各異的奇巖怪石群,分布于大小島礁上,以其“奇趣”,吸引游人。構成蝕余景觀主要是在構造發育的基礎上,受海水侵蝕而形成的海蝕溝槽和海蝕拱橋,以奇險、粗獷為特色,分布在坡度大、斷裂發育的基巖海岸一帶,如流水鎮王爺山東南側的“神兵谷”、“仙人谷”的海蝕溝,白青鄉青峰村西北向的海蝕溝和海蝕拱橋等。其中青峰海蝕拱橋,橋孔朝向北偏東65°,孔高10米,寬5米,橋面厚10米。海浪沿橋下海蝕溝洶涌而入,浪花飛濺數十米;遇六、七級東北風時,激起浪沫紛紛揚揚,宛若風卷雪花,蔚為壯觀。
(二)象形山石。 。象形山石形肖、量多、分布集中。初步統計,全縣擬人狀物的象形山石有100多個,集中分布在海壇島南部的南寨山、三十六腳湖畔、敖東鄉,僅南寨山上就有30多個石景。其巖性絕大多數是花崗巖,主要塑造營力是風沙磨蝕和巖體風化。主要景觀有南海鄉塘嶼南端的“海壇天神”,蘇澳鎮看澳村西“半洋石帆”,以及南寨山象形石景群等。
(三)沙灘。海壇島岸線長達480公里,海濱沙灘長約70公里,主要分布于海壇灣與壇南灣內。其中2.5公里以上的有8處,較大的有流水澳6公里,大福澳6公里,長江澳5公里,龍鳳頭灘4.5公里。灘面廣闊,坡度平緩,沙質適中、潔凈,無污染,無有害生物,主要特征值基本接近國外度假海濱沙灘的要求。
海壇灣海濱沙灘位于海壇島東部中段,西距平潭城關僅1公里,呈U型,朝向臺灣海峽。沙灘連綿9.5公里,數個小丘陵將沙灘分成6截。沙灘平均坡度2.2度。沙粒細小,晶瑩潔白,主要特征值接近國外度假海濱沙灘的要求。南段的沙灘靠近縣城,得地利之便,已建有龍鳳頭海濱度假村。
壇南灣海濱沙灘位于海壇島東南,北與海壇灣為鄰,東瀕臺灣海峽,狀呈新月形,灣口朝向東南。海岸線曲折,多港澳,12公里長的岸線上有沙灘13座,每個沙灘均有岬角與鄰近沙灘隔開,具有較強的封閉性和獨立性。沙灘總長9.23公里,面積2.19平方公里。除潭角尾澳和洋中澳沙灘較大外,其余皆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小型沙灘,長度多在400米左右。與海壇灣沙灘相比,壇南灣沙灘更為優越:沙粒均勻純凈,晶瑩潔白,略呈淡黃色,灘面極少貝屑等雜質,坡度適中,含泥量低。
海壇海峽南端東岸沙灘位于海壇島南部,南臨海壇海峽,沙灘近似于壇南灣,由多個沙質優異、封閉性和獨立性好的小沙灘組成,自西至東依次是大澳、潮蛇港澳、東限洋澳、山岐澳等。
(四)洞穴。由于長期海蝕作用與花崗巖體傾覆斜疊形成的洞穴,多見于海蝕崖下部或巖石密布的山頭上。其中海蝕型的洞穴主要有流水王爺山南坡陡崖下部的“仙人洞”和敖東錢便澳蝙蝠山的“蝙蝠洞”;堆砌型的洞穴主要有敖東大福村東邊山的“九龍洞”、“一片瓦”和南寨山鱷魚峰上的“三角洞”。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5160.html
平潭島(海壇島)在哪里?平潭島(海壇島)屬于哪個省?平潭島(海壇島)在哪個?
下一篇:沒有了
相關平潭島(海壇島),平潭島(海壇島)在哪里,平潭島(海壇島)屬于哪個省?平潭島(海壇島)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