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黃帝陵在哪里,黃帝陵在哪個省
黃帝陵在哪里?黃帝陵屬于哪個省哪個市?黃帝陵在哪個省?
黃帝陵旅游,黃帝陵在哪里,怎么走?
黃帝陵,是軒轅黃帝的陵寢,是《史記》記載的黃帝陵 ,位于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 黃帝陵古稱“橋陵”,是歷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黃帝的場所。歷史上最早舉行黃帝祭祀始于秦靈公三年(前42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 。自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親率十八萬大軍祭祀黃帝陵以來,橋山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之地,保存著漢代至今的各類文物。陵前的“黃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
黃帝陵簡介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的陵園。因位于延安黃陵縣城北約0.5公里的橋山之上,故又稱橋陵。是國務院公布保護的第1號古墓葬。古墓葬分類第一號,堪稱“華夏第一陵”,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抒發民族情感、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合力的圣地;***僑胞將其譽為“東方的麥加”。黃帝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明的開創者,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敬仰和愛戴的人文始祖。
黃帝陵圖片
自春秋起就舉行官方祭祀活動,特別是秦漢以來,這里已成為官方祭祀的場所。1944年,因黃帝陵在陜西省中部縣,經國民政府批準將中部縣改為黃陵縣。新中國建立后,每逢清明節、重陽節均在此進行祭祀典禮,特別是清明節公祭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的國家大典。廟內碑廊珍藏古今石碑百余通,其中歷代皇帝親自頒發的御制祝文,名人政要親筆題寫的碑文以及香港、澳門回歸紀念碑、“臺灣光復紀念碑”等無不彰顯著黃帝陵無以倫比的特殊地位。
漢司馬遷《史記》稱:“黃帝崩,葬橋山。”橋山黃帝陵相傳創自漢代,唐太宗大歷中期在城北橋山西麓,宋太祖開寶五年,下令移建于今址。元至正,明天啟、崇禎,清順治、雍正、乾隆、道光及后期疊有重修,均有碑記載或錄于縣志中。因黃帝為我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淵祖,一直到今均逐年謁陵紀念。
橋山因山形像橋,故以得名。山上古柏參天,山環水抱,景色宜人,曾有橋山黃陵八景之稱:橋山夜月、沮水秋風、南谷黃花、北巖凈雪、龍灣曉霧、鳳嶺春煙、漢武仙臺、軒轅古廟。橋山,面積333公頃。6萬株古柏參天遍野,長青不凋。黃帝陵就在橋山之巔。山頂有一塊“下馬石”,上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在“下馬石”左前方,有十數米高的大土丘,碑稱“漢武仙臺”,傳漢武帝北征匈奴,歸來時祭祀黃陵所筑。由此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黃帝陵。陵高3.6米,周長48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墻。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橋山龍馭” 4個大字,相傳黃帝即由此乘龍升天。再前有祭亭,紅柱綠瓦,四角飛檐,亭中石碑刻“黃帝陵”3字,系1958年郭沫若所書。
黃帝崩,葬橋山,橋山位于陜西省黃陵縣城北約一公里處,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蔥蔥。軒轅黃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橋山巔的古柏中。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墻,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
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置紅墻圍護,東南側面為欞星門,兩側有仿制的漢代石闕。陵園區內地鋪著磚。顯得古樸典雅。
陵前正南,陵園圍墻以外是土筑高臺,即“漢武仙臺”。《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臺,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筑,臺高20余米,現已用塊石砌筑并建有登臺石階及云板,護欄等。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征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廣場北端為軒轅橋,寬8.6米、長66米、高6.15米,全橋共9跨。石梁121根,橋面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全橋均采用花巖石料砌成。顯得粗獷古樸。軒轅橋下及其左右水面為印池,占地約300余畝。蓄水量可達46萬平方米。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云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印池四周綠樹成蔭,形成優美的空間環境。
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臺階,象征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巖(仿漢代木)建筑。顯得格外莊嚴雄偉。入廟院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軒轅手植柏。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此柏高19米,樹干下圍10米,中圍6米,上圍2米,遒枝蒼勁,柏葉青翠。
再北為誠心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祭祀官員至此須整飾衣冠,靜心凈面,方可進入大殿祭祀。再北為碑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卷棚頂。亭內立有毛澤東手跡“祭黃帝陵文”和蔣中正手跡 “黃帝陵”碑石。
側有一高大古柏,即“漢武掛甲柏”,枝葉茂盛。軒轅廟正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門楣匾額“人文初祖”,。殿內正中木質壁龕內嵌浮雕軒轅黃帝石像。碑亭東為碑廓,其中有歷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記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黃帝陵樹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黃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黃帝橋陵碑,以及1912年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后派代表團帶上他新自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前往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的碑石等。
黃帝陵景區山環水繞,景致宜人。橋山古柏端莊清翠,現有千年古柏81600余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林;“軒轅手植柏”高大挺拔,為黃帝親手所植;廟前湖波蕩漾、沮水微瀾,廟內古柏參天、建筑巍峨,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一脈相承。
黃帝陵景區已連續榮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創建先進單位”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等多項認定和榮譽稱號;是中國著名的祭祖文化之鄉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地。
黃帝陵主要景觀
黃帝陵景區主要由軒轅廟和黃帝陵兩大部分組成。
軒轅廟在橋山山麓,而黃帝陵則在橋山之巔。
黃帝陵標識碑
位于黃帝陵印池廣場前,于2017年3月16日落成。標識碑正面雕刻的黃帝陵標識,圓形背景源自中華文化“天圓”的傳統理念,虛實相間體現時空轉換,圓形下方的大地和如意祥云圖案,寓意黃帝開創的中華文明根植厚土、造福華夏。 黃帝陵標識碑的設計和制作,以毛澤東主席委托郭沫若題寫的“黃帝陵”為標識的主要素,凸顯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概念,確立了黃帝陵在中華文明史上崇高的地位與尊嚴。標識碑總高4.5米,寓意九五之尊及五湖四海對始祖黃帝的敬仰。
軒轅廣場
軒轅廣場位于景區最南端,是一座寬闊的不對稱半圓型廣場,總面積一萬平方米,地面用直徑0.5米一0.6米的5000塊秦嶺天然河卵石鋪砌,象征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
印池
軒轅廣場北,是一條蜿蜒的河流——沮河,沮河古稱“姬水”,軒轅黃帝因“長于姬水”而姓姬。又傳說這條河原名“祖河”,當黃帝被召要“御龍飛升”回天宮時,群臣先民依依不舍,眼淚嘩嘩地從橋山之巔淌流下來,全部流入了“祖河”。酈道元在寫《水經注》時,考慮到“祖河”既然是黃帝先民眼淚形成的,不如改為“淚河”,再后來,為了讓該河的名字既能代表先民們的眼淚,又能代表“祖河”,就將河名改成了“沮河”。橋山與印臺山之間的這段沮河,因在印臺山下,故又稱為“印池”,其寓意為黃帝用印之水,傳說黃帝總在此淘洗玉璽大印,對面即為黃帝置印的印臺山。印池占地300余畝,水域面積約為20萬平方米,總蓄水量46萬立方米,再現出“沮水秋風”、“橋山夜月”的自然景觀,也使黃帝陵山環水繞。
軒轅橋
印池之上,橫跨著一座通往北岸軒轅廟的軒轅橋。軒轅橋為仿灞河古礅梁橋,全長66米,寬8.6米,高6.15米,共九跨。橋面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橋體全部采用花崗巖,每根石梁長5.71米,重10噸,由121根石梁鋪砌而成,給人以粗獷、古樸、厚重的視覺效果。
橋北廣場
軒轅橋的北端即橋北廣場,與軒轅廟的龍尾道相連接,面積1584平方米,地面用花崗巖鋪砌。廣場上聳立著四根高4.8米的花崗巖望柱,既烘托了廟前的莊嚴氣氛,也是黃帝陵廟前區的標志之一。
龍尾道
軒轅廟前的龍尾道,共設95級石質臺階,經五個踏步組逐級登高,寓意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
山門
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位于軒轅廟中軸線上,為仿漢風格的石質建筑,建筑面積224平方米,五開間布局,4.8米高的18根柱子為花崗巖整條石。廟門臺基比廟前廣場高出2.72米。廟門正上方石匾“軒轅廟”匾,為蔣鼎文先生1938年清明節祭陵時所題。
黃帝手植柏
軒轅廟山門內西側有一棵高大的古柏,即著名的“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5000余年,相傳此樹為軒轅黃帝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又稱“軒轅柏”。柏樹枝干蒼勁挺拔,樹葉青翠,主干略向南傾斜。樹高19米,胸徑11米,其冠如蓋,其勢巍峨。《國書集成》記載:“中部縣有軒轅柏,在軒轅廟。考之雜記,乃黃帝手植物,圍二丈四尺,高可凌霄。”樹旁有一碑樓,內嵌石碑一塊,上書:“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圍三十一市尺,中圍十九市尺,上圍六市尺,為群柏之冠。” 黃帝手植柏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柏樹,1982年,英國林業專家羅皮爾考察了27個國家的柏樹后,認為唯有黃帝手植柏最粗壯、最古老,稱贊它是“世界柏樹之父” 。1998年12月9日,“中華名樹公選養護委員會”將黃帝手植柏評為中華百棵名樹之首,世人譽之為“世界柏樹之冠”。
誠心亭
沿中軸線北行即到誠心亭,原稱過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面積約85平方米。歇山頂上,灰布板瓦與筒瓦緊緊相扣,前檐施勾頭滴水,四邊無墻,欄額下為花格裝飾,旋子彩繪。明間南北兩側臺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間、補間外側有圍欄圍護。亭柱上書有兩幅楹聯:“觀天地生物氣象,讀古今經世文章”;“誠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兒女情”。 亭前東南側有一磚砌壁,上書簡介:“歷代帝王將相、墨客騷人,現代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同胞華僑、外籍華裔,謁拜黃帝時,先要在誠心亭整衣冠,備禮品,平靜心情,消除雜念,然后緩步進殿,頂禮膜拜。”
碑亭
誠心亭北為碑亭。其形式與誠心亭相仿,面積較之略大,中間仍為過亭,東西兩側有磚墻。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卷棚頂,施灰布板瓦、筒瓦,枋額間施旋子彩繪。碑亭面南柱子上有一幅對聯:“上下五千年,縱橫三萬里”。 1987年以前,碑亭存放碑石47通,1988年將大部碑石遷至軒轅廟內東側的碑廊。 碑亭是重要石碑陳放亭,亭內現存石碑四通。西側二通,前邊一通是1937年4月5日國共兩黨共祭黃陵時,毛澤東親筆題寫的“祭黃帝陵文”手跡。后面一通是鄧小平為黃帝陵的題詞碑,碑上刻著鄧小平親筆題寫的“炎黃子孫”四個大字,署名鄧小平,時間是1988年。碑身高3米,寬0.9米,厚約0.3米。 東側二通,前邊一通是孫中山先生1912年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所作“黃帝贊”詞一首:“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后邊一通是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于1942年冬為橋陵改稱黃帝陵題寫的“黃帝陵”三個大字,此碑原立于黃帝陵墓之前,解放后被郭沫若題字碑代替,現存石碑為重刻碑。 港、澳、臺祭文碑 碑亭西前方,矗立著四塊石碑:香港回歸紀念碑、澳門回歸紀念碑、“臺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文碑、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黃陵謁祖祭文碑。
漢武掛甲柏
黃帝腳印石旁,有一棵漢武掛甲柏,又稱將軍柏,志載:“漢武帝征朔方還,掛甲于此樹。”樹干斑痕密布,縱橫成行,似有斷釘在內,是群柏之中最為奇特的一株。特別是每年清明節前,這棵古柏枝干上流出的柏液凝結為球狀,經陽光反射尤為壯觀,吸引著各地前來謁陵拜祖的人。然而清明節一過,柏液中斷,古柏從枝到桿又恢復了原來密密麻麻的甲痕。
人文初祖大殿
軒轅廟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軒轅黃帝的正殿,也是整個廟院的主體建筑,坐落在廟院中心。重建于明朝,1959年曾做過一次較大規模的重修。人文初祖大殿占地282平方米,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大殿屋頂為歇山頂,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與筒瓦相扣覆蓋,檐部施勾頭滴水,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前檐當間建有六扇隔扇門,次間、稍間則各有四扇隔扇門。檐下的欄額、平板枋為和璽彩繪、斗拱彩繪,兩側與兩側背面、內梁等處的彩繪,均精致華麗。正殿門楣上懸掛有原國民黨愛國將領程潛于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夏祭陵時所題“人文初祖”大匾,字體鐵畫銀勾,剛中藏秀。
軒轅黃帝浮雕像
大殿正中木質壁龕內供放著一尊巨大的石刻軒轅黃帝浮雕像。這尊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浮雕像,是以東漢恒帝建和元年(147年)建于山東濟寧嘉祥的武梁祠黃帝石像為藍本,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適當融入現代審美理念放大刻制而成。 黃帝浮雕像為全身像,石料采用陜西富平墨玉,高3.6米,寬3.3米,重11噸。浮雕軒轅黃帝沉穩站立,步履向東又回首望西,抬臂揚手,冠帶簡樸,著裝無華。神龕四周的圖案為: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神龕與軒轅黃帝浮雕像都是香港同胞湛兆霖、程萬琦二先生于1987年清明節專程前來祭陵時,捐款8萬人民幣制作的。
碑廊
軒轅廟山門至人文初祖大殿的中軸線東西兩邊,有兩條長長的碑廊,碑廊按漢代建筑風格設計。 碑廊將黃帝陵歷代保存的石碑按時代先后和內容類別有序排列,西側碑廊自北向南依次陳列自宋至清末的56通祭祖和記事古碑,東側碑廊內自南向北依次陳列黨和國家領導人、現代書法家贊頌黃帝功德的碑文和為整修黃帝陵工程做出貢獻的功德碑。
祭祀廣場
人文初祖大殿北面,是占地1萬平方米的祭祀廣場,可容納5000人舉行祭祀活動。廣場地面為花崗巖石鋪就,南端東西兩側各建三出闕,闕前臺上擺放著八尊青銅鑄鴻叔簋(guǐ);東西兩側分列著九尊高2米的青銅鑄牛鼎和代表56個民族的56面龍旗。此外,東面還有一口龍魂大鐘,西面則立一面龍威大鼓。整個祭祀大院,莊嚴肅穆,威風凜然。
龍魂大鐘
“龍魂”大鐘是用于公祭軒轅黃帝陵的禮器,設計將兼顧禮樂鐘之外形、廟堂鐘之音響和時代之風采。鐘體全高3.8米,口頸2.456米,重13噸。 “龍魂”大鐘以陜西周原出土的周代銅鐘為主型,以漢代畫像黃帝功德為主圖案,以周原出土的龍鳳玉飾和祥云紋為底飾,鐘紐為雙鳳聳立,兩側以雙龍為扉棱,鐘面正中心為篆體“龍魂”二字。鐘的整體造型莊重凝練,獨特精美,表現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體現鐘銘盛世、龍鳳呈祥、天人合一的意蘊。
龍威大鼓
龍威大鼓重750公斤,鼓面直徑2.5米,鼓幫直徑2.7米,鼓高1.5米,與龍魂大鐘相得益彰,顯得威風八面。
軒轅殿
祭祀廣場北端,在總高6米的三層石臺上,巍巍矗立著軒轅殿。功能性設施都建在隱蔽處,環境得以凈化。殿區內不設其他樓閣廊榭,憑借山川地貌與植被構成的大環境,體現出“大象無形”的境界。大殿檐下正中懸掛著著名書法家黃苗子先生書寫的隸體“軒轅殿”匾額。 軒轅殿建筑面積1700平方米,由36根高3.8米的圓形石柱圍合成40米X40米的長方形空間,柱間無墻,上履巨型覆斗屋頂,體現了“黃帝明堂”風貌,是廟區最具特色的標志性建筑,沉長的屋檐、碩大的斗拱、簡潔而古樸的屋脊,使整座建筑顯得宏偉而莊嚴,具有古漢風格。屋頂中央有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藍天、白云、陽光直接映入殿內,整個空間顯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殿內地面采用青、紅、白、黑、黃五色花崗石鋪砌,隱喻傳統約“五色土”,以象征黃帝恩澤祖國大地。整個軒轅殿設計取“天圓地方”之意,承天接地,沐陽光雨露,象征著中華遠祖質樸的宇宙理念。黃帝石刻像佇立在殿內上方。
軒轅黃帝像
軒轅殿內中央偏北處,豎一高大花崗巖石碑——軒轅黃帝像石碑。石碑總高7.6米,基座寬5.68米,厚3.48米,正面和背面兩塊巨型石料各重約16噸。其造型特點既像傳統的祖宗牌位,又似傳統陵墓前的石碑,同時又如一座古樸的神龕,按照傳統文化觀念,名曰“神主”。 石碑正面刻軒轅黃帝像,此像與人文初祖殿的黃帝像一樣,高3.9米,寬2.6米,采用“減地平雕加陰線刻”的漢代畫像石雕刻技法加工而成,由16塊青灰花崗巖巨型料石構成甲骨文的“祖”字形,呈現出嚴謹樸素、重拙寫實的古漢風韻。
世紀柏
軒轅廟西側,有公路通往橋山,可以步行上山,也可乘坐景區交通車上山。 山腰有一棵“中華世紀柏”。 “中華世紀柏”栽植于庚辰年二月初二(2000年3月7日)黃帝誕辰日,是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象征,它采集34個省市自治區及特別行政區具有代表區域特點的黃土培植,掬黃河、長江入海口之水澆灌,表達了所有炎黃子孫對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仰慕、緬懷和對新世紀的祈福。
泰山五彩石 在“中華世紀柏”旁,矗立著重達15噸的泰山五彩石,由法蘭西藝術院院士、華人藝術家陳瑞獻先生撰文書寫的《庚辰黃帝圣誕志》被鐫刻其上,以石銘記先祖恩德,喻意神州社稷穩如泰山,中華兒女興幫治世的責任重于泰山。 [44]
陵道
從“中華世紀柏”開始,一條步道通往山頂的黃帝陵。 陵道和神道是進入陵區的重要通道,沿山體采用形斷意連、曲不離直的手法修筑。道路總長455米,其中陵道260米,神道195米,寬均為5米,全部用花崗巖條石鋪筑,共277個臺階。
龍角柏
沿登陵道拾級而上,兩側古柏參天。橋山山豐土厚,林木茂密,古柏覆蓋面積為89.1公頃,計有古柏816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萬多株,是中國最古老、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橋山古柏不僅數量多、樹齡長,品種也較為齊全,以側柏為主,還有扁柏、圓柏、刺柏等。 龍角柏,又稱“麻花柏”,因處于黃帝陵“盤龍崗”龍頭上方,對稱各一株,形如龍角而得名。
天黿神慧
登陵道途中建有黃帝陵的守護神天黿神慧。傳說,天黿是華夏族古老的圖騰,是一種神異的龍,背有“河圖”,知天地鬼神世間萬物之興衰,具有神秘先知。黃帝在昆侖山遇神龍天黿,名謂“白澤”,封其為守護神,是智慧力量和王權的象征。據說,用“河圖”可以祈求幸福,撫摸龍角可以避邪消災。
下馬碑
距黃帝陵約200米的神道旁,樹立著一座明朝嘉靖年間樹立的下馬石,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馬”八個大字。 古代山路崎嶇,謁祖祭陵者多騎馬坐轎,行至此處,均下馬下轎,整理衣冠,平靜心情,恭行至陵前。現代人雖不騎馬坐轎,多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園,亦須恭敬肅然;乘車上山者,同樣也須在此下車,以示敬意。
文保碑
1961年3月4日,黃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
陵園
神道盡頭便是陵區。陵園四周順依山勢,修有綿亙不絕的青磚圍墻,高1.6米,涂以紅色,象征至尊至偉。墻頭為紅椽綠瓦,古色古香。整個陵園,南北約210米,東西約72米。 整個陵園,南北約210米,東西約72米(前寬42米、后寬81米)。陵園有兩個門,分立東西兩側。
漢武仙臺
東門進入陵園,左側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臺,始建于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臺旁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臺”四字,為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所立,落款為“池南唐琦書”。 漢武仙臺或稱漢武祈仙臺,《史記·封禪書》記載:元封元年,漢武帝劉徹“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帝劉徹勒兵18萬大軍,北征朔方,凱旋后,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歸途經黃帝陵時,停兵祭祀。同時為使自己長壽成仙,又令18萬兵士于此起土筑臺,以土堆成,翠柏圍之。后人因此稱此臺為祈仙臺。 《中部縣志》也載:漢武仙臺,“峙黃陵左側,高出林表,漢武巡朔方,還,祭黃帝,筑臺祈仙”。漢武仙臺下圍120米,上圍22.5米,距陵墓45米,兩條石砌曲徑通向臺頂,四圍古柏環抱,臺頂高達林表。登臨其上,四周景色盡收眼底,民間有“登臺一次,增壽一年”之說。
欞星門
穿過漢武仙臺旁的欞星門,登上橋山之巔,便是黃帝陵冢。
祭亭
黃帝陵冢前為祭亭,亭寬10米,深6.15米,建筑形式為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亭前置放供桌、祭器與各種供品等,亭中置一高大石碑,碑高4.3米,寬1.2米,上刻“黃帝陵”三個大字,為郭沫若受毛澤東囑托,于1958年5月手書。祭亭由八根柱子支撐,上部四角卷起處系有風鈴,微風起時,風鈴齊鳴。亭柱上有兩幅楹聯,一為:“奠華夏宏大業基始祖恩德澤萬世,樹炎黃浩然正氣民族精神炳千秋”;一為:“中華國脈承龍脈,黃帝英魂壯民魂”。祭亭地面鋪以花崗巖石,純凈清亮,素樸莊重。從古至今,每年的清明、重陽祭祀大典,多在這里舉行,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追思先祖功德,抒發民族情感的重要場所。 黃帝陵前還立有一塊石碑,位于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后,上書“橋山龍馭”四字,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落款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書”。軒轅黃帝在此乘龍升天時,人們不舍得他離開,從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寶劍等埋葬此處,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懷念。陵前原來還有一塊古碑,上書“古軒轅黃帝橋陵”,是清陜西巡撫畢沅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立,但現已佚失。
黃帝陵冢
黃帝陵冢位于橋山山頂正中,坐西北面東南,高3.5米,周長48米,面積約200平方米。 陵冢為土冢,扁球狀,高3.5米,直徑為16米,周長48米,有磚墻圍護。土冢下部筑方形墓臺,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臺與圓冢相結合,上圓下方,具有“天圓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義。
龍馭閣
龍馭閣位于黃帝陵北,海拔高程994米,是黃帝陵陵區的最高點。建筑形式取材于漢代閣樓,造形具有仿木構筑特征,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花崗石貼面建筑。閣高五層約20米,為4.2米×4.2米的方形,建筑面積160平方米,閣正南面書漢隸“龍馭閣”三個大字。閣內墻壁上,有12幅中展示黃帝功德的主題繪畫,分別是《黃帝誕生》、《部落崛起》、《賜姓建宗》、《修德振兵》、《造舟楫、興醫藥》、《播五谷、務農桑、制衣冠》、《別尊卑、定禮樂、創官制》、《橋山龍馭》、《人文初祖》等,從黃帝誕生到馭龍升天,通過這些繪畫,可以讓人進一步了解黃帝眾多的發明創造和卓著功績。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704.html
黃帝陵在哪里?黃帝陵屬于哪個省?黃帝陵在哪個省?
相關黃帝陵,黃帝陵在哪里,黃帝陵屬于哪個省?黃帝陵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