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您當前位置:97616旅游網 >> 旅游景點 >> 河北旅游景點 >> 易縣清西陵

易縣清西陵,易縣清西陵在哪里,易縣清西陵在哪個省

    就去旅游網  最近更新:2023-07-29 15:55  瀏覽次數:

易縣清西陵在哪里?易縣清西陵屬于哪個省哪個市?易縣清西陵在哪個省?

易縣清西陵旅游,易縣清西陵在哪里,怎么走?

清西陵(We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位于河北保定市易縣梁各莊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 離北京120多公里。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時起四位皇帝的陵寢之地,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還有3座后陵。此外,還有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14座。其建筑形式體現著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嬪、公主、王爺園寢則以綠琉璃瓦或灰布瓦蓋頂。清西陵面積達800余平方公里。 陵區內千余間宮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

清西陵簡介

河北易縣清西陵聯票價格旺季:120元/人;詳情請點擊:河北易縣清西陵門票價格

清西陵是清代四位皇帝及其皇后嬪妃的陵園,位于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約100公里,面積達800余平方公里。這里北依峰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

清西陵
清西陵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皇帝覽奏后十分高興,也認為這里“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

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于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筑群。

清西陵有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一處環境幽雅、風景秀麗的游覽勝地。在方圓200華里、面積800平方公里的陵區內,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從建陵開始,清王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現在這里有古松1.5萬株,青松幼柏20余萬株,陵區內松柏蔥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寢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隱若現,儼然一幅絢麗的山水畫。

陵區內千余間宮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氣勢磅礴。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爺陵均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

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著雍正及他的皇后孝敬、皇貴妃敦肅。雍正皇帝的泰陵,位于永寧山主峰之下,始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泰陵是西陵的主體建筑,規模大,體系完整。西陵以泰陵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東西兩側,規制與清東陵基本相同。過一座聯拱式的五孔橋,進入陵區,前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條寬十余米、長5華里的神道貫穿陵區全部。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圣德神功碑樓、七孔石拱橋、石像生、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和寶頂等一系列建筑和石雕刻。隆恩殿建造精美壯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黃瓦頂,木結構卯榫對接。明柱瀝粉貼金包裹,殿頂有旋子彩畫,梁枋裝飾金線點金,枋心彩畫“江山統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調和,殿宇金碧輝煌。

昌陵是嘉慶皇帝的陵墓,位于泰陵西側,于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建成,建筑形式與泰陵大同小異,規模并列。從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寶城,一應俱全,但昌陵的寶城比泰陵還高大。隆恩殿里,用貴重的花斑石砌墁,黃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紋,光彩耀目,滿殿生輝,素有“滿堂寶石”之稱。嘉慶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絕妙無比,可與北京天壇的回音壁相媲美。

道光皇帝的慕陵,原建于東陵寶華峪。陵建成后的第二年,發現地宮浸水,道光大怒,并責罰選陵和營陵的官員,下令把陵墓拆除,后遷西陵建陵。兩次建陵,耗白銀440萬兩。慕陵規模較小,沒有大碑樓、神道、石像生、方城、明樓等建筑。但隆恩殿的建筑卻別具一格。它完全用楠木建成,一律本色,不飾彩繪。梁枋、隔窗和門窗上,以及天花板每個小方格內,都有雕龍。龍群設計新穎,雕刻玲瓏剔透,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造成“萬龍聚合,龍口噴香”的氣勢。

光緒皇帝的崇陵,在泰陵東南5公里,是我國帝陵中最后一座,建于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崇陵當時還未建成,到1915年才完工。光緒在位期間,未營建陵墓,死后才建這座陵寢。陵區范圍和建筑規模都較小,沒有大碑樓、石像生等建筑,但排水系統較完善。隆恩殿的木料,均采用異常珍貴的、質地堅硬無比的鐵力木,被譽為“銅梁鐵柱”。殿內彩繪鮮麗,殿前的龍鳳石,雕刻精巧,有立體感。因崇陵建成到現在才90多年,保存比較完整。

西陵中泰昌穆三陵保存完好,并未被盜,崇陵和珍妃墓曾被盜, 陪葬物已然流失。目前崇陵地宮已被打開,成為博物館。清西陵是我國現存龐大的古建筑群之一,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資料,在建筑科學和文化藝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也是發展旅游事業的寶貴資源。2001年初,清西陵被列為國家最高級別的“4A”級旅游景區。清西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清西陵歷史沿革

修建盛期 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 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帝覽奏后十分高興,也認為這里“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于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

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帝為其子永璉(端慧皇太子)選擇陵地時曾選擇此處,后來拋棄。

慶元年(1796年),嘉慶帝登基后遵循其父乾隆帝的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內分建陵寢的制度,在按照乾隆為他選好的陵址,于即位當年開始興建,到嘉慶八年(1803年)完工。 [6] 這是清西陵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寢。與此同時興建、同時完工的還有嘉慶皇帝17位嬪妃的園寢昌陵妃園寢。嘉慶十三年(1808年)六月,西陵守護大臣永鋆奏報嘉慶帝發現昌陵工程有工程質量問題。由于連月大雨,幾處建筑出現滲漏,嘉慶帝立即派人查看,經過檢查發現昌陵幾乎所有建筑都存在工程質量問題。嘉慶帝緊接著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大修。

衰落時期

道光十二年(1832年)到道光十六年(1836年),道光帝修建了慕陵。慕陵是由寵極一時的大臣穆彰阿主持建造的。慕陵在選址時吸取東陵寶華峪陵寢滲水的教訓,選擇了高平之地龍泉峪。

咸豐帝本來在清西陵選擇了金龍峪和龍泉峪兩處寶地,但后來選擇了東陵龍泉峪。慈禧太后為同治帝選陵是選擇了清西陵的金龍峪和清東陵的雙山峪,但后來慈禧太后破壞了乾隆帝立定的昭穆之制,將同治帝的陵地選在了清東陵的雙山峪。

清崇陵于宣統元年(1909年)破土興建,民國四年(1915年)竣工。1938年,崇陵地宮被盜。

建國之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4年成立西陵文物保管所后,

在日常維修保護中,嚴格遵守“不改變原狀”(即盡最大努力保存文物的真實性)的原則,以確鑿文獻和檔案資料為依據,其設計、材料、工藝、布局等方面均保持了歷史的真實性,未增加一座建筑,從主體建筑,大木結構、規制,甚至連門窗格扇等都保持原狀,成為修繕、參觀清代陵寢的樣本。在對清西陵建筑主體進行保護的同時,亦注重其周圍環境的保護,基本上沒有改變其環境關系,15000余株古松柏林的完好保存又是清西陵環境風貌的真實寫照。 清西陵于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 [8] 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民國四年(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

清西陵地理環境

清西陵位于東經115°13’—115°25’,北緯39°20’—39°25’之間。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 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區域內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崗巒起伏,林木叢茂,河道縱橫,為北易水河的發源地,最高海拔1121m。周圍群巒疊嶂,東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紫荊關,北枕永寧山,現抵易水河。

清西陵建筑布局

總體規模

清西陵有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古建筑群。在方圓200華里、 面積800平方公里的陵區內,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從建陵開始,清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這里有古松1.5萬株,青松幼柏20余萬株。 陵區內千余間宮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爺陵均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 [11-12]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寢,帝陵4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慶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緒皇帝);后陵3座: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妃陵3座,其他陵寢4座(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葬有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以及王公、公主等70多人。

陵區布局

清西陵陵區內各陵園共用祖山、石牌坊、大紅門,周圍均用風水圍墻和火道、界樁圍繞。陵寢布局有主有從,皇后陵和妃園寢均以本朝帝陵為中心,分建左右,自成一區,體現了附屬關系,表明陪葬之意。各帝陵神道均與主陵神道相接,后陵神道與本朝帝陵神道相接,形成枝狀的神道網絡。這些特點是清代以前的歷代皇陵所不具備的。整個清西陵陵區以清世宗雍正帝的泰陵為中心,西面分布著清仁宗昌陵和清宣宗慕陵,東面分布著清德宗崇陵、溥儀墓以及阿哥、公主園寢和永福寺等建筑。

清西陵文物遺存

清泰陵

建筑形制

清世宗泰陵,居于清西陵陵區的中心位置,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其余各陵分布在東西兩側。清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著雍正帝及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位于永寧山主峰之下,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 泰陵的神道,由三層巨磚鋪成,上南往北分布著40多項大大小小的建筑。第一座建筑物是進入陵區的一座聯拱式五孔橋,橋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這三座石坊,都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獸等圖形,被視為清西陵建筑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5] 清泰陵是西陵的主體建筑,規模大,體系完整。清西陵以泰陵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東西兩側,規制與清東陵基本相同。過一座聯拱式的五孔橋,進入陵區,前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條寬十余米、長5華里的神道貫穿陵區全部。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圣德神功碑樓、七孔石拱橋、石像生、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和寶頂等一系列建筑和石雕刻。隆恩殿建造精美壯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黃瓦頂,木結構卯榫對接。明柱瀝粉貼金包裹,殿頂有旋子彩畫,梁枋裝飾金線點金,枋心彩畫“江山統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調和,殿宇金碧輝煌。

陵區構造

大紅門:大紅門是清泰陵總門戶,建筑形式為單據廡殿頂,面闊34.8米,進深11.35米,高13.3米。大紅門兩側有寬厚高大的風水圍墻向東西延伸,長達21公里,把分布在廣闊的丘陵沃野之中的陵寢建筑包容其中。 [16]

圣德神功碑樓:記述皇帝生平功績的主要建筑,俗稱大碑樓樓高26.05米,四面辟門,重循九脊歇山頂,樓內有兩統高大的品屃馱石碑,碑身陽面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著皇帝生前的豐功偉績。碑樓坐落在94米×94米的廣場正中,四角各有一很高約12米的華表相襯。

石像生:石像生指安設在陵墓神道兩側的五對精美的石像生,分別是文臣、武將、馬、大象、獅子。清西陵只有泰陵、昌陵建石像生。

龍鳳門:龍鳳門是神道上門式建筑之一,為六柱三門四壁三樓頂形式,周身用黃綠琉璃構件嵌面,壁心畫面是鴛鴦荷花圖案。

小碑樓:小碑樓又叫溢號碑亭,是放置溢號碑的亭式建筑,四面有門,為雙循歇山頂,樓內豎龍蚨碑一通,碑陽鎊刻著雍正皇帝的廟號、溢號和徽號。

朝房、班房:朝方、班房坐落于隆恩門前。其中,東朝房是為祭祀準備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名茶膳房;西朝房是為祭祀準備面食點心的地方,又名鋍餑房;班房為護陵官兵值班的駐地。

隆恩門:隆恩門是陵區前后兩大部分的分界和門戶,面闊五間,進深兩間。隆恩門前面的建筑分別坐落在神道正中與神道兩旁的廣場上,隆恩門后面的宮殿式建筑群則由一道寬厚高大的朱紅圍墻包圍起采,形成了結構嚴謹的兩層院落。進入隆恩門的第一層院是一個磚石漫地的庭院,有大小不等的五座建筑,整齊地排列在廣場的正中和東西兩側,最前邊兩座矮小的建筑是焚帛爐,北面是東、西配殿,再北是隆恩殿,隆恩殿是陵區主體建筑之一。

隆恩殿:隆恩殿又稱享殿,是陵寢祭記時的主要場所。整座建筑建筑在巨大的漢白玉基座上,重檐九脊歇山式頂,黃琉璃瓦覆頂,面闊五問,進深三間。殿內有三間暖閣,中暖閣設神龕,供奉帝、后的牌位,地面以“金磚”鋪漫,仍保持著原初風貌。

方城、明樓

方城即寶頂前的方形城堡式建筑,長寬各20.55米,高15.4米。方城上建有明樓,明樓內豎石碑一統,明樓后即為埋葬皇帝的地宮寶頂。

泰東陵

建筑形制

泰東陵內安葬的是雍正帝熹妃、乾隆帝生母孝圣憲皇后。泰東陵位于雍正帝的泰陵東北約1公里處的東正峪。泰東陵是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務的恒親王弘晊,內大臣、戶部尚書海望向乾隆帝請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宮后,是否給皇太后預留分位。乾隆帝不便作主,轉而請示皇太后。皇太后降懿旨:“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后,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復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于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乾隆帝遵照皇太后懿旨,于乾隆二年(1737年)在東正峪為皇太后營建泰東陵,約于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其主要建筑由南至北依次為:三孔拱券橋一座、東西下馬牌、東西朝房各5間、東西值房各3間、隆恩門一座5間。東西燎爐、東西配殿各5間、重檐大殿一座5間。陵寢門3座、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陵前左側是神廚庫。庫外井亭一座。

陵區構造

隆恩殿:隆恩殿月臺上設銅鹿、銅鶴之制。在泰東陵之前建成的昭西陵和孝東陵,隆恩殿月臺上只設銅爐一對。而泰東陵則又增設銅鹿、銅鶴各一對。很明顯,這是仿照帝陵之制,首創了皇后陵設銅鹿、銅鶴的制度。以后建的各皇后陵改為設銅鹿、銅鶴各一只,成為定制。

地宮:泰東陵地宮里也鐫刻了經文、佛像。泰東陵早裕陵6年而建。這表明第一個在地宮內鐫刻經文、佛像的不是裕陵而是泰東陵。清宮檔案還記載,泰東陵地宮的地面不是用條石鋪墁,而是用金磚鋪墁。具體泰東陵地宮的規制、經文佛像的內容,因為地宮尚未開啟,檔案也不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

清昌陵

清仁宗昌陵是嘉慶帝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的陵寢,位于泰陵以西2里,以一條神道與泰陵相接,是西陵中唯一有神道與主陵相接的陵墓。昌陵的建筑形式與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其豪華富麗亦不亞于泰陵。隆恩殿大柱包金飾云龍,地面用貴重的花斑石墁地,黃色的方石板上,帶有紫色花紋,別具特色。昌陵有清朝建立的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此后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圣德神功碑亭。 嘉慶元年(1796年),仁宗愛新覺羅·颙琰即位,他遵循父親乾隆帝的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內分建陵寢的制度,在泰陵之西500米處選定了陵址,于當年開始興建,到嘉慶八年(1803年)完工。工程結束后,陵寢定名為“昌陵”。這是清西陵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寢。與此同時興建、同時完工的還有嘉慶皇帝17位嬪妃的園寢——昌妃園寢。

昌陵內葬仁宗嘉慶皇帝和孝淑睿皇后,位于泰陵西側,于嘉慶八年(1803年)建成,建筑形式與泰陵大同小異,規模并列。乾隆傳位給嘉慶帝時并為他在泰陵南西南一公里的地方,選好陵址。從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寶城,一應俱全,但昌陵的寶城比泰陵還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鋪的是很貴重的黃色花斑石,黃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紋,素有“滿堂寶石”之稱。嘉慶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絕妙,可與北京天壇的回音壁相媲美。昌陵西邊是昌西陵和昌妃園寢,分別葬著孝和睿皇后和妃嬪等人。

昌西陵

昌西陵內安葬著嘉慶帝的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昌西陵建于1851年至咸豐二年(1853年)。

昌西陵既不象孝圣憲皇后(乾隆帝生母)的泰東陵那樣宏偉富麗。隆思門以內的建筑,從前到后,一座高于一座,陵寢圍墻前方后圓,表示“天圓地方”。在寶頂月臺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塊石板是塊回音石,站在上面說話,無論聲音大小,都可以聽到宏亮的回音。

昌西陵回音石與回音壁的構成,是清代建筑學家把聲學原理用于陵寢建筑的新創造。羅鍋墻為半圓形,聲波的波長小于圍墻半徑,聲波以柬狀沿墻面連續反射前進,站于圍墻兩端的人便能聽到對方的聲音。 昌西陵與慕陵體制相似,于方臺上直接建圓墳,沒有方城明樓,建筑規制雖簡陋,卻有其特殊之處:一是隆恩殿內藻井彩繪為丹鳳展翅,其他后陵則為3朵蓮花襯以18個金點的水浪花紋;二是隆恩殿后與三座門之間有御帶河一條,河上有三座跨橋,中間一座有欄板,左右兩座各為無欄平板橋;三是三座門前圍墻為方形,三座門后北墻為圓弧形,切入三座門的直墻上。圓形寶頂毫立于北弧墻前,祭臺立于三座門的中門內,而弧形圍墻產生了奇特的回音壁、回音石回聲現象,是中國陵寢建筑中的孤品。

清慕陵

建筑形制

清宣宗慕陵位于清西陵的昌陵西15公里處的龍泉峪。該陵建造得很特殊,與其他帝陵都不相同,是道光帝獨樹心裁之作。慕陵的特點是規模小,沒有方城、明樓、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筑,但其工程重量之堅固,則超過泰、昌二陵。整個圍墻,磨磚對縫,干擺灌漿,墻身平齊結實。隆恩殿的建筑工藝精巧,大殿全用金絲楠木,不飾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開殿門,楠木香氣撲鼻而來。 [21] 起初道光的陵寢設在清東陵,陵寢本著道光追求節儉的精神,取消了二柱門、地宮瓦頂、內刻經文、佛像等部分,大殿、碑亭、石像生體量也小了,道光七年(1827年)完工,且葬入了孝穆成皇后,殊不料一年后發現地宮滲水一尺七寸,震怒之下,全部陵寢被夷為平地。道光帝不顧乾隆帝定下的祖宗昭穆相間的定制,改在清西陵選址重建陵寢。該陵設計上更加刻意求簡,僅有建筑27座,占地45.6畝,比泰陵縮小近80畝。但其實外“儉”內“奢”,其用料材質精美,圍墻采用磨磚對縫、干擺灌漿工藝到頂,不涂紅掛灰,改變了傳統的上身糙砌灰磚,刷紅漿,下肩干擺的做法,加之兩建一拆的經歷,道光建陵耗資超過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陵區構造

神道:慕陵神道放棄與泰陵相接,最南端是一座五孔橋,因為鴉片戰爭的失敗,道光帝“愧對祖宗”、“愧對天下百姓”,遂下令取消了歌功頌德的圣德神功碑和石像生。五孔橋之北即龍鳳門,與孝陵、泰陵、昌陵相同,但略小。龍鳳門以北建有下馬碑東西各一座,神道碑亭體量較小,石碑正面刻有宣宗謚號,背面按照道光的遺囑,刻有咸豐帝親自撰寫的記述宣宗一生事跡的碑文,這在清陵中絕無僅有,其實是兼有圣德神功碑的作用。

神道橋:神道碑亭往北,是神道橋,慕陵沒有按照三路三孔的慣例,而是變成了一路拱橋,東西兩側各有一平橋。

朝房、班房:神道橋北東西朝房各一座,前出廊,面闊三間,但進深縮小為兩間。朝房之北各有一座班房。隆恩門建在石質須彌座上,臺面鋪金磚,面闊五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中開大門三道,門內燎爐已無。東西配殿較小,面闊僅三間,進深兩間,前出廊,單檐歇山頂。

隆恩殿:隆恩殿最為特殊,一改面闊五間的慣例,縮為三間,進深也三間,改重檐歇山頂為單檐歇山頂。殿四周設有回廊,裁撤了月臺和大殿周圍的欄板和雕龍頭,月臺上僅設銅爐兩尊,不設鹿、鶴。

慕東陵

慕東陵為道光帝孝靜成皇后的陵寢,位于慕陵東北方的雙峰岫,原本是慕陵妃園寢。最南端是神道旁兩座下馬碑,左側有神廚庫和井亭(原來均無,后添建),神道全為磚墁,沒有皇后陵神道的中心石和兩側牙石,三座五孔平橋,都是妃園寢留下的痕跡。

東西朝房面闊五間,進深兩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原為布瓦),布瓦東西班房各三間、隆恩門面闊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原為綠琉璃瓦,后全改為黃色)。門內燎爐兩座,東西配殿面闊三間(原無),隆恩殿面闊三間,前出月臺,但無欄板、銅鼎鹿鶴。殿后為面闊墻一道,中門有門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正面額枋上為青白石匾額,上書滿蒙漢“慕東陵”字樣,中門兩側開角門。墻北是石五供,北為月臺,上建圓形寶頂一座,無方城和明樓。寶頂東側并列建有寶頂一座,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清崇陵

建筑形制 清崇陵位于泰陵的東南面約4公里的金龍峪,是我國現存帝陵中最后的一座。崇陵的建筑物數量與規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建筑工巧,陵園儀樹中有罕見的羅漢松和銀松。地宮中合葬著光緒帝和隆裕皇后。 [19] 崇陵陵址名叫金龍峪。其規模雖不如雍正、嘉慶的陵墓那樣龐大,沒有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但它除繼承清代建陵規制,參照咸豐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風格外,又吸收了古代建筑技術的某些精華,仍具有它的特色。整個陵寢根據守衛和祭把的需要,建筑了五孔橋、巡房、牌樓門、神廚庫、三路三孔橋、朝房、班房、隆恩門、燎爐、配殿、隆思殿、三座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頂、地宮。為了增強排水性能,每個宮殿基部都建有2米寬的散水,明樓前和三座門前分別挖砌了御帶河,地宮內鑿有14個水眼與龍須溝相通。隆思殿木料均為異常珍貴的銅藻、鐵藻,用這種木料制作一把普通太師椅,重量竟高達百余斤,所以隆思殿被譽為“銅梁鐵柱”,且梁架之間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頂,又使殿內更加美觀。隆思殿內的四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圖案,柱身為一條金龍盤繞向上,較其它帝陵的寶相花更加富麗堂皇。

陵區構造

隆恩殿:隆恩殿構架用質地堅硬的銅藻、鐵藻木建成,有銅梁鐵柱之稱。特別是殿內四根金柱采用瀝粉貼金的盤龍裝飾,為清帝陵的獨到之處。

地宮:崇陵地宮是清西陵唯一開放的皇陵地宮。地宮是拱券式的石結構建筑,墓道全長63.19米,面積349.95平方米,空間2170.61立方米。地宮內金券是九券中最大的一個,是地宮的主體建筑,高大寬敞,券頂四周、海墁全部是青白石結構。每道石門頂上都裝有重達十幾噸的銅管扇,既能支撐門上的巨石,又能使高3.52米的巨大沉重的石門開關自如,石門之上還有用整塊的青白石雕成的石門樓,八扇石門上,浮雕有造型生動的菩薩立像各一尊,菩薩的立像,高1.99米,神態莊嚴,氣勢威武。

溥儀墓

溥儀墓為華龍皇家陵園。溥儀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寶山。于1995年遷葬到清西陵的華龍皇家陵園。在溥儀墓的兩側,一側是譚玉齡,一側是婉容。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728.html

易縣清西陵在哪里?易縣清西陵屬于哪個省?易縣清西陵在哪個省?

上一篇:狼牙山
下一篇:129師司令部舊址

相關易縣清西陵,易縣清西陵在哪里,易縣清西陵屬于哪個省?易縣清西陵在哪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