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武漢在哪里,武漢在哪個省
武漢在哪里?武漢屬于哪個省哪個市?武漢在哪個省?
武漢旅游,武漢在哪里,怎么走?
武漢市,簡稱“漢”,別稱江城,湖北省轄地級市、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中部地區(qū)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yè)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武漢市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在此交匯,形成武漢三鎮(zhèn)(武昌、漢口、漢陽)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四分之一,被評為國際濕地城市。
武漢簡介
武漢簡稱漢,為中國湖北省省會,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是全國七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常住人口897萬人。為華中地區(qū)最大都市, 中國華中地區(qū)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長江中下游特大城市。武漢城市圈的中心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水橫貫市區(qū),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zhèn)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
武漢
武漢行政級別 :副省級城市;武漢郵政編碼:430000–430400;武漢電話區(qū)號:027;武漢汽車牌照:鄂A-W、鄂O(行政用車和警車);武漢市樹:水杉;市花;武漢梅花。
武漢其行政區(qū)劃沿革非常具有歷史特色,可以說是從明代直到辛亥革命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史的一個縮影。武武漢在湖北省位置漢可以看作兩市(漢口、武昌)一縣(漢陽)的合并(故有“武漢三鎮(zhèn)”之說)。其中漢口和武昌從明朝后期起就分別發(fā)展成相當規(guī)模的城市。
在1927年到1949年,這三地分別對應著漢口特別市(過去的直轄市)、武昌市(湖北省省會)和漢陽縣。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武漢, 首次將漢口、武昌、漢陽合并為京兆區(qū),總稱武漢,開三鎮(zhèn)合并先河。因此,武漢可以說是一個直轄市、一個省會城市和一個縣的緊密聯(lián)合體。
武漢主要旅游景點介紹
1、武漢黃鶴樓
號稱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只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十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云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2、武漢寶通寺
寶通禪寺位于洪山南麓,為武漢市佛教4大叢林之一。唐貞觀年間殿宇擴建,又名彌陀寺。后因從隨州大洪山移來慈忍大師的“佛足”供奉于寺,故奏請朝廷賜名為“崇寧萬壽神寺”。明成化年間改為“寶通禪寺”。
3、武漢古琴臺
古琴臺是湖北省、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古琴臺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景色秀麗,是人們休閑游玩的好地方,相傳兩千多年前,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俞伯牙與鐘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來在文人與民眾之間廣泛流傳,二人知音的傳奇色彩,給中國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頁,由知音升華為對友情的忠誠不渝,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崇高的美德,弘揚這種傳統(tǒng)和美德的形式最有力的體現(xiàn)在漢陽古琴臺。
4、武漢歸元寺
位于漢陽歸元寺座落在武漢市漢陽區(qū)翠微路西側。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由浙江僧人白光、主峰來此創(chuàng)建。取名“歸元”,出自佛經《楞嚴經》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歸元即歸真,就是超出生滅之界,還歸于真寂本源的意思。在佛教中,歸元寺屬于曹洞宗(該宗系禪宗五家七宗之一),故又稱歸元禪寺。它與寶通寺、溪蓮寺、正覺寺合稱為武漢的四大叢林。
5、武漢東湖風景區(qū)
東湖位于武昌東郊,取其方位命名為東湖風景區(qū),現(xiàn)為國家級風景區(qū),由郭鄭湖、水果湖、喻家湖、湯湖、牛巢湖五個湖泊組成。它是一個自然湖,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在4.8萬畝的水域中,生長著魚類十八科六十七種,淡水魚中以武昌魚最為名貴。
6、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
辛亥革命博物館,是依托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即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閱馬廠,西鄰黃鶴樓,北倚蛇山,南面首義廣場。舊址占地面積1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近10000平方米。因舊址紅墻紅瓦,武漢人稱之為紅樓。
7、武漢龜山
龜山位于武漢市漢陽長江邊,與蛇山隔江相望。相傳大禹治水到此,遇一水怪作亂,數(shù)載不克,后得靈龜降伏水怪,治水成功。靈龜后來化為一山,即龜山。登臨樹木蓊蔚的山巔,可顧望“人煙城郭,夾岸回環(huán),沙鳥風帆,與波下下”的景色。
8、武漢龍泉山風景區(qū)
龍泉山風景區(qū)位于武漢市東南郊20公里處。它瀕臨梁子湖,東南北三面環(huán)水,兩條山脈自西向東連綿9公里,形成風景區(qū)內7.6平方公里的幽谷風光帶。龍泉山在唐代以前被稱為江夏山,有許多隱逸之士及騷人墨客都曾在靈泉幽谷居住過。唐天寶末年,宰相李奚在此鑿地得泉,形成東西兩井。令人稱奇的是這兩口井能占驗天氣,東井冒氣則晴,西井冒氣則雨,于是人們以“靈泉山”命名之,后來又演變?yōu)辇埲健C魈嬷煸皩⒋说乇贋?ldquo;寢山”后,相繼在這里修建了昭、莊、憲、康、靖、端、恭、賀等九座王陵,被稱為“三龜九寢十二景”。
9、荊州古城
荊州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人們時常說的俗語“大意失荊州”,出典就在這里。 荊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存著眾多的名勝古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荊州古城,該城保存完整,里面有玄妙觀、關帝廟及鐵女寺等。在荊州,有許多古跡都是跟三國故事有關的。城北5公里處的紀南城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都城,保存得也較好。
10、赤壁古戰(zhàn)場
古戰(zhàn)場赤壁,位于長江中游南岸,湖北省赤壁市境內,距武漢市164公里, 距湖南岳陽90公里,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赤壁大戰(zhàn)的張?zhí)炝一鹪缫严p,但那赤色的懸崖絕壟,不盡的滔滔大江,大戰(zhàn)時的處處陣跡,贊美赤壁的碑刻和詩篇,卻一直吸引著無數(shù)的金甲武將、文人墨客。
11、武漢咸寧溫泉
位于武漢以南80公里外的咸寧市。咸寧溫泉又名沸潭,水溫達到50℃。它的泉水出自巖窟,水激石巖,沸沸涌涌,霧氣蒸騰,被稱為“溫泉虹影”。這里共有泉眼14處,泉水呈淡黃色,含有硫酸鹽、碳酸鹽、鈣、鎂、鉀、鈉等十多種礦物質及其他微量元素,經常沐浴可防治皮膚病、風濕性關節(jié)炎、腸胃病、神經炎、潰瘍病、感冒。除了溫泉,咸寧的星星竹海也是很有名的。
12、武漢“八七”會議會址
“八七”會議會址位于漢口鄱陽街139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7年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的汪精衛(wèi)叛變革命,實行“寧漢合流”,革命處在危急關頭。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此召開緊急會議,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現(xiàn)舊址保存完好,1978年被辟為紀念館。
武漢通常被稱為“武漢三鎮(zhèn)”,“三鎮(zhèn)”指的是武昌、漢口、漢陽這三塊被長江和漢江隔開的地方。漢口是武漢最繁華最熱鬧的商業(yè)區(qū),也是華中地區(qū)商品集散的中心;武昌是武漢高等學府集中的文化區(qū),是武漢現(xiàn)代城市文化的體現(xiàn);漢陽則是市政府重點發(fā)展的開發(fā)區(qū),凸現(xiàn)著武漢的未來。武漢的絕大部分景點都集中在武昌和漢陽,向中外游客展現(xiàn)“江城”風情萬種的迷人風采和魅力。
武漢市旅游部門整合全省的旅游資源,開發(fā)了“一絕、兩特、三精”(一絕品即武當山,兩特品即楚文化、清江民俗風情,三精品即長江三峽、神農架、三國文化)特色旅游項目,讓旅游者在山、水、民風之間體驗楚文化的獨特風韻。
武漢悠久的歷史文化,給這座美麗的城市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武漢市有名勝古跡339外,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商朝盤龍城遺址、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和中共八七會議舊址3處。 武漢城區(qū)周圍有大小湖泊100多個,且沿長江兩岸對稱分布,就像串串晶瑩的珍珠,把江城點綴得更加美麗。
著名的湖泊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東湖和墨水湖、蓮花湖、月湖等。市境內還有大小山岳70余座。這些自然景觀和體現(xiàn)武漢歷史文化的文人景觀,構成了有地方特色的3大類旅游資源,山水園林、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武漢現(xiàn)已經國務院批準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武漢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武漢的歷史可上溯至距今8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東湖放鷹臺遺址即屬距今5000~6000年前的屈家?guī)X文化類型。黃陂區(qū)境內的張西灣城址為武漢地區(qū)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城址,距今4000多年,興建于石家河文化早期。盤龍城遺址位于武漢市北郊灄口境內,是公元前15世紀左右商代前期古城遺址,距今已有3500多年歷史,是長江流域發(fā)現(xiàn)的第一座商代古城,也是迄今中國發(fā)現(xiàn)且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荊山為據(jù)點,武漢地區(qū)成為楚國興起的軍事和經濟中心。
秦漢時期
西漢時期,武昌為樊噲封地,樊噲孫樊建將樊噲墓遷葬于江夏靈泉山下,從漢代起,樊、李、杜、張、沈、曾、董、鄒八大家官府隱逸之士遷此隱居,形成靈泉古市,“形勝甲于一邑”。東漢末年,在今漢陽月湖附近筑卻月城,是武漢歷史上第一座軍事城堡功能的城池,在軍事上有著重要的御敵作用,是訓練水軍的重要基地,也是“導財運貨,懋遷有無”(蔡邕《漢津賦》)的一大港市。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孫權在黃鵠山(今蛇山)近江處修筑夏口城,在夏口城內黃鵠磯處修筑了望樓,取名黃鶴樓。西晉末到南北朝時期,大量人口南遷,北方較為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傳入武漢地區(qū),使武漢地區(qū)的冶煉、制瓷、造船、紡織和貿易都有較大發(fā)展。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年),王琳在郢州城立蕭莊為皇帝,武漢第一次成為首都。
隋唐時期
隋開皇大業(yè)二年(606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這一地名開始出現(xiàn)。至此,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初步確立了雙城格局,成為長江流域商業(yè)重鎮(zhèn)和東南貢賦轉運中心。自唐以來漢陽特別是鸚鵡洲一帶是長江商船集散的中心,有“東南巨鎮(zhèn)”之譽。唐廣德元年(763年),特授侍御史穆甯為鄂州刺史兼鄂、岳、沔都團練使及淮西、鄂租庸鹽鐵沿江轉運使,以總東南貢賦,此舉拓展了武昌城的港口功能,促進造船業(yè)的發(fā)展。唐寶歷元年(825年),唐敬宗命宰相牛僧孺出任鄂州刺史、武昌軍節(jié)度使,領鄂、岳、蘄、安、申、光等6州。牛僧孺在鄂6年,裁撤冗員,整肅吏治,減輕民賦,頗有政聲,為唐宋時期鄂州商業(yè)的繁榮和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宋元時期
宋代, 江夏的制瓷業(yè)尤為發(fā)達,當代發(fā)掘武昌東南宋代22座瓷窯群,其中以青白瓷(影青瓷)最具特色。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岳飛因功升任清遠軍節(jié)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駐軍鄂州(今武昌),使武昌成為全國水師基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武漢首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的治所。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徐壽輝建立天完政權,遷都漢陽,年號太平;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陳友諒遷都武昌,次年,陳友諒戰(zhàn)亡,陳理在武昌繼位,陳友諒葬于蛇山之麓。
明朝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楨受封楚王;次年,江夏侯周德興在武昌高觀山(今蛇山)南側建楚王府,歷時9年竣工,東西寬2里,南北長4里,占地8平方里,相當于當年的半個武昌城,是長江流域規(guī)模最為龐大的宮殿建筑群。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漢口從漢陽析出。正德元年(1506年),漢口被定為漕糧交兌口岸,后又詔準衡、永、荊、岳及長沙等地的漕糧全在漢口交兌,漢口由此而成為湖廣漕糧儲存、轉運的中心。水運之便促使?jié)h口商業(yè)及轉口貿易日益繁盛,萬歷時漢口鎮(zhèn)(商業(yè)中心)與景德鎮(zhèn)(瓷器)、佛山鎮(zhèn)(手工業(yè))、朱仙鎮(zhèn)(版畫)并稱全國四大名鎮(zhèn)。當時漢口貨物山積,居民填溢,商賈輻輳,成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和中國內河最大港口。故有“貨到漢口活”一說,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吳琪詩)狀其景,享有“楚中第一繁盛處”美譽。
清朝
清初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稱“漢口不特為楚省咽喉,而云貴、四川、湖南、廣西、陜西、河南、江西之貨物,皆于此焉轉輸。雖欲不雄于天下,而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清初至清中期,橫跨亞歐大陸的“中俄茶葉之路” 出現(xiàn),源頭就在漢口,漢口茶葉出口額居全球第一,國內茶葉壟斷了世界茶葉市場的86%,而由漢口輸出的茶葉則占國內茶葉出口總量的60%,漢口被歐洲人譽為“茶葉港”和世界茶葉貿易之都。1858年8月26日,中英《天津條約》簽訂,增辟漢口為通商口岸,1861年3月20日,勘定租界地458畝,次日簽訂租約,是為漢口開外國租界之始。此后,先后開辟了德、俄、法、日五國租界,漢口開始了由傳統(tǒng)商業(yè)市鎮(zhèn)向近代都會的轉型,以英國為首的各國外商經營長江航運和茶葉等農產品出口業(yè)務,漢口的對外貿易與上海并駕齊驅。1889年8月8日,清廷調兩廣總督張之洞改任湖廣總督,在其主政期間,大力推行洋務運動。在漢陽,創(chuàng)建了以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為代表的我國最早的鋼鐵工業(yè)、軍火工業(yè)基地,刺激了武漢近代工業(yè)興起和城市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在武昌,建成了以“布紗絲麻”四局為代表的民族輕紡工業(yè)基地湖北織布局,并開近代教育先河,大力興辦自強學堂、兩湖書院等新式學堂;在漢口,主持修建了蘆漢鐵路、后湖長堤,將漢口的面積擴大了幾十倍,使?jié)h口真正變成了“大漢口”。在其督鄂的18年里,奠定了武漢門類齊全的近代工業(yè)體系,使武漢以其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和獨特的經濟地位成為中國內地的首要經濟中心而名聞中外。至1911年武漢有較大型官辦、民辦企業(yè)28家,資本額達1724萬元,居全國第二。20世紀初葉的10年間,漢口的對外貿易總額始終占全國外貿總額的10%左右,成為中國第二大對外通商口岸,是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和工商業(yè)都會,形成“駕乎津門,直逼滬上”之勢。日本駐漢總領事水野幸吉在《漢口——中央支那事情》中寫到“與武昌、漢陽鼎立之漢口者,貿易年額一億三千萬兩,夙超天津,近凌廣東,今也位于清國要港之二,將近而摩上海之壘,使觀察者艷稱為東方之芝加哥”。從此,“東方芝加哥”名揚四海,成為人們對武漢的流行印象。
中華民國早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于武昌,宣布脫離清朝,成立中華民國,建立武昌起義軍政府,武漢成為革命中心。10月18日,革命軍和清軍在漢口、漢陽爆發(fā)陽夏戰(zhàn)爭。1912年4月,孫中山訪武昌,對武漢給予了“武漢一呼,天下回應”和“民國開創(chuàng),武漢實為首功”的評價。1923年2月7日,吳佩孚調動兩萬多軍警在京漢鐵路沿線鎮(zhèn)壓罷工工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二七大罷工)。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30年代,武漢對外貿易額42年位居全國第二,18年位居第三。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寫道“武漢者,指武昌、漢陽、漢口三市而言。中國本部鐵路系統(tǒng)之中心。……漢口更為中國中部、西部之貿易中心,又為中國茶之大市場。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四省,及河南、陜西、甘肅三省之各一部,均恃漢口以為與世界交通唯一之港。至于中國鐵路既經開發(fā)之日,則武漢將更形重要,確為世界最大都市中之一矣。所以為武漢將來立計劃,必須定一規(guī)模,略如紐約、倫敦之大”。
國民政府時期
1927年1月1日,國民政府在漢口開始辦公,外交、財政、交通、司法4部開始行使職權,將武昌、漢口和漢陽三鎮(zhèn)合組為京兆區(qū),定名“武漢”,作為首都,2月21日,武漢國民政府正式開始運作。7月15日,汪精衛(wèi)在武漢發(fā)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8月7日,“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9月,中共中央長江局正式設立。1937年11~12月,武漢成為國民政府的戰(zhàn)時首都和全國抗戰(zhàn)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這時的武漢“處天下之中,依今天的形勢看來,隱然亦儼然的為中華民族精神所寄托”(葉劍英《目前戰(zhàn)局與保衛(wèi)武漢》),周恩來在《辛亥、北伐與抗戰(zhàn)》中指出“武漢是中華民國的誕生地,是革命北伐時代的最高峰,又是全中華民族抗戰(zhàn)的中心”。12月25日,新四軍武漢軍部即新四軍第一個軍部誕生。1949年5月17日,武漢三鎮(zhèn)全部解放。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國共產黨武漢市委員會正式成立。合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為武漢市,由中央直轄,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設立的首個直轄市。
新中國時期
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確定武漢為對外貿易口岸,武漢成為中南、西南乃至西北數(shù)省的對外貿易視窗。1982年10月,成為對外開放地區(qū)。1984年5月21日,國務院批準武漢為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即計劃單列市)。1992年1月18日,鄧小平“南巡談話”第一站來到武昌。4月,武漢證券交易中心(漢柜)建立,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國債現(xiàn)貨交易市場及最大的資金拆借中心。5月,被批準成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其后,武漢在舊有的全國三大工業(yè)中心、三大交通商業(yè)中心、三大教育中心的基礎上,建成了新的全國三大制造業(yè)中心、三大科技開發(fā)中心、三大金融貿易中心,被認為在全國經濟中起著“龍腰”的作用。
武漢氣候
武漢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qū),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溫、降水集中,冬季稍涼濕潤等特點。一年中,1月平均氣溫最低,為3.0℃;7月平均氣溫最高,為29.3℃,夏季長達135天;春秋兩季各約60天。初夏梅雨季節(jié)雨量較集中,年降水量為1205毫米。武漢活動積溫在5000℃~5300℃之間,年無霜期達240天。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wǎng)!請繼續(xù)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wǎng))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834.html
武漢在哪里?武漢屬于哪個省?武漢在哪個省?
相關武漢,武漢在哪里,武漢屬于哪個省?武漢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