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您當前位置:97616旅游網 >> 旅游景點 >> 江蘇旅游景點 >> 金山寺

金山寺,金山寺在哪里,金山寺在哪個省

    就去旅游網  最近更新:2023-08-07 15:01  瀏覽次數:

金山寺在哪里?金山寺屬于哪個省哪個市?金山寺在哪個省?

金山寺旅游,金山寺在哪里,怎么走?

金山寺,位于江蘇鎮江市潤州區金山路62號,唐時賜名“澤心寺”,北宋真宗時期賜名“龍游寺”,清康熙時期賜名“江天禪寺”  。始建于東晉時期,是中國佛教禪宗名寺,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的金山寺即指此,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為中國的四大名寺。 金山寺打破寺院坐北朝南,分三路的布局,依山就勢,大門西開,正對江流,各色建筑散布其上,風格奇特  。

金山寺簡介

鎮江金山寺門票價格參考:50元/人

金山寺位于江蘇省鎮江市內的金山上。金山雄峙在鎮江市區西北的長江南岸,山勢巍峨,風景優美,有“江南諸勝之最”的美譽。金山寺依山而建,從山腳到山頂,殿宇樓堂幢幢相銜,階梯成疊,長廊蜿蜒,臺閣相接,把整個山密密地包裹起來。遠望金山寺,只見金碧輝煌的寺院建筑群和高聳入云的慈壽塔,看不見山,故有“金山寺裹山”之稱。與焦山定慧寺“焦山山裹寺”形成鮮明的對比。

鎮江金山寺圖片

鎮江金山寺圖片

金山寺歷史

金山寺初建于東晉。元虞集在《萬壽閣記》中寫道:“山有佛祠,始建于晉明帝時。”但元朝趙子昂卻認為,金山寺是晉元帝時建。寺原名為“澤心寺”。唐朝起稱為金山寺。《新唐書·韓滉傳》曰:“陳少游在揚州,以甲士三千臨江大閱,滉亦總兵臨金山寺。”宋改名為“龍游寺”,清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南巡時賜名“江天禪寺”,一般仍稱為金山寺。

金山寺自晉至今,歷經滄桑,屢有興廢。1948年又發生大火,燒毀大雄寶殿、藏經樓和方丈室等二百余間房間。殘存建筑,“文革”時亦有所損壞,現已修復,仍不失當年外貌。現存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留宿處、念佛堂、紫竹林、方丈室等建筑傍依山根,通過回廊、回檐、石級有機串連,形成樓外有閣、樓上有樓、閣中有亭的精巧建筑。妙高臺、七峰頂、欏伽臺等聯綴山腰;留玉閣、大小觀音閣圍繞山頂;慈壽塔、江天一覽亭矗立山巔,規模宏大,精巧壯麗。清朝曾仿建其一部分于承德避署山莊及揚州瘦西湖,并借以“小金山”稱之。

進入山門是天王殿,這是一座單檐歇山的宮殿式建筑,當中供著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兩側是四大天王,亦稱四大金剛。天王殿后是重檐歇山巍峨壯觀的大雄寶殿。大殿正中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3 尊金身佛像,西壁是十八羅漢,左右閣樓上坐著56天尊。3尊大佛的背面塑有海島。海島的上下四周,分布著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善財童子參拜53位菩薩的塑像。

大殿兩側的廂房,是方丈室和接待施主之處。從大殿后側登山進入夕照閣,閣內保存著7 塊乾隆御碑,由夕照閣上行至觀音閣,內有四寶室,陳列著金山的鎮山四寶--周鼎、銅鼓、玉帶和金山圖。

觀音閣南與妙高臺、楞伽臺,北與慈壽塔、法海洞椽接棟連,碧映丹輝。由楞伽臺循級北登,可至金山的頂峰留云亭,亭內有康熙帝御筆江天一覽石碑,故此亭亦稱江天一覽亭。留云亭西北,有紀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七峰亭,在此亭之北的金鰲山下有一個古仙人洞,這是道教的遺跡。

由觀音閣往北,可登慈壽塔,此塔初建于齊梁,距今已1400余年。金山過去曾有雙塔,已廢,現存此塔系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塔身為木結構,七級,有梯可上下,每層均圍以走廊和護欄。

從慈壽塔往北至法海洞,這是金山寺開山祖師裴頭陀--法海禪師的苦修之處,洞中供有法海塑像。在法海洞北、玉帶橋旁有一白龍洞,根據神話傳說,洞中塑有白娘娘和小青的石像。

沿白龍洞向右上行不遠至朝陽洞,此洞又名日照巖。洞頂的懸巖上鐫有日照巖三字。每當日出之際,這一帶石壁迎著朝陽金光四射,水天盡赤,蔚為奇觀,是金山觀日出的最佳去處。巖壁上所刻朝陽洞三個大字系明代滕謐所書。

金山寺西500 米處有中泠泉,被唐代陸羽評為天下第一,石欄的南壁上刻著清末狀元、鎮江知府王仁堪寫的天下第一泉五字。

現有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山寺之巔的慈壽塔。慈壽塔最早建于南朝齊梁時代,原為兩座寶塔,南北相對而立,后倒坍。宋哲宗元符年間(1098-1100年)建成一座八角七層塔。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明了法師重建,清同治、光緒年間加以修葺。

現存的塔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磚身木檐,仿樓閣式,七級八面,每極四面開門,有樓梯盤旋而上,每層有走廊和欄桿可憑欄遠眺,面面景色不同。東面焦山如碧玉浮江,南面長山蔥蔥郁郁,西面的金山魚池波光粼粼,北面的瓜洲古渡在煙波中若隱若現。王安石在《金山》詩中生動描繪了登塔感受;“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忽見鳥飛平在上,始驚身在半空中。”

金山還有法海洞、白蛇洞、朝陽洞和和仙人洞“四大名洞”。其中法海洞最為有名,洞中供奉著法海和尚的石像。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丞相裴休之子。他初來金山寺,寺宇傾毀,雜草叢生,半山崖有一條白蟒蛇經常出來傷人,百姓不敢上山燒香。法海勇敢地與白蟒斗法,將白蟒趕入江里。他就指一節,立志修復古剎。在僧徒和周圍群眾的支持下,法海修寺蓋屋,重繼香火,被稱為“開山裴祖”。法海圓寂后,弟子們在他坐禪的石洞里雕了這尊法海石像供奉他。

關于法海與白蛇之間的故事,宋朝詩人張商英詩曰:“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巖中留下老頭陀。”明朝人把金山的禪話與杭州西湖白蛇故事聯系在一起,最后產生了優美的戲劇——《白蛇傳》。《白蛇傳》使法海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但他的傳奇色彩反而掩蓋了法海作為金山寺祖師、一代名僧的本來面目。

金山寺不僅在佛教界享有崇高地位,還歷來流傳不少民間故事,例如民族英雄岳飛,被*臣秦檜用十二道金牌召回杭州,途徑鎮江,夜宿金山寺,寺僧道月已預料到岳飛要遭秦檜的毒手,便用識語,暗示岳飛前途“風波險惡”,后來岳飛到杭州,果然被害于風波亭。岳飛犧牲后,有人把道月和尚的話告知了秦檜,秦檜大怒,遂令何立到鎮江拘捕道月和尚,但在何立末到鎮江前夕,道月和尚已圓寂了。

宋建炎年間,韓世忠敗金兵于此,此寺歷代住僧頗眾,有臨濟宗、曹洞宗、云門宗等大德駐錫于此。歷來文人墨客詠吟甚多,如蘇東坡、王安石等均即興揮毫。高麗的義天和尚也曾來此參學。楊歧宗的圓悟克勤及天臺的南屏梵臻等常住于此。

金山寺和尚保存有許多珍貴文物。其中周朝銅鼎、諸葛亮戰鼓、文徵明《金山圖》、蘇東坡玉帶,合稱為“金山四寶”。據記載,清乾隆時曾有文宗閣,藏巨編《四庫全書》,惜已毀于兵火。

在對外友好往來上,金山寺與日本佛教界有較深的淵源。唐朝以來,不少日本僧人飄洋過海,來金山寺參禪學經。唐朝有空海法師,宋朝的榮西、覺心、成尋,元朝時的古沅、邵元等僧人,都到過金山寺,為中日兩國佛教界的交流做出了貢獻。

金山寺主要景點

文宗閣

在金山寺東側的湖中小島上,看到了曾經氣象萬千的皇家藏書樓——文宗閣。盡管現在的文宗閣還沒有撲面而來的書香,盡管還沒有讀書人孜孜不倦的身影,但文宗閣的秀氣與清高,還是讓人眼前為之一亮,過去那場浩劫后的慘景,已經煙消云散。金山文宗閣始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毀于咸豐三年(1853年),經嘉慶、道光兩朝,歷時75載。據新編《金山志》載:“在山南行宮左乾隆四十七年欽定四庫全書成。高宗純皇帝特頒三部于江浙兩省。以一部藏金山,先于四十四年敕建文宗閣以備存儲。四十九年圣駕南巡。復諭令士子愿讀其中秘書者,就閣抄寫。毀于太平天國時”。

百花洲

顧名思義,百花洲以花得名,以花揚名。徜徉在百花洲,雖然諸多花的品種,很多游客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每一種花的高雅與芬芳,卻給人帶來了別樣的意境。穿梭在百花叢中,感受百花洲迷人魅力,改造后的百花洲真的讓人不虛此行。百花洲改造工程于2009年6月18日開工,改造面積2萬余平方米,新建水月軒、親水漂臺、紫薇花架及曲折長廊等園林景觀建筑約600平方米;改造地形3000余立方米,修繕虛花渡、溪月廳及門樓等古建筑;種植雞爪槭、銀杏、桂花、刺骨冬青等喬木17余種近700棵,配置垂絲海棠、櫻花、連翹、白玉蘭、紫玉蘭、丁香、臘梅、梅花等花木近百種,栽植萬年青、南天竹、金山繡仙菊、三色堇等地被35種約8000余平方米,形成了四季有綠、四季有花、花木扶疏、百花爭艷的植物景觀效果。

鏡天園

登高望遠,每次站在高高的慈壽塔上,無不感嘆長江的雄壯與偉岸,滔滔江水記錄著歷史長河的點點滴滴。而如今,再次登上慈壽塔,另一番景象卻別有洞天。俯視金山新景鏡天園,一個大大的“禪”字,不由感嘆設計者匠心獨具,韻味十足。改造的鏡天園景區,以“書茶·禪境”為主題,營造參禪悟道的濃厚氛圍。禪境是直指心性本體的,只要明心見性,即可成就佛境,禪境實質上就是心境。禪宗歷來就有通過練習書法這種抽象藝術來頓悟的傳統。古人認為“曉書”則是“通其意”,是一種禪宗式的頓悟。

御碼頭

在山北有十三級臺級,原作伴月式,兩邊護有石欄,左右有鼓樓(清咸豐年間被毀)。清康熙、乾隆兩帝南巡時,先后幾次來金山都由這碼頭上岸,故稱“御碼頭”。

白龍洞

白龍洞在金山西北山腳下玉帶橋旁。相傳唐朝武則天的侄孫靈坦來到金山,在這洞里打坐參禪,白蟒就避走了,毒氣也沒有了。白龍就是指這條白蟒。

觀音閣

從夕陽閣登山而上,南面正中有觀音閣,又叫士閣,因閣中供奉觀音,故名。此建筑與楞伽臺、妙高臺,西與慈壽塔、法海洞丹輝碧映,椽摩棟接,連成一氣,足以壯此名山勝概。

妙高臺

妙高臺又名曬經臺,“妙高”是梵語“須彌”之意譯。劉編《金山志》載:“妙高臺在伽藍殿后,宋元佑僧佛印鑿崖為之,高逾十丈,上有閣,一稱曬經臺。”幾經興廢,明代僧適中,清代薛書常相繼重建。1948年與金山寺大殿、藏經樓等同毀于火,如今僅存臺址。當年妙高臺,還是賞月佳處,并且流傳著名士蘇東坡曾在此賞月的軼事。 此外,據傳“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的故事也發生在這里。公元1130年南宋名將韓世忠用四千水兵將幾萬入侵的金兵圍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臺親擂戰鼓,鼓氣助陣,大破金兀術部眾。這個歷史故事被搬上戲劇舞臺,英風千載,流芳百世。

慈壽塔

又名金山塔,創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齊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雙塔,宋朝叫“薦慈塔”、“薦壽塔”。1472年,日本畫家雪舟等楊登游金山,曾繪《大唐揚子江心金山龍游禪寺之圖》,上有南北相向的兩座寶塔。雙塔后毀于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壽塔。按照古代各國佛教的習慣,一般情況建寺同時建塔,特別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到清代咸豐年間,此塔又毀。光緒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隱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門托缽,多方募化,并得到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約經五年,募銀二萬九千六百兩建塔,仍名慈壽塔。此塔玲瓏、秀麗、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巔,和整個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處,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為磚木結構,七級八面,內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遠眺。每層四面有門,走廊相連,面面有景,風光各異。游人登臨塔頂。憑欄遠眺:東望長江中的焦山和形勢險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風光行重重疊疊的山巒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魚池和浩浩蕩蕩的大江激流,北望煙波縹緲的古鎮瓜州和古城揚州,令人大開眼界,心曠神怡。

七峰亭

七峰亭在山西側金鰲嶺上。古代因有七座小山突起,名七峰嶺。后削山建閣,故以七峰閣而名。

芙蓉樓

金山芙蓉樓為鎮江歷史上的名樓,始建于東晉,為二層樓,高17米。該樓融古典園林建筑宇藝術之精華,獨具匠心,富麗堂皇。芙蓉樓外語金山風景區塔影湖畔“天下第一泉”內,與金山寺隔湖相望,三面依湖臨水,直出水面,周圍綠樹環抱,垂柳絲絲,柔姿萬千。

大雄寶殿

出天王殿,便見金山寺主體建筑大雄寶殿聳立。大雄寶殿為1985年重建,1990年落成。“大雄寶殿”四字為趙樸初題寫,高懸殿額,大雄寶殿歇山重檐,雕梁畫棟,黃墻紅柱,金色琉璃屋面,白石柱礎欄桿,氣勢雄偉莊嚴。 大殿為正方形,高25米,深24.6米,內36根子柱擎立。由于大殿在原址向后移八米,殿前更為開闊。大殿設計兼有北方宮廷雄渾富麗氣勢與南方園林精美雅致的風格。大殿外墻書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八字。殿內正噗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分立兩側,兩旁六十八羅漢,背面為海島觀音像,兩旁站立善財童子、龍女,中有金山寺德云比丘,金山寺海島圖也在其中,特別引人。大殿上方四周圈棚列56尊羅漢。大殿外墻鑲六扇檀香木雕圓窗,每一扇畫面都是與佛教相關的歷史人物和故事,有三扇講的是與金山寺有關的三則故事。毀于1948年春大火的原大雄寶殿為明代建筑。

古法海洞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壽塔西下側的懸崖上,相傳是金山寺開山祖師法海和尚來到金山時住的地方。現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橫額“古法海洞。”在神話故事《白蛇傳》中,法海是一個阻撓破壞青年男女美滿婚姻的惡僧,可歷史上他卻是位有德行的高僧。法海姓裴,人稱裴陀頭,河東聞喜人。他父親裴休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感到“伴君如伴虎”,一旦得罪了皇帝是沒有好下場的。他十分信仰佛教,認為富貴榮華不如出家好,因而決心送子出家為僧。裴陀頭出家到江西廬山,取名法海,他在廬山學道參禪,一心修煉。后來到鎮江金山,那時寺宇荒廢,荊棘叢生,還有蟒蛇為害。他就找到山上西北角的這個巖洞,住在洞里參禪打坐,白蟒就避走了。法海來金山后,最大愿望是要修復金山寺,他曾燃指一節,以表決心。一天也僧眾披荊斬棘,到江邊挖土,偶然挖出黃金若干鎰(一鎰為二十兩),就報告潤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報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黃金給法海作修復廟宇之用,并賜名為金山寺。

江天一覽

金山最高處,有一石柱涼亭,名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覽亭和吞海亭。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親來到處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覽時留下的古跡。康熙登高遠眺,大江東去,水天相銜,誠雄觀也。遂歷奮筆手書“江天一覽”四個大字。亭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復建,兩江總督曾國藩將康熙所寫的“江天一覽”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內。這里是領略金山風姿,俯瞰鎮江全城美景的最佳觀賞點之一。

江天禪寺

在金山寺門口,抬頭仰望“江天禪寺”匾額,為清代康熙皇帝隨太后來金山祈禱時親筆題寫的。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我聞名的禪宗古剎,始建于東晉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澤心寺,南朝、唐朝初稱為金山寺。寺宇規模宏大,全盛時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侶數以萬計。清代金山寺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為中國四大名廟。金山寺由于當時皇帝的信仰不同,曾兩度由寺改觀。一次是在唐朝,曾把金山寺改為龍游觀,將近二百年。又一次是宋朝政和四年,因徽宗趙佶奉道教,又將龍游寺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道士觀),為天下神霄第一。后復名為龍游寺。

天下第一泉

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南泠泉,在金山以西的石彈山下,池畔石欄上有清人王仁堪題寫的「天下第一泉」五個大字。此泉曾被陸羽排為天下第七泉,後來劉伯芻根據此泉特有的優點,定為「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又名中濡泉,泉水清澈,水味甘醇清冽,沸水注入杯中可高出杯口而不溢出。。唐代時就已聞名天下。第一泉原與金山同在江中,清咸豐、同治年間,遂隨金山登陸。據記載,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來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鶻山的阻擋,水勢曲折轉流,分為三泠(冷是水曲的意思,三泠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間一個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稱“南泠泉”。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875.html

金山寺在哪里?金山寺屬于哪個省?金山寺在哪個省?

上一篇:瘦西湖
下一篇:無錫蠡園

相關金山寺,金山寺在哪里,金山寺屬于哪個省?金山寺在哪個省